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斯科特·佩奇著贾拥民译的《多样性红利/圣塔菲书系》创造性地提出多样性视角、启发式、解释和预测模型四个认知工具箱框架,并得出惊人结论: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认知工具的多样性!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应用工具箱中的工具,用多样性创造更多的红利。 查理·芒格的认知工具箱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智能等于智商吗?人和计算机相比谁拥有更多样性的视角?多样性和能力谁更重要?拥有很优秀问题解决者的群体和由多样性人群组成的群体谁会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本书中,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多样性视角、启发式、解释和预测模型让人们找到了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让人们的预测更有价值。 多样性在4个条件下比能力更重要! 人生一切难题,视角给你答案。好的视角可以让问题变得更简单、更容易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一个可以让答案脱颖而出的视角。 作者简介 斯科特·佩奇,广受欢迎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密歇根大学复杂性研究中心“掌门人”,圣塔菲研究所外聘研究员。 以对社会科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和建模而闻名,具体研究方向包括路径依赖、文化、集体智慧、适应和社会生活的计算模型。 于201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获得2002年的IGERT奖、2001—2006年的生物复杂性项目SLUCE奖和2013年的古根海姆奖。 目录 前言 多样性如何优于能力 引言 解剖多样性 礼来公司的故事 多样性猜想 本书的结构 第1部分 多样性认知工具箱 01多样性视角 让所有人各尽其能鼎力相助 什么是视角 多样性视角的好处 三个游戏的启示 构建新视角 视角越多,找到全局高峰的机会越大 喜忧参半的相同视角 好视角可以化难为简 02多样性启发式 什么是启发式 旅行商问题 四种常见的启发式 多样性启发式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03多样性解释 给物品分类的故事 什么是解释 高架列车线路问题 归并,找到更好解释的妙方 04多样性预测模型 什么是预测模型 经验模型 理论模型 多样性预测模型的力量 05智能,取决于智商还是认知工具箱 智能≠智商 工具箱框架 三个模型:扑克牌、梯子和树 掌握更多独特的工具很重要 智能=认知工具多样性 第2部分 多样性工具的价值 06多样性与解决问题 难题,多样性视角和启发式的用武之地 5万棋手对战卡斯帕罗夫 个体多样性与问题解决团队 三个重要结论 多样性)能力 “自然选择”是把双刃剑 个人贡献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人机之争:谁的视角更多 多样性的好处 07信息集结 群体的智慧 信息集结的四大模型 多样性让群体预测更准确 08多样性与预测 一个关于“群体智慧”的例子 多样性预测定理 群体的疯狂 多样性的免费午餐 群体VS专家 能力很重要,多样性也很重要/244芒格是怎样做决定的/247 第3部分 多样性总是好的吗 09多样性偏好 偏好的排序 空间偏好 手段VS目的 没有偏好,就不会有更多的认知工具 10偏好集结的四个可能结果 结果1:群体偏好可能根本不存在 阿罗不可能定理 结果2:“一对一投票”中没有胜利者 麦凯尔维循环定理 结果3:投票过程可能被操纵 结果4:多样性导致公共资源短缺/295基本偏好多样性和工具偏好多样性的差异 11工具箱与偏好的互动 偏好不同,选择解决的问题也不同 多样性“碰撞” 多样性导致的偏好循环 益处多多的多样性 第4部分 认知多样性红利 12认知多样性的起源 训练与经验 身份 意外发现的能力 13用数据说话 如何解读数据 戴蒙德的新观点 多样性的收益 城市生产力与多样性 让认知多样性为我所用 第5部分 实现“多样性优于能力” 14获取多样性红利的12个干法 干法1:用“超可加性”创造神奇 干法2:兼容并蓄 干法3:多听外部声音 干法4:既关注多样性,也关注能力 干法5:激励多样性的公民 干法6:让员工参与市场预测 干法7:鼓励跨学科研究 干法8:区分基本偏好与工具偏好 干法9:利用好基本偏好多样性 干法10:坚定“多样性优于能力”的信念 干法11:将多样性逻辑应用于招生、招聘和任命 干法12:在神秘事物面前保持谦卑、 结语 多样性就是更多的机会 致谢 永不停歇的人生 附录 英文版再版前言 注释 译者后记
