《魂归大西洋》是蒂根·沃林福德的一部著作。
60多年前,发生在大西洋上那场潜艇战,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两个世界头号的海上强国——英国和美国,几乎就要被谷称“海狼”的德国潜艇所窒息。时至今日,大西洋之战依然被兵家视为经典。
这场破交与保将交的较量,不但是双方高级将领之间战略上的斗智斗勇,武器装备、技术水平和情报保障的竞争,还是广大参战官兵战术素养、作战意志全方位的比拼!
大西洋潜艇战与反潜艇战贯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终。这次潜艇战具有使用潜艇数量多、持续时间长、行动空间广阔、战果大等特点,显示了潜艇的巨大威力,对战后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魂归大西洋》是蒂根·沃林福德的一部著作。
《魂归大西洋》是“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U—29号潜艇的捷报,使一向只宠爱巨舰大炮的希特勒,认识到了潜艇的独特威力。一时间,英国海上运输的船只几乎都成了“海狼”的猎物。丘吉尔不得不回到海军部感受比狂轰滥炸更具毁灭性的切肤之痛。由于“日本猴子在美国屁股上捅了一刀”,促使美国站在英国一边,因此邓尼茨的“幸福时光”越来越少,终于,“狼群”在一片“彩虹”中消失了。
1939年9月3日夜晚,德国,基尔港。
夜空布满了浮云,把星星和月亮遮挡起来,水天之间一片昏暗。一般停泊在港湾的供应舰随着阵阵秋风轻轻摇荡着。在供应舰的军官舱里,德国潜艇司令卡尔·邓尼茨,神情忧郁,凝视着波澜起伏的海面,陷入沉思之中。
刚刚接到海战指挥部下达的“立即开始对英作战”的命令。海军又要重振雄风,和老对手英国皇家海军决一雌雄,潜艇部队开始派上用场了。邓尼茨始终认为,海战的重点在于潜艇战,潜艇战的重点在于经济战,也就是说,尽一切可能打击和消灭盟国的商船队,打垮盟国(尤其是英国)的经济,从根本上使敌人屈服。他算计过,如果要确保大西洋海战的胜利,至少需要300艘潜艇。他设想把潜艇的1/3用来攻击敌舰,1/3来往于战场和基地之间,1/3留在基地待命,这样,在前线作战的潜艇就能始终保持在100艘左右,这个规模的潜艇足以切断英国的海上贸易通道,掐断英国的命脉,迫使其不战而降。
此时,他手中仅有56艘U潜艇,其中只有46艘能够参加作战行动。而其中适合于大西洋作战的又只有22艘,剩下的24艘都是些吨位只有250吨、攻击性不强的潜艇。这些小型潜艇又由于续航距离短,只能用于北海作战。在22艘潜艇兵力中,又仅有7艘能够运用到大西洋的商船破坏战。
“看来只有先发制人,一开局就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击沉一切往来英国的船只。这样才能取得主动。”邓尼茨的脸上终于显露出一丝微笑。他决定立即将计划向希特勒报告。
但是,希特勒否决了他的计划。这个波希米亚歹徒只宠爱巨舰大炮,视“俾斯麦”号战列舰如掌上明珠,对潜艇这种小玩意儿有点看不上眼。他严令邓尼茨,必须按照战前国际条约规定的条款作战。潜艇只能在检查完毕,安排好海员离船之后,才能击沉那些运送作战物资的商船。希特勒虽然名义上向英、法宣战,但还不愿意公然与这两个国家发生冲突。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令他感到十分恼火。
P3-5
60多年前,发生在大西洋上的那场潜艇战,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两个世界头号的海上强国——英国和美国,几乎就要被俗称“海狼”的德国潜艇所窒息。时至今日,大西洋之战依然被兵家视为经典。
关于大西洋战役,英国人戴维斯·托马斯在所著的《大西洋之星》一书中的前言中写道:“大西洋战役是最长久、最残酷、最浪费的海上战役。它几乎跨越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战时内阁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战争中,我唯一感到担忧的就是潜艇的威胁。它不是以耀眼的战争和显赫的战果的形式出现,而是通过数字、图示和曲线表证明自身的价值。我们的贸易生命线横越广阔的大西洋,尤其是英国近海的航线整个就暴露在危险之中。对于我来说,这一方面的作战,要比英国本土航空决战更令人担心多了。”
丘吉尔又说:“对我们来说,潜艇的攻击是最具毁灭性的灾难。德国人真聪明,竟然以潜艇下最大的赌注。”
事实的确如此,在德国放弃“海狮”计划(即对英国的登陆作战)之后,德国潜艇一直是英国最主要的威胁。与太平洋战争相比,大西洋上的战斗少了辉煌与阳刚之美,却始终弥漫着一股诡秘阴郁之气,大西洋上“狼群”出没,潜艇战与反潜战贯穿整个战争始终。严格地说它不是一次海战,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海上战争,由无数次战役和战斗组成,成功的战例不胜枚举。使堂堂大英帝国感受到失败痛苦的,不是德国坦克那疾风烈火、摧枯拉朽的闪电突击,也不是德国飞机那铺天盖地、夜以继日的狂轰滥炸,而是德国潜艇对海上运输的破交作战,被称作“海狼”的德军潜艇活动最猖獗时几乎掐断了对于英国至关重要的大西洋航线,几乎牢牢扼住了大英帝国的咽喉!使英国真正体会到失败的切肤之痛!
这场破交与保交的较量,不但是双方高级将领之间战略上的斗智斗勇,武器装备、技术水平和情报保障的竞争,还是广大参战官兵战术素养、作战意志全方位的比拼!
在大西洋战场,德军初期的破交主要是以大型水面舰艇游猎的方式进行。英国海军则以决战制海的思想为指导,粉碎了德国海军的游猎活动。此后,德国将大西洋破交的任务交给潜艇部队。英国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反潜护航战的胜利,对潜艇战不屑一顾,忽视了反潜技术、反潜潜艇和反潜飞机的发展。德国的“狼群战术”在破交作战中大显身手。1942年3月,同盟国的商船损失创造了大西洋之战的月吨位最高记录,达53万余吨。各同盟国的月均造船量甚至已经无法弥补在大西洋上被德军击沉的商船数量。 此时,大西洋反潜战已上升为同盟国反法西斯总体战略中优先考虑的问题。1943年春末,英美联合发动了强大的反潜攻势。反潜飞机的参战给德军潜艇的机动性造成很大的威胁;护航队的水面舰艇和飞机都装备了雷达,使德国潜艇遭水面夜袭的危险性陡然增大。同盟国已拥有更多的护航舰艇、护航航空母舰。截至1943年夏天,德潜艇的进攻势头终于得到了遏止,孤立无援的潜艇在日益强大的盟军护航体制的面前遭到了彻底的破产,英美两国再次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大西洋潜艇战与反潜艇战贯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终。这次潜艇战具有使用潜艇数量多、持续时间长、行动空间广阔、战果大等特点,显示了潜艇的巨大威力,对战后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战争实践再次说明。潜艇绝不可孤军奋战,必须组织其他海军兵力保障其行动,打击对方的反潜护航兵力,潜艇的突击威力才能得以发挥。
在5年半的战争中,盟国的商船成功地完成了30万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运;数百万名盟军官兵和数十亿吨物资通过大西洋登上了欧洲的反法西斯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