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建筑空间与流动性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日)伊东丰雄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日本建筑巨匠伊东丰雄,通过这本《建筑空间与流动性》讲解了自己真实的设计经历、实践和设计思想,他成功地将日语中的余韵和暧昧性运用到了建筑设计中,创造了一种能带给人自由感觉的建筑作品。他主张让建筑成为一种自然的存在,用扎根于场所和土地之上的“流动性的建筑”让人类回归自由。是建筑师、设计师、城市规划师案头必备的设计启迪书。
作者简介
伊东丰雄,1941年出生,日本第三代建筑师代表人物。
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科,1971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后正式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
曾获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等多项荣誉,2013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近年来代表建筑作品有日本仙台媒体中心、岐阜媒体中心,以及中国台湾的台中歌剧院。
目录
第一章 世界经济与虚拟建筑
第二章 新国立竞技场三连败
“B方案的主旨”研讨会
新国立竞技场“第一败”
第二败,幻之修改案
第三次,挑战DB模式
客场战斗,上!
将木柱作为体育馆的标志
27分差在哪
建筑师对于“管理型社会”的意义
第三章 “管理”和“经济”之间的高墙
除了“大家的家”,别无他选
釜石重建项目遇挫
人的必需空间
从根本上重组“建筑”
第四章 从“时代”到“场所”
背离社会的20世纪70年代
以失重建筑为目标
公共建筑的“管理”之墙
“创造”是一种交流
被市民热爱着的剧场
以“封闭”为主题的公共建筑
与业主对峙
创造令人愉悦的建筑
“设计空气”的建筑
这片土地特有的建筑
第五章 东京与“东京物语”之间
对“东京”的憧憬
面无表情的“东京”
去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旅行
印度的启发
第六章 从“日语”空间谈起
被英语均质化的社会
建筑作为“日式庭园”
有“余音”才有意义
像自然一样的建筑
远离均质化建筑
第七章 在大三岛
追求建筑的本质
遇见大三岛
伊东建筑私塾
大三岛不可思议的魅力
日本美岛屿大三岛营造项目
第八章 “场所”孕育的想象力
岛屿显露出的预兆
都市和岛屿,互相刺激的催化剂
新的人际关系诞生
从岛屿看日本未来
第九章 熊本地震与“熊本ArtPolis”
临时安置房的配置规划
打造熊本版“大家的家”
“面向自然,与人和睦”
“熊本ArtPolis”的发展历程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
“落荒而逃”后的重新开始
结语
序言
墙、墙、墙……前后左右都是墙。墙无处不在

墙初出现是为了保护人类,但如今,它却成了
挡在人们前面并妨碍其自由活动的物体。偏偏这些
墙还都又厚又坚硬,轻推之下根本纹丝不动。
形象也容易理解的墙,大概就是受海啸侵袭的
小镇的防波堤。这堵墙确实又高又结实;只是那些
特地搬来海边生活的人,恐怕再也看不到海了。生
活中必然存在这样的矛盾:无论多么憧憬面朝大海
的生活,一旦提到“安全”“安心”,许多人就会
选择掉头。这也是没
办法的事。
高大的防波堤形成的“安全、安心”墙,正是
坚固的一面墙。即便看不见摸不着,你也能知道它
就在身边。毕竟,“安全、安心”墙与“管理”墙
本就是一对同义词:管理者在被追责的时候,总会
打出一张“为了保证人们安全”的王牌来堵住别人
的嘴。
近,日本开始实行“一人一号”制度。男女老
少不分长相性别,一律用数字来标识。对管理者来
说,这个制度当然再方便不过了。
然而在东京23区,基本上每两户里就有一户是
独居者。在这些独居者之中,又有一大半住在集体
公寓。也就是说,这些被编号的人分别生活在一个
个独立的箱子里……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统一饲养
的鸡舍。说起来,在大城市独居的年轻人会被说没
有个性、面无表情,恐怕这也是管理型社会必然的
结果吧。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均质的箱子和灾区临时安
置房并无差别。如果说住在里面的老年人因为“隐
私”这面墙而孤独死去的概率有所增加,那真是再
正常不过了。
原本为了保障人们“安全、安心”的墙,假如
隔绝了人际关系,令人陷入孤独,那一定是哪里出
了问题,墙变得不再是“墙”,而是“屏障”了。
而我设计建筑的目的,就是打破这些墙。可能
有人会说,建墙才是建筑师的工作吧?但事实恰恰
相反。那么,设计建筑时应该如何打破或移除墙壁
呢?