序言 1993年,我获得了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 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的加州理工学院担 任经济学助理教授。帕萨迪纳市因玫瑰花车大游行 而闻名。我的住处距校园一个街区,离加州理工学 院体育馆则有一个半街区。我每天都穿短裤上下班 ,即便在气温降低到15℃以下的那些日子里也是如 此。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除了在 一场圣安娜飓风中,被突然从空中降落下来的一片 棕榈叶打中了头部之外。确实,加州理工学院为我 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自由探索的环境。 1995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纯粹是为了好玩,我 构建了一个计算机模型:当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 ,多个问题解决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如何竞争协作? 在加州理工学院,“好玩”的准确含义到底是什么 ,现在可以暂且不论;无论如何,加州理工学院那 些“好玩”的东西在外人眼中是很难理解的,这一 点应该没有什么疑问。在模型中,多样性指的是问 题解决者对问题进行编码和寻找解决方案之间的差 异。我将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工具”。在进 一步发掘这个模型的意义时,我偶然得到了一个反 直觉的发现:由多种多样的问题解决者组成的小组 ,也就是拥有不同工具的小组,总是会优于清一色 地由最好的、最聪明的问题解决者组成的小组。这 就是说,如果组建了两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的成员 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因此是多样性的,第二个小组 则是由“个人”表现最好的问题解决者组成,那么 第一个小组几乎总是会完成得更加出色。在我的模 型中,多样性优于能力。 事实证明,这个结果绝非空中楼阁。在我的好 朋友兼合作者卢红的帮助下,我揭开了支撑这个发 现的基本逻辑。在研究过程中,卢红和我提出了一 个基本思想,也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多样性是一个 非常强大的东西。当然,多样性并不是总能优于能 力,但是它胜出的次数比所预期的要多得多。多样 性拥有强大的力量,这不是一个全新的思想。进化 生物学家把选择时的偶然性、多样性视为人类得以 存在的原因。还有什么比这更强大呢?然而,我和卢 红都非常清楚,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多样性(思维方式 的多样性、所拥有认知工具的多样性、观点和视角 的多样性)的做法,在这个根据个人才能和成就来进 行奖惩的社会中,绝对不是主流,但这是不应该的 。进步取决于群体内部的多样性,就像取决于个人 的智商高低一样。 多样性至少应该与能力相当,这种观点非常有 力,但同时也伴随着非常大的争议。要想说服对此 持怀疑态度的人,仅仅依靠罗列相关的趣闻轶事、 运用隐喻手法、引用名家的只言片语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本书将构建理论框架,通过模型推导进行 分析。我将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多样性视角、启 发式、解释和预测模型是如何提高解决问题、做出 准确预测的群体能力的。运用逻辑推理的第一个优 点,就是它能给出明确的条件:如果以下条件成立 ,那么这些结果也将成立。第二优点是,它能够使 脑袋被一片“棕榈叶”击中的机会最大化,在这里 ,“棕榈叶”指概念化的思想。当然,使用模型和 逻辑也有“成本”,它们会限制可以给出的结论, 我们将被束缚在自己提出的假设上。而且,对模型 的解读也要求你付出更多心力。不过,不用担心, 本书并不像你翻过之后就会以便宜的价格在地摊上 出售的经济学教科书那么复杂繁难、枯燥乏味。事 实上,本书非常有趣。 本书可以从很多个角度来阅读。部分内容与关 于群体智慧的两本著作密切相关。