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1.关于题语 是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过去爱情中眼泪的来源》中 的话。 今日的孙小婴,总是吃惊于窗外时光的奔驰,这奔驰 像风一样常常吹得她发抖。每得空暇,她喜欢像那位作家 一样,独守一隅,紧护着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将以往逝去的“爱情的博大”与现实感受的“绝对的冷漠 ”相对照,从而卫护住一份自由,充分地回视并且感受自 己的存在。 2.关于画像 孙小婴在书架上找书,意外地发现,在一只旧夹子里 收藏着那位画家的自画像。这看去单纯的偶然,太像一个 故意安排的情节。因为,就在一周前,她刚刚读完有关他 生平的两本书,忍不住老是想着他,想着他这个人的生命 的真相。想不到,这样的一想,使得所有曾经被掩埋的静 物或者活物,突然间纷纷地涌现出来。 她深知,那头顶烈日的创造必是无比疼痛的,必是要 以性命来做抵偿,她不愿在那刻,重温那个满身光焰的人 ——他的种种非凡之举。 可是,她却恍然见到自己少年时代的模样——渺小, 卑微。(这到底是自己的不幸的天性,还是仅仅出于恐惧 ?)那一枚巨大的徽章——那鞭打如火的阳光!她独自站 在麦田上,阳光无所不在地照耀着;疼痛如此入骨,好像 生命被点燃的过程…… 3.关于草帽 她翻检老照片,看着年少的自己——那双眼睛,那张 脸,是陌生的,另一个人。她想起一句诗,是这样说:“ 你所认定的事物,注定了你。” 她想,是的,她承认,那样的点燃,对人的生命,只 能有一次。尽管这一次是发生在那个出于“义务”的年代 ——此后,无论生活有过多么宏大的斑斓的景致,精神所 赖以为生的基础,总是不能离开那样的点燃。而假如说, 生命中确有某种隶属于本质的东西,那么即使是岁月的流 逝,也无从改变它。 就这样,所有的一切都让位于那个感受了——草帽, 连同阳光、乌云(乌云,如她内心对于拯救的想象,有理 由被贯穿下来)。作为一个坚如磐石的记忆,作为对往昔 岁月的有力勾引,它们使她永不熟厌,永是钟情于那段年 少期的体验——她一步、一步,徜徉在过去之中。 这徜徉,无所谓过去、现在;大量的内容,包括疑问 ,值得她用尽毕生去想。 1997年1月16日终稿 1997年12月2日修正 2003年2月28日再修订 于北京和平里
目录 引子 上部 中部 下部 补遗 附录一 遗忘的一种形式 附录二 抓住它当历史消散湮没时 附录三 崇拜记忆
精彩页 但是小朋友们相处多年,并不记得有谁喜欢跟我玩儿,在他们眼里,我自来就是个别和孤僻的怪物。可怎么会是自来就个别孤僻呢?也许,个别和孤僻是老师培养我的——以前我这么以为。 那个保育院在当时,规模以及名气在全市都是一流的,因此规矩也极多,每一条都严格不苟。解释不清的是,我常常地犯特殊,出问题。 我们总在周日回家前的一大清早,将衣裳脱净,在盥洗室排好队,等待阿姨一个一个地给洗澡,洗罢,换上一律的干净院服,去乘儿童车。这天,轮到我洗时,阿姨忽然张着两只满是皂沫的大手从澡盆边惊跳开。 她高声叫,啊呀,你们看,你们看,澡盆里头是什么?! 几个阿姨都过来,伸头看我身下的澡盆,我也低头看。一条白色的软体动物,是活的!它在我的脚趾边盘来绕去,像根鞋带儿似的伸展开……这是我身体中的吗?它是怎样爬出来的?我在阿姨们的惊呼中,尖叫着大哭,用大哭来抵抗心中的惧怕。 我那赤条条的小身体站在水中无所依靠地打着抖战,谁也不肯过来抱开我,我只有水淋淋地自己扒住澡盆边儿往外爬。 另一次事情出在午后喝奶时。为了晒下午的太阳,我们的小桌椅被安排在外面的葡萄架下。奶很烫,喝时都听阿姨话,不出一点声音。谁知,正闷头慢慢喝着,突然一条大豆虫从葡萄架上掉下来,恰巧掉到我的小碗里,烫奶进溅到我脸上,我哇地哭起来。阿姨仍旧一点儿不哄我,恼着将我拽起,大步拎向卧室去,门一关,她走掉了,任凭我在里面独自嚎哭个够。 类似的事情不止这两件,统统是打击我,令我对阿姨极度反感,对各样的规矩也深深抵触,而最不妙的,是我开始了独处。可能,这就是个别的开始。 我不被别人喜欢,自己同自己玩儿。这么发展情况当然不好,也许是因为寂寞的缘故,我时常控制不住,想做违反规矩的事情。比如吃饭时自言自语出声音,做手工时把老师发到小板上的胶泥坨子糊到椅子背儿上,或将刚刚叠好的纸船拆成片儿。老师斥责我,饿过我的饭,闭过我的课。又好几次罚我单独在卧室中静坐。然后,一次天大的罪行终于发生,它从根子上惩治了我。 这天夜里十二点钟的打铃撒尿我竟敢不起来。这是很多制度中重要的一项。铃声炸雷般响起,都从睡梦里惊醒,实在是太难受了,但所有的孩子都听话,纷纷从床上爬起来,在走廊中撞来撞去奔厕所。