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王春瑜说明史)/大家说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王春瑜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王春瑜著的《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王春瑜说明史)/大家说历史》是一本史料扎实但面向普通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虽然广引《明实录》及明清各类笔记,读来却令人兴趣盎然,不觉枯燥。本书并不是按年依次叙述的明代断代史,而是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为四个专题分别论述明代的历史情形。每个专题内选择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论述:如“明朝政治”专题中写了藩王、宦官、农民军、张居正等;“明朝经济”中写“一条鞭”法、宦官与江南经济等;“明朝社会”中写明代江湖黑话、厕所状况等;“明代文化”中写塾师、吴门画派四节等。 作者简介 王春瑜,江苏建湖人,1937年生。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班,现治史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专攻明清史,尤善明代政治史、社会生活史。代表作有《中国反贪史》《明朝宦官》《明清史散记》等。本书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治学主张,打通古今,贯穿文史,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专题分别勾勒明代历史图景,凡藩王、宦官、农民军,悉数登场,市井、江湖、艺坛,无不囊括,虽广引各类史料,读来却令人兴趣盎然,不觉枯燥。 目录 总说 回眸大明王朝 分说 明朝政治 燃烧的大地——元末农民大起义 紫禁城的日出日落——从南京到北京 皇帝的神化与剥皮——明朝皇帝一瞥 暗无天日的诏狱 “金丝笼中金丝乌”——明朝的藩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的悲剧 “半个女人”治天下——明朝宦官概述 汪洋大海上的政治风云——郑和“七下西洋”与海权体系 “封疆危日见才难”——张居正的悲剧 “眼看他楼坍了”——赵老太太的大起大落 “轻取皇冠葬九宫”——李自成的悲剧 “桃花扇底看南朝”——以李定国、李来亨为代表的南明抗清斗争 明朝经济 张居正和“一条鞭” 明代商业文化 从“开门七件事”到“三百六十行” 文人“下海”一瞥 宦官与江南经济 绿亭朱栏知多少——江南园林的兴衰 明朝社会 “黑漆漆装下了陷人坑,响当当直说出瞒天谎”——明朝流氓与流氓意识 江湖隐语知多少 “只有嫦娥未嫁人”——拉郎配 蒙汗药之谜 迷药与蛊毒 “燕饮应知无后艰”——明代坑厕状 明宫春灯对良宵 从马吊到马将 明代山人面面观 末代王孙、爱国名妓 义薄云天——马经纶冒死救李贽 明代文化 “热时无处可乘凉”——明初两高僧 “父母官”与“乌纱帽” 酒色财气 一字不堪疗饥腹——塾师 防骗新书 一本奇特的伪书 吴中画派四杰的深谊 踏遍天涯路——徐霞客与田夫野老 “海内存异己”——大顺军、大西军与传教士 序言 今古何妨一线牵 说来惭愧,史学上的今与古这个似乎再简单不 过的问题,曾经在很长时期内,使我感到迷惘、困 惑,甚至痛苦。 “回首当年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童年 时,正值抗战军兴,我随母亲、长兄从苏州逃亡至 原籍乡间。在穷乡僻壤,最早给我留下古的模糊概 念的,是搭草台演出的江淮戏。那时的江淮戏,还 属于民间小戏,有的戏班子完全是由农民中的江淮 戏爱好者组成的,农闲时演出,农忙时各自回家耕 耘、收获。记得有一一年初冬时节,在一个叫吕老 舍的村庄,我头一次看江淮戏。在惊叹斑斓彩衣、 绝代佳人(按:当时我不过五六岁,根本不懂戏装 、化妆术之类)之余,随着《活捉张三郎》《三击 掌》剧情的发展,我不禁困惑起来:“这是什么时 候的事呢?”问大人,谁也不知道。回去问母亲, 她正在做饭,一边用火叉拨着炉膛里的柴草,一边 微笑着说:“咳,管那个做啥呀?反正是古时候的 事罢了!”从此,在我的心目中,古的概念,像遥 远的夜空,神奇而又迷茫。大约又隔了两年,这时 我已经在小学读了两年书了,因病卧床,偶然得到 村邻借阅的连环画《隋唐演义》,这可说是我平生 阅读的头一本通俗历史读物。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 遍,真是爱不释手。但是,读着,读着,问题又来 了:隋唐离现在有多远?为什么现在看不见李元霸 、秦叔宝、程咬金、史大奈这类人呢?这一回,我 向教师请教,他和颜悦色地告诉我:“不知道离现 在到底多少年,反正有千把年了吧!秦叔宝、程咬 金这些人是古人,是大英雄,今天的人都平平常常 的,当然找不到这类人了。”这是我第一次有了“ 往事越千年”的概念,比起过去的混沌一片,时空 上总算有了比较明晰的轮廓。但是,我也从老师的 谆谆教导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今人不及古人。 