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2感恩是赋得永久的悔) |
分类 |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
作者 | 季羡林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季羡林著的《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2感恩是赋得永久的悔)》从自己最亲的家人开始写,因特定的社会背景,家庭成员的变动也改变了自己人生走向,除了亲人,学习和工作中的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养育、教导、帮助和鼓励,满满的都是感激之情,从感恩亲人和师友来报效国家和社会。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目录 第一章 赋得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 大奶奶 我的婶母 我的妻子 我的家 夜来香花开的时候 第二章 紫藤萝下的师与生 回忆陈寅恪先生 遥远的怀念 我的女房东 重返哥廷根 第三章 芦苇坑中的小月亮 月是故乡明 五样松还乡记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马缨花 燕园盛夏 园花寂寞红 第四章 歌颂大自然的杰作 石林颂 登黄山记 游天池 富春江上 序言 季羡林老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研究的学问 又很艰深,所以我原以为他是不大好与孩子们交流 的。但是现在季羡林读书会的王佩芬和出版社的黄 朝日方做了一项非常有益的工作,将季老生活中的 另一面挖掘了出来,他平时怎样待人接物,怎样治 学,怎样走过人生,这些就成了孩子们触手可读、 可学的人生小百科。 季羡林先生高寿,活到98岁。而他自己是经历 过清朝、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朝”的。季老 晚年我去看他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 一生就是一面镜子。他于人生、社会有太多的感慨 和经验。 他是一位正义的爱国的学者。年轻时留德十年 ,回国后潜心于学术研究,并运用学到的知识挖掘 祖国的文化遗产,促进国际交流,功劳不小。先生 有一双锐利的眼,一颗倔强的心,他同情一切爱国 的正义之士。一次我从新疆采访回来去看他,谈起 当年林则徐虎门禁烟后被发配新疆,依然顽强不屈 的旧事。他听着,眼里饱含着泪花。我曾问过他, 你这一生最崇拜谁?他脱口而出:“彭德怀。”我 很奇怪,一个学者怎么崇拜一个将军?他说:“我 佩服他敢于说真话,同情他受迫害。”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慈祥的老人,愈到晚年修炼 得愈平和、安静,慈悲为怀。他对一切事情,不问 报酬,只是尽心为之。我曾问过他,你研究这么艰 深的学问有什么用?他说,学问,只要是不知道的 就值得研究,当年牛顿研究三大定律,也不知道以 后有什么用。我肃然起敬。确实,探求自然和社会 的规律,这是科学家和学者的天职。用不用,那是 后人的事。季老就是这样以一颗仁者之心来对待学 问的。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规定,某些珍 贵版本的书只对一定级别的专家开放。他带的研究 生有时候需要查阅这些书,可是不够资格。他就陪 学生来到图书馆,自己去借出来,让学生读,他坐 在一旁等着。晚年他的生活衣食无忧,他却从不奢 华,总是一身穿得很旧的中山装。他多次呼吁节水 ,自己带头,在水箱里放一块砖,减少排水。他住 院后一再说年纪大了,只需减轻一点痛苦,没必要 用什么贵重药。一次护士换药说漏了嘴:“季老, 给您用的是最好的进口药。”他从此拒绝用这种药 。因他名望之高,上门拜访的人很多,学校就在他 的房门上贴了一张“谢绝拜访”的条子。他很不好 意思,一有动静就主动开门。我因工作关系曾带几 个年轻人去专访过他,出来后他们说:“季老十分 和蔼可亲,就像邻居家的一位老爷爷。” 晚年的季老写了大量生活味、人情味都很浓的 散文。比如,回忆老友,国内外的游记,家门口的 荷花,甚至他家可爱的小花猫、大黄狗,一花一木 都见真情。他尤其对孩子关爱有加,写了《三个小 女孩》《塔什千的一个男孩子》这一类的文字。他 95岁那一年,我到医院去看他,不知怎么就说到孩 子的教育成长上。因我在报社分管教育报道,就顺 势请他为孩子们写几句话。他不假思索就写:“热 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其时 ,他写字时手已经有点发抖。看着这些字,我又想 起他在北京图书馆危坐一旁,陪学生读书的情景。 我赶忙回去,将这几行颤颤巍巍,充满着慈爱的手 迹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是一个老人、一个老 知识分子对下一代的殷殷嘱托。 当然,先生还有很多适合孩子们读的文字,我 们尽可到他的著作中去寻找世间的真、善、美。 导语 这一套“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共8本,每本精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章,让中小学生从发现身边的细节开始培养自己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常怀感恩亲人师友之心和报效祖国社会之情,认识读书、思考和分析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生活、读书、成长的良性循环互动。 本书是季羡林著的《季羡林给孩子的成长书(2感恩是赋得永久的悔)》。 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几乎篇篇经典,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 季老的作品,有多篇被选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多次被选入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作文题。在所有的名家作品中,季老被选入的作品是最多的。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文字优美,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值得孩子们反复学习咀嚼,是写作的最佳范本;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生活的乐趣,表现着对生活的热爱,读来让人心中温暖,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恰当的引导读物。 精彩页 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我祖父母早亡,留下了我父亲等三个兄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最小的一叔送了人。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绝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但是,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办法。我祖父的堂兄是一个举人,他的夫人我喊她奶奶。他们这一支是有钱有地的。虽然举人死了,但家境依然很好。我这一位大奶奶仍然健在。她的亲孙子早亡,所以把全部的钟爱都倾注到我身上来。她是整个官庄能够吃“白的”的仅有的几个人中之一。她不但自己吃,而且每天都给我留出半个或者四分之一个白面馍馍来。 此外,我也偶尔能够吃一点“白的”,这是我自己用劳动换来的。一到夏天麦收季节,我们家根本没有什么麦子可收。对门住的宁家大婶子和大姑——她们家也穷得够呛——就带我到本村或外村富人的地里去“拾麦子”。所谓“拾麦子”就是别家的长工割过麦子,总还会剩下那么一点点麦穗,这些都是不值得一捡的,我们这些穷人就来“拾”。因为剩下的绝不会多,我们拾上半天,也不过拾半篮子;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是如获至宝了。一定是大婶和大姑对我特别照顾,以一个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拾上一个夏天,也能拾上十斤八斤麦粒。这些都是母亲亲手搓出来的。为了对我加以奖励,麦季过后,母亲便把麦子磨成面,蒸成馍馍,或贴成白面饼子,让我解解馋。我于是就大快朵颐了。 记得有一年,我拾麦子的成绩也许是有点“超常”。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P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