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球顶尖的市场传播机构奥美集团的最新力作。它是在进行大量第一手访谈,深入文化、时尚与艺术产业的创意现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一本真正扭转人们看待未来经济发展新路径的鲜活作品。
不惧金融海啸、不靠高科技,创意经济正在主宰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谁说中国没创意(奥美揭示中国创意真相)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作者 | (印)辛默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全球顶尖的市场传播机构奥美集团的最新力作。它是在进行大量第一手访谈,深入文化、时尚与艺术产业的创意现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是一本真正扭转人们看待未来经济发展新路径的鲜活作品。 不惧金融海啸、不靠高科技,创意经济正在主宰未来。 内容推荐 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了地动仪、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诸多创意发明以及紫禁城、长城等不朽建筑。后来,经过五十年的文化变革,人们突然间习惯于为国家的共同利益而思考、穿着、学习和工作。 当中国摆脱强制文化并对外开放时,中国向世界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和风采。在中国,个人的灵感与表达已经涌现出来,当中国为世界领先的建筑师、表演者和设计师提供舞台时,她的人民也在以令人惊讶的迥异方式表达自我。这种创意的爆炸性增长并不局限于都市和富人,而是遍及社会各个阶层。这不仅提供了功能和美学价值,更为生活增添了内涵、乐趣和成就感。 全书追溯了当代中国的创意历程,并探讨了文化复兴大潮以及社会和经济变革如何同时影响着创意。通过亲访多位创意人士(包括时尚、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建筑等领域),作者与普通百姓讨论创意在其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并广泛梳理中国的流行文化场景。 虽然本书主题与创意理念本身一样广泛和多样化,但作者还是洞察出现代中国创意中的一些趋势,对任何希望立足中国的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目录 前言 序言 致谢 1 缘起 2 中国文化简史 辉煌的创意传统 3 共和,革命,改革 20世纪的政治变迁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创意能力 4 从钢琴到后现代朋克 中国当代音乐的骚动 5 百万美金梦 艺术市场的腾飞 6 娱乐界和流星 为台前幕后的创意人才找到出路 7 设计成功 创意产品和时装带来滚滚财源 8 激发民众 席卷全国的创意现象 9 揭示产业指令 澄清关于中国人创造力的常见误区 试读章节 中国人有着早于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文化史。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在黄河流域定居,过着农耕生活,使用陶器、磨盘和纺轮。考古发掘找到了两种陶器——出土于河南仰韶村的带黑色纹饰的红色陶罐,以及出土于山东龙山的光滑的黑色陶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个时期中国的成就中,有两个最为卓越:一个是文字的发展,一个是发明并大规模地制造青铜器,用做武器和祭祀用的器皿。 中国的文字起源于商代(约前1600-前1046),这是一种体系复杂的象形文字,由象形、表意和表音的部分构成。这种书写形式因甲骨的发掘而被发现。甲骨是刻着文字的动物骨头(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龟壳,它们在中国古代用于记录和算命。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从气候和农耕,到健康和命运,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进行占卜。占卜的问题经常是向祖先(古代中国人敬畏和崇拜他们的祖先)以及“天”和“帝”(商代最高的神)提出的。 最早的青铜器皿是从黄河中游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考古学家们认为这里是夏代(约前2100-前1600)的遗址。夏代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三代”(夏、商、周)中最早的一个。青铜器的铸造到了商代臻于顶峰。商代的帝王统治着从黄河沿岸的都城郑州和安阳往北的中国大部分领土。1976年,考古学家在安阳发现了一座完好的古墓,墓主“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三位夫人之一。“妇好”被埋葬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200年前后。墓地中等大小,除了墓主外,墓地中还有16具骨架(也许是殉葬者)、若干象牙杯、700件玉器和200多件祭祀用的青铜器皿。这个古墓展示了商代青铜器铸造工匠把功能性的物品做成雕刻艺术品的高超技艺。这些青铜器当中的大多数可能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但也有一些是特地为了陪葬而制作的。青铜器侧壁上所刻的文字揭示出,它们的作用是为先祖的灵魂进献作为祭品的美食美酒。 从出土的大量商代青铜酒器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沉溺于饮酒作乐。公元前1050年前后,因为沉溺饮酒、荒淫无度,商代被推翻,“三代”的最后一代——周取而代之。商代灭亡的教训被周代引以为诫,因而,出土的周代青铜器都是用于储备食物或者盛装食物的,而不是用于盛酒。