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怎么会有人不爱绿山墙农场的女孩安妮呢?她勇敢倔强、聪明善良、想象力丰富,她就像生长在石缝中的小草,总是有蓬勃的生机和用不完的活力。蒙哥马利著的《绿山墙的安妮(名师导读全解版无障碍阅读)/统编语文教材必读名著》讲述的是原本生活在孤儿院的安妮,被好心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收养,从此这个红发小女孩开始了在绿山墙的幸福生活。马修与马瑞拉亲人般的关怀、与黛安娜之间纯洁坚贞的友情、邻里之间的温情……这一切都让安妮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同时,安妮的到来也打破了绿山墙平静的生活。她喜欢幻想,总是喋喋不休,制造出不少麻烦,在跌跌撞撞中,她也逐渐成长,学会了爱与承担。 快来认识一下神奇的小女孩安妮,读一读这个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吧! 目录 第一章 林德夫人很惊讶 第二章 马修·卡斯伯特很惊讶 第三章 马瑞拉·卡斯伯特很惊讶 第四章 绿山墙农场的早晨 第五章 安妮的身世 第六章 马瑞拉拿定了主意 第七章 安妮的新生活开始了 第八章 雷切尔·林德夫人很惊讶 第九章 安妮的道歉 第十章 安妮的礼拜日学校印象 第十一章 关于友情的誓言 第十二章 紫晶别针风波 第十三章 学校里的风波 第十四章 邀请戴安娜喝茶惹出麻烦 第十五章 生活中新的乐趣 第十六章 安妮大显身手 第十七章 音乐会、灾难和坦白 第十八章 想象力的捉弄 第十九章 另类的调味品 第二十章 茶会与一次要不得的挑战 第二十一章 音乐会和灯笼袖 第二十二章 成立故事社 第二十三章 虚荣心惹麻烦 第二十四章 不幸的“百合少女” 第二十五章 安妮的人生新纪元 第二十六章 昆士班的成立 第二十七章 安妮长大了 第二十八章 公布榜单 第二十九章 酒店里的音乐会 第三十章 昆士学院的女学生 第三十一章 光荣与梦想 第三十二章 死神降临 第三十三章 峰回路转 附录 名言大观 知识大闯关 参考答案 读后感
序言 这本书在中国的传阅度实际上远不如它在国际上的盛 名,它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 那么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得从作者露西·莫 德·蒙哥马利说起。她是一位加拿大女作家,出生于1874 年11月30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丘吉尔成了大名人后,蒙 哥马利有点得意地告诉友人,她的生日与这位英国首相的 生日不但同年同月,还是同一天!她出生在加拿大最小的 省份爱德华王子岛北部一个叫克利夫顿的小村子。父亲是 个商人,母亲在她21个月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只得与外祖 父母一起生活,她后来写道:“我的童年与少女时代都是 在卡文迪许一所老式的农舍里度过的,我家的四周都是苹 果园。”她对大自然的热爱贯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 品中得到强烈的表现,这是与她在海岛上度过的童年生活 分不开的。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抚爱,她作品中经 常出现孤儿形象与孤儿意识,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小 时候,她有时会对着碗柜玻璃门上自己的影子诉说心事。 学校就在路的对面,所以她也并不缺乏小伙伴与观察社会 的对象。蒙哥马利九岁开始写诗,十六岁开始投稿,三十 七岁结婚,嫁给一位牧师。在忙碌操劳的漫长岁月里,她 每天都挤出几个小时坚持阅读与写作,成果累累。她共创 作了二十多种长篇小说,以及许多短篇小说、诗歌、自传 ,还有十卷尚未出齐的私人日记。包括没有被出版的作品 在内,她一生的著作总共超过500部。她的创作秘诀出自每 日琐碎的家务,在她的围裙口袋里总是有一个小笔记本, 灵感乍现,立刻记录。在一次浏览小笔记本的时候,她发 现了这样一条消息,引发了她的创作灵感:“一对年迈的 夫妇向孤儿院申请领养一个男孩,阴差阳错,一个女孩被 送了过来”。正是从这只言片语中,蒙哥马利在1908年, 她30岁时,出版了她的第一本小说——《绿山墙的安妮》 。 这是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如果你能跟 随作者笔下的文字,走进安妮的成长经历,走进安妮生活 中发生的一个个故事,那将是一番别样的奇妙之旅。《绿 山墙的安妮》中,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安妮, 是个身世凄凉的小女孩,出生不久即父母双亡,成了孤儿 。好心的邻居把她养到六岁之后她又到另一户人家看孩子 ,后来被送到了孤儿院。安妮十一岁的时候,绿山墙农场 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决定领养一个男孩,帮着做田里的农 活。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孤儿院送来了一个爱幻想、喋喋 不休的红发女孩,她就是安妮。正是这个小精灵的到来, 像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闭塞的农舍乡村。