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著的《史记》是中同历史上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史记》既实录了历史现实,又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故事(珍藏版)》为《史记》的通俗故事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记故事(双色插图珍藏版)/读名著学语文/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西汉)司马迁 |
出版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司马迁著的《史记》是中同历史上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巨著。记载了从皇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 《史记》既实录了历史现实,又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代表着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故事(珍藏版)》为《史记》的通俗故事版。 目录 名师快速导读 作者简介 故事梗概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语言特色 地位及影响 一 大禹治水 二 幽王烽火戏诸侯 三 齐桓公称霸 四 卧薪尝胆 五 伍子胥之死 六 赵氏孤儿 七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八 赵太后爱子 九 齐威王论宝物 十 田单复国 十一 孙武演兵 十二 田忌赛马 十三 围魏救赵 十四 完璧归赵 十五 将相和 十六 商鞅变法 十七 管鲍之交 十八 冯谖客孟尝君 十九 毛遂自荐 二十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十一 孔子好学 二十二 孔子周游列国 二十三 老子 二十四 庄子与楚王 二十五 韩非与秦王 二十六 屈原作《离骚》 二十七 自沉汨罗江 二十八 扁鹊见齐桓侯 二十九 荆轲刺秦王 三十 西门豹治邺 三十一 焚书坑儒 三十二 海外求仙 三十三 奇货可居 三十四 大泽乡起义 三十五 鸿门宴 三十六 破釜沉舟 三十七 自刎乌江 三十八 刘邦起兵 三十九 高祖论得天下 四十 高祖还乡 四十一 萧何自污 四十二 偶得兵书 四十三 巧助太子 四十四 陈平离间 四十五 周勃入狱 四十六 布衣韩信 四十七 萧何月下追韩信 四十八 背水一战 四十九 韩信谋反 五十 苍鹰郅都 五十一 飞将军李广 序言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 家、文学家。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家中世代为史 官。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敏于思考,对典籍 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独到的见解;后来跟随父亲 到长安,先后拜董仲舒、孔安国为师。20岁起满怀 求知欲望,四处游历,考察民俗,采集传说。不久 任汉武帝侍卫和扈从,多次西巡。后来继承父亲职 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皇家图籍。在任职 期间,和他人一起编写《太初历》,并开始着手编 写《史记》。后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被施以宫刑 。这不仅摧残了司马迁的身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 辱了他的人格,使得司马迁一度想到了自杀。但想 到父亲交给自己写《史记》的任务没有完成,有感 于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的奋发故事,决 定为完成父亲遗愿发奋著述。最终历经十几年的艰 辛,完成了《史记》的编撰。从此,司马迁忍辱负 重写《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有《国 语》,孙膑髌足著《孙膑兵法》等,成为激励人们 在困境中奋发图强的典范。 汉朝确立的初期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 政治经济已经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成为继秦朝后 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的时代。“盛世则治史” ,史官世家出身的司马迁的父亲很快就认识到这一 点,在自己出任皇家史官期间,便一直想编撰一部 通史,来反映当时社会鼎盛状况。但他最终没有完 成这个心愿,在临终前便把这个遗愿交给了司马迁 。 就司马迁个人来说,出身史官世家,深受家学 影响。和父亲一起到长安后,又师从当时的一些儒 学大师。出任太史令后,好学的司马迁,凭借职务 便利,广泛阅读了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在没有目录 可查、杂乱无序的藏书和国家档案中,几年如一日 ,在一大堆木简和绢帛中找线索,整理和考订史料 。这些都为司马迁写作《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从20岁起,司马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遍访名 山大川,探寻历史古迹,实地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 、历史掌故,了解民间的疾苦,既开阔了胸襟,又 增长了知识,为以后编写《史记》积累了宝贵的资 料。后来李陵事件的发生,更加促使司马迁要效仿 古人,通过写《史记》来立志立言,抒发心中忧愤 ,最终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完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 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故事梗概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 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 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 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共130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 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日 “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 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 ,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 ,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 愈近愈详。“本纪”托始黄帝,是因为黄帝是中华 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师。将项羽列 入“本纪”,一是秦汉间几年“政由羽出”,一是 推崇其人格。 “表”,所以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 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 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 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 ”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地位及影响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坚持《春秋》的实录笔 法,同时把自己的愤懑之情融入其中,对汉朝统治 者的一些残暴做法也毫不避讳,如,说刘邦有流痞 习气,说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等等。因此, 《史记》写完之后,并没有能够马上在社会上流传 。直到司马迁的外孙杨恽长大后,才将“藏之名山 ”的副本私刻传世。后来杨恽也似乎因此而受到牵 连,不但自己被腰斩,妻女也被流放酒泉。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 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 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 《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 《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 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成熟。