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炎阳下/大河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袁鸣谷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袁鸣谷著的《炎阳下》系“大河文丛”的一部,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墙上的猫》《中途》《奔跑》《断桥》 等18篇短篇小说。小说语言精练,情节紧凑,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揭露了人性的弱点,讴歌了真与美,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袁鸣谷,本名王波,上世纪60年代生,毕业于宁夏大学美术系,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理事。2006年始发作品,在《朔方》《黄河文学》《当代小说》《翠苑》《北方作家》等刊发表小说多篇,现居宁夏青铜峡市。
目录
《大河文丛》之序
墙上的猫
中途
奔跑
花湖鲤
断桥
子弹壳
小钱包
炎阳下
黑蚯蚓
一个叫汤光丽的女人
右肺
沙泉城
身后
雾天不出门
八月蝴蝶黄
与嫦娥相会
后记
序言
我始终以为,但凡有河水流经的城市,总是令
人产生无限的遐思;那些被河水长久滋养的土地,
必能诞生神奇和壮美。
青铜峡素有塞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盛誉,山川
锦绣,人杰地灵,滔滔黄河之水千百年来在此奔流
不息,向世人诉说着一段段自秦汉以来的农耕历史
。2017年金秋时节,青铜峡作为宁夏引黄古灌区被
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黄河流
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世
界将目光聚焦在这片创造了农耕文明的古峡圣地。
而今适逢宁夏喜迎60年大庆之际,六卷文学丛书《
大河文丛》即将付梓行世,这既是青铜峡作家们的
一次集体亮相,更是向自治区60年大庆呈上的一份
厚礼。
《大河文丛》主要囊括了近年活跃在宁夏文坛
的鲁兴华、董永红、袁鸣谷、包作军、孙海翔以及
秦兵六人的文学作品选集。此前他们的作品多发表
在宁夏的《朔方》《六盘山》《黄河文学》等刊物
上,并在区内外多次获奖。这六本书的作者有一个
比较普遍的特点,即他们都扎根于青铜峡,有教师
,有护士,有公司职员,也有机关干部等,他们长
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且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
创作。他们的作品散发出泥土的气息、花草的香味
,有时甚至如河水那般温润蕴藉,给读者带来美好
的阅读体验。
鲁兴华在创作短篇小说之前,曾写过大量的微
型小说,最典型的当数《“骆驼”的罗曼史》,可
谓构思精巧,语言简练,故事不蔓不枝,通过寥寥
数笔,就把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
。后来,她又改作短篇小说,依然延续了那种近乎
白描式的创作手法。《旅途》可以说是她转型之后
,最为出色的一篇短篇佳作。故事依旧非常简单,
从旅行团队的一日游写起,大巴车上坐了形形色色
的旅客,在短暂的相遇相识之后,看似美好的观光
旅游开始了,可美中不足的是.旅途中人们发现团
队中居然有一位按摩小姐——她其实是位心地良善
、完全靠双手谋生的普通劳动者,而几乎所有的旅
客都用有色眼镜看她。作者巧妙地通过那些冷漠的
表情、猜疑的心态和世俗的眼光,洞悉了人性中很
不光彩的一面,从而歌颂了来自底层的按摩工作者
的淳朴与正直,批判了所谓中上层社会人士的狭隘
与自私。
鲁兴华的另一篇小说也堪称出色,《一只羊的
独白》以第一人称即动物的视角,生动展示了一只
羊短暂的人世遭遇,从而唤醒读者久已麻木的心灵
,就像老子所倡导的“齐观万物”的法则,我们人
类并非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该对一切生命常存敬
畏之心。众所周知,短篇小说最是以“短”见长的
,倘若在这短小的结构中涉猎了人类那些重大的命
题,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变得宏大了。鲁兴华通过