这一次我记得自己忽然生出一个想法,我可以躺得像片树叶似的,蒙好被子,假如阿姨过来不会发现我还在床上,我不必像那么多的孩子一样,揉着眼睛,挤在楼梯口的厕所前排队。我就这么做了,阿姨真的没发现我,我一点儿没动弹,睡了一个美美的长觉。 转天早上,正要起床时,忽然被阿姨拽起来。阿姨一脸凶相,大声斥责我……你尿床了! 是的,我尿床了,尿了好大一圈儿,以至于周围充满臊气。 我的小褥子晾到院子里,我站到褥子跟前,陪着它晾,一直陪到尿迹被太阳晒干。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我供大家参观认识。我先是站着的,后来蹲着,再后来坐到地上,眼泪不知落下多少。 此后的我,精神上好像再没振作起来,开始怕了,怕像一种毒药,使我的神经日益畏缩。我胆怯,怕人,极不爱讲话,心里层次却开始繁多,而且秘密,敏感,敏感得让我自己都苦恼。 ……脑袋伸出被窝,看见身边的灰墙像岩石一般冷硬,上面缀着点点冰花,冰花砒霜似的闪着雪光。耳边有种种睡声、磨牙声,这些声音又一次告诉我,今后绝不可以随心所欲。庞大的集体向我摆出的面孔,是无比冷峻的。 P18-19 导语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积极展示当代文学创作成果,推动优秀文学作品经典化,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当代新经典文库”,特邀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教授主编第一辑,共10卷。《沉雪》作为其中一卷,是李晶、李盈两姐妹倾情创作的长篇小说。本书讲述了来自天津的女学生孙小婴在遥远、艰苦的北方荒地,邂逅了人生中的知己舒迪。与孙小婴的柔弱敏感不同,女孩舒迪高大阳光、积极乐观,充满了生命活力,少女间纯净如雪的情谊照亮了孙小婴黯淡的青春岁月。作者文笔细腻,叙述深沉,人物刻画鲜活饱满,故事写得朴素而安静。作品曾获第十九届《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首奖,时隔廿年,作者精心修订,经典再现。 序言 历史的证言 心灵的传记 1968年——5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社会历 史事件,这就是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场运 动延续了将近十年,有两千多万的知青与这场运动有关。 十年之后,数字巨大的知青通过招工、参军、高考和其他 途径,又都纷纷返回了不同的城市。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了 ,但是,关于这场运动的文学书写却如火如荼至今没有终 结。被称为“知青文学”的这一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代 文学史上重要的篇章。知青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一方面 形成了“知青文学”汹涌的大潮,将一个重大的社会历史 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得以表达;一方面这一现象也造就了日 后中国文学强大的后备力量。时至今日,许多重要的知青 作家仍站在文学创作的第一线。他们的作品和文学经验, 也成为这仑时代“中国经验”重要的一部分。 知青上山下乡,对这代人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精神洗 礼和思想裂变,对他们的成长和后来的人生有关键性的作 用。他们后来成了国家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材。在文学领域 ,他们引领风骚40年不衰。他们至今仍然是文坛的主力阵 容而难以被超越。他们的文学创作拥有如此漫长的生命周 期,应该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发生,与他们下乡经历 一定有关。现实生存的艰难、煎熬或漫长的等待以及情感 世界的创伤、欢乐、矛盾等,铸就了他们理想主义情怀和 坚韧不拔性格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持久的文学灵感和 生活基础。