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世悲欢(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士林冶游生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简雄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简雄著的《浮世悲欢(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士林冶游生活)》围绕明清江南士人的生活和交游,根据《板桥杂记》等明清笔记小说的记载,言必有据,对明清日常生活做了“复制”,是明清日常生活图景的再现。作者说:“这本小书中的大部分士子美姝早已封存在了落满尘埃的故纸堆里,他们只是历史的配角,甚至只是‘士子甲’和‘美姝乙’,有的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但在历史的抉择关头,他们同样显现了人性的力量,或许他们才是‘历史真相’的书写者。”
作者简介
简雄,本名张建雄,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业余从事写作,出版有《大户人家》《士风乍起》《浮世的晚风》等书。
目录
引子
寇白门
风月侠骨
英雄多情
易代悲歌
另一种面相
状元情话
娱乐至死
琴画诗酒
江湖水深
“盛世”的边缘
无路可逃
附录 余怀晚隐吴门考
征引书目
后记
序言
崇祯十二年,农历己卯年,公元1639年。
这一年逢“卯”,正是大明朝科举乡试之年,南
都金陵汇集了大批应试的士子。在第二年进京会试中
式的庚辰科进士名录中翻寻,那一科共录取二百九十
六名进士,但除了方以智、姜垓、周亮工等零星熟悉
的名字外,大都已经飘散在历史的风中,有的甚至没
有留下任何历史的记忆。
不过,一出士姬风流的大戏却在此时达到高潮。
这一年,钱谦益结识了柳如是,龚鼎孳结识了顾媚,
吴伟业结识了卞赛,侯方域结识了李香君,冒襄结识
了董小宛……多少才华横溢的风流士子,将满腔才情
倾倒在温山软水的江南,倾倒在波光潋滟的秦淮河畔
,倾倒在画舫箫鼓的苏州山塘,也将大明朝最后的幻
梦留给了后世。
可是,这部轰轰烈烈的“非主流”风流大戏,正
史中“干净”得几乎没有片言只语。来看看《明史·
崇祯帝本纪》在这一年都记了点什么。
己卯新年来了!天朝却没有一点“瑞兔吉祥”的
气氛。因为“时事多艰”,崇祯皇帝免去了廷臣恭贺
新年的仪式。那时虽然没有“春晚”,但天朝的朝贺
仪式还是相当隆重的,尤其是正旦(春节)、冬至等
重要节日,称为“大朝仪”,排场可以和皇帝登极仪
式媲美。皇帝和众臣一样,都要正装出席,皇帝高呼
“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众臣则要跪拜、鞠躬、
山呼万岁。“履端”就是新年开始的意思。《明史·
礼志》《明会典》等大部头正史都有“严肃认真”的
详细记载,而笔者看着看着就想笑出声来,按一位文
友的观点就叫“正史的幽默”。
形势确实相当严峻。就在那年正月,大清军队攻
陷济南,德王朱由枢被俘,左布政使张秉文(《明史
》有传)死难,夫人方孟式投大明湖自尽。方孟式是
“复社四公子”之一方以智的姑妈。