个人的不懈努力和创作,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另外一位女性创作者是董永红,她已先后出版
过两部长篇小说。由于长期在医院工作,董永红对
病者之痛、医者之艰难等医患关系,有着更为深切
的体悟和了解,其短篇小说或侧重刻画病人家属的
焦虑与困境。或真实记录一线医生的日常繁重诊疗
。《等你长了头发》较为生动地讲述了患有白血病
的琛琛在住院治疗期间,与张大夫等医护人员之间
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琛琛的母亲为了给孩子治
病,不停奔走于单调、繁忙、压抑的医院科室之间
,孩子的病情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她的心。让人略感
欣慰的是,张大夫们对小患者总是和颜悦色地加以
抚慰,尤其是母亲给孩子的那句承诺“等你长了头
发”,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的悲剧色彩淡化了,让
人真切感受到至善亲情足以抵挡世上的一切病痛和
灾难。
在董永红的《自愿书》中,有个叫蛮大胆的女
医学专家,自小就在男孩子堆里玩闹嬉戏且从不甘
示弱,后来做了医生果然是大刀阔斧手术精湛,而
这个女医生最叫人惊诧的却是,逢人便会建议对方
在生前签署器官捐献协议,经过她的软磨硬泡,最
终故事中的“我和父亲”都签了这种自愿书。小说
在看似闲散戏谑的叙述过程中,勾勒出一个另类医
生的形象,同时,也将人们通常比较避讳的器官捐
献话题推到读者面前,令人深思。在这个意义上,
董永红的小说仿佛是专门为司空见惯的医院打开的
一扇小窗,医者仁心,救死扶伤,ICU病室,孱弱的
患者,焦虑的家属,凡此种种,使读者能更多地认
识到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领域,从而也能更好地了
解我们自己,尤其是我们的身体。
比之上述两位女作家的作品,袁鸣谷的短篇小
说集《炎阳下》则更注重故事的奇特性,尤其是在
语言、细节和情节等技术把握上,均有自己独到的
地方。《墙上的猫》以旁观者的口吻慢慢讲述陈年
旧事,“阳光下的恐惧是一种慢性病,在有增无减
的过程中持续”,这样感性极强的句子,让小说呈
现出某种久违了的光阴的质感,同时,也能感受到
作者对语言文字的反复锤炼。《子弹壳》塑造了经
常受人欺辱的男孩哑锁的形象,书写童年故事几乎
是每个作家的拿手好戏,好在这个压抑悲伤的故事
,最终没有完全坠入阴暗,作者让那群经常欺负哑
锁为乐的坏孩子良心发现,从而为暗淡的童年岁月
留下美好的一瞥。《炎阳下》的光哥曾是一度入狱
过的劳改犯,人们对这样的人员或多或少会冷眼相
向,无奈之际,光哥巧设骗局,并以自己有所谓的
大人物做后盾,竞也蒙混过关将女儿办进了理想的
学校就读,在看似荒诞幽默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
却是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
这套书还辑录了两部散文作品集,即《褐色精
灵》和《稻花香里》,作者分别是孙海翔、包作军
。喜欢读书又勤于思考的孙海翔,去年刚刚出版了
首部短篇小说集《拳手》,乡土、少年、顽劣和先
锋,或者可以概括为那部集子的显著特质,它们集
中展示了作者在富饶的青铜峡文学创作队伍中与众
不同的一面。《褐色精灵》,主要是孙海翔多年来
的读书随笔和散文短章,甚至多数是他发表在自己
博客上的印记性文字,这些或长或短或轻或重的作
品,恰好可以为一个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的小说作
者找到一个可靠而清晰的注脚。散文创作其实并不
那么简单,它并非文学创作的某项副业,恰恰相反
,它需要作者有更加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生活积累,
有更加自觉的结构布局和精神提炼,所谓形散而神
聚。好在这方面孙海翔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他正在通过《褐色精灵》这样的散文篇
章,不断地做出自己的尝试和探索,只要在路上,
一切皆有可能。
包作军可谓是个多面手。多年以来,他既写微
型小说、短篇小说,也擅长于散文创作,他往往能
在多种体裁中自由穿梭。发表在《朔方》上的短篇
佳作《裸泳》,可以视为包作军在小说领域的一次
