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那四十年(一个北京人的回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白骥
出版社 华龄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白骥著的《我那四十年(一个北京人的回忆)》是一个北京人对自己四十年北京生活的回忆,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到北京的变化、历史的进程,书中饱含热爱、眷恋、回味,充满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父母、亲人、朋友、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
作者简介
白骥,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已步入花甲之年。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人,一个真心热爱大北京的人。从插队的村子考上大学,当了五年多教师,做了八年报社编辑记者,转行进入银行并一直干到退休。好文,学文,放不下文,终于能够敲击着键盘行文,其乐爽也.60岁独立出第一本书,以志新生活的起始。我在北京,我爱北京
目录
我的家,在“牛犄角尖儿”上
生我的那天,我爸带着姐姐哥哥去了动物园
我大姐:为了弟弟妹妹放弃考高中
我二姐:与癌症抗争了二十六年
我哥:16岁屯垦戍边,凭本事进了中央音乐学院
我三姐:掏心掏肺给每个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我母亲:脾气大,人好,享年86
我父亲:谁也不相信他得了老年痴呆
在铁狮子庙幼儿园,我最喜欢“小爱”
家里很穷,但童年是快乐的
小学,我当上了“红小兵团长”
那六年半,生活得有滋有味
九十八,“杂”吗?
“二嫂子”,你在哪里?
挑水做饭,啥活儿都干
唐山大地震,我们住进了地震棚
插队,我去了“老仁庄”
师范学院,“吃饭学院”?
勤工俭学,我挣了120元
昌平一中,我把青春留给了你
先结婚后恋爱,像酒越来越醇香
坐机关,我不称职
老年报社,最放纵的日子
二百三十三封信,冰火两重天(上)
二百三十三封信,冰火两重天(下)
我们有了儿子——“Best”
保险报社,日子过得有压力
不到三岁,儿子进了高井幼儿园
进入“合行”,多少人挤破了头
序言
这是我退休的第一天——2018年2月5日。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因为不写对不起自己,
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儿子。我是1982年2月从北京师
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当了五年半中学老师,坐了一
年市级机关,跑了八年记者编辑,之后自愿报考进入
北京银行(当时叫“北京城市合作银行”)办公室,直
至“行报”副主编,2000年6月1日到支行工作,直至
今日……18年又8个月基本没动笔,不写,我就废了
。妻子不一样,在一家大医院干到退休,主任护师,
炙手可热;又在中华护理学会某专业委员会担任主委
,讲学、开会、出书,忙得不亦乐乎;还被聘到一家
民营医疗集团成了“香饽饽”……儿子呢,初中、高
中就读于北京第四中学(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人几乎都
知道那所中学),凭高考成绩去了香港科技大学,毕
业后自己应聘香港某航空公司,现在英国工作……不
写,我对得起谁呀?
为什么只写“四十年”?一是自1998年底我的人
生发生了转折,之后的19年我无法用自传的方式写出
来,我思忖,我担心,我把握不好;二是这后19年留
给我的纠结太多,头绪太多,太复杂,我还驾驭不了
;三是我还想象着用一种“戏说”或“演义”的方式
,把我所爱的赞美出来,所不喜欢的深究出来,如果
成书那该多好!四呢,要看我第一本书能否完成付梓

对,这是我独立写作的第一本书。
导语
白骥,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已步入花甲之年。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自认为不错的人,一个真心热爱大北京的人。《我那四十年(一个北京人的回忆)》是作者对自己四十年北京生活的回忆。内容包括小学,我当上了“红小兵团长”、“二嫂子”,你在哪里?、师范学院,“吃饭学院”?、老年报社,最放纵的日子等。
精彩页
我的家,在“牛犄角尖儿”上
我小时候的大北京,城墙环绕的西北角有一座城门——西直门,据说是明清两代专门运水也就是给皇宫拉饮用水所必须经过的城门。西直门内大街全长约两公里,大概在这条街中间的位置,路北有一条胡同——北草场胡同(相对的就是“南草厂胡同”),传说是明清两代朝廷堆放草料的地方,胡同不宽但口儿小肚子大,越往里走越有乾坤。大约走到尽头,右手有两条小胡同因为根部相连呈U字形,不知哪位高人就给两条小胡同起了个形象的名字——前牛犄角、后牛犄角,而我的家就在“前牛犄角”的“尖儿”上——5号院。
那是一个怎样的院子啊?!大门紧闭,三进两出,屋脊高耸,花木错落,院落深深,迂回曲折。三进,也就是分为前院、里院(也叫“中院”)和后院,主人自然高居里院之三间大北屋;后院有六间北房和一座带门洞的后门,住着主人的大女儿一家和租户一家;前院有三间南房、一间门房以及大门洞,而我家就租住在三间南房之中达三十六年之久。里院的大北屋有高台阶,有廊子,室内高高敞敞,冬暖夏凉。主人据说是旧时一位知名的御医,有才有钱,儿女满堂。院子里有杏树、核桃树、枣树、香椿树,有迎春花、芍药花、月季花,还有我一下子想不起来名字的各种花,有影壁、二道门、厕所、污水窖……我们小的时候最爱玩捉迷藏,三四个甚至六七个孩子,一声“开始”,你就找吧,前院、里院、后院找个遍,兴许找不全——犄角旮旯太多了!我猜,鲁迅笔下的百草园也不过如此吧?
