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关仁山,著名历史学者魏连科、联袂推介。
“清初名相”——魏裔介,大清200多年的兴盛基业与辉煌的康乾盛世不能不说与此人有关,史称“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
本书从明末写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刻画了清初名臣魏裔介从生到死,从入仕为官叱咤朝廷,到激流勇退久居乡野,死后却迟迟未能得到皇上封谥的辉煌却又布满凄凉的悲情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清国相魏裔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魏国静//高玉昆 |
出版社 |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关仁山,著名历史学者魏连科、联袂推介。 “清初名相”——魏裔介,大清200多年的兴盛基业与辉煌的康乾盛世不能不说与此人有关,史称“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 本书从明末写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刻画了清初名臣魏裔介从生到死,从入仕为官叱咤朝廷,到激流勇退久居乡野,死后却迟迟未能得到皇上封谥的辉煌却又布满凄凉的悲情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从明末写起,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采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刻画了清初名臣魏裔介从生到死,从入仕为官叱咤朝廷,到激流勇退久居乡野,死后却迟迟未能得到皇上封谥的辉煌却又布满凄凉的悲情人生。 魏裔介在清初特殊时期入仕。时值明朝灭亡,清人刚刚入主中原,面对战乱、灾荒频仍的社会现实,需要正确的政策措施,来恢复生产、安定人心,稳定清朝的统治。魏裔介在此背景下,身为朝廷重臣,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内赞政典,外筹军务,皆中机要。其奏议在国计、民生、吏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时人曾说,自宋朝欧阳修以后,魏裔介是唯一的先为谏臣、后升宰相、历职长久并“展其嘉谟”之人。后人评价魏裔介条陈时事、“敢言第一”,清初“诸大典”多依其“奏议所定”。 魏裔介去世后,康熙朝以“为人强悍,居乡多事”为由,终未赐封谥号。直至乾隆二年,乾隆皇帝念及功绩,追封谥号文毅并钦赐碑文。 试读章节 初秋的天空清高气爽,宁静恬淡。 直隶柏乡古城的上空更是晴朗万里,显得格外寥廓。槐河、午河之水环绕城内,潺潺流淌,亘古不息,母乳般滋育着这里的黎民百姓,灌溉着这方古老而沧桑的沃土。 城内一户人家从五更便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忙碌万分。 这家长媳正在东厢房的炕上因难产而痛苦地呻吟着,旁侧守满了本家的婶母及妯娌们。一位有经验的接生婆,守在近前,不时地劝慰着:“又不是头生,少奶奶,不要怕……” 北屋的正厅里,长堂大老爷魏纯粹端坐在太师椅上,缓缓地抽着水烟。长子魏柏祥及前来探望的诸位乡邻好友,都在左右两侧一字排开静坐着。大家都不说话,不时地朝着东厢房的方向张望,一个个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担忧。 东厢房里的呻吟声不断传来,一阵高过一阵,愈加让人揪心。 众人都如坐针毡,或猛立扭头张望,或相互议论纷纷,满屋子焦躁不安起来。唯有大老爷魏纯粹仍端坐正中,一脸喜气,倒是打破了这样慌乱紧张的场面,从他嘴和鼻孔里缓缓喷出的烟雾,似是一团团祥云飘荡而过。 魏纯粹“呼噜噜”地抽了一大口水烟,呛得轻咳两声,众人闻声便静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正厅内骤然一片死寂。 “昨天夜里,老夫做了一个梦,梦见这一天早上,有一对丹顶鹤伴着初升的太阳在本院上空盘旋许久,随后落在了正屋的房檐上。这对丹顶鹤身材修长,华贵端庄,尤其是头顶的红冠,如丹霞,赛宝石,光彩熠熠,分外夺目!” 魏大老爷打破沉寂,高声地描绘起昨夜的梦来,显得眉飞色舞,兴高采烈,看上去好像一下子年轻了许多。 魏大老爷讲完后,众人又七嘴八舌地附和道:“看来这是吉兆,必有大喜降临魏门了。大老爷寿高福长,又要添孙子了!” 还有人道:“看来东厢房中将会有一个恰逢盛世的男孩儿出世了。”那个道:“是啊,依本人之见,此儿将来必成大器……” 正厅中的众位亲朋一上午没有走开,眼看日头晒到了正屋顶,便草草用了些午饭,又一直守候到了这一日的黄昏。 忽然,东厢房里传来一阵新生婴儿的啼哭声,声音虽小,却清脆急促,嗷嗷有力。随之,东厢房屋门“吱呀”一声敞开,接生婆手端一个木盆,踮着一双小脚,一路向大门外跑去,只听得“哗啦”一声,满盆血水倒进了阴沟里。 “生啦,生啦!老爷!”接生婆一手拿着木盆,一手向这边的正堂招呼着。魏柏祥搀着魏纯粹疾步来到门口,众人也遂起身向门外走来。 “是个带把儿的!”接生婆从衣襟里扬起手绢,笑呵呵地对着魏家父子说。 “好,好——”魏纯粹大老爷端着水烟袋的手不停地颤抖着,幸福地从嘴里蹦出这两个字来。 作为孩子的父亲,魏柏祥此时更是满心欢喜,他一边搀扶着魏老爷坐下,一边支使下人立即给接生婆赏银,以示感谢。 这男婴便是后来被人们称为“乌头宰相”的魏裔介魏阁老,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阴历七月二十五的傍晚,在柏乡县城内魏氏祖宅中降生。 魏柏祥微笑着对魏大老爷说:“爹,给孩子起个名儿吧。” 魏纯粹猛抽一口烟,怔了一下说:“你是孩子的父亲,你起吧!” 父亲魏柏祥遂为其取名为裔介,表字石生,典出于《周易-豫卦》的“介于石,不终日”,意在使其能经常自警,去危就安。如《礼记·表记》所云:“君子似一日使其躬■焉”,则可作为柏祥公为魏裔介命名表字的绝妙注解。 魏裔介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二,他出生这一年其父魏柏祥二十四岁,其母张夫人二十岁。魏家对小裔介的到来感到非常高兴,于是杀猪宰羊,宴请亲朋好友,场面好不热闹。 小裔介生来身体就很健壮,从没得过什么杂病。转眼小裔介七岁了,便开始在乡塾中跟随首任老师张丛野先生读书。小裔介聪敏好学,博闻强记,在众多共读的孩子中,显得格外优秀,令张丛野老师十分惊奇。 进士出身、饱学经书的魏纯粹老先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对这个天资聪慧的嫡孙宠爱有加,寄予厚望。魏纯粹对乡塾先生张丛野的授学之能已有几分怀疑,颇感忧虑,生怕误了孙儿的前程,遂把裔介的父亲魏柏祥召来,关切地说:“孩子如此聪慧好学,将来必成大器,我们可要为孩子的前程着想,应为吾家裔介另请高师。”魏柏祥点头应诺。 裔介十岁时,其父为了他学业之精进,在魏纯粹的敦促下,为裔介另请了闻名遐迩的郭怀逊先生为师。魏柏祥还特把自己读书修学之所——柳庄别墅(位于今柏乡县西汪村北)腾出几间屋子,作为小裔介的私塾学堂。当年的柳庄别墅,建有多处楼台亭阁,别墅周围柳树成荫,溪流潺潺,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象,是一处绝好的养身、修学之地。 裔介在此学读几载,转眼间已成少年,学业渐深。一六三。年,正好十五岁的裔介,参加正定府举行的院试,以全院第五名的成绩,荣中秀才。裔介取得初级功名,其父魏柏祥为之大悦,可裔介对自己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却不甚满意。 一六三一年,裔介十六岁。魏柏祥又从山东临清请来资深教师陈孔昭为裔介担当私塾先生,讲授经、史、子、集及唐宋名章,还有算学。裔介师从陈孔昭先生后,再次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后来考取举人奠定了基础。 在裔介十八岁这年,也就是一六三三年。裔介参加乡试,由于考前患疾,考试不力,未能被录取。考完,裔介情绪非常低落,在父亲的劝慰下.再次鼓起勇气。继续努力求学。P1-3 序言 若干年来,清宫戏异常火暴,清代的帝王将相不断被戏说。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这些清官戏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弄得面目全非,荧屏上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人物面貌,相去甚远,令人啼笑皆非。毋庸讳言,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小说等,在娱乐观众之余,也发挥着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若一味地去胡编乱造,将故事情节张冠李戴,对历史事件任意曲解,无疑会给观众灌输错误的历史知识。由于影视剧的亲民性,加上生动形象的表演,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更使错误的历史认识在观众脑中牢不可破,认为历史真相真如此。生活中不断有人提出类似的问题,使得专业史学家费尽唇舌,也难以改变人们的错误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在倡导国学、继承传统的今天,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如果文艺家能还原真实的历史、人物,使之形象化、生动化,不胡编乱造,不曲解历史,并能让观众喜闻乐见。这样既能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也能有较高的票房收入,还能给观众普及正确的历史知识,这可以说是多赢之举。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确有不小的难度,也更能考验文艺家驾驭历史与艺术的才能。 近读魏国静与高玉昆合著的历史小说《大清国相魏裔介》,我感觉到二人正在努力向上述的道路去探索。 魏裔介是清初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他在清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方面都颇有建树,被后世人称为“清初名相”,“清初相业无出其右者”。