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巾帼英雄天下为公--女中乡贤刘青霞/乡贤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凤玲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赵凤玲著的《巾帼英雄天下为公——女中乡贤刘青霞》主要内容:刘青霞的少女时代,私塾教育;马氏庄园接收系统儒家教育;嫁入豪门,步入社会;善举不断,皇帝诰封;助夫经商,家业飞腾;随兄东渡,接受自由教育;兴办新式学校,义襄女校;设立义庄、义田,资助贫寒;开办产业,资助河南留学生;资助新式出版物,资助孙中山革命。在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就是刘青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刘青霞的一生值得人赞道,学习乡贤精神,对于培育新乡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录
马氏庄园的主人们
一、洪洞移民的后代
二、“百官楷模
三、马氏家风
四、马氏风华
宦门千金
一、庄园生活
二、家风熏陶
三、深居豪宅慕自由
嫁入豪门
一、窈窕淑女待闺阁
二、嫁入刘家
三、七年之痒
四、豪门生变
泛爱乐善
一、“有盈无绌”显才能
二、建义庄,周济族人
三、乐善好施
捐资豫学堂
一、废科举,兴新学
二、捐银助办豫学堂
三、心系豫学堂
清帝封赠
一、诰封“一品诰命夫人
二、获赐“乐善好施”匾额
东渡日本谱新章
一、晚清掀起的留学狂潮
二、游学东瀛
三、参加同盟会
四、捐助《河南》
五、资助《中国新女界杂志》
慷慨创建新学堂
一、创办新学堂
二、创办刘氏代用完全小学校
三、创办乙种蚕桑学校
四、华英女校的创办
五、捐助中州公学、中州女学堂
六、倾心女子教育
辛亥女杰垂青史
一、资助大河书社
二、支持辛亥志士张钟端
三、支持河南辛亥革命
呐喊奔走争女权
一、勇挑“神州女子共和协济社”重担
二、勇担“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
为国家舍小家
一、出任河南国民捐总理
二、“裸捐”第一人
三、创办公益企业
四、捐助难民收养所
生命悲歌
一、日渐沉沦的刘氏家族
二、刘氏族人的强取豪夺
三、《豫人刘马青霞披露》
四、对簿公堂伸正义
春蚕丝尽
一、母子反目
二、继子风波
三、生命陨落
踏寻女杰足迹
一、马氏庄园
二、尉氏县
三、开封
四、北京
五、南京
附录:刘青霞大事记
参考文献
序言
“乡贤”,这一古老的称呼已经淡出人们的视
野很久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贤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颁
布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乡贤文化,弘
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
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的文件里提到乡贤和乡贤文化,这应该是首
次,它表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乡贤文化,既是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新
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乡贤和
乡贤文化淡出人们视线已久,在这一概念重新被提
出来的时候,许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乡贤,什么是
乡贤文化,更不知道如何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鉴
于此,有必要对乡贤称谓、乡贤之说的起源、乡贤
对中国乡村的作用与意义、乡贤文化包含哪些内容
等,作简要回答。
何谓乡贤?按照通常的解释,乡贤是指那些道
德品行高尚同时又对乡村建设有过贡献的人。这里
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道德品行高尚,二是对
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但如果仅仅是道德品行高尚
,满足于个人修身齐家、独善己身、洁身自好,很
少关心乡里乡亲,很少对乡梓作出过贡献,那么,
这样的人只能称为乡隐,而不能称为乡贤。乡贤既
应是道德为人敬仰、行为堪称模范的人,更应是为
家乡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人。不论是教书育人、传承
文化、制定乡约、调解邻里矛盾,还是乐善好施、
修桥铺路、接济乡人,举凡一切有益于乡里乡亲的
事情,他们总是满腔热情,乐做善为。对乡村建设
的贡献,是乡贤的必备条件。如果对家乡父老没有
什么贡献可言,何以成为乡贤?看一看汉魏六朝出
现的一些记述各地乡贤的著作,如《汝南先贤传》
《陈留耆旧传》《襄阳耆旧记》《鲁国先贤传》《
楚国先贤传》等,其中记载的各地乡贤,不仅在道
德、学问、修养、名望等方面为人称颂,成为时人
敬仰的楷模,而且都是对家乡作出过贡献的人。他
们能入各种乡贤传,绝非浪得虚名。
乡贤之说起源于何时?乡贤很早就存在于中国
的乡村,但乡贤之说却是在东汉中后期才逐渐流行
起来的。东汉中后期,随着一些世家大族的崛起,
各个郡国都热衷于撰写乡贤传记,表彰那些曾经为
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过贡献的贤人雅士
。东汉以后,世家大族成为维持中国乡村社会稳定
的重要力量,涌现出许多被后人称为乡贤的人物,
他们对当时的社会,乃至对中国历史文化都产生了
重要影响。作为乡村精英的乡贤,在乡村治理、乡
村教育等方面可补政府治理之不足,发挥了政府无
法起到的重要作用。一些人看到了乡贤对社会发展
的积极作用,把所属郡国那些有影响的人物事迹记
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所谓的“郡书”。唐代史学家
刘知幾在谈到这类著作时说:“郡书者,矜其乡贤
,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
闻爱异。其有如常璩之详审,刘晒之该博,而能传