成功突破,故事以一种惊险而有趣的形式,为读者
揭示婚姻生活中女性不为人知的情感世界,读罢让
人印象深刻、感慨良多。散文集《稻花香里》是作
者多年散文创作和实践的结晶,这些作品中最值得
称道的,窃以为还是深情描绘黄河祭坛和故乡地三
的风土人情的那些篇章。青铜峡的黄河楼、黄河祭
坛建成之后,吸引了大批区内外游客驻足观光,而
作为散文写作者,包作军几乎是第一时间用他独特
的文字记述了故乡的这两大人文景观,从古至今,
像黄鹤楼、滕王阁等宏伟建筑,均被文人们一次次
地吟诵赞美,包作军也不例外,他的《千年河坛》
既写得通透大气,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思和忧虑

“地三,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地三,
也是粮食的故乡。地三,从最初的包氏三兄弟在此
开拓,到张王李赵刘多姓氏杂居并处,从最初一片
蛮荒之地,到最终成为在整个宁夏都颇具美誉度的
村落,成为宁夏确定的十个特色产业示范村之一,
并且正在规划建设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叶盛地三国
家级农业主题公园,展示了生命的顽强、坚韧和从
容。如今的地三,村舍、青烟相映成趣;高树、低
柳俯仰生姿;绿草如茵,稻花飘香,瓜棚豆架,鸡
犬相闻,安静地枕在大河的怀抱。”这些排比句阵
是鲜活的、走心的,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爱乡之情的
真实表达,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拳拳赤子之心,对于
故乡,每个作家都应该肩负一种神圣的使命,即如
何在自己笔下进行文学性的表述和颂扬,包作军巧
妙地借用了古人“稻花香里说丰年”和“也傍桑阴
学种瓜”的诗情画意,为读者展示其故乡地三“开
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安逸与美好。
无独有偶,诗人秦兵也借助于《山水光晕》,
以简洁疏朗的话语方式,以饱满而硬朗的诗行,更
以边塞诗人的一唱三叹,不知疲倦地抒发着个人的
美好情感,描摹着这片沧桑巨变的神奇土地,书写
大地就是书写人生,赞颂故乡,就是讴歌人民!
概而言之,此次入选《大河文丛》的六位写作
者,他们笔下所展现的这方水土,或侧重风俗民情
,或揭示人生际遇,或歌咏生命和自然,六部作品
共同为广大读者奏鸣出的旋律,犹如一曲感情充沛
的交响乐,清澈激荡,真诚朴实,既传达出一定的
时代风貌,又显示了个人的艺术才华,这些作品的
出版必将引领青铜峡地区的文学爱好者们潜心创作
、再创佳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振聋发聩地将“文化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向世界宣示出来,一时间让
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的号角,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
公里的土地上响彻。作为宁夏的作家,实际上最困
难的、也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如何能够站在一个文化
的制高点上,更加清晰准确地审视和描摹我们所处
的这一区域。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了大量篇幅,为我
们梳理了这个复杂多元且瞬息万变的大时代,只有
深刻把握了时代的脉搏,作家们才能在创作中更好
地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对人民大众的真挚情
感,才能更好地书写无愧于新时代的华彩篇章。而
如何记录一个正在深刻变革的大时代,如何让我们
滚烫的文字与当下复杂火热的生活现场相得益彰,
正是作家们需要不断体悟和深思的。
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全区第八次文代会上,石泰
峰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作家、艺术家要“欢乐着
人民的欢乐,忧伤着人民的忧伤”。鉴于此,由青
铜峡市委宣传部策划出版的《大河文丛》,就不仅
仅是一次文学献礼,它更是为新时代新征程而发起
