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阅文学馆: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再现了那时巴黎和伦敦以及整个法兰西和英格兰的历史面貌,寓居巴黎正直善良的曼内特医生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强迫出诊。目睹了贵族侯爵蹂躏农妇、残害家人的罪行,他拒绝侯爵的贿赂,曼内特医生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被囚禁于底狱18年。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女儿露茜被善良的女仆抚养长大。出狱后,梅尼特医生获释。他旧日的仆人德法奇收留了他。这时,长大后的女儿露茜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途中,露西邂逅侯爵的儿子达尔内,原来达尔内就是侯爵的儿子。达尔内也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曼内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的感情。曼内特决定埋葬过去,同意他们的婚事。
此时,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法国酝酿,活动的联络点在旧日仆人德伐日的酒店,而德伐日太太正是当年侯爵恶行的受害者家庭的遗孤,德伐日太太渴望复仇,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巴黎人民在法国革命的风暴下,终于攻占巴士底狱,把一个个贵族送上了断头台。此时的达尔内冒险回国营救管家,一度被捕,并由于曼内特当年控告侯爵家族的狱中血书被判死刑。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登(SydneyCarton)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进监狱,顶替了达尔内,曼内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马上出发。而德伐日太太意欲对曼内特父女赶尽杀绝,又到曼内特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茜及其幼女,并在与女仆普洛丝的争斗中,终因枪支走火而毙命。在断头台上,卡登为了爱情,成全了别人,自己从容献身了。
第一部 起死回生
第一章 时局
第二章 邮差
第三章 魅影
第四章 筹划
第五章 酒楼
第六章 鞋匠
第二部 罗 网
第一章 五年之后
第二章 围观
第三章 失落
第四章 贺喜
第五章 豺狗
第六章 围观
第七章 城里的大人
第八章 乡下的大人
第九章 果刚的脑袋
第十章 两个承诺
第十一章 搭挡
第十二章 体贴的人
第十三章 不体贴的人
第十四章 实诚的商人
第十五章 捏造
第十六章 继续捏造
第十七章 夜晚
第十八章 九天
第十九章 建议
第二十章 请求
第二十一章 铿锵的脚步
第二十二章 海潮高涨
第二十三章 烈焰升腾
第二十四章 漂向磁礁
第三部 风暴的轨迹
第一章 密号
第二章 磨刀石
第三章 阴影
第四章 风暴中的平静
第五章 锯木工
《众阅文学馆:双城记》:
几匹马低着头、摇着尾,踩着深深的泥泞大路前进着,时而歪斜,时而趔趄,仿佛要从大骨节处散了开来。车夫每次让几匹马停下步子休息休息并发出警告,“哇嗬!走!”他身边的头马便都要猛烈地摇晃整个脑袋。马好像特别认真,从不确定邮车能爬上去。每当头马这样叮叮当当一摇晃,那旅客便要吓一跳,正如一切神经紧张的旅人一样,总有些心惊胆战。四面的山洼雾气氤氲,围绕着往山顶上升,好像是个邪恶的精灵,在寻找歇脚之地,却没有找到。
雾黏乎乎的,冰寒彻骨,在空中一波一波缓缓翻滚,一浪一浪,清晰可见,然后肮脏的海涛,彼此渗透,融合成了一片。雾很浓,能见度低得只有几码,车灯也只能照到这些,此外什么也照不出。劳作着的马匹发出的臭气也蒸腾进雾里,看起来像所有的雾都是从它们身上散发出来的。
除了刚才那人,还有两个人也在与邮车一同跋涉。三个人都一直用衣服紧紧裹着颧骨和耳朵,都穿着长过膝盖的高统靴,通过这样的外表根本分不出具体的人。三个人都尽可能多地包裹住自己,不让同路人心灵的眼睛和肉体的眼睛看出自己。
那时,旅客有很强的防备心,绝不轻易对人推心置腹,因为一同行路的任何人都有可能伤害自己。这是非常可能的,因为当时每一个邮车站,每一家麦酒店都可能与强盗勾结,这些人各种来路的人都有,这类花样屡见不鲜。
一千七百七十五年十一月底的那个星期五晚上,达福邮车的押车卫士心里担心的就是这个。那时他正随着隆隆响着的邮车往射手山上爬。他站在邮件车厢后面的踏板上,跺着脚,眼睛不停地扫过眼前的武器箱,手也放在上面。箱里有一把子弹上膛的大口径短枪,下面是六或八支上好子弹的马枪,,底层还有一把短剑。
达福邮车一如既往的“愉快和睦”:押车的不信任旅客,旅客彼此不信任,对押车的也不信任,他们对任何人都不信任,车夫也是对谁都不信任,他信任的只有马。他可以问心无愧地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他觉得这套马并不适合拉这趟车。
“喔!”赶车的说,“使劲!再有一会就到山顶了,你们就没有用了!赶你们上山可真让我活受罪!乔!”
“啊?”卫兵回答。
“你看看现在大约几点了,乔?”
“十一点过十分,没错。”
“混蛋!”赶车的心烦意乱,叫道,“还没爬到射手山顶!啐!拉呀!”
头马开始不听话似乎在坚决反对,就被一鞭子抽了回去,只好拼命挣扎着往上拉,另外三匹马也跟着学样。达福邮车再度向上挣扎。旅客踩在烂泥里发出叭唧叭唧的声音。邮车停下时他们也停下了,他们总跟它形影不离。只有强盗会建议人们自己走进雾气和黑暗中去。
古今中外,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可以说,进入“世界文学名著百部”的这一百部书,是经过几代编者和读者遴选的结晶,不仅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而且其受欢迎的程度也自不待言。但作为推荐书目,有两点还须说明:
其一,重要性。对人的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不仅仅来源于教师和家长的伦理说教,还来源于对社会事件和人类活动的认知和接受。作为智育和德育教化的辅助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也是教育部为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选定百余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作为必读书目的宗旨。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犹如一面镜子,对开启人的心智,选择人生取向,都具有参照价值。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达到汲取精神力量的效果。在心灵被触动的刹那间,人的思想和品格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不由自主地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养,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
另外,作为精神享受或娱乐的一种方式,阅读也是生活的高雅选择。再则,阅读对于提升人的文化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作用不容小觑。
其二,必要性。我们编选的这套书,多是译坛新秀的重译本,有人可能说,一遍遍地重译,意义不大。这种论调完全是对翻译文化发展规律和实际缺乏认识的一种偏见。众所周知,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文化活动已越千年,中国开始大量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历史亦逾百年。各国彼此互译文学名著不仅成为翻译文化交流的重要史实,也已成为翻译文学不断繁荣的象征。一部文学名著在某种语言或几种语言的译本超过百种的,如今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个数量,但有几种译本乃至几十种译本的现象已经不少见。随着中国翻译文化的迅速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译本愈来愈多将是大势所趋。
别说是不同语言的异域文化,就是本民族古代文化典籍的现代.语言译本不也是层出不穷吗?《论语》《老子》《庄子》等的白话文译本何止百种?
外文译本的不断推陈出新并不意味对前人翻译成果的否定或贬低,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用更贴近时代的语言重新表达。试问,现在的年轻读者还能去看上个世纪初的林译小说吗?五四时期用白话文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现在人们读起来也会觉得很拗口。甚至大文豪鲁迅、郭沫若的译文现在读起来,有时也令人皱眉头。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而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的定型产物,它只能作为文化遗产而存续下去。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如果二三十年没有出现新的译本,前人的译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缺乏语言当下的时代感,就会出现翻译文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状态。文学翻译不是一枝独秀的花坛,而是百花争妍的园圃,万紫千红应是它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