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 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等都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唐宋八大家,到明代前 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 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史记》在语言 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出 现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只重视 用词华丽和文章句式,不重视文章内容)的形式主 义倾向和纠正晦涩难懂的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 》,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 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中 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 经开始运用。从隋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 、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 的痕迹。同时,古代理论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 》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 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如,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 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人世精神,百折不挠、自强 不息的进取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 人道主义精神等。《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 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 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 和启迪。 导语 《史记》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涉及了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 研读《史记故事(双色插图珍藏版)》,除了可以丰富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可以以史为镜,探寻社会发展与国家兴亡的规律、经验和教训,寻找人生道路上的坐标。 书评(媒体评论) 可以说,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史学之父 ”他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 由于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条件,没有出现荷马 似的长篇史诗和希腊悲剧,但产生了像司马迁这样 具有民主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 了《史记》这部无韵的伟大史诗。 ——李泽厚 精彩页 四卧薪尝胆 当初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时,曾伤感地叹气说:“难道我就这样完蛋了吗?”文种给他打气说:“商汤曾被夏桀拘禁,周文王曾被商纣关押,晋文公、齐桓公都曾在国外流亡,他们后来不是都成就大事业了吗?由此看来,祸往往能转化成福呢!大王一定要挺住啊!” 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以后,勾践返回国内,就搬进简陋的房子。他把猪的苦胆悬挂在屋内,不管坐着或躺着,总可以看见苦胆,并不时地尝尝胆汁,让自己知道吃“苦”的滋味。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柴草上面,不忘亡国之痛。他常常提醒自己说:“你忘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吗?”(真实的情境描写,勾勒出越王勾践为复国忍辱负重、呕心沥血的勇气,同时也详细解释了“卧薪尝胆”这个典故的具体含义。【真实情境】) 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的典故,后来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发愤图强的样子。后来吴王执意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说道:“我们与越国的矛盾是重要的,而与齐国的矛盾,不过是像癣疥一样的小病而已。希望大王先不要出兵攻打齐国,先去灭掉越国。”吴王没把越国放在眼里,也就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仍然去讨伐齐国,结果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就在伍子胥的面前炫耀。伍子胥说:“大王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以自杀来警醒吴王,吴王听说后制止了伍子胥。 越国为了试探吴国对它的态度,派文种副吴国去借粮食。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阻,悔粮食借给了越国。这表明吴王对越国仍然殳有戒备心理。越王勾践心里非常高兴。伍子胥感叹说:“君王不听我的劝告,三年后,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首席大臣伯豁听了这句话,与伍子胥发生了争执,他们两人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伯豁后来又串通其他大臣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吴王便派一个使者送给伍子胥一把剑,让他自杀。伍子胥感慨万分,从容不迫地自杀了。临死前他对使者说:“一定要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进城!”伍子胥死后,吴王更加重用伯韶。 三年之后,勾践问范蠡说:“吴国已经杀掉了伍子胥,朝中都是阿谀逢迎的臣子,现在可以进攻吴国了吗?”范蠡回答说:“不行,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勾践只好再一次延长了自己忍耐的时间。 次年,吴王率领吴国的精锐部队北上去参加诸侯大会,只剩下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都城姑苏。勾践又问范蠡是否可以进攻吴国,范蠡说:“这次可以了。”于是,勾践派遣越国的精锐部队突袭吴国,吴国军队打了败仗,吴太子被杀。吴国派人向吴王告急,吴王大惊失色,但因为他正在与各国诸侯会谈,便下令不许泄露吴国战败的消息,私下里派人带着重礼去向越国求和。勾践估量自己还不能一下子灭掉吴国,就和吴国讲和了。(再现了吴国被越王勾践乘虚而入从而与越国讲和的过程。【情节细腻】) 这以后又过了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士兵早已经在连年战争中疲惫不堪,越军很轻易地就把吴军打败了。越王的军队把吴王围困在他的宫殿中。吴王派一个大臣赤身裸体地去拜见越王,请求越王像当年吴王饶了他一样饶了自己。勾践看见那个大臣可怜巴巴的样子,心里顿生怜悯之意,想答应他。范蠡说:“越国战败的时候,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而吴国不接受这桩好事;现在,吴国战败了,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再说,君王您吃了这么多年的苦,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您忘记会稽山的耻辱了吗?”勾践便狠下心来,派这个大臣回去对吴王说:“我会把您好好安置的,让您统治一百户人家。”勾践的意思实际上是要废掉吴王,灭掉吴国,吴王假意辞谢说:“我老了,不能为您办事了。”于是便自杀了,临死前他用东西把自己的脸盖起来,(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吴王夫差因不听伍子胥的忠言而导致灭国的羞愧心情。【细节传神】)说:“我到阴间没脸见伍子胥啊!”越王勾践安葬了吴王,杀掉了卖国的大臣伯豁。勾践卧薪尝胆十四年,终于报了仇,成为江淮一带的霸王。P24-2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