第一本著作是美 国著名作家、评论家霍华德·雷戈德(Howard Reingold)的《聪明的乌合之众》(Smart Mobs), 它描述了最近涌现出来的“新新人类”群体是如何 执行任务、解决问题的。第二本书是詹姆斯·索罗 维茨基(JamesSurowiecki)的《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它证明群体可以做出准确的 预测。但是,这两本书所用的“群体”(crowd)和“ 乌合之众”(mob)两个词都是有一定误导性的,因为 书中描述的直觉既适用于仅有10个成员的团队,也 适用于有1 000个成员的团队。例如,董事会不是一 群乌合之众,也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但是它同样 可以从多样性中受益。 在本书中,我还考虑了多样性的第三个优点: 它使涌现出专家的可能性大为增加。如果扩大搜索 人群的范围,那么显然我们更有机会找到一个能够 解决问题或者取得重大突破的人。但是,现在所知 的相对论,并非来自某群“乌合之众”,而是来自 一位思想开放多元的就职于专利局的思想家。 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些强调身份多样性合法及工 具主义利益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研究 论文和演讲都很少提及身份多样性。它们通常只考 虑人们头脑内部的差异,而不考虑肤色、性别或种 族的差异。然而,读者和听众执着地把认知多样性( 在我们的头脑中我们是谁)与身份多样性(在我们的 头脑之外我们是谁)联系起来。并且,向我提议在认 知多样性与身份多样性之间建立联系的人往往来自 企业。 在本书下面的内容中,我将尽力整合来自不同 领域的相关研究,为结论提供支持。只要有可能, 我就会指出“聪明的乌合之众”“群体的智慧”、 身份多样性、全球化和跨学科研究之间的联系。这 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开心,而是因为,证 明认知多样性如何提高预测市场绩效的逻辑,也同 样可以证明身份多样性、经验多样性和职业多样性 是如何提高一个团队的绩效的。对此,不妨引用演 员丹‘阿克罗伊德(Dan Ackroyd)在《周六夜现场 》(Saturday Night Live)中的一句话:“它既可 以当地板蜡用,也可以用来给甜点打顶。” 不过,在展开论述之前,还要先回过头去讨论 一下“多样性优于能力”这个最初发现的包含若干 含义的逻辑。这个逻辑是否意味着应该放弃精英主 义?是否应该把贴在小型货车保险杠上的诸如“我的 孩子是尼尔·阿姆斯特朗初中的优秀学生”此类的 贴纸撕掉?是否应该让顶尖大学随机分配学位?当然 不是。能力很重要,但是多样性也很重要。而且对 两者之间的比较(更重要的是多样性还是能力)需要 非常小心,这种比较类似于对一个苹果与一个水果 篮进行比较。能力是个人财产,就像一个亮闪闪的 苹果,一个人和一个苹果一样,仅凭自身是不可能 有多样性的。多样性是一群人的财产,就像一个装 了许多种水果的篮子。多样性和能力是互补的:单 个水果越好,水果篮就越好;其他水果越好,单个 水果也越好。因此,我们仍然可以像以前一样,无 比自豪地将写着“我的孩子与众不同”这样的贴纸 贴到汽车保险杠(任何有两个孩子的人都知道,确实 如此);而且,与此同时,在理想的情况下,我们的 孩子将同时拥有个人能力和群体多样性。如果真是 这样,那么他们能取得的成就将会使我们感到震惊 。 总而言之,我们不应该对多样性持过于保守的 态度,相反,应该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应该把多 样性看成是可以提高绩效的东西,而不是看成为了 避免被起诉而不得不加以关注的东西。我们应该鼓 励人们独辟蹊径地去思考。市场将会创造出一定的 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激励出色的能力,而且能够激 励与众不同。不过,市场本身的激励机制可能会达 不到适当的水平,我们还应该做更多的事情。 当然,多样性本身并不会神奇地转化为效益。 本书给出的多样性会带来极大益处的这个结论是依 赖于一些条件的。在这里暂时还用不着将这些条件 一一详细列出,只要指出一点就足够了:多样性必 须是相关的。例如,不能指望在一个医学研究团队 中增加一位诗人就能够帮他们找到治疗普通感冒的 有效方法。而且,在实践中,要想让内含多样性的 团队发挥作用,团队中的所有人必须相处融洽。否 则,他们之间的认知差异可能永远停留在断断续续 、杂乱无章的想法和思路上。因此,多样性与其他 任何东西一样(当然,“适度”除外),也有其局限 性。 要想洞悉多样性并充分发挥其潜力,需要付出 更大的努力。在多样性的领域里,现在已经充斥着 太多引人人胜的轶事和隐喻,但是仅凭这些,我们 无法继续深入。就像西班牙克米特乐队(Kermit)所 唱的,“我们有了这么多关于彩虹的歌曲,但是彩 虹桥的另一边究竟是什么,我们并不清楚”。我们 更需要的是正式的定义、假设、假说和结论。我们 需要关于彩虹的定理,需要构建起关于多样性的逻 辑框架。本书所提供的正是逻辑,尽管不是整个体 系,但是足以开始起步。 作为这个前言的结束部分,我将给出如下观察 结论:作为个人,所能做到的就那么多,一个人的 能力是有限的,脑袋里只有那么多神经元和轴突。 但是作为群体,却没有这样的限制,我们拥有无与 伦比的不同的思维能力。这些多样性是创新、进步 和进一步理解的种子。