的一次集结和检阅。如果说时代是出卷人,那么广
大作家们也可以是灵魂的答卷人,心中有定力,笔
下有乾坤,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唯如此,我
们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传得开、留得下。
在本文行将结束时,我谨祝愿青铜峡这片土地
上的人们永远安宁祥和,这里的作家们能在未来奉
献出更多更好的得意之作。
是为序。
2018年春节于塞上银川
导语
《大河文丛》一共有6本,为近年活跃在宁夏文坛的青铜峡作家作品集。其中,有鲁兴华、董永红、袁鸣谷的短篇小说集《旅途》《等你长了头发》《炎阳下》,包作军、孙海翔的散文集《稻花香里》《褐色精灵》,秦兵的诗歌集《山光水晕》,是青铜峡市实力作家的一次集体亮相。本书是丛书之一,为袁鸣谷著的《炎阳下》。
青铜峡市作家勤奋创作,势头强劲,他们的作品在《朔方》《雨花》《芒种》《安徽文学》《诗刊》《黄河文学》《文学港》等区内外文学刊物发表,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海外文摘》《青年文摘》《读者》等转载,小说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梁斌小说奖”、《黄河文学》双年奖等。
《大河文丛》收录的这6位作家,长期生活在青铜峡,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们中有教师、护士、公司职员,也有机关干部等。他们真诚朴实的笔端,或侧重风俗民情,或揭示人生际遇,或歌咏生命和自然,既传展现时代气息,又显示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
后记
开始准备这部小说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是
在选稿,因为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实在太少,忽然
感到惭愧,甚至有些悲观了。也许是对写作处处苛
求,酝酿斟酌许久,深思熟虑后方肯动笔;再则随
性而为,对发表不是那么看重,无任务少压力,数
量少,质量也没高上去。究其根源,实是懒惰使然

我一直喜欢读小说,书读多了就想自己动手试
试,而那时我已快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当时我正和
一场疾病遭遇,在恐慌、无助、焦虑、失落和希望
的心境中蹉跎,想写点什么来打发光阴。写作成了
我暂时忘却病痛的安乐剂。我躺在病床上不停地写
着,半生过往在脑海中重现,还有窗外天际传来的
声音、树上叽喳的小鸟、缓慢移动的光影以及光线
里浮动的微尘,以往无视的细节,令我无比得新奇
和珍惜。病人们奇怪地看着我,疑惑我来医院的真
正目的。在病人眼里我是个异类。
后来我想,也许文学的意义,就是在悲凉的心
境中,予人释放一份生存的温度,予己增添一点希
望的活力。
带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把首个成型的短篇小说
《墙上的猫》投给《朔方》。很快收到责编老师的
回复,对稿件给予肯定,并说了许多鼓励的话语。
这篇小说的顺利发表,让我觉得写作原来是件相对
容易的事情。不然,我只是剥去了洋葱的第一层外
衣,里面层层叠叠,剥去一层又会出现新的一层。
一篇篇小说发表了,写作的难度也在一层一层增加
,不停地磨砺消耗着我。当我相信小说与我有难解
难分、纠缠不休的缘分时,我就不能妥协,不能松
懈,继之以热情、真诚和努力。小说是门艺术,好
的艺术要经得起反复“把玩”,耐得住时间琢磨,
是酣畅淋漓、充满张力和生命力的创造劳动。那些
编辑过我小说的老师——了一容、穹宇、冯光辉、
彭兴凯等,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文学所具有的
共同真诚的态度。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全方位拥抱世界的国家,中
国文学也是在开放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为写作提供
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环境,一个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
