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第一章 塑造和谐、可持续、富有竞争力的国土空间——广东省国土规划
第一节 国土规划的战略目标
第二节 国土开发的总体格局
第三节 提升核心区域——珠三角
第四节 国土均衡开发与协调发展
第五节 优化生活空间
第六节 调整生产空间
第七节 整治生态空间
第八节 国土支撑体系的建设
第九节 土地资源的统筹配置
第十节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二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人地关系协调
第一节 研究定位与主要内容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土地需求趋势及土地供给潜力分析
第四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分区
第五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及优化配置目标模式
第六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障措施与人地关系协调对策研究
第三章 水资源供需分析与可持续利用
第一节 水资源及水资源利用概况
第二节 需水量预测与供需平衡分析
第三节 水资源质量及其影响因子
第四节 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与水源地布局
第五节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措施
第四章 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
第一节 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形势分析
第二节 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形势预测分析
第三节 能源及主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布局方案
第四节 能源及主要矿产资源开发与保障战略
第五章 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海洋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评价
第二节 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第三节 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开发方向和重点
第四节 海岸带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空间框架
第五节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第六节 对策与措施
第六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绿色发展
第一节 生态环境态势与空间特征
第二节 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生态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四节 生态环境建设空间管制与重大工程
第五节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实施的支撑体系
第七章 自然灾害特征与防灾减灾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孕灾环境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第三节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防灾减灾综合能力评价与前景预测
第五节 自然灾害区划
第六节 土地利用安全区划与土地利用
第七节 防灾减灾重点工程规划及保障机制与措施
中册
第八章 人口与城镇化的区域格局变化趋势
第一节 对已有规划的发展情景的评述
第二节 人口与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及总体战略
第三节 人口与城镇化的区域格局特征及构想
第四节 重点城镇密集区的空间格局及发展战略
第五节 人口与城镇化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建议
第九章 产业布局与开发区(产业基地)的空间引导
第一节 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判断
第二节 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选择
第三节 先进工业化基地的建设
第四节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五节 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第六节 产业空间引导
第十章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空间变化格局
第一节 广东省综合交通发展分析
第二节 铁路与城际轨道交通发展与规划
第三节 公路网通达性空间格局
第四节 港口分布与水运发展
第五节 机场布局与发展规划
第六节 能源战略与管道运输
第七节 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
第十一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情景分析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与未来情况分析
第三节 广东中长期基本战略和实施对策
第十二章 空间开发与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空间开发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现有空间规划对全省空间结构组织的构想
第三节 影响广东未来15年空间开发的驱动力分析
第四节 广东省未来15年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取向
第五节 促进区域统筹发展的机制和模式研究
第十三章 泛珠三角国土开发区域合作
第一节 广东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
第三节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总体战略框架
第四节 广东省及其他核心区域(城市)在泛珠三角中的功能定位
第五节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重点领域
第六节 泛珠三角重点地域空间整合
第七节 国际区域合作模式和政策借鉴
第八节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政策与措施
第十四章 广东省国土综合功能区划
第一节 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与实施框架
第二节 与功能区划相关的已有区划评价
第三节 功能区划的基础条件评价——自然、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态势
第四节 功能区划原则和指标体系
第五节 区划方案
下册
第十五章 广东省国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第一节 系统建设的背景与原则
第二节 已有数据/已有相关信息系统调研
第三节 用户调查及需求分析
第四节 系统架构
第五节 基于Web的国土数据上报系统
第六节 基于C/S结构的国土规划空间分析系统
第七节 系统实施与部署
第十六章 广东省国土规划的保障体系研究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节 国内外国土规划保障体系综述
第三节 广东省国土规划保障体系构建
第四节 广东省国土规划保障体系
附录
参考文献
附件
附1 项目设计书
附2 专题研究初步观点
附3 基本思路
附4 工作简报
附5 媒体报道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