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导言 曾国藩是远东的华盛顿 第一章 满族人治下的中国 第二章 拜上帝会的组织 第三章 已被抹杀的 第四章 从广西到北方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宗教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军事、政治和社会部署 第七章 曾国藩出山及新军的组建 第八章 湘军出征 第九章 太平天讧与清廷的失望 第十章 进军安徽 第十一章 攻克安庆及战争的重组 第十二章 外国人与太平军 第十三章 金陵争夺战及太平军的崩溃 第十四章 两江总督任上与剿捻 第十五章 直隶总督任上和曾国藩的晚年 第十六章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 第十七章 结语 参考书目
精彩页 皇帝欣然接受了这些解释。根据湖南巡抚的提议,他还批准在曾国藩的故乡湘乡县把秀才的名额从15名增加到18名,武秀才从12名增加到15名,这是赐予曾国藩的象征性荣誉。有了这份难得的荣耀,人们认为他从前受到的斥责得到了足够的补偿。 1856年现已过去,如果说此年是一个黑暗的年份,但它仍然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层面。官军于1856年12月19日收复了武昌。曾国藩守卫着战略要地瑞州,而曾国荃与周凤山一起正在围攻吉安。太平军在金陵受到清军的威胁。这是一个极为紧张、充满危机的年度。但是如今援兵已经到来,夺取武昌之后,陆军和水师腾出手来了,正在沿长江而下,曾国藩得以于1857年1月13日在九江城外与之会师。杨载福带来了400艘战船,鲍超领来了3600名战士,李续宾带来了8000兵力,加上瑞州的兵力,以及曾国藩麾下在南昌或南昌附近的部队,总数比6万人少不了多少,这还没有计人吉安地区的官军,以及来自广东、福建两省的部队。 1月和2月,官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回了一些县城,不过太平军在一些地方仍然很强大,尤其是在靠近湖北边界的地方,以及鄱阳湖以东的饶州与贵溪。就在曾国藩认为他可以开始按计划向下游作战的时候,他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了。这要求他马上离职回家,他请求朝廷批准,湘军由杨载福与彭玉麟接替指挥。曾国藩与曾国华兄弟接到噩耗10天后,于3月16日出发回家,曾国荃也从吉安回到了家里。皇帝给了曾国藩3个月假期,但后来又延长了,还同意了他对陆军与水师指挥权所做的安排。财政支持交给了湖北的官文与胡林翼,以及江西的文俊。 但是,曾国藩离开之后,事情并没有好转。皇帝催促曾国藩重新接掌指挥权。曾国藩却刚好相反,请求延长假期。最后达成明确的谅解:只要江西出现危急的情况,曾国藩要随时准备奉旨出发。他暂时的离岗使他有机会思考为什么他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却还未取得成功。首先,尽管他有内阁官员的级别,也有总司令的头衔,但他的实权小于一省的提督。其次,所有的财政收入,不论属于何种性质,都要通过常设官员之手,曾国藩只是一位客人,无法插手任何财政事务,也无法将之用于维持部队。因此,为了获取必需的资金,他的烦恼永无止境。再次,他的官印上曾有过4个不同的头衔,级别都是很高的,但都不十分清晰,无法在官民的脑子里形成明确的权威印象。用他的官印签发的任命与命令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在1857年,湖南与湖北的官军携手,努力将太平军赶出湖北的江北地区,一直追到九江,胡林翼参与了对九江的攻击。10月份(18日),官军克复了湖口,鄱阳湖的人口完全被官军控制,湘军的内湖水师与外江水师自从1855年1月被太平军分隔,现在会师了。当这条通道肃清之后,杨载福率舰队顺流而下,前往太平军的占领区,做了一次浪漫的航行,直抵安庆。他没有攻取城市,从安庆继续航行上千里,直到遇见来自定海的海上战船。那些战船上的人看见从上游驶来的湘军小战船上飘舞的战旗,非常吃惊,他们认为,这些战船从家乡航行如此之远来到他们跟前,简直就是奇迹。湘军舰队完成这场盛大的表演之后,返回长江上游。这次表演具有重要的意义,说明官军的战船至少在这个时刻可以在整个长江下游自由航行,穿透太平天国的心脏。 在赣南围绕吉安进行的作战久延未决。在此年夏季,周凤山的部队吃了败仗,曾国荃部在这场战斗中的表现是突出的勇敢,他们秩序井然地撤到安福。于是巡抚请求重新起用曾国荃,让他指挥那里的作战行动。曾国荃在年底抵达安福。 1858年1月,石达开再次进入他离开了一段时间的江西,攻打湖口,然而遭到守将李续宜的顽强抵抗。接着他穿过饶州与抚州,向吉安火速进军,所有能够调动的官军部队都在此迎战,石达开在一个名叫三曲滩的小地方吃了败仗,被迫撤出江西。接着,湘军于1858年1月22日攻克了临江府,整个赣西只剩下吉安与九江仍在太平军手中。通往福建的道路已经打通了。 在江西之外,太平天国运动于1857年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部分因为石达开未在江西和其他地方,部分因为天京的领导权大部分都被掌握在天王家人无能之辈的手中。太平军在安徽极为活跃,来自河南的捻军在此与他们会合,使得钦差大臣胜保与袁甲三将军必须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以保住河南与安徽之间的边界。金陵附近也发生了一些战斗,结果是官军获胜。和春于12月27日克复了扬州,而德兴阿同时克复了瓜州。张国梁克复镇江也是令清政府欢欣鼓舞的成就。 