时代。只有深度介入人的生存状态,把握人们的情
感变化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在现实中体验和提炼生
活,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
写作之路才刚刚开始。
感谢青铜峡市委宣传部,感谢审稿老师张学东
,使这部小说集的出版成为可能。
袁鸣谷
2018年2月10日
精彩页
走到只见麦田不见庄子的地方,石子路摇身变成一条蜿蜒偏东的土道,我想大概快到地方了,就停下来想找个人打听打听。我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一片寂静的田野上,天空平静得连小鸟的影子都见不到,满目青绿一望无际,麦苗在暖暖的阳光下散发出生涩的气味。好不容易看见一个背着口袋的男人从石子路上踽踽走来。走到跟前,我才看清这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木讷地只管盯住前面的路。一件有补丁的灰布褂子很难说清它的本色,因为在领子下面、胳肢窝和缝纫线里,可以看出明显的青蓝颜色。在我向他问过路后,他没有搭理我,继续快速地往前赶。我碎步小跑着才追到和他并肩的位置,并再次大声地问他。这时我才发现,这个只顾埋头走路并且走得飞快的男人竟然是个哑巴。他朝土道前面的方向咿咿呀呀地努努嘴,继续往前赶路,他的身影很快就隐进前面的沙枣林里。
果然,走过沙枣林,就见一堵高大浑厚的老墙横亘在早春的原野上,在青苗翠绿和散点桃花的映衬下,透出几分霸气。
推开朽痕斑驳的大木门,我立时被眼前的情景撼住了:高大的府墙之内,一座旧时的官府豪宅盘桓在宽阔平坦的大院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面向东方,在和煦的阳春三月,娓娓述说着无尽的凄美与破败。它不同于遗存各处的商贾府邸,除炫耀本身的资本外,还沾染上浓重的皇族气息,大有点天高皇帝远、唯我小朝廷的味道。我惊叹着它的美,它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能人进画里来,我终于找到了迫切要画的东西,它原来就在我眼前。
这时,从左侧的耳房走出一位老太太,老到快赶上这座宅子的年岁,苍白的头发在逆光中像一团白麻在缓慢地移动。寂静的院子里突然出现的这位老人,也出乎了我的意料。她佝偻着矮小的身子走到我跟前,用浑浊的眼睛仔细打量着我,看得我浑身发怵。她开始用一种夹杂点南方口音的本地方言询问我。当得知我是来这里写生的学生,她的表情变得温和了许多。她热情地把我让进她的小屋。我看见小屋的炕上就坐着刚才在路上遇见的男人。看见我们进来,他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些,但那张没有表情的脸依旧没有多少变化。很快,他就站起身来咿咿呀呀地走了,我注意到他背的那个口袋就落在屋子的一角。
这是一间陈旧的但归置得还算齐整的屋子,看上去比一般人家要简单得多。一盘土炕占据了屋子的一半空间,炕的中央卧着一只老白猫,个头很大,皮毛不算很纯,夹了一些老旧的杂色,看上去并不干净甚至可以算是脏兮兮的。沿墙贴满了早几年的报纸,有些发黄发暗,快要退进墙里。老太太热情地张罗着。看她麻利的身影,似乎又没有先前看上去那么老。她用一个印有毛体字的大瓷缸子给我沏了杯浓酽的砖茶。我不喜欢喝茶,自始至终没去碰那个缸子。她不停地问这问那,都是有关我们城里女孩子的事。她说话老有停顿而且前后不搭,反应明显滞慢,加上口齿含糊的夹生话,听起来有些费解。从她的问话中听得出囿居深宅的她,对外面的许多事情已经不甚了解了。我有些心不在焉,目光开始在屋子的细处扫起来。门口的小灶台是土坯砌成的,表面抹了一层薄薄的黄泥,露出和在里面的稻壳,就像一块镶了芝麻的干饼。唯一的一件旧柜子上,什么东西都没摆。一切都显得陈旧,连空气里都是一股陈年老醋的味儿,但这种陈旧感正接受着从木格窗外射进来的阳光的渲染,倒也使屋里显出几分温馨来。那只老猫仍然一动不动地盘卧在那儿,慵懒得令人生厌。这时,一个挂在炕头上约莫有书本大小的旧相框吸引了我的视线。那是一幅已经有些发黄的黑白双人照,照片上的年轻男女是那种生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城市富裕人家的装扮。
“老奶奶,照片上的人是谁呀?”我往相框的方向凑了凑,问道。
“是我和老头子。”她边说边起身从墙上取下相框,端到我面前。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