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除了上述两项成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就,那就是《易经》一书。《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文献,并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这部书由卦符、卦名、卦辞和爻辞组成。人们一般认为《易经》中的原理系由神话人物“伏羲”(传说中中国最早的统治者之一,约前2852-前2738)所创。 《易经》中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它对创意的提及。当它假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说创意是“高层次的素质”,只有少数“自强”的人才能拥有。同时它也指出,创意者的一个重要素质就是对原创理念的认可,但是继而它又表明了在面临灾难时创意所发挥的作用。《易经》包含了当代中国创意的种子和灵感,在此书中我们能看到未来。 中国哲学得以扎根的年代是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约前551-前479)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公正及仁义。在他的授课中(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内容收集整理,编纂成了《论语》),他评价自己是一个“传述古籍而不进行创新”的人(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吾于老彭。”——《论语》第七章第一节)。或许正是这个信条,加上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论阐释成了一个非常详尽的规则和行动体系,造就了孔子哲学的教诲本质。孔子常被认为是一个保守的人,但如果仔细研究他的学说,常会发现他使用——也可能扭曲——过去的制度和仪式去推动一个新的他自己的政治议程:管理者(并非君主)应该按功绩选拔,而不是按出身——管理者应该全心奉献于人民,追求完美。后来统治者们发现,他们可以向民众宣扬孔子的学说,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孔子思想还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而“仁”则是指完美地履行个人对于他人的责任的美德,常被解释为“善行”或“慈悲”。 《诗经》是中国文学之源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作于西周(前1046-前771)和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在地理上,这部著作可以再一次追溯到黄河流域。据传,《诗经》中的305首诗,当时都能够作为歌曲演唱。根据所配的旋律,这些诗歌可分成风(民间的歌谣)、雅(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三类。“风”里大部分的诗歌是来自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创作的作品,共160篇。“雅”多数是贵族创作的诗歌,共105篇;“颂”包含40篇诗歌,都是用于祭祀的颂歌,分周颂、鲁颂和商颂。 总的来说,来自普通民众的歌谣,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形式多样,而贵族的诗作则相对诗味不足,相形见绌。 《尚书》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献的汇集,一共58篇,刻写在竹简上,它记录了商代和周代君王的言语。前五章保存了著名帝王(如尧和舜)的言语,回顾他们的事迹,这些帝王所统治的时代只存在于传说中。接下来的4篇写夏代,该朝代的历史时期还没有得到最终确定。接下来的17篇,写商代及其瓦解。商代的灭亡被归咎于商代最后一个统治者,他专制、残暴、奢侈而贪婪。最后的32篇从周代一直写到秦穆公当政。《尚书》能经历“焚书坑儒”和“楚汉之争”而幸存,得归功于秦朝(前221-前206)的博士伏生,是他在秦王下令焚书时,冒着被诛杀的风险将书藏于宫内的墙壁中。 秦始皇于公元前247年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他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他也成为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秦始皇的宏伟陵墓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6年,约70万名工匠耗时38年,建成了秦始皇死后还能够继续统治的一个王国。秦始皇陵的修建,展现的是帝国的权势、宏伟和繁荣。 秦始皇陵是按王国宫殿的规模来设计建造的,包括若干个房间、大厅和其他结构,四周砌有城墙,城墙上还有城门入口。他的陪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银珠宝和工艺品,还有缩小比例的宇宙——镶嵌着宝石的天花板象征宇宙,流动的水银象征地球上的庞大水体。地宫的天花板上还镶嵌有珍珠,象征天上的星星和行星。但整个陵墓最为引人注目的部分还是兵马俑。兵马俑是8099个真人大小、真人模样的士兵和战马组成的军队,当时建造他们的目的是守卫皇帝。兵俑的身高、服饰、发型都因军衔的不同而不同,每一个看起来都独一无二。这些兵俑在塑造时进行了上色、塑脸处理,并配备了真的武器和盔甲,栩栩如生。几个世纪以来,兵马俑经历了劫掠,被盗走了大多数的武器,还经历了一场长达三个月并摧毁了所有木结构的大火,但兵马俑最终幸存下来。兵马俑以一种无可复制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化尽管经历战争与侵略,却仍旧保持活力的特质。 秦朝之后是汉朝(前202-220),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明,展现了中国人卓越的创造力,许多这一时期的科学发现直到几个世纪以后才为西方世界所认识。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设立乐府,这是一个专门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官府机构。