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人在深圳(第1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吴云东//刘水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大学也将迎来120周年校庆。创新之都与百年学府在今年碰撞出了一朵绚烂别样的火花:25位在深圳各行各业的北大人在这个具有双重历史意义的节点上回忆往事,讲述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他们中既有20世纪50年代求学燕园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校友,也有奋发拼搏年少有为的80后年轻校友;既有推动深圳创新产业发展的商界精英,也有耕耘于文教领域的雅士骚客;他们既是2万多名在深北大校友的缩影,又是一扇通向更广阔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的世界之窗,折射出了“一群人与一座城”的故事。吴云东、刘水主编的《北大人在深圳(第1辑)》是对这群人、这座园子、这座城市的纪念与致敬。 目录 蒋宝琦:杏林春暖 医患情深 陈难先:在“文化沙漠”种一棵树 史守旭:半世燕园情 章必功:书生校长 海闻:在北大的讲台上站到八十岁 徐友军:制度创新打造“双创”高地 萧霞:做北大理科女生该做的事 蒋溪林:与改革的不解之缘 廖新:当北风吹向南国 厉伟:去做,让改变发生! 王宏彬:因爱来“深”,为“圳”谋光明 李方悦:一位独立女性的跨界人生 贾少微:专注入微处,心如少年郎 白文涛:从创业者到投资人,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追梦之旅 刘晓春:“走不出”的北大 贺雪琴:新能源材料的故事值得慢慢讲 刘水:铁汉耕耘 曹峻:人生的攀登者 印顺:放眼世界的中国高僧 王芳:十一月的阳光 王俊:读懂数字生命 谢清送:生活有多少种可能 汤敏:成为一个“公益家” 黄锦锋:给世界一个好梦 董少灵:创业是唯一的选择 后记一 后记二 序言 一群人与一座城 120年前,现代大学理念的探索在中国北方的京 师大学堂启蒙发芽。 40年前,一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在中国南方边陲的 小渔村拉开序幕。 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洪流中,百年学府北京大 学不断沉淀着对真理的追求、对家国的思考,昔日的 小渔村也已蜕变成国际化的创新都市——鹏城深圳。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大学也将迎来 120周年校庆。创新之都与百年学府在今年碰撞出了 一朵绚烂别样的火花:25位在深圳各行各业的北大人 在这个具有双重历史意义的节点上回忆往事,讲述一 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他们中既有20世纪50年代求学 燕园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校友,也有奋发拼搏年少有 为的80后年轻校友;既有推动深圳创新产业发展的商 界精英,也有耕耘于文教领域的雅士骚客;他们既是 2万多名在深北大校友的缩影,又是一扇通向更广阔 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的世界之窗,折射出了“一群人与 一座城”的故事。这些故事凝结而成的《北大人在深 圳》(第一辑)一书,是对这群人、这座园子、这座城 市的纪念与致敬。 书有结尾,而故事依然在延续。“北大是常为新 的”,16年前,在百年北大史与深圳创新史上,都有 一笔灿烂的书写:作为北京大学唯一一所异地办学的 校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建立,交汇了南北 与古今,融合了沉淀与创新。16年来,南国燕园作为 百年北大探索高教改革的先行军与试验田,扎根深圳 ,创新发展,培养了万余名北大学子,近年来毕业生 留深率超过30%。未来北大深圳校区的成立,必定使 北大与深圳有更紧密的联结。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 “北大人”将选择深圳这个创新舞台,挥洒着自己的 青春和热情,在鹏城深圳传承发扬北大精神。 北大人在深圳的故事,未完待续。 导语 阅读吴云东、刘水主编的《北大人在深圳(第1辑)》,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北大的精神、北大的价值观、北大赋予学子们的“家国情怀”依然在延续着。 每一个北大人在深圳的故事,是人、大学、城市共同写就的。 通过朴实有力的笔触,呈现最动人的故事,照亮下一代北大人的梦想和现实。 后记 “北大人在深圳”项目于2016年底提出,2017年 5月正式启动采访与参访活动,至今日此书正式面世 ,已跨三个年头。我们先后采访了25位校友,倾听他 们讲述与北大、与深圳的故事,其过程不仅留下了这 些文字,更有人与人、人与大学、人与城市的关系带 给我们的感动和思考。 采访过程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北大校友的真诚 。无论是睿智矍铄的老校友们,还是奋发有为的中青 年校友,无论身处何种行业,无论生活工作多么忙碌 ,他们都乐于奉献自己宝贵的时间,与我们毫无保留 地分享他们的北大故事和人生经历。我们赞叹于校友 们在各个领域的探索与坚持,也许用“优秀”形容他 们过于世俗,但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北 大的精神、北大的价值观、北大赋予学子们的“家国 情怀”依然在延续着。 