我爷爷是个破落的城市贫民,满族后裔,没有工作又身无长技,只有靠变卖家产艰难度日。我奶奶带着我爸去有钱人家洗衣服、做针线活儿连带着看孩子,挣点儿零花钱勉强维持生计。我爸十几岁就出去干活儿了,在澡堂子里边打下手儿——给顾客端茶倒水,后来以不错的成绩考入“北平师范”,管吃管住,毕业后当了小学老师,能往家拿钱了。我爸有两个姐姐,都没上过学,早早地就嫁了人。我爸、我妈还有我爷爷、我大姐搬到前牛犄角胡同5号院的时候,我二姐还小,据说趴在我妈的肩头流着口水,把母亲的衣服弄湿了一块儿,但是小模样不错,白白的,街坊邻居都夸她好看。
那三间老南房我可是记忆尤深:春、秋、冬三季见不到阳光,夏天的下午至傍晚也就是最热的当口儿,阳光从西北方向射进来,屋子里就更像是一个蒸笼了;雨季返潮时地面能出水儿,平时则潮湿得泛着白碱;冬天尤其冷,窗玻璃上结满了冰——给我的童年带来无限遐想的冰花,即使外面有一层木质窗板也无济于事;没有后窗户,也就无法通风;冬天生着煤球炉(后来进化到蜂窝煤炉),一擞火一添煤,爆土扬场,满屋飞灰;夏天要糊卷窗,那可是我爸的拿手好戏——把经历了将近一年的窗户上的纸撕掉,把窗棂扫干净,糊上窗纱,在一张大纸的一边粘上秫秸秆儿,另一边粘在撕掉纸的窗棂上,在窗棂上钉上钉子绕上小线儿(一种白色的棉绳),卷窗就可以卷起铺开了;对了,还有糊顶棚,也是我爸施展身手的时机,时间一般选在放寒假、春节前,同时扫房。我爸身体棒,手又巧,什么活儿都能干,还不耽误要孩子(好像“计划”过,失败了)——三女两儿,到我这已经是老五啦!
可苦了我的亲妈了……
生我的那天,我爸带着姐姐哥哥去了动物园
我爸太贪玩儿。
听我妈说,刚结婚那会儿,我妈没工作,就在家带孩子,我爸每天下了班吃了饭撂下饭碗就奔了我大姑家——搓麻去了。我妈收拾完了,孩子睡了,自己坐在床边发愣,时不常地就靠在被子垛上睡着了。不知道几点钟,我妈被一阵开门声惊醒,我爸满脸堆笑进来了,看看孩子,听听隔壁我爷爷的出气儿声,搂住我妈亲一下,眼睛眯得更小了,我妈的气顿消。屋里除了床、一个柜子、两个陪嫁的木箱、一张八仙桌、一个木质脸盆架子和屋中间一个煤球炉子,凄锅冷灶,但我妈没怨过我爸,只要人好,就硬着头皮过日子!
要说我妈,也是大宅门里走出来的,只不过家道中落——让我姥爷给败了。我妈的娘家,在崇元观(后改为“新开胡同”)往南、赵登禹路北段路东的石碑胡同(“文革”时改成了“育德胡同”),大概在胡同中间,路南,凹进去一块,两座门,东边那个门。进去后有个过道,给人以幽深的感觉,走到头左手就是我姥爷的三间大北房和两间耳房,右手是三问西房,对面是三间东房。这座院子是我姥姥的父亲留下来的,我姥爷不干正事,靠“吃房租”过日子——新街口丁字路口西北角的“大合作社”(副食商店)是我姥姥的祖产,还有路东的哪一家店铺我不记得了,反正有不止一处。
我姥姥走得早,留下了三儿两女,我妈排行老四。我姥爷续了弦,条件是“不再生养”——怕后妈对五个孩子不好。我这个后姥姥还真不错,慈眉善目,乐乐呵呵,我姥爷没了之后她还参加了工作,自食其力,可干净了。提起我姥爷,我妈就撇嘴,说他“自己合适就得”,吃饱了就出去串门儿、打牌、聊天儿,家里的事情不管不顾,我妈只读到高小,从来没出过远门儿。我妈嫁给我爸的时候,我爷爷家穷得叮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0: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