导语 斯科特·佩奇著贾拥民译的《多样性红利/圣塔菲书系》是一本阐述“多样性大于能力”法则的书。在复杂的多人世界中,最核心的问题说到底其实只有一个: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高效率的合作。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习惯从道德制高点发问,“为什么我们人类就是不能和睦相处呢?”。斯科特·佩奇避开了这个陷阱,他问的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在一起怎样才能更有效率地解决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要保持人们的多样性:在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预测时,多样性的群体比同质化专家或由能力虽强但不具备多样性的成员所组成的群体更有优势、更有效率;而且,在特别需要创造力的组织和任务中,多样性尤其重要。 后记 这是一本讨论多样性的书,作者斯科特·佩奇 拥有多重身份:密歇根大学复杂系统科学、政治学 和经济学教授,以及圣塔菲研究所的外聘研究员。 由这样一个人来写这样一本书,应该是再合适不过 的了。 在复杂的多人世界中,最核心的问题说到底其 实只有一个: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高效率的合作。 可叹的是,总是有一种强制力量,拼命要把多人世 界压缩、折叠为一人世界。对于这个问题,有人习 惯从道德制高点发问,“为什么人类就是不能和睦 相处呢?”然后是无限的纷争。人性的弱点啊,搭便 车的倾向啊……很多时候,这种争论的最终结果很 不妙——自由人的合作可能会蜕变为强制下的团结 。 斯科特·佩奇避开了这个陷阱,他问的是一个 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在一起怎样才能更有效率 地解决问题?”他给出的答案是,要保持人们的多样 性。在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预测时,多样性的群体 比同质性的专家或由能力虽强但不具备多样性的成 员所组成的群体更有优势、更有效率,而且,在特 别需要创造力的组织和任务中,多样性尤其重要。 值得指出的是,这本书是佩奇在自己前沿研究 成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因此它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 论题非常明确,而且难得的是,它同时也非常广博 ,并且提供了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建议。 感谢简学兄邀请我翻译此书。他和他所在的湛 庐文化,所选的书似乎越来越符合我的口味了,好 像同时也都很畅销,对于译者来说,这实在是一件 非常美妙的事情。 但是译事艰难,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站在风口浪 尖的今天,还有可能吃力不讨好。因此更要感谢所 有支持我的人。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妻子傅瑞蓉, 我的每一本译著,她都有一大半的功劳。感谢儿子 贾岚晴,他是我热心的支持者和严厉的监督者,当 然更是我的快乐之源。感谢岳父傅美峰、岳母蒋仁 娟对贾岚晴的悉心照料。 借此机会,还要感谢汪丁丁教授、叶航教授和 罗卫东教授的教诲。感谢何永勤、虞伟华、余仲望 、鲍玮玮、傅晓燕、傅锐飞、陈叶烽、罗俊、邓昊 力、陈姝、黄达强、李燕、李欢、丁玫、何志星、 陈贞芳、楼霞、郑文英、商瑜、李晓玲等好友的帮 助。 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 指正。 贾拥民 于杭州耑谷阁
