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郑子宁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的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由此,郑子宁用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视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目录 前言 普通话与拼音 差点成为普通话的,是你没见过的老国音 从南系官话到普通话:国语是如何统一的 汉字能简化为拼音文字吗 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 滦平人说普通话比北京人更标准 台湾腔为什么这么“温柔” “抗日神剧”里,日军说话为什么总是那么怪 真有可以作为军事密码的语言吗 中国历史上的黑话,与电视剧中的可不一样 双语儿童梦怎样成功 为什么有那么多念得出来,却写不出来的字 方言与古汉语 为什么“姑苏”“无锡”含义难解 上海话是怎么取得江南地区的霸主地位的 无锡人钱穆为什么一辈子说苏州话 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 为何唯独粤语能与普通话分庭抗礼 “蓝瘦,香菇”真的是南宁口音吗 福建话不是中原古汉语孑遗 “尴尬”读gāngà才是错的 卷舌音是受胡人影响产生的吗 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 语言与文化 古诗怎么读才科学 羊年是山羊年还是绵羊年: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沐猴而冠的只能是矮小的母猴 为什么南方多江,北方多河 为何南方人嗜甜,北方人嗜咸 招商银行和云南人的怪姓祖先 西域唢呐是怎么被定性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 没有X,中国古人是怎么解方程式的 悼念常州吟诵代表传承人周有光先生:衰微中的常州吟诵 消失在走廊两侧的世界 姓名与称谓 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可以把七大姑八大姨通通代表了 中国姓氏势力分布地图 李王张刘陈为什么称霸中国姓氏 怎么从生辰八字算出不同的命 怎样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 如何起个与时俱进的英文名 异域与新知 一个单词的发音,判定人的生死 钱是怎么从牛变成纸的 马的世界史 古往今来的君主都有哪些称呼 欧洲王位凭什么传男不传女 从野鸡到凤凰:法语的“黑历史” 为什么北欧国家国旗那么像 化学元素的命名,一场权力的游戏 口音阶级论 序言 如果你穿越到了古代,要怎么做才能听懂古人说的话 带上一把手枪,一箱子弹,穿越回冷兵器时代建功立 业,不知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梦想,不少以此为题材的网络 小说长盛不衰。 不过,适应真正的穿越需要极高的技术含量。即使忽 略掉皇阿玛戴手表、汉朝的椅子、唐朝的西红柿等细节, 穿越更大的问题其实是语言——你们互相听不懂对方的口 音。 残酷的事实是:穿越到清朝当格格贝勒贵妃,勉强能 够圆梦;穿越回元明,古人多半会觉得你口音怪异,但还 能大致听懂;穿越到唐朝以前就比较惨——运气好点会被 当作东国来客,由鸿胪寺接待后送去学习汉语,运气差的 ,也许会被当作外国奸细处理。 一些人会想,那用文言文不就解决了? 这倒是个方案,不过很难操作——地道的文言文远非 当下受过一般古文教育的中国人能写出,古人平常更不会 用文言文说话。哪怕完美习得了文言的语法词汇,也只能 和小部分人笔谈,还是与外国来客无异。 更有甚者以为粤语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是现代最接近 古汉语的方言。所以只要用粤语,那么和古人对话时就能 畅通无阻了。 那么,古人的读音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确定字词的古 音?讲粤语真的就可以和古人“无缝衔接”了? 解释这些问题,要先从汉语的独特性质说起。与拼音 文字不同,汉字很大程度上独立于语音——也就是说,语 音的改变并不反映在文字上。这一特点不但让一般人对于 语音的变化缺乏意识,为穿越徒增困难,还给研究历史音 变的专家增加了麻烦。古人并没有留下任何音频、视频, 现代读音又受汉语语音复杂的历史变迁干扰,语言学者怎 么就知道现代哪些字词的发音与古代相同,哪些是不同的 呢? 第一,靠韵书。韵书大体相当于古代的字典,自然要 标注读音。汉语韵书普遍采用反切法:将一个字的声母和 韵母声调分拆,分别用其他字标注。举例来说,《大宋重 修广韵》中“东”就被注为“德红切”——采用“德”的 声母,“红”的韵母和声调。当然,要读懂反切法,必须 先知道所用字的读音,在这点上今人远远称不上清楚明白 。不过,对反切注音的整理虽不能直接确立读音,但能得 出当时语音系统的框架。 第二,靠汉字本身。汉字并非完全独立于语音,通过 对大量形声字古今声旁的对比,可以获得一些线索。如“ 路”的声旁为“各”,普通话中两字的读音根本就不搭界 ,但古人会用各作路的声旁,说明在古代两字读音必然接 近。 第三,诗文押韵。海、峙、茂、起、里、志,一眼看 去,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也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汉语方言可 以使他们的读音完全押韵。可是在曹操《观沧海》一诗中 ,这六字押韵。整理诗词押韵的变化,也是研究的重要方 向。 第四,外语和现代方言。外语主要指曾被大量翻译进 汉语的语言,如佛教用语梵语和巴利语。