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在江山中学举办80周年校庆前夕,《江中故事 》一书顺利付梓,如期与广大读者见面,为校庆活 动增添些许亮色,作为编者,我们倍感欣慰。 江山中学80周年校庆是江山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的一件大事。为编好《江中故事》,献礼江中校庆 ,江山中学早在2016年3月就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送 了江中1988届高中校友吴伟撰写的《追念王石坛老 师》,并在文章后面发出了《(江中故事)征稿启事 》,拉开了《江中故事》征稿活动的序幕,得到了 广大江中校友的积极响应。2017年,市政协学习文 史委根据市政协常委会有关征编出版庆祝江山中学 创办80周年的文史图书的精神,拟定了征稿启事, 并通过《今日江山》、江山信息网等媒体公开向社 会征稿。2018年3月,市政协学习文史委与江山中学 会商决定联合编辑出版《江中故事》。在双方的共 同努力下,至2018年8月,我们共收到来稿100多篇 。作者既有20世纪40年代就读江中的耄耋老人,也 有刚刚离校的年轻学子;既有许惠民、李端贞、王 朝林等在江中任教多年的辛勤园丁,也有郑梦熊、 范匡夫、汪东林等知名校友。为了把好文字关,我 们组织召开了三次审稿会,对书稿进行认真修改。 总之,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各部门单位特别是广 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在此,谨向所有为本书顺利编 辑出版提供帮助的部门单位和相关人员致以衷心的 感谢! 在文稿编辑过程中,江山中学组织有关人员对 文稿做了先期整理修改,并在江中微信公众号上推 送了73篇文章,其中22篇被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衢州 分社微信公众号《浙里衢州》转载,2篇被《衢州日 报》转载,1篇被《衢州新闻网·人文江山》转载, 5篇被《今日江山》转载,大部分文章还被新浪和搜 狐等知名网站收录,点击量数以万计,产生了广泛 的社会影响。这些前期工作为我们最后编辑出版本 书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在此,对为《江中故事》一 书前期编辑付出辛勤劳动的徐敏、徐峻、朱艳华、 姜雨潇、谢燕玲、赵南、徐旺等老师表示感谢! 本书文稿的排序是,江中学生的文稿,我们一 般以作者毕业离校的时间先后为序(对部分因种种 原因未毕业的作者,我们在顺序上仍视同正常毕业 时间来编排),同一届的作者以姓氏笔画为序排定 。江中教师的文稿以进入江中执教的时间先后为序 编排。 在本书征编过程中,我们拜访了众多校友,也 有不少校友回访母校,不仅加强了校友与学校的联 系与交流,也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江中历史故事 ,参加80周年校庆也成为校友们的共同心声。我们 深深地体会到:江中永远是江中校友的精神家园, 江中校友是江中最宝贵的财富,江中不仅仅是全体 江中人的江中,更是所有江山人的江中。通过《江 中故事》一书的编辑出版,我们期待江山中学能得 到更多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我们也 有理由相信,江山中学的明天会更美好。 由于全书篇幅所限,还有一些来稿我们没有编 入到本书之中,有待编辑续集时收录。同时,由于 时间紧,任务重,编者水平所限,本书定当还有一 些不足,祈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8年10月
目录 青春似火光照后人——缅怀恩师林维雁王正加 忆江中峥嵘岁月稠伍树肃 在江山县中的初中三年周方新 我在江山县中经历的五个第一郑梦熊 恩师姜星居先生郑裕太 一生一世江中情汪东林 我和江中的故事王朝林 八角亭记毛水清 难忘的中学时代姜炳文 幸运的人和幸运的事姜桂兴 《一只菜盘》的故事李端贞 江中怀想四则许惠民 怀念恩师毛文杰江增元 江中江中,成才的沃土周浩敏 我是江中的幸运儿王松峦 除了乡愁,还有校结吴拯修 难忘江中岁月姜寒松 二进江中毛继书 河畔书香姜剑涛 自制收音机,勇当电子人马坤严樟根 仰止亭的追忆刘明巨 与江中两位老校长的邂逅严樟根 勤工俭学读江中邵开兴 是学生,也是校长——缅怀已故的江山中学校长王石坛邵作彦 结郑明诚 风雨人生——怀念刘信善校长范匡夫 金桂飘香龚达才 我的江中老师王静江 智者耀人——回忆毛仲缪老师王贤兴 恰同学少年——忆在江中的岁月祝王飞 我的老师日光先生刘毅 师恩难忘严顺成 不忘徐扬老师徐学枚 母校印记卢淑芳 