这里编辑的《当代新经典文库》第一辑“知青 小说代表作”,更多的是这代人亲历历史的文学表达,他 们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因此这些作品也更具精神和情感 价值,也可以称为是这代人的“青春之歌”。知青一代是 深受50年代理想主义精神哺育的一代人,他们对毛泽东时 代的红色革命思想有着极深的集体记忆,他们相同的经历 和教育背景使他们的“代际”特征相当明显;另一方面, “文革”和十年下乡的经历,他们中的先觉者又率先获得 了反省、检讨这一历史事件和理想破碎后重新寻找新方向 的强烈意愿和能力。尽管如此,这代人浪漫的理想主义精 神仍然根深蒂固印痕鲜明。 知青一代的文学创作始于“文革”期间甚至更早,但 形成文学潮流并为批评界所关注,则是70年代末期以后的 事情。知青文学一开始出现就表现出了与“复出”作家即 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一代的差别。“复出”的作家参 与了对50年代浪漫理想精神的构建,他们对那一时代曾经 有过的忠诚和信念有深刻的怀念和留恋。因此,当他们“ 复出”之后,那些具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总是将个 人经历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就是国家 民族的苦难,他们个人们的不幸就是国家民族的不幸。于 是他们的苦难就被涂上了一种悲壮或崇高的诗意色彩。他 们的“复出”就意味着重新获得了社会主体地位和话语权 力,他们是以社会主体的身份去言说和构建曾经的过去。 知青一代无论从心态还是创作实践上,都与“复出”的一 代大不相同。他们虽然深受父兄一代理想主义的影响并有 强烈的情感认同,但他们年轻的阅历决定了他们不是时代 和社会的主角,特别是被灌输的“理想”在“文革”中幻 灭,“接受再教育”的生活孤寂无援,不明和模糊的社会 身份决定了他们彷徨的心境和寻找的焦虑。因此,知青文 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方位或价值目标,它们恰如黎明时分的 远足者,目光迷乱地在没有边际的旷野茫然奔走,这种精 神漂泊激情四溢,却也写出了真实的体会和感受。 …… 知青文学是这代人历史的证言,是他们心灵的传记。 无论如诉如泣、慷慨悲歌还是渡尽劫波心如止水,如果用 诗史互证的方法,通过知青文学,我们也大抵可以了解到 那段历史的某些方面。因此,知青小说不仅塑造了大批有 价值的文学形象,再现了某些历史场景,还原了那一时期 社会,尤其是青年的普遍的心理状况,并通过知青文学提 供的无数历史细节,呈现了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如果是 这样的话,那么,包括知青小说在内的知青文学,就远远 超越了它们自身的文学价值而流传久远。还需要指出的是 ,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巨大变化,知青一代作家后来大多离 开了知青题材,不再书写个人知青经历,他们拥有了更广 阔的视野和书写对象,但知青经历对他们的文学情怀和关 注对象的选择仍然意义重大。 由于规模所限,《当代新经典文库》第一辑“知青小 说代表作”没有收入更多的作品,这是非常遗憾的。收入 作品的选择尺度也一定是见仁见智。略感欣慰的是,找到 已经出版和还将陆续出版的关于知青文学的选本并不困难 ,读者自有选择的巨大空间和可能性。书系在出版过程中 ,得到了诸多知青作家的热情支持,每每想起总有一股热 流在心中流淌。一个群体的情感和情怀总是如此相似并且 持久,这让我——作为编者的老知青非常感动;李师东先 生既是组织者,也是严格的“审查者”,作为老朋友,他 的认真、坚韧和“苛刻”,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可以说, 没有他就不会有这套丛书的诞生。因此我感谢他。 孟繁华 2018年8月5日于北京酷暑
内容推荐 “文革”期间,来自天津的女知青孙小婴插队北大荒,柔弱的身体、敏感的心灵,不断遭受恶劣环境的磨砺、伤害。另一位女知青舒迪,高大健硕、积极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她们的情谊照亮了孙小婴黯淡的青春岁月。然而,个人命运被历史洪流裹挟,少女之间纯净如雪的感情,能否经受自然与社会的双重考验? 请看由李晶、李盈著的长篇小说《沉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