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刘知幾:《
史通》卷十《内篇·杂述》)刘知幾是较早关注到
乡贤类著作的史学家,他认为,乡贤类著作都是“
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因而在当地比较流行,而
到了其他地方,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在谈到东汉史
书繁盛的原因时,刘知幾再次提到了乡贤:“降及
东京,作者弥众。至如名邦大都,地富才良,高门
甲族,代多髦俊。邑老乡贤,竞为别录。家牒宗谱
,各成私传。于是笔削所采,闻见益多。此中兴之
史,所以又广于《前汉》也。”(刘知幾:《史通
》卷九《内篇·烦省》)刘知幾虽然没有对乡贤作
出解释,但他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相提
并论,表明他已经把“邑老乡贤”与“高门甲族”
放在同一个层级上,充分肯定了“邑老乡贤”的历
史地位与作用。
乡贤对中国乡村有怎样的作用与意义呢?乡贤
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热衷于
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而且乐善好施、造福乡里。
乡贤一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是乡里有知
识、有影响的人物,经济实力往往要比一般村民好
一些。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造福桑梓,所以常常在
乡村建设上主动作为,只要是力所能及,他们一般
不会推辞。在乡村治理方面,乡贤往往身兼管理者
、参与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必要的时候,他们
也可以发挥上情下达或下情上传的作用,成为联系
乡亲和政府的桥梁与纽带。在调解邻里冲突和乡人
矛盾上,他们不会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注重
多方协调和沟通,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所以,在乡
村治理方面,乡贤是农耕文明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稳
定的重要因素。
在乡村教育方面,乡贤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觑。
乡贤大多是饱读诗书之人,他们深知文化知识对于
人们的生存、生活、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他
们非常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启蒙教育和家庭教育。
他们中的许多人自觉地担负起教育自家子弟和乡里
子弟的重任,有不少人开私塾,并兼任私塾先生。
虽然有的人也接受一些“束脩”,但总体来说,义
务教书的情况较为常见。他们是乡村的“先生”,
是传授文化知识的人,是教人向善的人。在善行义
举方面,乡贤更是乐善好施的代名词。他们愿意帮
助别人,勇于助困济人,乐于接济生活困难的乡亲
。如东汉末年颍川郡著名乡贤陈寔,道德高尚,知
书达理,处事公正,待人公平,为乡里所推重。乡
里发生了纠纷,人们不去求官府,而是去找陈塞,
请求他明断是非。只要是陈寔评的理、判的是非曲
直,人们都欣然接受,没有什么怨言,以至于乡人
都说:“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陈寔还
乐善好施,遇上灾年的时候,乡亲们缺吃少穿,他
就接济他们。大灾之年,陈寔的善举不仅挽救了那
些一时糊涂的人,而且教化了乡党,纯洁了世风。
当然,更多的乡贤是靠他们的智慧和财富造福乡里
,为乡亲做好事,譬如常见的修桥铺路、接济穷困
等助人为乐之事。在乡村治理结构尚不完备的中国
传统社会,乡贤在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等方面,都起到了政府所起不到的作用。他们是中
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构的基石,也是推动乡村发展
的动力。
对于乡贤,我们应该历史地来看,既要看到他
们在乡村文化教育、乡村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的
积极作用,也要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乡村超稳定结
构的固化作用。乡村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也是各级
政权的基础。但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权力不下郡
县,县级政权成为封建社会的基层政权,县令或县
长通常都是七品官甚至是从七品官,县丞、县尉的
级别就更低了。国家行政机构设置到县级,县以下
是乡和里。乡和里的治理则借重民间力量,乡长和
里长大多是由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望族的族长担
任,他们没有官位,不吃皇粮,不领俸禄,只是负
责维持当地的秩序,帮助地方政府做一些诸如征收
税赋、摊派徭役、管理户籍、教化民众之类的事情
。但在乡村治理及文化教育等方面,乡长、里长则
常常要借重乡贤的力量,因为乡贤有文化、有见识
、有影响力,甚至还有财力。当乡贤与乡里管理者
相向而行、勠力同心的时候,乡里就会稳定,乡村
治理就比较顺畅。这个时候,乡贤的作用就得到了
充分发挥。乡贤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乡村治理的标杆
,成为乡人敬仰和追慕的对象。但是,由于乡贤所
受的教育不同,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也各有差
异,因此,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
污,更看不惯权豪势要欺辱压榨百姓,往往是特立
独行者和孤独求道者,但他们依然坚持用自己的方
式服务乡里,造福百姓。如许劭主持汝南“月旦评
”,大力奖掖和提携汝南才俊,评点天下名士,成
为汉末继郭泰之后的清议领袖。他不应朝廷征辟,
谢绝高官厚禄,以“局外人”的身份品评人物,客