我甚至恼恨生在当今之世,倘若生在一千年前,不 是就可以一睹瓦岗寨里众英雄的丰采,并跟在他们 身后摇旗呐喊了吗?越想越感到晦气。虽然如此, 毕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此后我千方百计找旧 小说来读,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 薛刚反唐》《精忠说岳》《水浒》《三国演义》等 等,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苦读”的结果是 ,一方面我终于慢慢明白了朝代的顺序,古的概念 再不是抽象、模糊的了,但是另一方面,我常常感 到,以今视古,充满了神秘色彩,平添了几多感慨 ,几分惆怅。 我写这些,绝不是未老先衰,离题万里,要读 者跟我一起去怀旧,重拾童年的残梦。不,我只是 想说,童年时我在今、古问题上的幼稚、朦胧、困 惑,成了我后来学习历史的起点,并产生了难以磨 灭的影响。这是我在多梦的童年、少年时代始料未 及的。 也许更使我惭愧的是,等我长大,在复旦历史 系读了五年书,又念完了研究生的元、明、清史专 业,虽然有时依然如“童梦成真”,思索史学研究 中的今与古问题,但并没有深入地、刻苦地研究与 思考,以粗知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为满足,并抄下来,贴在床头。至于如何“通古 今之变”,实际上根本茫然不知。尽管在求学期间 ,政治运动不断,但我珍惜放牛娃的出身,深知父 兄的汗水钱来之不易,仍然读了大量的书,我的借 书证就换过好几本。不过,我几乎完全埋首在具体 的史实里,对今——现实,对古——过去,很少甚 至没有做连贯的纵向思考及横向的比较、剖析,其 结果,必然是既不知今,也不知古。因此,在此期 间,我不仅在史学上没像样的成绩可言,更重要而 且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很快在政治上栽了大筋斗。 当“文革”的红色狂飙从神州大地上呼啸而起时, 我没有去回顾中国政治史,却深深卷进“文革”, 落了个家破人亡的境地。1968年春、秋,1970年冬 ,我曾三次身陷囹圄。在丧失自由的痛苦日子里, 我在心中重温历史,认识现实,也就是把古与今紧 密地联系在一起,苦苦探索,终于在今古之间,混 沌初开。在受政治迫害的日子里,虽然被批斗、训 斥是家常便饭,被勒令示众、打扫厕所等等,更是 司空见惯,但我从未想到自杀,从未丧失对未来的 憧憬。因为这时我已懂得察古知今,眼前的种种政 治把戏,没有一样不是古代封建专制主义的翻版。 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重获自由。亡友杨廷福 教授(1924-1984)在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后, 曾在无人时,长叹一声对我说:“你现在是‘潜龙 在渊’,还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龙飞九五’呢。” 老大哥的关怀使我感动,也使我茫然。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信东风唤不回”。1977 年4月,我终于由上海市公安局彻底平反。我重新拿 起了笔。 …… 在一般读者看来,可能以为我研究明清史是兴 之所至,东一榔头西一棒。其实并非如此。我研究 明史的重点在于研究明朝的政治、文化(包括社会 生活在内的大文化)以及明末清初阶级关系的变化 。因此,我的文章无论长短,大体上不出上述范围 。 明代学者谢肇浙曾尖锐批评当时的史学:“今 之作史,既无包罗千古之见,又无飞扬生动之笔, 只据朝政、家乘,少加润色,叙事惟恐有遗,立论 惟恐矛盾,步步回顾,字字无余,以之谀墓且不堪 ,况称史哉!”(《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 ,中华书局刊本)不幸的是,虽说已相隔几百年, 如果拿这些话来批评当今的史学界,也还是切中时 弊的。我力求做些变革,力主文史结合及今古一线 牵。我写的大量读史(主要是读明史)的札记、小 品,是用文学笔调写的,有的直接取材于明清,有 的立足于明清而瞻前顾后,并审视当代,本身就是 我研究明清史的精髓所在,读起来至少没有读长篇 学术论文那样闷气。 治史的过程,是个长期积累的渐进的过程。倘 有朝一日,无奇不有的神州大地上,突然冒出个二 十岁的大史学家,必定是骗子无疑。今日史学界, 五花八门。写本把书,混个芝麻绿豆大学官,便不 知自己几斤几两,对史学前辈指手画脚者有之;不 过懂点冷门,却被捧成“超天才”,名声像滚雪球 般越滚越大者有之;热衷于出风头,妄想当所谓学 科领袖者有之;看到东西洋人便顿觉自己矮几分者 有之。如此等等。我虽不学,所幸还与此辈所谓大 学者有别,在有生之年,当继续像我的生肖老牛一 样,在明清史学园地默默地耕耘。 该结束本文了,依然心潮难平。忽然想起南宋 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似有所悟,现活剥 一首,用以述怀,自属“油坊”作品,平仄非所计 也: 少年闻史戏台上, 古今糊涂账。 壮年读史忧患中, 浦江呜咽神州泣西风。 而今治史燕山下, 鬓已染霜花。 千古兴亡总无情, 一线贯穿历历看分明! 