清兵暂退,“贼兵”又起。这年五月,张献忠、
罗汝才等再次揭竿而起。朝廷急忙派兵围剿,却在房
县(今属湖北)被农民军击败。七月,总兵官罗岱战
死。
偏偏老天不帮忙,“二月,癸巳,京师地震”。
三月和五月,陕西、湖北大风冰雹伤了麦子。六月,
“庚子,火药局灾”。秋季,山东、山西、河南发生
大面积干旱和蝗灾。当时的干旱和蝗灾严重到什么程
度呢?计六奇《明季北略》记录了蝗灾的景象:
七月二十五日,吾邑飞蝗蔽天,所集之地,禾豆
立尽。当事设法捕捉,斗米易斗蝗,小民争捕之,或
焚或瘗,不啻万万计。余种未殄,民犹苦饥。
计六奇是无锡人,这说明蝗灾蔓延到了江南。政
府鼓励全民捕杀,并可以扑杀的蝗虫换米,一斗蝗虫
尸体换一斗米,但依然解决不了温饱。鱼米之乡如此
,其他地方可想而知。造反便有了充分的理由。
内外交困的崇祯皇帝,把一腔愤怒发泄在各级官
员身上。这年八月,封疆失事巡抚都御史颜继祖等三
十三名高官被处死。
请原谅崇祯皇帝,肯定想不出什么更好的点子来
“攻坚克难”,他除了祷告苍天,别无法子。所以天
奇、山鸣之类的怪异现象都留在了史料里。如谈迁《
国榷》记:
(二月)庚子,辰刻,日旁有白丸,色微红,又
白芒一道。申刻,又黑气如日,掩其光,又自日出磨
荡数番。约刻许,黑气始散。
《明季北略》有一段笔记还记录了崇祯皇帝的一
个梦,文字比较通俗,抄下来看看:
上屡梦神人书一“有”字于其掌中,觉而异之,
宣问朝臣,众皆称贺,谓贼平之兆,独内臣王承恩大
哭,群臣愕然,上亦惊问,承恩曰:“皇上赦奴婢不
死,始敢言。”上曰:“汝无罪,直言无隐。”承恩
奏曰:“以奴婢推之,神人显告我皇,大明江山将失
过半。”上诘之,承恩叩首曰:“盖‘有,字,上半
截是大字少一捺,下半截是明字少一日,合而观之,
大不成大,明不成明,殆大明缺陷之意。神人示以贼
寇可虞之几矣,愿皇上熟思之。”上不怿。
拆字游戏在明清士林相当流行,这段笔记差不多
就是“聊斋志异”而已。一个“有”字竟弄得这般呼
天抢地,表明除了王承恩忠心不二外,其他人都在捣
糨糊,这是制度设计造成的悲剧。事实上,崇祯最后
上吊自尽,陪在他身边一起吊死煤山的,仅有王承恩
这位太监。
还有一些正史没有记录的事也可以说一说,如文
秉《烈皇小识》记载,这一年,崇祯忽发奇想,要更
改文武百官的服色,依据居然是《山海经》里提到的
各类兽名。朝臣们只敢在背后议论说:“天子身边,
围着一圈怪兽,一定是不祥的征兆啊。”另有一段则
说到了宫内宣德炉等文物的毁弃:
上又将内库历朝诸铜器,尽发宝源局铸钱,内有
三代及宣德年间物,制造精巧绝伦。商人不忍旧器毁
弃,每称千斤愿纳铜二千斤。监督主事某不可,谓:
“古器虽毁弃可惜,我何敢私为轻重?”商人谓:“
宣铜下炉,尚存其质,至三代间物,则质清轻之极,
下炉后,惟有青烟一缕尔,此则谁认其咎?”监督谓
:“圣性猜疑甚重,若如公言,必增圣疑,如三代物
不便下炉,则有监督内官,公同验视,罪不在我。”
于是古器毁弃殆尽。
宝源局是明朝中央政府发行钱币的部门,大约相
当于现在的中国人民银行。不过明初各省也有铸钱部
门叫宝泉局,发行的钱币与宝源局的通用,不同的是
,中央发行的钱币背面有个“京”字。但到晚明,不
仅白银原料紧张,铜料看来也很紧缺。《烈皇小识》
这段笔记如果是真的,那意味着,现在谁拿只宣德炉
说是祖上做太监宫女时带出宫的,那一定就是个“美
丽的传说”。
在笔者有限的阅读视野中,这一年,似乎只有一
件事给大明朝留了点面子:岁末,邻居岛国琉球使臣