所有这些胜利的确鼓舞人心。但是,对于将要重新出山的曾国藩而言,现在似乎需要一种比过去给他领导的军队提供军饷的随机办法更强的手段。他再次试图让朝廷相信,他在每个关头的每一个举动,完全被他面临的各种障碍所牵掣,他提议组建一个机关来为他的部队筹集必需的给养与金钱,使他能够专注于军务,而无后顾之忧。他还提出了这个机关的一些人选,这个机关应该处在统一的控制之下,在湖南、湖北与江西设立分支机构。它不能提供的东西,可以由曾国藩来筹集。在185 导语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是原版引进的由西方学者黑尔撰写的曾国藩传记。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中国历史上农民革命的最大一次规模,前后奋战14年,纵横8省,威震18省,最终在清和外国侵略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面对横扫大清的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于重重危难中摸索出治军之策、战阵之法,以其韬略智慧历时11年终获胜利。 本书采用近200种亲历者资料,采用大量的真实资料,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的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深入地总结了曾国藩的用兵方略,真实地呈现了晚清的分化和主要特征,着眼晚清民政、军事的颓败大局,生动讲述了曾国藩出将入相的非凡一生。 序言 要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还有很多工作 要做,因为西方人至今还只是满足于主要是从中国 的年鉴中获取不完整的信息。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掌 握了大量的资料,足以使人们正确地理解中国的历 史,并且适合于这个领域的学者从事研究。中国的 绘画也是一样,美术专业的学生最近已经看到了中 国画的美及其意义。这项任务的意义是对下一代人 学术精神的挑战。黑尔博士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研 究只是一个开始,到目前为止,这项研究本身就是 一个榜样,说明运用完全由西方世界开发出来的历 史学的方法,去研究只有地道中国素材的课题,是 可以取得成功的。如果不是得益于他的双重装备— —对事物的把握和对语言的理解,谁也无望取得他 在这本书中获得的成就。它对中国学术界的意义, 与对西方人的理解所做的贡献同样重大。在寻找论 据和冷静地展示论据时,他向中国人展现了他们自 己历史中的一个篇章,但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中国人 已经习惯的记载。何况,我们必须强调,他在中国 居住和研习了20个年头,这段经历既给了他同情心 ,也赋予了他健全的判断力。年轻的“中华民国” 所做的评论在这里解除了武装,作者的公允使读者 明白了两个问题:其一,他令人们立即对现存的那 些不利于清朝的偏见产生了怀疑,这种偏见对赞扬 清政府官员的好话充耳不闻;其二,他使读者不会 相信“外国人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无稽之 谈。 19世纪中叶这场运动的意义,无论就其重要性 还是就其遭到的镇压而言,都没有得到恰当的评价 。亚洲也曾有一些叛乱如它一样影响广泛,一样具 有破坏性,但若要找到一场遭到一位天才组织者彻 底镇压的同样规模的叛乱,那就必须回溯到大流士 或哈夏。太平天国运动的挫败,有力地表明了将中 国人置于高层次文明国家的种族特性。多年以来, 无能的官员造成了灾难性的社会管理失控,在这种 形势下,一些读书人唤起民众,让他们支持自己组 建一支志愿军的艰难事业,忍受绝望之敌的折磨, 直到将之消灭。曾国藩是这个计划的动议者,在现 代历史中很难找到他这样的类型。黑尔博士将他比 作华盛顿,二者在性格上颇为相似。然而,那位美 国的英雄人物得到了对他伟大服务的报偿,当上了 他引上独立之路的那个国家的首脑。对于曾国藩而 言,却不存在获得最高职位作为对他的忠诚服务给 予报偿的问题。他仍然忠于大清帝国,尽管他拯救 的那个王朝最终表明是不值得他去拯救的,但他以 无怨无悔无条件忠诚的形象活在人们心中。向对此 人一无所知的海外世界展示这么一个具有献身精神 的完人,给我们带来了对于中国文化潜力的新认识 。 F.W.威廉斯 于耶鲁大学
内容推荐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是国外曾国藩论著中最具权威的一部。作者黑尔博士在湘军大本营长沙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占有大量一手材料。他在写作本书时参考了200多种中外著作,视角广泛。本书用三分之一篇幅描写太平天国运动,三分之一多的篇幅写曾国藩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作者着眼晚清民政、军政的颓败大局,生动讲述曾国藩白手起家创建湘军,摸索治军之策,最终取得胜利。之后,又在直隶总督任上主持处理天津教案,直至病死。本书既是很好的曾国藩传记,又是研究太平天国的重要著作。本书2011年曾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过,此次属于再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