确切地说,就是对物理墙壁进行移除或变形,
哪怕使之与“管理”墙只有细微的差异也好。譬如
本书将要具体说明的仙台媒体中心的“管
道”(tube),以及“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
里的“穹顶”(globe),这些案例中的
墙壁都不是用于隔开空间的,而是为了在保证
空间连续性的同时,展现不同场所的性质差异的。
尽可能创造没有墙、没有隔断的空间,让建筑存在
于自然之中,人们就会感到自由,人与人之间也会
自然而然地产生关联。
当然,想通过建筑来打破现代社会强大的壁垒
是绝对不可能的。不过,即使只是找到墙壁的替代
品,或是将部分墙壁变形、打通,也可以改变墙壁
的功能。除了希望隔离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墙壁越
来越少,我更希望给人们提供舒适的场所,让被管
理之墙围困在沉闷的现代社
会中的人,能够感受到一丝自由。正是抱着这
样的想法,我才日日夜夜与建筑打交道。在我看来
,就算效果甚微,过程漫长,建筑也有可能让人们
回归自由。
导语
日本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伊东丰雄,通过《建筑空间与流动性》一边对自己的代表性的建筑进行考察,一边讲述城市的存在方式、区域再生和日本东北地区的复兴。让人们通过建筑来了解日本。伊东丰雄说,如果仅仅简单采用从西洋传入的现代主义建筑,那么建筑师的工作就不再有意义;同时,即便被保留在日本传统性的建筑中,也同样毫无意义。如何可以一边欣赏着余韵和暧昧性,一边自由地创造建筑作品呢?拆掉“管理”与“经济”之间又高又厚的墙壁,在淹没于被全球化海洋中的现代,用扎根于场所和土地之中的“流动性的建筑”来迎接挑战。
精彩页
世界经济与现代主义建筑的相似性
我一直把建筑视为“物体”。这么想似乎理所当然,毕竟它就是建在土地上的实体。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近些年,在纽约、迪拜、新加坡、东京等大都市,到处都是影子拉得长长的超高层建筑。这让我开始思考建筑与如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之间的相似性。经济全球化建立在非实体的电子货币的基础上,可以说是虚拟空间里的经济活动。而现在的建筑,不也已经变成虚拟的了吗?它甚至还和世界经济一样,脱离了土地等实体,单纯作为一种象征非实体经济的成功的符号被创造了出来。
经济学家水野和夫的著作《资本主义的终结和历史的危机》(集英社,2014年)给了我一些启发。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榨取行为。这起源于17世纪初世界第一家跨国企业——东印度公司的创立。作为实行殖民地政策的排头兵,东印度公司从事经济活动的原则就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身份侵略可以低价采购物资的地区,再找到能够高价抛售的地区,由此不断向外扩张。
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样的扩张就很难再继续下去了。受到少子化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发达国家国内市场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而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越来越难再像从前一样依靠军事力量打开市场。总之,实体经济(交换物品和货币的贸易)已无法获得高额利润,第一阶段的资本主义至此也告一段落。
在接受这样的现实之后,人们将延续资本主义的希望放在了“电子金融空间”上。这股风潮的中心就在美国。所谓“电子金融空间”,是指结合信息技术和金融自由化创造出来的空间,也可以说是一种虚拟空间。由于不需要真实的货币交易,资本可以自由流通。从1995年到雷曼兄弟破产前的2008年,这13年间,世界的“电子金融空间”远远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交易差额高达100兆美元。
这些事实证明了,无须借助物体、仅凭数据进行的非实体交易,也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那么,既然没有物体的介入,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易就都可以在瞬问完成。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经济全球化才得以成立。
这种非实体的经济完全不会牵涉到场所和地区的意义、历史或风土人情,仿佛一切都可以换算为数字。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构建了一种价值明确的社会体制。事物价值的衡量由此变得简单明了,而这种体制也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如此想来,就算说这是美国为了占据经济全球化主导地位而实行的战略,似乎也未尝不可。对于历史根基较浅的美国而言,无须讨论历史和地域特性的价值再好不过。因为对美国而言,这几乎是一种极其有利的经济结构。
如果把这样的结构放在建筑领域中,那么与美国相对应的恰恰就是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所基于的建造思想,就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建造与场所、地域毫无关系的同类型建筑。所谓的世界主义建筑体制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可以说是非常相似的。
事实上,对于如今世界各地的大都市,已经很难仅仅从照片来辨认属于哪个国家,去哪里都会觉得相差无几。非要说差异的话,也就只有特征明显的建筑可以被称为体现都市差异的地标了。于是有人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重点设计有个性的建筑,通过这种个性反映它所在的城市。然而在实际建造中,一旦建筑越来越高层化,就会因为结构、工期、造价等方面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相像——最终,建筑师的工作变成了纯粹设计建筑外观。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2: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