书评(媒体评论) 畅销书的说法叫“群体的智慧”,老百姓的说 法叫“三个臭皮 匠顶个诸葛亮”。多样性决策为什 么有好处,怎么才能避免陷入“乌 合之众”的窘境 ,为什么把一群优秀但是头脑相近的人放一起决策 反而不好,这本书能给你*“硬”的答案。但群体决 策还只是冰山一角,斯科特·佩奇想说的是一个特 别高级的思维方法:个人的多样性认知。你会发现, 如果不掌握高级的思维方法,所谓“聪明”, 只不 过是一种肤浅的能力。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 课》专栏作者 多样性无疑是一个“好词儿”,不过人们很难 在这个好词儿上 思考得更多、更深。佩奇教授的《 多样性红利》一书,把这个好词儿, 转换成了“好 用的词儿”。打开这部精彩的著作,学会建构你的 多 样性工具箱,享受群体智慧带来的多样性红利吧 ! ——段永朝 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财讯传媒首 席战略官 多样性广泛存在于自然与社会系统之中。斯科 特·佩奇以他广 博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基础和深邃的 复杂性科学洞见,通过在复杂优 化问题中群体认知 多样性的作用,简洁而清晰地论证了“多样性优 于 能力”,为我们深刻认识和理解多样性打开了一扇 科学的窗口。 从更长远的时空演化长河来看,多样 性不仅仅是解决复杂优化问题 的利器,更是系统科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面对未来不确定的、不可 预测 的风险和挑战,只有多样性才能孕育适应和创新的 种子,保证 系统长期稳健的生存和发展。 ——狄增如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院长 在纽约的地铁车厢中,你能听到数种不同国家 的语言;在北京 的一家公司中,你的同事来自五湖 四海。我们正在拥抱多样性,因 为多样性不仅仅蕴 藏着信息与秩序,还可以让组织和群体变得更有 智 慧。多则不同,世界因为多样性而复杂。 ——张 江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教授, 集智俱乐部创始人 万物互联的网络时代充满着多样性和复杂性, 斯科特·佩奇的《多 样性红利》为我们提供了解决 复杂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多样性 浪潮将带来社 会经济的历史性变革。 ——吕琳媛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阿里巴巴复杂 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斯科特·佩奇在《多样性红利》这本书中告诉 我们:无论是解 决个人层面的难题,还是团队层面 的难题,认知多样性都显得尤为 重要。对致力于解 决问题的团队来说,多样性比出众的才华重要得多 。 斯科特·佩奇的写作风格严谨又有趣,这是一本 超赞的好书! ——肯尼斯·阿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多样性红利》充满了真知灼见和科学新发现 ,斯科特·佩奇让我景仰不已。 ——菲利普·泰洛克 著名心理学家,畅销书《 超预测》作者 《多样性红利》这本书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它告诉我们为什 么多样性很重要以及如何带来更好 的结果,如果你还没读过这本书 的话,只不过是在 谈论隐喻。买一本《多样性红利》,你就向“多 样 性专家”前进了一大步! ——比尔·米勒 美盛资金管理公司董事长兼首 席投资官 《多样性红利》是一本非常棒的书! ——马克斯·巴泽曼 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 理教授,畅销书《哈佛谈判术》作者
精彩页 2001年夏天,礼来公司(Eli Lilly)副总裁阿尔菲斯 · 宾厄姆(Alpheus Bingham,下文将称他为“阿尔夫”)专门为“寻求者”创办了一个网站。不 过,这个网站不是为了给热衷于魁地奇球赛的那些青少年寻球手找到金色飞贼提供方便的,而是为各大型制药公司解决科学问题创造条件。制药公司要解决的 科学问题千奇百怪,从去除金属杂质、评估乳腺癌风险,到如何检测有机化学 物质发生的蒸汽,均在其内。寻求者在网站上公开发布他们的问题,并提供奖金,高达10 万美元,以奖励成功的解决方案。任何人,只要愿意在这个网站上注册,都可以成为一名问题解决者。毫不意外,问题解决者的职业和身份也是 形形色色,从来自远东地区的牙医,到来自美国中西部的物理学家,都能在这里 见到。但只有实际负责这个网站运行的管理员才知道寻求者和问题解决者的身份。也就是说,这个网站的参与者双方是“双盲”的。 阿尔夫的网站名为“创新中心”(InnoCentive)。事实上,这个网站就是美国历史上狂野西部通缉告示的现代版。