家喻户晓的夜叉/ 药叉来源于梵语yaksa,即可说明当年夜/药的读音很可能 接近ya或yak,和现代汉语中的读音不同。 最后,还有些散见于文献中,并不系统的描写。如《 吕氏春秋》中,东郭牙观察到齐桓公口型“呿而不唫”( 开而不闭),成功判断出齐桓公“所言者‘莒’也”,由 此将齐桓公和管仲谋划讨伐莒国的事泄露了出去,与之相 反的是,今天的普通话呼“莒”的口型甚小。由此可以看 出,古书中的类似描述可以帮助人们推断古音。 通过以上方法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回溯古代汉语的读 音体系。 举例来说:“塔”来自于巴利语thupa,在《广韵》 中为“吐盍切”,一般认为属于盍韵,而在现代方言粤语 中读作taap,朝鲜汉字音读作□(tap),综上所述我们可 以认为塔和同韵母的所有盍韵字(如阖、盍等字)在古代 韵母非常有可能均为ap。 目前,学界普遍以《切韵》《广韵》等书中记录的语 音作中古汉语基准,复原可信度已经相当之高。 以此来对照,粤语是否就符合汉字古代的读音呢?广 东人就可以顺利穿越到唐朝,交流无碍?遗憾的是,这是 个彻头彻尾的幻想,没有一丁点儿可信的成分。 和现代一样,古代不同地区之间也存在语音差别。唐 朝时,广东还属于中原人眼中的“蛮荒”地区,韩愈被贬 至潮州时绝望到写出了“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 边”的诗句。它和其他地区,特别是“高大上”的中原口 音存在着显著差别。 禅宗六祖慧能出生于新州(今广东新兴),他初见五 祖弘忍时,弘忍责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 作佛?”后来慧能拜别弘忍时也自称:“慧能生在边处, 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会自性自度。”其实 ,慧能本籍为河北范阳,家在岭南不过一两代人的功夫, 但是已经“语音不正”,说明至少唐朝中原人氏并不觉得 岭南人讲话与自己相同。 当时真正地位崇高的语音,一向是中原读书人的口音 ,尤其是洛阳一带的口音。 东晋永嘉南渡后,士大夫诵读的口音被称为洛生咏, 备受推崇。《颜氏家训》中谈及语音时称:“榷而量之, 独金陵与洛下耳。”唐宋时期,洛阳读书人的发音仍然有 极高的地位。北宋寇准和丁谓一次谈及语音,论及天下语 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则说 “不然,四方皆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到了南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仍有“中原唯洛阳得天下之中, 语音最正”的说法。 但是即使粤语不是唐朝官话,相对于北方官话,粤语 仍真实地保留了不少中原旧音。中唐以后,北方陷入长期 战乱,汉语由中古汉语转换为近古汉语,唐懿宗时胡曾作 《戏妻族语不正》一诗,其内容就生动反映了当时的语音 变化。此时,偏居一隅的岭南却很少受到北方发生的音变 影响。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有如下评价:“四方声音多 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盖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 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南角矣 ,闽浙声音尤不正。”可以看出,当时的读书人认为广中 人继承了中原洛阳地区的语音,所以“尚好”。 宋元明清四朝,北方语音变化愈厉,相对而言,岭南 地区更加安定,语言的保守性愈加突出。经济上的发展, 更令曾经的“蛮荒之地”挺起了腰杆,尤其是广州的发展 水平逐渐超越了中原地区,岭南人的文化自信逐渐提高, 并自视为古中原的继承者。 广州人陈澧在《广州音说》里面就明确指出“广州方 音合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并 举例论证:广州话能分阴上阳上阴去阳去,有-m尾,“觥 公”“穷琼”读音不同等(不过广州“九”“狗”无别, “呼”“夫”不分等不合古音的方面就被选择性地无视了 )。 由此他提出了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论断:“至广中人声 音之所以善者,盖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中,今之广音 实隋唐时中原之音,故以隋唐韵书切语核之而密合如此也 。”陈澧可算是以粤语为唐朝官话说法的滥觞了。 与粤语对中原语音的继承相比,北方汉语则被认为因 为胡化而丢失了自己的传统。 多数人并不了解真正胡化的语言是什么样子。金元时 期曾经流行过一种奇怪的汉儿言语,语序近似蒙古语,语 法也受阿尔泰语系影响,具有如复数加“每”等与汉语明 显不同的特点。 元碑中“长生天气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这种 现代看来很拗口的句式,即为汉儿言语的特征,但明朝以 后这种语言就逐渐消亡了。实际上语音变化本为常态,虽 然北方话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可能变得比某些南方方言快 了些,但很难将这些变化尽数归咎于胡语影响,如入声在 中原的弱化至迟在北宋已经开始,彼时离“金元虏语”还 早得很呢。 所以,想要无缝穿越回唐朝,能讲一口流利的粤语恐 怕也没有什么用。