清朝初年,各种政治制度尚未建立,正是在魏裔介的提议下,逐渐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对于稳固清初政治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经济上,他坚决地反对满族贵族圈占民田。满族贵族的圈地,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沦为奴隶,四处逃亡流离,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失地农民或转死沟壑,或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正是由于魏裔介的努力,圈占民地才被禁止。这对于恢复社会生产力,稳定社会秩序,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军事上,魏裔介也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在对付反清势力特别是“三藩”叛乱的问题上,魏裔介早在顺治年间就提议,派重兵控制荆襄等战略要地,“无事可控奸宄之萌,有事可提兵应援,据水陆之胜”。可惜当时朝廷并未按魏裔介的提议行事。十余年后,吴三桂等“三藩”果然发动叛乱,这时人们才认识到魏裔介有先见之明。在文化思想方面,魏裔介推崇程朱理学,反对王阳明心学末流的空谈心性,他身体力行,著有多种理学研究著述。在顺治、康熙的倡导下,清初理学迎来最后一个高峰,魏裔介也被称为“理学名臣”。在诗歌创作方面,魏裔介主张传统的创作理念——“诗言志”、“诗歌合为事而作”,主张“义存得失,意归讽喻”,“归于六义美刺之真”,并把此理念贯彻到自己整个创作之中。后人选诗,亦有人以他的主张为标准。 把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作为和思想,写成历史小说,确有一定的难度。作为历史小说,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有可读性,使读者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了解其的主要贡献,并借此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把人物的作为和思想形象化,组织生动的故事情节,运用活泼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当然,作为小说,应允许作者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虚构情节和人物。若只干巴巴地叙述历史事实,使人读了味同嚼蜡,也就不能称其为小说了。国静、玉昆两位同志的《大清国相魏裔介》较好地体现了以上的理念,是成功之作。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国静同志作为魏裔介后裔,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在为生计奔波之余,长年累月地搜集历史资料,孜孜创作;玉昆同志则在小说艺术性的提升方面,一丝不苟,潜心打磨并增添许多细节描写,锦上添花。他们两位作为魏裔介的故里同乡,为宣传和弘扬魏裔介的人文思想,繁荣家乡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精神值得钦佩和赞扬。 作为文学创作的门外汉,唠唠叨叨写了以上想法,供国静、玉昆和广大读者参考。 魏连科 2009年11月于石家庄 书评(媒体评论) 《大清国相魏裔介》写得细致而悲壮。他们以现代意识获取了与历史对话的才能,抒写了人根本而永恒的命运。此书值得期待,值得阅读。 ——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关仁山 魏国静作为魏裔介后裔,怀着对先辈的敬仰,在为生计奔波之余,长年累月地搜集历史资料,孜孜创作;高玉昆则在小说艺术性的提升方面,一丝不苟,潜心打磨并构筑许多细节描写,锦上添花。他们两位作为魏裔介的故里同乡,为宣传和弘扬魏裔介人文思想,繁荣家乡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这种精神值得钦佩和赞扬。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著名史学家魏连科 魏裔介为政,不以小利而图之,不以小恶而讳之,堪称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作出特殊贡献的杰出政治家,也是继宋代欧阳修之后,唯一先为谏臣,后为宰相,历时长久的有为者。 魏裔介为学,以注解经典为途径,以经世致用为理念,堪称为弘扬光大国粹,上下求索的谦谦大儒,也是清一代唯一先为高官、后为隐士、著作等身的实学家。 魏裔介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品读这本书,就能形象地理解魏裔介如何用生命诠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序,经世致用。 ——著名地方史学家赵福寿 家居十六年,躬课稼穑,循行阡陌,人不知其为故相也。 ——《清史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