父女仨的江中情结祝再红 “两友”情谊映母校郑克明 难忘的江中老师们林如栋 难忘的歌剧《江姐》演出姚小娟 难忘的一堂课周晋光 我在江中的那两年王兰英 一段以球结缘的师生情谊——与李端贞老师的二三事储武军 我们的那些年潘楚琴 第一件白衬衫——忆在江中文宣队的一次演出刘懿扬 蜡纸二胡梦缘戴小岩 我的第一堂音乐课解幸东 徐伦先生二三事应日旺 最忆文艺班陈伟 花季十六岁金红莲 心底的陈家安金玲 我的江山中学,我的学生时代倪景彝 千载风流八面春——江中的前世今生王石良 怀念江中王根钍 老江中的回忆毛武兴 永远的江中,难忘的师恩毛增余 谆谆教诲心,拳拳哺育情祝先潮毛武兴 我与开学典礼上的三副对联毛卓兴 触摸母校的影子邵琳瑛 奉献乃生活的真正意义——王普成老师小记徐峻 改变我人生的恩师——王兴盛陈小爱 师恩是一杯用时光冲泡的红茶毛素珍 纪念汪逸羽老师朱永水 亲亲的校园,亲亲的老师严秋凤 怀念两位恩师吴伟 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忆助我成长的江中老师们聂哲胜 砥砺前行不言老,精进不休领风骚——严肖虹老师小记王芝芳 你看那足球是不是小心脏飞起的样子? 赵晖 朱伟老师二三事毛瑾红 不该被遗忘的人周蓝蓝 红魔历史流变考徐小川 最爱是毛寅周小荣 我在江中当“编外记者”徐姗 最好的时光何斐 忆恩师应信燕 甘做人梯托俊彦,但求薪火有传人刘文华 江中记忆拾零杨漫兮 我眼中的谢老师姜婧遥 闻道于途,俯拾仰取方晴雯 我心中最美的老师徐毅男 You are pretty sunshine in my life(你是我生活中的阳光)——感恩刘涛老师周莹 您是人间的九月天——记周小娟老师祝希娟 后记
精彩页 工读——校办农场和校办机米厂 解放初期,轰轰烈烈,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汀山县中的师生非常活跃,除了前面提到的膳食会、学生会之外,还成立了工读会。这是学校领导、教师牵头,以学生为主体的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工读活动,我也投身其中。 首先是农业生产。那时学校有两个农场,一个是大南门外的山川坛,有十多亩地,种番薯、马铃薯等;另一个是老虎山西南麓的操场岗,面积比山川坛大,种植茶叶、番薯等,也有水稻。学校西面的县河里养鱼,这是顺带的,不算养鱼场。课程表里有劳动课,每周一个下午,由体育老师兼任劳动课教师。劳动那天,不按上课时间,一吃了午饭我们就开始工作,通常是到厕所里舀大粪,一桶一桶地舀满,两人一桶,抬到农场去。 一个班五十来人,浩浩荡荡,自北而南穿过整条解放路,引起社会上强烈的反响。特别是那些高中的女同学,平常身穿旗袍,脚蹬皮鞋,娇娇滴滴,细皮嫩肉的,劳动时都身着粗布衣服,脚蹬草鞋,肩抬大粪去种地,分明向社会宣告: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伟大!当时的《浙江日报》整版刊载江山县中学生勤工俭学的通讯报道。我们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很高兴而愉快的,甚至很自豪。但是总有个别人一时接受不了,有两件小事,我记忆犹新。 有个体育老师大名叫周仁良,他的教学风格就是两个字:严格。有一次,有个高中的女同学不愿意抬粪桶,他当着大家的面就批评说:“抬大粪有什么?俗话说‘带一个小孩吃二两粪’,在旧社会,像你这样的年纪,四两粪便都吃掉了。”他的话难听,但不错,意思是粪便不肮脏,你也不小了,该学会劳动。那个女同学也很好,听了他的话就抬起粪桶走了。 还有一次,事情发生在本班。我们是初中生,劳动内容以拔草、锄地、播种为主。那天的任务是去操场岗茶叶地锄草,我们都开始锄地了,还有个姓戴的同学没有到。这位戴同学是城里人,学习很好,有才气,西发长袍,“五四”式的范儿。我们锄了一垄地了,他才款款而来,还拖着长袍,又被周老师狠狠地批了一顿,我们没有一个敢吱声的。原来这位同学是通学生,忘记下午是劳动课了,走到教室见没人,马上赶来的,我倒以为应该表扬他。 工业劳动主要是机米,就是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先是零零散散的,四五个要好的同学组成一组,组长到街上找个碾坊,然后向学校领取几百斤干谷,抬到碾坊里,加工成白米,赚取一些加工费。 第一道工序是砻谷,把谷子的糠皮和米分离。第二道工序是扇谷,用谷扇把糠皮吹掉,留下糙米。第三道工序是筛米,把米舀进筛子,双手捧着筛子水平晃动,让白米溜出去,有糠皮的谷粒留下,收集起来再砻过。第三步最难,晃得不得法,米和谷粒全溜出去了,白米里含有太多的谷粒,产品不合格,得重新加工。所以,一组人中会筛米的人是最重要的技师。第四道工序是把筛出来的米倒入碾槽,套上牛,拉动两个石头轮子,经过摩擦,把米皮去掉。这道工序最省力,又好玩,大家都乐意干。