跑来进贡。
不知为什么,正史的叙述总那么悲壮,或许政治
本来就很悲壮。易代的历史充满血雨腥风,让人不寒
而栗。有的高官仅仅在杀头时留下了一个名字,这生
命的意义真的如同浮云。
选择崇祯十二年(1639)做引子,只是将此作为
历史叙事的一个节点而已,本书选择的明清史料时段
则要宽泛得多。而完整的历史故事除了名士悦倾城大
戏中的著名角色,还需要有“最佳男配角”和“最佳
女配角”,还需要有“士子甲”和“美姝乙”,这才
能支撑起文化意义上的“广度和深度”。那就赶紧到
史料笔记中去,穿越到明清那个醉生梦死的江南,还
原那些曾经实实在在活着的士与姬的日常生活图景。
导语
简雄著的《浮世悲欢(明清笔记小说中的士林冶游生活)》从普通士子的生活与交游视角,通过爬梳笔记小说中关于“士子甲”“美姝乙”所谓历史配角的记载,来再现明清日常生活。并用不同于“高头讲章”的叙述方式,既有可读性,又能感受历史思索的魅力。
广泛涉猎明清笔记小说,言必有据。征引史料包含但远不限于“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明清)”“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明清)”等,力图在更宽泛的史料记载基础上,还原明清江南士林的日常生活,堪称明清笔记小说和“泛笔记小说”著作的索引。
精选彩插,精炼导读,注重目录、辑封等细节设计。
后记
2010年岁末,我与几位朋友结伴休假,去看看明
孝陵和秦淮河,顺便为“明清江南士林文化传播力”
的研究课题找些灵感。
明孝陵坐落在旧都南京东郊的钟山,虎踞龙盘,
青山密林。记得那天天气不错,阳光透过林问照射下
来,形成斑驳的投影,就仿佛历史的沧桑。甬道虽到
处留着残痕,但威严犹在。尤其是康熙皇帝的“治隆
唐宋”御碑,让人感慨万千。这是康熙二十八年
(1689)第二次南巡谒陵时所题。据说康熙到达下马
坊后,徒步走人陵园,在陵宫门口突然停下,弯腰行
三跪九叩之礼。康熙此刻的心情一定相当复杂,因为
他的做派,与其说是对前朝太祖的敬仰,不如说是对
江南文化生态的担忧……下山路旁小憩,我心生诗意
,得五言一首:
枫红叶染霜,帝庙映斜阳。
觉寺贫僧起,堂皇大明扬。
谁隆唐宋治,尽话世间凉。
神道几多载,依然一梦乡!
下午转道秦淮,先看了江南贡院。这是我第一次
来到这曾留下无数古今乐道故事的地方。在2015年初
出版的拙著《浮世的晚风》中,我写下这么一段:
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安静地坐落在原处,不过已
经成为博物馆了。留存一小部分供参观的考试号舍,
让后生小子顿生遐想: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最初
就是从这样逼仄的“鸽笼”里走上历史舞台的吗?
选定当晚留宿在河边的状元楼酒店,晚饭后,几
位朋友又一起相约秦淮。寒风瑟瑟,灯火阑珊,行人
稀少,昔日的风流早被岁月雨打风吹去,几乎所有的
光荣与梦想都留在了故纸堆里。回到酒店,温柔的灯
光照映着客房内一些仿古陈设,泛着幽幽的光泽……
我忽然有些穿越,仿佛一位经历了人生搏杀的士子,
在易代离乱后故地重游,遂感慨良多,又得七言一首

西风瑟瑟落京州,书卷轻移第一楼。
夫子庙前寻圣影,秦淮河畔觅灯舟。
金榜贡院依稀在,亭馆佳人何处求?
