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梦断马其诺/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
分类
作者 (美)埃莱纳·德珀雷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古德里安的铁蹄如入无人之境,短短30天,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兰西让“卍”字旗飘扬在巴黎上空。

敦刻尔克海滩记录了英法联军败退的屈辱历史……

如果您想了解当时世界上工事构筑最完善、障碍设置最完备、火力配置最严密的防线如何瓦解,就请翻开这本由美国作家埃莱纳·德珀雷创作的《梦断马其诺》。

内容推荐

从马恩河大会战、凡尔登战役的胜利,到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被毁,凯旋门见证了太多的欢乐与悲伤,眼泪与苍凉……当德军装甲部队一马平川,法军迅速溃败一泻千里之时,当希特勒在拿破仑的石棺前脱帽伫立,毕恭毕敬之际,历史记载了什么?如果您想了解当时世界上工事构筑最完善、障碍设置最完备、火力配置最严密的防线如何瓦解,就请翻开这本由美国作家埃莱纳·德珀雷创作的《梦断马其诺》。

《梦断马其诺》记录了英法联军败退的屈辱历史……

目录

第1章 刀锋指向西欧

 NO.1 “黄色方案”

 NO.2 曼施坦因提交备忘录

 NO.3 “镰割”计划

第2章 “绥靖”带来的后果

 NO.1 “这是体面的和平”

 NO.2 “奇怪的战争”

 NO.3 “D”计划

第3章 突破与闪击

 NO.1 “你有晕车药片吗”

 NO.2 “一个目标:突破”

 NO.3 “我们被打败了”

第4章 低地国家的覆亡

 NO.1 征服荷兰

 NO.2 飞夺埃本·埃马尔要塞

 N0.3 比利时无条件投降

第5章 硝烟外的故事

 NO.1 丘吉尔的就职演说

 N0.2 “一个也没有”

 NO.3 缔造“魏刚防线”

第6章 魂系敦刻尔克

 NO.1 “停止前进”命令

 NO.2 “发电机”计划

 NO.3 敦刻尔克奇迹

第7章 哭泣的凯旋门

 NO.1 “红色”作战计划

 N0.2 “那是政治问题”

 NO.3 巴黎沦陷

第8章 法国败降

 NO.1 马其诺不再设防

 NO.2 战,还是降?

 NO.3 希特勒的“宽容”

第9章 历史惊人地相似

 NO.1 贡比涅重演历史剧

 NO.2 “魔鬼。魔鬼来啦!”

 NO.3 “是谁打败了法国?”

第10章 自由法国运动

 NO.1 戴高乐“应运而起”

 NO.2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试读章节

正当德国人紧锣密鼓地准备敲响一场新的大战的时候,法国人在干什么呢?他们坚实的盟军英国人呢?他们正躲在马其诺防线钢筋水泥的工事之中,在他们的张伯伦内阁和达拉第内阁的绥靖政策指导下,唱着歌、看着电影、踢着球,眼睁睁地看着英勇的波兰人被德国人打败,静静地等待德军的铁骑从东转向西,向他们飞驰而来。

当德军的铁骑纵横驰骋在东欧的土地上时,英法联军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英勇的盟国被打败,而不发一枪一炮?这是因为英国张伯伦内阁“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和法国达拉第政府的畏战情绪在作怪,致使英法联军坐失良机。

张伯伦何许人也?阿瑟·尼维尔·张伯伦,英国政治家和国务活动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任英国首相,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

张伯伦于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伯明翰市,其家族是当地巨富,父兄又都是政治显要、英国保守党赫赫有名的重量级人物,他因此得以官运亨通。

20世纪30年代是充满动荡和危机的年代,世界大战的危机日益逼近。

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它在没有遭受任何制裁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毁约扩军”行动。希特勒德国在“统一日耳曼民族”、“争取生存空间”的旗号下,企图侵占中东欧战略要地,进而发动独霸欧洲的全面侵略战争。

以张伯伦为首的对德绥靖派则认为,对德国采取强硬行动会引起“普遍的欧洲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只会遇到“无法预料的灾难”而“不会赢得任何东西”,故而极力主张对德国的侵略扩张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绥靖政策。

张伯伦这样吹嘘自己:“对欧洲整个局势,甚至对整个世界了如指掌。”为了推行绥靖政策,他一面在国内打击强硬派,一面多次亲自去德国,与希特勒秘密会谈。他甚至用牺牲捷克、波兰等小国的利益,来讨好法西斯,并一手发起签订了丑恶的“慕尼黑协定”。