第五道工序是筛米(江山话叫“陪米”),用的筛子和前次不同了,筛孔很细,只让米皮出去,米粒留下。这样筛出来的米就是成品,可以上交了。我们只要交白米,谷糠和米皮归我们所有,出卖谷糠和米皮所得,能增加我们的收入。 后来学校里办起了机米厂,就在四角亭进去的一座房子里。厂里有两种机械,垄和碾一台机器,筛又是一台机器。我们主要是干一些抬、扛、扫地等服务性的工作,比如说把机好的米抬来,倒进筛的漏斗,从筛的出口抬来,装进麻袋等等。电是用自备的电机发动的,刚发动时,电力不足,机器转动不起来,需要人帮助拉传送带。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在帮助拉的时候,机器转动了,他的手没有及时抽出来,被卷进去了,一个大拇指被压得血肉模糊,成了残疾。这位同学姓朱,名字似乎叫元璋,高中部的。管理这个厂的人是一个姓孔的师傅,他会开动电机,修理机器,听说他是衢州人,这成套的机器就是他卖给学校的。他的妻子也跟来了,白天穿着工作服,戴个口罩,戴顶工作帽,满身的糠灰、尘埃,连眉毛都灰蒙蒙的。 有一天晚上,我值班护校,在四角亭校门口,远远地看见他们俩手拉手从大街上走来,还边谈边笑。我很惊奇,心想:这么大的年纪,在大街上,怎么能这样呢?当他们跨进校门的时候,电灯突然灭了,那男的就拖来一条凳子,站了上去,拿起电灯泡用手指头轻轻地敲几下,电灯亮了。我很惊讶,也很佩服他,问他为什么,他说:“钨丝断了,接上就好了。”从此,我知道电灯坏了,是可以修理的,多了一项知识。 之三:回忆江山县中几位难忘的老师 江中有许多好老师,教给我知识,指导我生活,关心我成长,他们的学识和为人影响了我的一生,使得我终生铭记。解放初期,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位,拣主要的叙述于下。 邱茂森老师 邱茂森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他其貌不扬,矮矮小小的个子,经常穿着长衫。他是龙游人,说话带着浓重的龙游口音。我们班里有个同学叫“周怀宽”,有一天上 导语 80年来,江山中学一直秉承崇尚科学、重视人文之校魂,贤达汇聚,名师辈出,教育声望名噪省内外,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不少成为业界翘楚和国家栋梁。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美国心脏学院、胸腔学院院士姜必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邵伯周;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原副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原书记郑梦熊;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原副书记、原副主任毛光烈;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艳华;浙江省军区原副政委范匡夫少将;河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曹建新少将;人民政协报社原副总编辑汪东林等等。江山中学无愧于江山“第一学府”、三衢人才摇篮、省内示范名校之美誉。 胡汉民、夏飞华主编的《江中故事:江山中学8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是一部青春回忆录、时代见证史、学校发展史。成为凝聚江中学子精神血脉的新纽带,必将成为助推江山中学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必将成为广大江中学子回馈母校、回报江山的新桥梁。 序言 王水亮 在喜迎江山中学八十华诞之际,由市政协学习 文史委和江山中学联合编辑的《江中故事》一书正 式结集出版,这是我市文化文史工作的一项新成果 ,也是献给江山中学建校80周年的一份厚礼,可喜 可贺! 江山是崇学重教之邑,唐代邑人祝东山就在江 郎山开设书院,自宋朝始开立县学,绵延至光绪年 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尚教育的江山知 县李钟岳委请邑内名士毛云鹏创建江山县立中学堂 ,停办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的官办文溪书院 ,开启新式教学,延请余绍宋(后任民国司法部代 理总长)、马叙伦(后任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等 名师前来执教,这是江山中学的前身。