王谢堂前春去也,空抛岁月枉封侯。
比起先贤,我们这一辈的旧学底子甚至连汗颜都
不敢说,这当然有时代变迁的原因。这次旅行完全是
兴之所至,说不上田野调查,却促使我开始系统翻检
和阅读这一时期的名士诗文集及史料笔记。“明清江
南士林文化传播力”研究,源于对明清江南士林为什
么特别强大的发问。而“如此强大”的士群体在急剧
转型的时代为什么束手无策?而束手无策的抗争又为
什么竞用“无计花间住”式的俗套来表达呢?宏观史
或思想史的著述已经十分丰富,那么,能否找到一个
可读性很强的横断面来叙事,并用不同于“高头讲章
”的叙述方式,既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历史思索的
魅力,又能面向市场吸引读者呢?
梳理从解读“明清江南士林精神”开始。在之前
出版的几本拙著中,我反复表达了一个观点:由于历
史上士林分化相当严重,因而造成了阶层群体叙事的
复杂性。但明清之际士林大面积“醉卧花丛”的现象
表明,一种有历史脉络可寻的风气已经形成,按《明
史》的说法叫做“大雅之道微矣”。这是正史记述弘
治十五年(1502)状元康海事略时的慨叹。由“士”
而“仕”,最后又被政治打发回去。重新去掉了“人
”字,却连原来的“士”还不如。我在记述康海时也
不免感叹:“士林讲究人品,而政治只有输赢。”如
果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类“劣币驱逐良币”的游
戏,再顽强的精神圣殿也将逐渐崩塌。累积到末世,
必定会来一个天崩地坼的了断。可见,士林精神的式
微首先是因为政治的黑暗与堕落。
把叙事逻辑厘清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叙事
。早有先贤认为,正史基本就是政治史。但我的兴趣
在于,如何从社会日常视角即到普通士子的生活中去
获知政治?这就需要大量阅读先贤留世的诗文集和爬
梳称为“野史”的史料笔记。对一个业余历史爱好者
来说,这是件自找麻烦的活儿。所以在把士姬交往这
一截面向“广度与深度”拓展之前,我先选取了“江
左三大家”“复社四公子”这样的名士案例,尽管钱
柳、冒董、《桃花扇》这类情感大戏知名度颇高,但
勤能补拙,细心爬梳,依然可以有所创意。
如何叙事还有一个文本叙述技术层面的问题。钱
谦益曾有言:“变史家为说家,其法奇。”“寓史家
于说家,其法正。”这是不同于正史的叙述方式。“
奇”即创意,“正”即正道,同样可以写出品质纯正
的历史作品来。而我的想法极其纯朴,不管怎么写,
总要让像我一样喜欢阅读历史的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读得懂。
事实上,《浮世的晚风》出版后,确实收获了不
少公开评论。学者、朋友和读者的品读,对我无疑是
一种鞭策。我便延续《浮世的晚风》对“历史横断面
”的叙事逻辑,并继续选择一个有可读性的叙述框架
,试图以“广度与深度”进一步积聚起研究课题的厚
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既是《浮世的晚风
》续集,也是一个阶段性成果;既是我阅读积累的过
程,也是追寻一种逝去文化精神的过程。与名士不同
,这本小书中的大部分士子美姝早已封存在了落满尘
埃的故纸堆里,他们只是历史的配角,甚至只
精彩页
当崇祯皇帝为国事“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的时候,他的利益集团却完全陶醉在歌舞升平的声色场中。社会业已形成了一种文化惯性,只要有生存的土壤,就会发酵、蔓延,直到不可收拾。譬如与北方战火一江之隔的繁华江南,这会儿正弥漫着这种惯性。