面对即将而来的战争形势。张伯伦非常害怕。他一上台就惊呼大英帝国“犹如住在火山脚下”,处于“雪崩”前夜。他认为战争将“毁灭人类文明”,声称“如果我们都能小心行事,具有耐心和自我节制。我们尚能挽救欧洲的和平”。

于是,张伯伦抛出了一帖自以为能够治理帝国衰弱的灵丹妙药:和法西斯握手言欢,通过“友好的讨论和谈判”,来“建设欧洲的持久和平”,“至少是一代人的和平”。他已准备牺牲弱小国家,以满足希特勒在殖民地和中欧国家领土问题上的要求为交换条件,促使德国向苏联取得“生存空间”,对意大利则承认它吞并阿比西尼亚,对日本则承认它一手制造的伪满洲国。

自从上台后,张伯伦就卑躬屈膝地要讨好希特勒,他撤换了原驻德大使,代之以亲德分子汉德逊,并叮嘱其“与纳粹政府全力合作”。汉德逊领了张伯伦的旨意,到德国上任去了。一下车,汉德逊就肉麻地吹捧希特勒,并公开表示“奥地利应并人德国”。人们形象地送给汉德逊一个“纳粹党的英国驻德大使’’称号。

不仅如此,张伯伦还嫌一个汉德逊不够,当他打听到柏林即将举行狩猎展览会时,他立即派了亲信大臣哈利法克斯带了一群猎狗去参加。欧洲人打猎时喊“哈拉里”,德国的报纸奚落这位带狗大臣,称他是“哈拉里法克斯勋爵”。哈利法克斯厚着脸皮满不在乎,当面吹捧希特勒“反共有功”,是“西方反布尔什维克的屏障”。他还对希特勒透了张伯伦的底:英国不反对德国实施向东欧进军的计划,而且英国愿意出面拉拢法国,希望德国拉拢意大利,由四国缔结一项反苏的合作协定。听了哈利法克斯的话,希特勒的战争底气更足了。

面对纳粹,英国政府是这样的一脸奴才相,那么法国政府呢?

当时的法国内阁领袖爱德华·达拉第出身于法国普鲁旺斯一个面包师的家庭,在他的性格中具有一种农民的质朴。人们在看到他那粗壮的脖子和强健有力的双肩时,把他形象地比喻成一头公牛,其实。能够恰当地比喻他的,并不是公牛,而是一个把着犁在耕作,双脚沾满法国大地泥土、步履沉重的庄稼汉。

达拉第内阁的副总理是肖当,他更像是一株墙头草。这位天生的“息事宁人者”在这届内阁中的任务,就是平息批评,然后把他的首领推向前台,去应付当时急剧突变的政坛风云。法国当时的外交部长博内推行的也是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当时法国政府里还有一位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就是赖伐尔,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亲德分子,他坚定地认为,法国和德国合作对欧洲的和平是必不可少的,并坚持用这种观点去说服他周围的人。法国内阁就是以这些人为代表,内阁空气中充满着畏惧和自我怀疑。

不仅如此,法国居民也缺少一些对抗的精神。一战虽然胜利了。可是他们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时他们死亡将近130万人。这一次,他们不想再遭到那样的牺牲,即使是以胜利为代价。

因此,法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只能是,尽量使战事远离法国边界,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在运转。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制订出一种采取守势的战略。他们进行防御战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对马其诺防线的构筑和使用上。躲在这条由20年代法国陆军部长马其诺建议构筑的漫长防线后,法国人似乎已经不再惧怕战争再次席卷法兰西大地了。可是法国人没有意识到,这条坚固的防线带给他们的,其实是从物质到精神上的双重消极影响:巨额资金不是用于军队现代化,而是花在建造堡垒工事上;而人们思想上普遍认识到自己现在已经受到保护了,不怕侵略了。这种思想在后来的法国战局中起的消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法国人害怕战争,不想战争,并且想尽一切办法来避免战争。而海峡彼岸的英国人又不停地向自己示好,希特勒对此十分满意,他可以更加放心地执行他的计划了。

1938年6月,希特勒宣布了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决定。因为法、捷之间有同盟条约,而英、法之间又是军事联盟,所以两国政府都不由自主地紧张了起来。

如果说张伯伦是个“绥靖迷”,那么达拉第患上的则是“软骨症”,他们听到希特勒发出的战争咆哮,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真的打起来,把自己卷进战争的旋涡。9月13日,达拉第急电张伯伦,建议由他们两国首脑去会见希特勒,“调解”德、捷问题。

但是张伯伦也许太想充当唯一的和平缔造者,或者是他实在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于是独自主动给希特勒发电报,表示了访问的意图。电报说:“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办法。我提议乘飞机前来,并且准备在明天启程。请赐告你最早能在什么时候接见我,并请赐告会面地点。盼尽早赐复为感。”