创建于民国 二十七年(1938)的江山中学,是衢州地区所属各 县最早的一所县立完全中学,初名“江山县中学生 补习学校”,后几易校名,于1955年由浙江省教育 厅发文改名“浙江省江山中学”。1997年7月,江山 中学被浙江省教委评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 2014年12月,被确认为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 范学校。80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崇尚科学、重视人 文之校魂,贤达汇聚,名师辈出,教育声望名噪省 内外,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不少成 为业界翘楚和国家栋梁。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毛 江森;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英国皇家内科学院 院士,美国心脏学院、胸腔学院院士姜必宁;上海 师范大学教授、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得主邵伯周;人 民日报社原副社长、原副总编辑,中华全国新闻工 作者协会党组原书记郑梦熊;浙江省人民政府原副 省长,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原副书记、原副主任 毛光烈;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艳华;浙江省军区 原副政委范匡夫少将;河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曹建 新少将;人民政协报社原副总编辑汪东林等等。江 山中学无愧于江山“第一学府”、三衢人才摇篮、 省内示范名校之美誉。 《江中故事》一书收录了80篇发生在江中的难 忘故事,均为江山中学历届学生、教师撰述,时间 跨越半个多世纪,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和时 代感。内容以回眸青春岁月、展示时代印记、讲述 难忘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江中的发展历程,记录了 江中师生风采,抒发了江中学子情系家乡、热爱母 校、感念师恩、怀念同窗的深情厚谊和祝贺建校80 周年的真情实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江中故事》 一书就是一部青春回忆录、时代见证史、学校发展 史。我们坚信,《江中故事》一书的出版必将成为 凝聚江中学子精神血脉的新纽带,必将成为助推江 中跨越发展的新动力,必将成为广大江中学子回馈 母校、回报江山的新桥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前,江山正处于大花 园建设的关键期,更加迫切需要坚强的人才支撑。 全市上下要更加重视、关心和支持江中发展,让更 多的江中学子成才、成功,打响“学在江山”品牌 。希望广大在外的江中学子发挥自身优势,反哺江 山,建设家乡,为江山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 支撑,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打造活力 城市,推动幸福江山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贡献力量 !希望政协学习文史委继续发挥文史资料“存史、 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再接再厉,继续 选编具有江山地方特色的文史资料图书,为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精神食 粮! (作者系江山市政协主席)
内容推荐 胡汉民、夏飞华主编的《江中故事:江山中学80周年校庆纪念文集》一书收录了80篇发生在江山中学的难忘故事,均为江山中学历届校友、江中教职员工撰述,时间跨越半个多世纪,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和时代感。内容以回眸青春岁月、展示时代印记、讲述难忘故事为主线,展现了江中的发展历程,记录了江中师生风采,抒发了江中学子情系家乡、热爱母校、感念师恩、怀念同窗的深情厚谊和祝贺建校80周年的真情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