观公正,令人信服。又如吃尽文盲苦头的武训,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行乞办学,创办崇贤义塾
,让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进学堂读书,更让人肃然
起敬。再如晚清职业慈善家余治,一生清贫,却四
处呐喊,奔走于大江南北,劝人行善,宣传忠孝节
义,成立各种慈善机构,移风易俗,救济孤贫,而
且创立戏班,编写剧本,以戏曲劝善,被人誉为“
江南大善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感染着世人,固
化着中国乡村的超稳定结构,使中国乡村这个自秦
汉以来政府行政权力鞭长莫及之地,成为乡绅乡贤
的表演舞台。在当代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
原》中,从白嘉轩、鹿子霖和冷先生等人物身上,
读者依稀看到了久违的乡贤形象,所以有评论者指
出,《白鹿原》就是在寻找失去的乡贤。这样的评
论虽然不无偏颇,却也道出了小说的文化追求。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从他们身
上,人们可以看到传统乡贤文化在乡村建设、乡村
治理、文化教育、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所以,从中国古代一直到近现代,许多乡村都建
有乡贤祠,用以供奉和祭奠那些为乡村建设作出贡
献的乡贤们,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其乡人共同创造的,是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文化
形态,对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对家国文化的认同
,对乡村社会的维系,对农业文明的传承,对宗族
文化的延续,对乡村文明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文
化价值。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创
新乡贤文化,就应在进一步明确乡贤文化的历史文
化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前提下,深入发掘乡贤文化的
内在价值和积极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要注重发掘
乡贤文化对家国认同、乡村治理、乡村教育、乡村
建设、乡村文明传承等方面的深层文化内涵,通过
一个个乡贤人物,阐释乡贤文化的重要价值,梳理
乡贤文化的积极意义,探索乡贤文化的传承创新路
径。譬如家国认同,首先是基于对家族和家乡的认
同。乡贤作为当地的贤者,不仅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而且还常常让乡党引以为豪,人们不论处于多么
遥远的地方,只要说起共有的乡贤,就会立即引起
强烈的共鸣,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距
离,从而形成对家族和家乡的认同。从这个意义上
说,乡贤是家乡认同的标志性人物,也是促进家国
认同的情感纽带。
乡贤文化对传承发展乡村文明,对当代乡村文
化建设,对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对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积极意义。在
大力弘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挖掘
乡贤文化的丰富内涵,梳理乡贤文化的历史脉络,
发掘乡贤文化的价值意义,进而创新乡贤文化,建
设新乡贤文化,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
在要求,是提升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的内在要
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
求。
为此,我们组织编纂了这套“乡贤文化丛书”
,把自东汉以来的历代乡贤进行梳理,系统展示乡
贤、乡贤文化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以期让广大
读者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乡贤和乡贤文化有更多的
了解,对乡贤文化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更多的
认知,共同为创新乡贤文化、建设新乡贤文化作出
应有的贡献。
“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我们精选了10位在
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影响的各地乡贤,他们不论在教
书育人、修身齐家,还是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
慈善赈济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贡献,成为人们传颂
的典范楷模。在本辑编写过程中,每位作者均对自
己承担的人物有一定研究,但因作者较多,行文风
格各异,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妥之
处,尚祈读者批评。
卫绍生 廉朴
2018年5月20日
导语
乡贤,是道德高尚且对地方建没有突出贡献的人。乡贤,是地方的精英,对地方社会文化发挥过积极作用。
乡贤,热衷乡村治理和乡村教育,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梓。
乡贤,道德高尚、处事公正、治家严格、扶危济困。
乡贤,是乡贤文化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乡贤是家国认同的纽带,是促进区域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黏合剂。