令人感叹的是,被访校友几乎都认为:北大和深 圳有着共同的基因。北大的兼容并包、“常为新”的 精神与深圳开放、自由、创新的城市氛围十分融合。 身为北大人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自己的 领域拼搏、坚守;而深圳的不断改革与进步,又让他 们有了更多恣意挥洒的空间。每一个北大人在深圳的 故事,是人、大学、城市共同写就的。 更让我们喜悦的是,这些校友不仅对此项目大力 支持,还对采访团队的北大深圳研究生院师生给予了 充分肯定。我们一直认为,《北大人在深圳》的采访 过程不仅仅是采访,而更像是一种“对话”:后辈与 前辈、师弟师妹与师兄师姐的对话,而且这种对话是 没有代沟的。每每采访结束,采访团队都感觉汲取了 力量和经验,在此过程中不断收获与成长。 在成稿过程中,我们坚信文字本身的美感,真实 是我们恪守的原则。通过朴实有力的笔触,呈现最动 人的故事,照亮下一代北大人的梦想和现实。 此书是关于北大人和深圳的故事,是关于一所大 学和一座城市的关系,是关于责任和精神的传承,一 些故事需要被讲述和传播,这也是我们编写此书的目 的。2018年,谨以此书祝福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 祝福深圳改革开放40周年,也祝福每位校友,愿我们 不忘脚下的路途和头顶的星空,担起北大人应负有的 民族责任和使命! 陈云霞 于深圳 2018年2月22日 精彩页 你没有给他安装支架的时候,要出了事,你是不是担责任。虽然没有医疗责任,但是你良心上也得有责任,所以我觉得医生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在2017年广东地区全科医师誓师大会上,蒋宝琦讲话提到“从医首先须当好医生”,在他眼中,从当好一名医生,再到当一名好医生,是个不断提高、反复实践总结的过程,而坚持当一名好医生,更是一辈子的事。 建学科,识人才:“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除了在一线临床作战以外,蒋宝琦来深圳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完善心内科。他主要从两方面强化心内科的建设:一是严格规范,夯实科室年轻医生的基本功;二是引进中青年的专家带头人,使其成为心内科的中流砥柱。北大深圳医院的心内科就是这样发展壮大的。 蒋宝琦认为,科室的制度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包括基本功也要从实际的事情做起,一点也不能马虎。“我们写病历摘要,历是历史的历,很多人容易错写成举例的例,病例报告才是举例的那个例。”蒋宝琦科室的医生,都被要求认真撰写每一份病历,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主诉收集以后加工归纳的病人的主要症状和时间,一般不能用引号。引号是第一人称,是病人说的,应该用引号,就不能做模块。作为医生要重视每个细节,一步一个脚印。”蒋宝琦回忆自己当住院大夫时,北大的老师说病历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对于临床、教学、科研都是第一手的材料,需要越详细越好。他也一直以严谨的标准要求心内科的医生。 诚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精诚》中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作为医生,必须以病人为出发点,“病人的时间等不起”是蒋宝琦的信条,他也在科室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规范的制度将“病人为先”的理念贯彻实施。“病人从救护车到手术台的时间是90分钟,而不再是从前以到达急诊室门口算起。” 好的医生,除了有师傅领进门并严格规范要求以外,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修行,不断在临床中磨炼自己。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在临床中做出正确的判断。《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蒋宝琦在他从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让他感到惋惜的病例,因为没有及早发现,而导致病情延误。所以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不仅要对本专业领域的医学知识了如指掌,也应触类旁通关注病人的可能症状。“作为医生,你不仅要认真对待属于你的专业领域,还得关注到病人可能的、但是跟你专业不相关的领域,甚至没关系的领域。对于伴发的其他专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需要相关专业的高年医生的会诊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下医治已病”的遗憾。 除了加强对年轻医生的培养,蒋宝琦还重视引进中青年专家,补充新鲜血液,强化梯队建设,发展壮大北大深圳医院的心内科。吴淳就是蒋宝琦从北京调过来的青年骨干。“当时我们心内要做导管,但人手不够,我就想方设法把吴淳借过来三个月,吴淳接手后,救活了好几个人。”三个月足以让大家看到吴淳的专业水平和为人,院方在调动过程的民意调研中,科室百分百欢迎他前来入职。在蒋宝琦看来,吴淳非常全面,专业过硬,临床经验丰富,经过多方努力,才如愿将吴淳调来深圳。(P9-1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