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冬冬,1985年生,河南南阳人,法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比较政党、社区治理和劳模文化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东亚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转型中国的正义研究》《走进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奥秘》《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等著作,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曾获得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政党类型与成员类型 第一节 政党类型的界说 第二节 政党与党员:党员的政治价值 第三章 成员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变量Ⅰ:政党初始形态 第一节 “理性人”政党与组织学路径 第二节 回归迪韦尔热:政党起源与初始形态 第三节 迪韦尔热的分析要素:组织结构与成员结构 第四节 成员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变量Ⅰ:政党起源与初始形态 第四章 成员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变量Ⅱ:政党的渗透程度 第一节 政党与国家、市民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二节 政党与国家、市民社会关系的理想类型 第三节 政党的渗透程度:党员数量和外围组织 第四节 成员规模和组织结构的决定要素 第五章 选举政治下政党组织—成员关系模式分析:美国、英国 第一节 登记制、代议政治与选举精英型政党:美国政党 第二节 集体入党、组织与选举群众型政党:英国工党 第六章 一党优位制下的政党组织—成员关系模式:新加坡、中国 第一节 邀请制、干部培养与议会精英型政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 第二节 申请制、组织渗透与群众动员型政党:中国共产党 结语 政党组织—成员结构的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导语 张冬冬著的这本《比较视野下的政党组织-成员形态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现有政党类型学和政党党员的现实需求的描述,以及对具体的政党产生、发展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分析与研究,试图从政党起源形态和政党对国家、社会渗透程度的层面,对不同政党的组织一成员模型的形成和发展作一个理论上的分析和类型学的划分。 内容推荐 政党是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织。基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不同,政党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形态。那么,什么样的党员规模和组织结构使政党在夺取或维持国家政权时能够获益更多?张冬冬著的这本《比较视野下的政党组织-成员形态研究》遵循迪韦尔热组织学的路径,把政党看作“理性人”。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有两个因素决定了政党存夺取或维持国家政权时采收怎样的组织一成员形态。一是政党产生之初的形态(内生或外生),内生型政党更倾向于成为党员数量较少的精英型政党,而外生型政党则更有可能成为党员数量众多的群众型政党。二是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渗透程度,政党越是想对国家和社会有所影响,就越是倾向于有着大量的党员和严格的组织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