不过我的这本小书倒是可以分享给大家 一些音韵学知识,告诉大家古往今来无以计数的语言中有 过多少让人眼花缭乱、忍俊不禁的趣事,以及如果有朝一 日你真的穿过了某个虫洞或者一梦醒来惊觉时空错乱,发 现自己身处唐宋元明清,虽然你可能还是听不懂对方说的 是什么(毕竟这需要掌握大量的音韵学知识并接受长久的 专门训练),但如果你以前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话,那 么以后可谓是能死得明白了! 导语 郑子宁于语言学上造诣颇深,尤精于汉语史、语音学、方言学等领域,已在各类媒体、报刊上发表文章百篇有余,行文深入浅出,简明晓畅,广为读者喜爱。《南腔北调(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一书精选了其中的几十篇文章,这些文章在逻辑上收尾呼应,一以贯之,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精彩页 传闻民国初立,为决定官方语言,粤籍议员与北方议员互不相让,在投票中粤语和北京话票数持平。关键时刻为顾全大局,孙中山对粤籍议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亲自投给北京话一票,才避免了更大的纷争。 还有一个与之非常相似的故事:1949年,为决定官方语言,川渝元老与北方元老互不相让,川话和北京话票数持平。关键时刻为顾全大局,毛泽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显然,这两个故事源自同一母题并且都是虚构的。无论是1949年之前还是1949年之后,都根本没有过针对粤语、川话VS北京话的投票。 这类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差一点选择德语做官方语言的传闻。18、19世纪,大批德国人移民海外,美国是其重要选择。如今,全美人口的17.1%自称德国后裔,比例远高于爱尔兰、英格兰、苏格兰,德裔遍布美国,特别在中西部有相当大的人口优势,当时也是一样——北美殖民地中,德国移民的比例高于英国移民。正因为德裔在美国的重要地位,德语差点成为美国官方语言的传闻似乎颇为可信。传闻中也有一个孙中山、毛泽东式的人物——美国首任众议院议长弗雷德里克·米伦伯格。为顾全大局,身为德裔的弗雷德里克·米伦伯格也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这与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1794年,一些德裔移民要求美国政府提供部分法律的德文版,该提案以42比41的票数比被否决,米伦伯格在投票中弃权,但事后评价道“德国人越快变成美国人就越好”。而民国初年制定官方语时确有争议,只是和北京话竞争的并不是广东话四川话陕西话之类的其他地方方言,而是人造的老国音。 由于老国音早已不再使用,一般人全然不知,自然也无法在民间的各种段子中出场,历史的本相和制造老国音的缘起也就这样渐渐被遗忘了。 秦朝开始,中国就实现了“书同文”,文化、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由此奠定,但“语同音”却一直没有实现。古代人口流动性不强,地区间的交流靠着统一的文言文就可以维系。汉字本身对读音指示作用低,也让各地区的差异化读音得以保存、发展。 不过在一个统一的政权下,各地方毕竟有语言上的沟通需要。同时战乱等原因引起北方人大规模南迁,将中原一带的官话带至南方。文化上对中原的推崇,也在事实上推动北方中原官话成为地区间交流的主要方式。 到了明朝,官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支。北支官话的通行范围覆盖今天的华北大部,而南支官话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两者虽有差别,但在今天学者看来实质上都属于北方方言(北方官话),交流障碍不大。 明朝传教士利玛窦在给欧洲同僚的信件中描述:“中国十五省都使用同样的文字,但是各省的语言不通。还有一种通用的语言,我们可以称它为宫廷和法庭的语言,因为它通用于各省法庭和官场。”他还在回忆录中说道:“各省的方言在上流社会中是不说的。学会了官话,可以在各省使用,就连妇孺也都听得懂。”例如,以明朝官话演唱的昆曲就在全国流行。 明朝的官话与现在的官方语言不同,其散播以自然传播为主,真正由官方推广的通用语言始于清朝。明末清初的浩劫之后,官话在全国的流行度大大降低,在远离北方的闽粤地区更趋于萎靡,这引起了雍正的不满。《癸巳存稿》记载:“雍正六年,奉旨以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议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此后,闽粤各县随即纷纷成立正音书院教导正音。措施不可谓不严厉,不过正音书院的教学成果实在有限。清朝已是权力最为集中的朝代,雍正无疑更是位雷厉风行的皇帝,正音书院一塌糊涂的教学成果实在是另有原因,位于福州的正音书院的失败案例可为镜鉴。 虽同属北方官话,但是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北京官话语音存在着差别。书院连应教仍有巨大影响的南系官话(尤以南京官话最著),还是教正在崛起的北京话都一直摇摆不定,权力再集中自然也没有用武之地。 当时既缺乏对官话的系统性整理,更没有编写体例科学的教科书。如福州正音书院因为没有师资,迫于无奈只得找了几个驻防福州的旗人。 这样的老师自然不可能会教,据记载福州驻防旗人上课头几句就是“皇上,朝廷,主子的家;我们都是奴才”,这样的教法只会沦为笑柄,反倒加重了汉族士子对北京话的反感。 普通话真正有效的推广还是在民国时期。清末民初民族热情高涨,很多人将目光投向四分五裂、有碍团结的地方方言上。1913年,民国召开读音统一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国音”。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