乐府并非最早出现在汉朝,但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汉武帝的目的是要“定郊祀之礼”。乐府一直持续兴盛到公元前70年,后因经济的衰落而衰落。“乐府”一词因其在汉初的广泛使用而沿用了下来,被用于指称后人所写的民谣风格的诗歌。 公元前200年左右,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造纸工匠很快就掌握了漂白和剥离的技术。但当时大多数纸张都是用麻类植物制成的。大约两百年后,东汉的宦官蔡伦采用廉价的原料,如树、麻头、破布、废渔网等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这种纸在人们日常生活得到广泛使用,被称为“蔡侯纸”。蔡伦虽然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他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大大改进了造纸的工艺。“蔡侯纸”轻而薄,结实而又便宜,而且可以大规模生产。从此,纸张开始取代竹简、木牍和丝绸,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蔡伦的贡献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较之早期的书写材料,大大加速了中华文明的记载和中华文明的进程。 …… P20-24 序言 过去十年中,无论在CE0聚会上、行业活动上,还是在客户会议上,都会有人间我:奥美对中国有何了解?作为中国最大的西方行销传播公司的一把手且与中国关系良好,我确实应该回答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只是谈谈我们的经营,谈谈我们的客户对于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的兴趣,那并不难,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很显然,中国已经摆脱了数十年的经济和文化抑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已经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对西方来说,这意味着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制造能力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 但是,除此之外,中国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了解。值得我们考虑的,不应该仅仅是劳动力的规模、市场的大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对于中国的古代文明、悠久历史以及发明创造了解得越多,我们对这个21世纪的巨人的认识就会越全面。对于这些历史和文化内涵对当代中国的影响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与这个非比寻常的国度打好交道。 这就是辛默写作本书的原因。辛默带领着我们公司的一支团队,承担起了调研并写作一份中国创意能力报告的工作。他们既沿时间追溯了历史,也将足迹遍布了今日中国大地,做了细细探寻。在历史中,他们找到了一种显著的创意精神,而且他们发现,这种创意精神将影响中国的未来。本书中既有对中国文化史的探索,也有对中国当代文化的观察,还涉及与中国建立商业伙伴关系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揭示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创意思维的与众不同——更强调团队合作而非个人主义,更强调前瞻性而非反应性,更现实而非抽象。 创意主宰我们的世界。理解中国视角绝对是明智之举。希望这本书能够消除“中国讨论”中的成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拥抱中国人民。 奥美集团全球董事长 夏兰泽(Shelly Lazarus) 2008年1月9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的制造型经济正在转型,对于渴望从中赢得先机的众多经理人而言,本书无疑是最佳指南。” ——John Quelch,全球营销和品牌推广领域的泰斗,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分院高级副院长 “我在中国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千万不要低估中国人。辛默的洞察相当有说服力地表明:中国人完全具备从世界工厂转向创意大国的能力。” ——赵科林 (Colin Giles),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从遥远的过去,到生动的现在,乃至不远的将来——本书对中国人的创意进行了精妙的描述。文笔优美,洞察深刻,对于对创意和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来说,本书是必读之作。” ——Jaideep C. Prabhu,伦敦帝国学院田中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和主任 “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一扇窗口,让外部世界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创意的起源及其扎根于中国文化之中的传统和潜力。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确实认为中国和世界的商业领袖都会从这本书中受益,这本书甚至将促使他们从战略角度重新审视企业发展道路。” ——张黎,北京大学国际MBA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副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