乡贤祠,祭奠和供奉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先贤,展示各地不同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由乡贤及乡人们创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凤玲著的《巾帼英雄天下为公——女中乡贤刘青霞》系“乡贤文化丛书”第一辑之一种,重点叙述了近代女中豪杰、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女志士,近代著名女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知名乡贤刘青霞的一生。
精彩页
一、洪洞移民的后代
安阳西蒋村马氏庄园因马丕瑶而得名,马丕瑶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进士出身,曾官居广西、广东巡抚,因其政绩颇佳,被光绪帝赐匾“百官楷模”。可以说,马氏庄园的首任主人是马丕瑶,之后是他的子女们。
马丕瑶生在西蒋村,这里是他的家乡,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马家繁衍生息的地方。
西蒋村马氏,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家族。这个移民家族又是和明初“洪洞大移民”有着直接的关系。查有关安阳马氏族谱以及有关学者的研究,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是有真实的历史记载的。
西蒋村马氏,其先祖来自明初的洪洞移民。关于洪洞移民,这几乎成为全国很多地方家族记忆里最难以忘却的内容,很多家族可能不记得家在山西哪个村,但都有一个家族记忆的标志性符号,那就是洪洞大槐树,是在洪洞大槐树集合,从洪洞大槐树开始离开故土,迁徙远方。当移民到达一个地方,并在那儿定居,他就是那个地方的某姓的始迁祖,但故土难忘,他会对自己的后代一遍遍讲,我们的老家在洪洞,我们是从洪洞来的。
安阳,古称河内,这里土地肥沃,人杰地灵,是古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从古文献中我们得知,上古时期的颛顼、帝喾就在这里建都,死后也葬在这里,安阳内黄的“二帝陵”至今犹存。盘庚迁殷,商朝在此建都273年,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墟文化: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文字的神秘面纱;1939年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殷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作为国宝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在很长一段时间,安阳一带一直被称为“天下之中”,不论是战国时期的魏国,还是三国时期的曹魏,都曾在这里立都。一代人杰曹操死后还葬在这里,前几年曹操墓的发现,轰动一时。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一代枭雄袁世凯,推翻了封建帝制清王朝,建立民国,并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却因心怀帝王梦想,企图恢复帝制,83天洪宪王朝很快消失,但袁世凯还是看中了安阳这块宝地,死后葬在安阳。今天在安阳,袁世凯墓园规模宏大,形制仿明清帝陵,安阳人称其为“袁陵”。袁世凯为何选中安阳,在临死之际还一再嘱咐家人“扶柩回籍,葬吾洹上”?很显然,袁世凯把安阳作为他生命的归宿地。也难怪,当年清政府免去他的兵权,他就居住在安阳。在他看来,安阳是古代帝王发迹之地,把这里作为故乡,会给他带来帝气,他也会像古代帝王一样从此飞黄腾达。
这样一块人杰地灵的地方,何以在元朝末年出现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的景况,还要从其他地方移民来此?从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元朝末年,在中原一带,原本人口稠密、经济繁荣,由于连年水旱灾害,加之元朝暴政引起的农民起义,这里人口锐减,或死于战乱,或举家迁徙,“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加之这里又是元军和农民起义军的主战场,你来我往,倒霉的都是老百姓。曾经繁庶的中原大地,“兵戮河南,赤地千里”,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地步。
明朝建立后,面对这样的情景,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进行了十多次的移民。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从山西迁出的。因为洪洞大槐树是很多移民即将迁徙时的集中地,故在移民的脑海中故乡的模样已经模糊不清,只记得洪洞那棵大槐树。洪洞大槐树成为移民家乡记忆的符号,也成为日后移民后代团聚时的信物。不过一些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明初移民,虽主要从山西迁出,但不仅仅局限在洪洞,包括现在的晋中、晋南、吕梁和晋东南等地区的人口。
在明初移民中,有一部分人迁移到安阳,其中也就有我们在本书中所要提到的西蒋村马丕瑶的祖先。从明初到晚清,马氏在西蒋村至少生活了五六百年,在这几百年中,由于史料缺乏,我们还没有发现马氏曾出现什么大人物,像很多移民那样,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耕读人家。关于这一点,马氏庄园的第二代主人、马丕瑶的次子马吉樟曾经说过:“马氏自洪洞迁安阳五六百年……公起家牧令,内无奥援,外无密交,惟以廉直忠勤,劳心民事。”由此可见,安阳马氏在这五六百年间,没有出过官宦,自然也就不能成为达官望族,他们属于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家,最多也就是衣食无忧,在乡村恐怕连一般的小地主都算不上。
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7: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