故事由此开始: 安妮的天真活泼和幻想闹了不少笑话,但她的善良和直率 不但得到马修兄妹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友 谊。她更是自尊自强,凭借自己的刻苦勤奋考取了大学。 这也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像是一只“丑小鸭 ”历练成天鹅的过程:朴实而绚丽,充满童心和梦想的魔 力。成长与梦想是全书的主题,作者以安妮的故事告诉人 们:只要胸怀梦想,不懈努力,生活就会丰富多彩,生命 就会美丽多姿。在安妮的成长过程中,一次次的问题和机 遇相继到来,一个个的人也走进她的生命中,带给她困扰 的同时,也带来不断的希望与梦想。 先说恩师。在绿山墙农场,斯泰希老师的出现给安妮 平静的生活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教授给安妮丰富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安妮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斯泰希老师自由、 新奇的教学方式使安妮在学业上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安妮后来选择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很大程度是受到斯泰 希老师的影响。斯泰希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愿意努 力发掘安妮的长处。“爱的教育”使安妮从一个丑陋的小 孤女脱胎换骨成长为一名成熟、聪慧、进取不息的大学生 。 再说朋友。黛安娜是安妮最好的朋友,两人的友谊以 “海枯石烂不变心”的誓言开始。黛安娜不像安妮那样冲 动并屡屡闯祸,她更加稳重,这使得安妮在与黛安娜的交 往中不断地反省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能从她们身上学到 如何真诚坦率地对待朋友。她们两个人都酷爱幻想,共同 编织着美妙的童话,安妮在长辈那里被训斥的“胡言乱语 ”,在黛安娜那里都得到了共鸣。黛安娜可以说是一个安 妮理想中的自己。而基尔伯特则是以安妮的竞争对手出现 的。他聪明自信,但有点骄傲,所以开始是有些瞧不上安 妮的,还给安妮起名“胡萝卜”,很长一段时间安妮拒绝 基尔伯特的示好。而有趣的是,正因为把基尔伯特当作“ 学习上的对手”,安妮在学业上才得以不断进步。每每遇 到困难时,她总是会想到基尔伯特,以此激励自己。和基 尔伯特之间看似对立的局面,使得安妮不断激发自己的潜 能。这两位朋友也使我们明白:朋友可以是亲密无间的, 与你无所不谈,找到共鸣;更可以是互相激励的,与你互 相激励,携手共进。 最后说说她的家人、长辈。他们是对安妮的成长起重 大作用的人。仁慈的收养人马瑞拉是一个守旧的老姑娘, 起先她讨厌安妮的奇思妙想,试图让安妮也循规蹈矩。她 曾表示,所有的希望就是安妮能跟其他小姑娘一样顺从、 守规矩。作为一个持有传统观念的妇人,邻居林德太太也 认为自己对社区有维护职责,很喜欢留意别人的事情。一 开始,林德太太反对他们收养安妮,认为马修兄妹不会教 养孩子,并且初到绿山墙的安妮过于乖张,因此,试图亲 自调教安妮的林德太太攻击安妮的长相。幸运的是马瑞拉 和林德太太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她们认为安妮虽然过于古 怪,但都愿意接纳这个小孤女。批评和严格要求的同时, 两人都尽力地宽容看待安妮的“离经叛道”。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些爱她的老师、多面的 朋友、充满包容心的家人和长辈,才让安妮更幸福地生活 与成长下去,让安妮从一个幼稚冲动、酷爱幻想、不愿循 规蹈矩、说话滔滔不绝的女孩,最终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 、勤奋努力、知恩图报的成年人。在生活的历练中,她学 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爱与责任让她把绿山墙农场 作为自己最终的心灵归宿。成长的过程,也带给了安妮无 限的梦想。 《绿山墙的安妮》出版后很快成了畅销书。此书的出 版不仅照亮了加拿大一代人的心灵,而且使加拿大本土文 学在世界文坛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读者的信如雪片般飞到 爱德华王子岛,人们希望知道小安妮后来怎么样了。大文 豪马克·吐温也在来信中激动地写道:“安妮是继不朽的 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儿童形象。”在大家的鼓 励和支持下,蒙哥马利把安妮的故事认真地一本接着一本 地写,逐渐写成了八本“安妮系列”小说。《绿山墙的安 妮》在英语国家畅销近一个世纪而不衰,还被译成数十种 文字,并且在加、美、英、法、德等国陆续被搬上银幕或 拍成电视剧。而坐落在卡文迪许村的绿山墙农场,每年都 有数以千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一个作家在逝世后如此受 人爱戴,一个作家的故乡能因为他笔下人物的迷人魅力而 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这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 的。 让我们打开这本《绿山墙的安妮》,跟着主人公安妮 一起体会人间的美好吧!