导语 王春瑜著的《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王春瑜说明史)/大家说历史》叙述了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但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逾亿,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精彩页 明朝政治 燃烧的大地——元末农民大起义 元朝末年,腐败横行,尖锐的社会矛盾已经白热化,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当时人曾惊呼“满城都是火”。实际上,遍地都是火——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第一个扯起造反大旗的,是北方白莲教的领袖韩山童,以及他的得力干将刘福通。白莲教是元朝中期开始流行于民间的秘密宗教组织,在元末特定的政治条件下,转变为反对现存统治秩序的组织形式。汉代以来,民间的秘密宗教一直扮演着反对腐败王朝的政治角色。“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是当时流传在黄河流域的民谣——当然,也极有可能是白莲教首领编造,蓄意在群众中散布的。韩山童精心策划,派人凿了一只眼的石人,埋在将要挖掘的河道里。石人挖出,百姓奔走相告,以为反元是天意,起了很大舆论作用。不幸的是,因起义消息泄漏,韩山童被追捕杀害,其子韩林儿逃到武安山中。刘福通继续举起起义大旗,攻占朱臬(今固始)、蜀山、真阳(今正阳)、确山等地,队伍发展到十万之众。他们穿红袄,系红巾,打红旗,人称“红巾军”“红军”。一石激起千层浪,李二、赵均(也写作军)用、彭大等相继在徐州一带起义;徐寿辉、彭莹玉(即彭和尚)、邹普胜等,在湖北起义;其后,孙德崖、郭子兴等聚众在濠州(今安徽凤阳东)起义。后来成了明太祖的朱元璋,便出自郭子兴的部下。他们都扣‘着“红巾军”的旗号,相继建立了政权。不属于“红巾军”系统的造反首领,有来自泰州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的贩私盐起家的张士诚,他攻占兴化、泰州等城市后渡江南下,占领苏州,称吴王。另有方国珍,他是浙江黄岩人,从事贩盐、海上走私。元末黄岩社会矛盾尖锐,有民谣说:“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方国珍为仇家所诬告,亡命海上,愤而造反,建立政权。但后又投降元朝,拥兵自重,帮元朝海上运粮。最后投降于朱元璋,老死南京。 还有湖北随州农家子明玉珍,少负大志,元末大乱中,他招兵买马,屯于青山,后成了徐寿辉部下,被授以征虏大元帅之职,镇守沔阳。他经三峡,攻下重庆,建立起国号大夏的明氏政权。可惜他登上大位后两年即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其子明升继位。明玉珍统一了四川,他生性俭朴,轻徭薄赋,重视文教,受到百姓的拥戴。在朱元璋从反元到削平群雄的统一战争中,连陈友谅、张十诚辈都被消灭,明升又哪里是朱元璋的对手?被迫投降后,朱元璋担心明氏政权深得蜀中人心,对巩同自己的政权不利,将他流放高丽,这与陈友谅之子陈理是同样的命运。六百多年过去了,朱元璋的赫赫功业、万丈气焰,连同他的众多子孙,都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但令人回味的是,陈友谅、明玉珍的后代,至今在韩国繁衍不绝,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到他们祖宗出生的地方及墓地(按:陈友谅的墓在南京长江大桥下,明玉珍的墓在重庆江北织布厂内)凭吊,庄严的历史毕竟无情也有情。 附:徘徊在明玉珍墓前 多年以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消息,重庆市江北的一处工地施工时,挖出,明玉珍墓,文物甚多,正在清理云云。作为明史学者,此讯使我甚感振奋。20世纪80年代,有重庆的明史学者来访,得悉明玉珍墓已得到精心保护,地面重新建陵,命名为“明玉珍纪念馆”,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这更使我欣慰不已。 最近,我应友人之邀,终于来到这座云雾缭绕的山城。在一坪宾馆住下后,即向接待的朋友打听,答复出我意料,说从未听说过有个明玉珍墓。再向土生土长、熟悉重庆情况的司机打听,也是连连摇头说不知道。无奈之下,我便致电在重庆一家报社当副刊编辑的文友,令我惊讶的是他居然也说不知。但是,他当即与市博物馆的一位朋友电话联系,终于打听出“明玉珍纪念馆”在江北横街织布厂内。次日上午,我即驱车前往。司机对江北的路不熟,一路打听,几经周折,终于在一条小街上找到了。在工厂的围墙上,有一小块很不显眼的标志: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明玉珍陵。建筑古气盎然,气势恢弘。奈何铁将军把门,只能从门缝里张望,依稀看到一些展览说明。里面到底陈列了一些什么出土文物,地宫情形如何?不得而知。工厂门卫告诉我们,有位退休老者拿着钥匙,每晚8点半来守陵。他的住址、电话皆不知,无从联系。我当即用手机与江北区文管部门联系,也毫无结果。其时细雨霏霏。我冒雨在陵前踯躅,看着盛开的月季,想起古人“宫花寂寞红”“雨打梨花深闭门”的诗句,不禁感慨万千。 P17-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