9月15日,69岁的张伯伦拖着衰老的身躯,第一次乘飞机长途飞行7个小时,到达慕尼黑。在充满凄凉的旅行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希特勒。在其后长达3个小时的密谈中,希特勒精神抖擞,大放厥词:张伯伦身心俱疲,只能洗耳恭听。谈判中希特勒提出苏台德区不仅要实现自治,而且应割让给德国,为此,德国“准备迎接任何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张伯伦连忙回答:“这是和平解决的唯一方案”,声称他个人对此不表示任何异议。最后勉强达成协议:在几天内两人再次会晤前,德国不采取军事行动。P29-32

序言

1918年11月,法国人在他们的贡比涅森林自豪地接受了德国人的投降。他们向德国人提出了十分苛刻的停战条约。胜方代表法国福煦元帅高傲地对前来谈判的德国代表说:“你们来干什么?先生们!”

在德国人签订投降书的地点——贡比涅森林的福煦列车附近,竖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上面用法文刻着这样的字句:“1918年11月11日,以罪恶为荣的日耳曼帝国在此地屈膝投降——被它试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摧毁。”

战胜者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勒索。埋下了复仇的种子。德国人在忍受痛苦的同时,暗暗地积攒力量,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卷土重来。

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历史无情地嘲笑着这些曾经战胜的人们。1939年9月,希特勒重新在欧洲掀起大战,欧洲大陆的人民再次陷入了灾难和痛苦中。这一次,德国人的势头来得比上一次更加猛烈。

一战之后,法军的军事指导思想是以防守为核心的消耗战略,部队平时的军事训练也是以防御为主的。但他们却忘了毛奇元帅的那句名言:“不能忽视以往战争的经验,但必须牢记,它不能成为当今时代的规范。”法军的消耗战略决定了阵地战的主导地位,部队在作战中被这种单纯防御理论所深深禁锢,墨守成规,缺乏机动和应变能力。

英国人富勒、利德尔·哈特提出了“机械化战争”理论之后,在坦克的使用方式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部分人主张“分散使用”,另一部分人主张“集中使用”。后者的观点无疑是更为先进的坦克运用思想,其代表人物便是德军的著名将领古德里安。

时间飞跃了20多年,二战爆发之前,法军统帅部不能把握战争的趋势,而是在上次大战的胜利光环中迷失了自己。他们梦想依靠马其诺防线,再复制出一个新的“凡尔登保卫战”来。从他们保守的头脑里演绎出来的,是一系列陈旧的思想,如“分散使用坦克”、“建立连续不断的正面防线”等。

法军的将领们大多思想保守,被曾经带给过他们荣誉的旧观念所深深禁锢,新的人才和军事理论根本无法得到重视,这使得法军领导层的观念“整整落后了20年”!到1940年,法军——这支拥有“欧洲最强大陆军”称号的军队已经名不副实了,“法国人虽然会保卫自己的国土,但普遍对未来的发展缺乏信心”。老化的指挥观念已经使法军在与富于攻击性、士气高涨的德军交锋之前处于被动之中了。法国人在等待战争,而战争早已遥遥领先于法国人了。岁月无情,正是要遗弃他们,将他们抛留在失败的彼岸。

另一方面,纳粹德国仅用了七年的时间,就迅速完成了军备的扩充和重整。从1933年到1940年,德国国防军总人数已由10万猛增到400余万,成为了欧洲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这个战争机器正等着他们的元首一声令下,就会向欧洲大陆发动如潮的攻势。

1939年,德国征服波兰后,希特勒曾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议,但为英法所拒绝,于是希特勒便决心用实力来压迫英法求和。

1940年的夏天,美丽的法兰西大地、欢乐的巴黎城,将要迎来它们命运中的浩劫。希特勒早已决定了要向西欧发动战争,“因为英法的陆军尚无准备”。

这个时候,在欧洲大陆的那一端,苏联和德国签订了“永不打仗”的条约;遥远的太平洋彼岸,美国不动声色,一副袖手旁观的姿态;法国坚实的盟国英国呢,正在他们张伯伦内阁的绥靖政策中冥思苦想着,蹒跚地行走着。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呢,正假惺惺地劝慰希特勒不要进攻西方,他说:“那些民主大国本身就带有令他们的果实腐朽的种子。”

埃菲尔铁塔矗立于蓝天之下,等待着辉煌的旗帜飘扬其上;巴黎协和广场上一片阳光明媚,等待一场新的历史大幕拉开;凯旋门静静地守候在时间的路口,等待着战胜者列队从它的胸膛间穿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