只不过,阿尔夫并没有把自己的告示钉在某棵大枯树上,而是发布在了互联网上。网站建好后,寻求者和问题解决者很快地 聚集起来。到 2005 年,就已经有8 万多名问题解决者在“创新中心”网站上注册了。他们来自 170 多个国家,涵盖了各门科学学科。当然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证明了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一项关于“创新中心”网站的研究表明,问题解决者找到了接近1/3 问题的 解决方案。在这些问题中,有一小部分还需要实践检验,也就是说解决方案正确 与否必须在实验室中证明。剩余问题中,有40% 只需用铅笔和纸张给出解决方案 就足够了。乍一看,1/3 的成功率似乎不算太高,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在“创新中心”网站以悬赏方式发布问题的寻求者可不是某个七年级的学生,而是像宝洁这 样的大公司(宝洁公司拥有9 00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的研发支出高达20亿美元)。 因此,1/3 的成功率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像宝洁这样拥有庞大专用性资源的大公司都无法解决 的事情,这些科学家个人和小团队又是怎么找到解决方案的呢?四位经济管理方 面的学者卡里姆 · 拉哈尼(Karim Lakhani)、拉斯 · 博 · 杰佩森(Lars Bo Jeppesen)、 彼得 · 洛斯(Peter Lohse)和吉尔 · 帕内塔(Jill Panetta)经研究发现,那些被成 功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特点:它们能够吸引多样性的问题解决者。如果一个问题吸 引了一个物理化学家、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和一个生物物理学家的关注,那么这个 问题就会比只能吸引化学家的问题更有可能被成功解决。换句话说,“创新中心”的成功,源于它有效地利用了多样性。 需要注意的是,寻求者所要求的并不是信息多样性,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网站来解决信息多样性的问题。他们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性。 因此,说到底,“创新中心”其实只是利用了一种新技术宏扬了一个旧观念,那就是,多样性的、有才华的人,更能解决问题。不过,在这里还必须更小心一 些,以免过快得出?论。阿尔夫并没有去试图利用“群体的智慧”。他没有做任何类似于对某个群体“给出总评”这样的事情。他只是在“大海捞针”,或者说,只 是试图发现能够解决问题或部分问题的某个人或某个团队。 因此,“创新中心”不同于英国著名密码破译组织布莱切利庄园(Bletchley Park)。在布莱切利庄园,所有成员一起工作,当然,他们的相处不一定和睦融洽, 因为其中有些人有极强的个性。不过,有一点与“创新中心”类似,布莱切利庄园也有“广撒网”的想法。与“创新中心”不同的是,布莱切利庄园还想让所有 不同的“鱼”游在一起。 要想搞清楚布莱切利庄园到底是怎样运行的,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在伦敦西北方的布莱切利庄园集中了 12 000 人, 试图破解纳粹集团的恩尼格玛密码(Enigma code)。当时,纳粹集团将恩尼格玛密 码机分发到各部队,这是一种非常小巧(比手工打字机还要小)的精密机器,能 够创造出随机的密码,保障秘密通讯。破解密码成了盟军最优先的任务,因为通过密码通讯,纳粹集团能够协调陆上和海上的攻击,分配所需军用物资,协调远 征世界各地的军事力量。德国海军特别擅长利用恩尼格玛密码展开攻击行动,他 们平均每个月都要击沉大约60 艘盟军供给船。 许多人都来到了布莱切利庄园,包括英国人、美国人、波兰人、澳大利亚人......他们在那里接受了当时人们认为适当的训练,学习破译密码的技术。在这 些人中,有数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艾伦 · 图灵)、工程师,当然还有密码学家。此外,还有更多的人在布莱切利庄园的“40 室”和“第 8 小队”等机密场所(读 者可以想象一下 007 系列电影中为詹姆斯 · 邦德开发秘密武器的那些密室)被培 养成了语言专家、道德哲学家、古典学家、古代史专家等,甚至是填字游戏专家。试着想象一下,布莱切利庄园日常戏剧性的一幕: 密码学家:“快,我们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