看看崇祯末年,余怀(字澹心)笔下的南都风情:金陵为帝王建都之地。公侯戚畹,甲第连云;宗室王孙,翩翩裘马;以及乌衣子弟,湖海宾游,靡不挟弹吹箫,经过赵李。每开筵宴,则传呼乐籍,罗绮芬芳。行酒纠觞,留髡送客,酒阑棋罢,堕珥遗簪。
好一派春光遍地的东方闲情文化啊!出身公侯世家的朱国弼,就在这“欲界之仙都,升平之乐国”的梦境中,把珠市名姬寇湄娶回了家。
朱国弼的六代先祖朱谦(《明史》有传),永乐年间承袭朱家武职,屡立战功,从指挥佥事一路飙升,经历五朝,到景泰二年(1451)去世时晋封为侯。朱谦的儿子朱永继承父职,更进一层,成化十四年(1478)晋封保国公,并经朝廷批准,公爵只袭一代,侯爵世袭。到朱国弼祖父朱麒,已是嘉靖朝了。有一天,皇帝突然把正在前线的朱麒急召回京,让他督抚南京,统筹剿倭。从此朱家世袭“抚宁侯”,镇守南都。末代朱国弼,曾总督京营,后被南明小朝廷封为保国公,算是最后光宗耀祖了一把。
《明史》简单叙述了朱国弼的官场经历:
天启中,杨涟劾魏忠贤,国弼亦乞速赐处分。忠贤怒,停其岁禄。崇祯时,总督京营。温体仁柄国,国弼抗疏劾之。诏捕其门客及缮疏者下狱,停禄如初。及至南京,进保国公。乃与马士英、阮大钺相结,以讫明亡。
按正史对东林、阉党、奸臣的划分,朱国弼还算是个有正义感的人。但他回南京后就和马阮集团“相结”起来,这表明,保国公已经贪图安逸、随波逐流了。
寇湄该出场了。
“秦淮八艳”中其中一位就是这位寇名姬,虽和名士唱和不断,但最后跟的却是皇亲国戚。《板桥杂记》有寇湄一篇小传:
寇湄,字白门。
……
白门娟娟静美,跌荡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粗知拈韵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十八九时,为保国公购之,贮以金屋,如李掌武之谢秋娘也。甲申三月,京师陷。保国生降,家口没入官。白门以千金予保国赎身,跳匹马,短衣,从一婢南归。
按照余怀、张岱的议论,珠市姬品一般不入名士法眼,但偶尔也有“殊色”。余怀用大唐太尉李德裕宠妾谢秋娘的典故,来比喻朱国弼宠寇湄,可见寇白门确实是数一数二的名姬,琴棋书画都颇知一二的,其中画兰水平比吟诗高。钱谦益(号牧斋)有《留题水阁三十绝句》,原诗标题很长,大意是顺治十三年(1656)春,他到南京求医,借居在姓丁的朋友家两个月,有水阁临秦淮,临走时写了三十首绝句,其中有一首怀念寇湄:
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违。
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
钱谦益的诗意表明,寇家和王月家一样,也有姐妹几个,都很出色,但现在只有寇湄的故事流传下来了。陈维崧《妇人集》记述了保国公迎娶寇湄时的排场:
寇白门,南院教坊中女也。朱保国公娶姬时,令甲士五十,俱执绛纱灯,照耀如同白昼。
其实,不只是娶亲,勋戚家这种排场史料笔记里随处可见,如刘献廷《广阳杂记》记吴三桂女婿在苏州石湖冶游的场面:
吴三桂之婿王长安,尝于九日奏女伎于行春桥,连十巨舫以为歌台,围以锦绣,走场执役之人,皆红颜皓齿高髻纤腰之女。吴中胜事,被此公占尽。乃未变之先,全身而没,可谓福人矣。
据史载,王长安死在明朝灭亡前夕,所以刘献廷会发出“福人”的感叹。
继续说朱国弼。
保国公虽宠寇湄,但并不满足,不久他又纳了王月的小妹王满为妾。余怀在王月的小传里说到了这件事:
妹满,幼小,好戏弄,窈窕轻盈,作娇娃之态。保国公买置后房。与寇白门不合,复归秦淮。
这段记述很有想象空间。王满年纪虽小却很厉害,与寇湄争宠,又敌不过名姬,只好回去。但满小妹即使不走,在甲申之变时也要被保国公卖掉了。(P11-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