导语 蒙哥马利著的《绿山墙的安妮(名师导读全解版无障碍阅读)/统编语文教材必读名著》是一部最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也是一本可以让家长、老师和孩子都能从中获得感悟的心灵读物。书中以清新流畅、生动幽默的笔触,讲述了纯真善良、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她自幼失去父母,在朋友和老师的关爱中没被生活的困难所挫败的感人故事。 书评(媒体评论) 安妮是继不朽的艾丽丝(指卡罗尔的《艾丽丝漫 游奇境记》中的小女主人公)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 的儿童形象。 ——[美]马克·吐温 安妮拥有两种极其宝贵的财富,一是对生活的惊 奇感;二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想象力。对于她来说,每 一天都有新的盼望,新的惊喜。 ——周国平 《绿山墙的安妮》也就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 品。露西·莫德·蒙格马利是一个杰出的女人,不过 仍然是一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和牧师太太。 ——李文俊 即使你不是安妮,你也会爱上安妮,疼痛已经那 么多,让我们多看一些欢乐,不好吗? ——饶雪漫
精彩页 林德夫人随手关上了门,顺便瞥了一眼桌子,只见上面摆放着三个碟子,显然是马修要带什么人来一起吃饭。不过,碟内盛放着的都是些普通点心,有沙果酱和一种蛋糕,看来也不会是什么特别的客人。一向平静、并非称得上神秘的绿山墙农场,今天到底是怎么了?雷切尔·林德感到更加困惑了。 马瑞拉快活地招呼说:“下午好,雷切尔。今天天气真好啊!家里人都好吗?” 马瑞拉和雷切尔两个人从很早以前就保持着一种近似友情的关系。马瑞拉很高很瘦,有棱角没曲线,她的黑头发已经有几条灰白的条纹了,总是高高地盘在上面,并在脑后打了个坚实的小结,上面横七竖八地别了两根自己用线编的发卡。她看上去仿佛是那种眼界狭窄、循规蹈矩的女人。除了她的嘴,如果经过一点点培养,也许就会显现出一点幽默感。 林德夫人说道:“我们都不错。不过,我刚才瞧见马修出门了,很担心你的身体。是不是谁要请大夫呀?” 马瑞拉会心一笑,没想到雷切尔果真来打听消息了。马瑞拉说:“没有呀,我的身体一直很好,只是昨天有点头痛。他是去布莱特·里巴了。我们打算从新斯科舍省的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今天晚上就坐火车来。” 她愣在那里半天都没说出话来。 “马瑞拉,可是真的吗?”雷切尔·林德刚缓过神来便急窿追问道。 “当然是真的了。”马瑞拉说话的神情很自然,就像这件事和艾文利有条不紊的农场在春播时的一件日常工作一样。 “你们俩怎么会异想天开,非要这样做呢?”林德夫人责备道。马瑞拉他们竟然不同自己商量一下就随便决定领养孤儿,对此,她当然感到不满。 “怎么是异想天开呢?我们考虑这件事有一段时间了——整个冬天都在考虑这件事。圣诞节前几天,亚历山大·斯文萨的妻子到我们家来做客时,曾说起过春天时要从霍普丹的孤儿院领养一个女孩的事儿,她曾多次去过那所孤儿院,孤儿院里的事情她都了如指掌。从那以后,我和马修商量了好几次,总想领养一个男孩。马修年事已高——已经六十岁了,精神头儿大不如以前了,走路、干活也大不如前了,心脏也不太好。开始,马修主张从英国的孤儿院领养一个,对此我坚决反对。可他却说,英国的孩子也有好的呀,不能说他们一个也不行。不过,说起领养,无论什么样的,都让人有些不放心,但加拿大出生的孤儿性情既能摸得透,晚上又能让人放心地睡着。所以,斯文萨夫人领养女孩时,我们也托她给物色一个,因此才引出了上面那些话。我们希望找一个十岁左右、头脑聪明、较合适的男孩,年龄不那么正好也行,只要能马上做一些简单的活计,以后再进行正规教育也不晚。今天,邮差送来了斯文萨夫人打来的电报,说孩子就坐今天下午五点半的火车到。所以,马修便去布莱特·里巴接站了,约好了在那儿下车。当然了,斯文萨夫人就从那儿回到怀特·桑德车站。”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