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十年后的记(修订版后记) 文/白岩松 一 翻开十年后重新修订的《痛并快乐着》,仿佛已 有些遗忘的青春突然在文字中又鲜活起来,“那是我 吗?”一瞬间有些不确定,然后笑了,距离不一定产 生美,却制造陌生感。 青春并不容易被遗忘,只是人生是条单行线,更 多的时候只关注于脚下和未来,就忘了回头,像是遗 忘,其实翻开这本书才知道,青春从未走远,它一直 就在身边。 不过毕竟有了岁月制造的距离,自己终于能像一 个旁观者,在远方看那青春中的自己,以及青春中的 改革,还好,没有脸红,没有嘲笑,没有时过境迁后 的不屑一顾,而是尊敬并羡慕。尊敬自己也尊敬那个 时代——毕竟是认真地走过,哭过,笑过,大喊过, 绝望过,期待过,热血沸腾过,有时连肤浅都带着活 力,不能要求更多了,于是羡慕也是自然的。那时, 可以正确,更可以犯错误,因为未来有大把大把的时 间可以改正错误,所以,青春真是好。 二 也许有人说,我没十年前尖锐了。 从外表上看,也许。 那时,人长得尖锐,体重比现在轻几十斤。激情 与冲劲都写在脸上,也在文字中。 而今天,不尖锐了吗? 岁月带不走一切,有些东西只会随着生命的成长 更加坚决,只不过不一定都写在外表。记得有人说过 :二十岁时不偏激,身体有病;四十岁时还偏激,脑 子有病。尖锐与偏激从不是目的,改变才是。人到中 年,该努力地让理想变现,哪怕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 ,却也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让改变一点点来,让年轻 人的偏激与尖锐有更自由的空间。 所以,走到生命的哪一个阶段,都该喜欢那一段 时光,完成那一阶段该完成的职责,顺生而行,不沉 迷于过去,不狂热地期待着未来,生命这样就好。 三 虽然抱怨声更多,变革也还在继续,时代或多或 少地在进步中。 《痛并快乐着》中,用那么大篇幅去写直播,写 舆论监督,今天不会了,一切都正常到平淡的地步。 现在我们新闻频道里,不直播是个别现象。至于舆论 监督,现在不再是哪个栏目的特权,而回归于新闻, 无处不在却也似乎失去了曾有的那种力量。不过,不 是坏事,社会越发正常,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所向披靡 。 而书中提到的贫富差距、自然与人心的环保和自 然灾害,这十年,没消退,反而变本加厉,成了前行 中的中国面临的越发严峻的挑战。于是担心:下一个 十年,它们会不会依然是难题,我们真的可以相信未 来吗? 四 一本书重新修订,想着该送读者一份什么样的礼 物,于是,有了书后赠送的光盘。 这光盘或许比本书更有价值。它们都是我在那一 个十年里留下的光影与文字中精选出来的。十年太长 ,光盘容量太小,只能是精选中的精选。不过,有的 时候,打动人的东西,本不在于数量。 采访季老、启功老等学者时,是我回忆中最专注 最平静也最听得到内心声音的时光。准备过程持续了 一个冬天,面对的是季羡林、启功、胡绳、张中行、 王朝闻、任继愈、张岱年、侯仁之、汤一介等大家, 平均年龄超过八十,到如今,大多驾鹤而去,这采访 便空前绝后。 那时的自己,离三十岁还远;那一个冬天,清净 而专注,古典音乐也是在那个阶段入的门,采访笔记 写了有十几万字。然后一位又一位拜见、聊天、补养 、成长,也自然有了“人格才是最高的学问”这样的 感悟。 所以,在季老、启功老和之后丁聪老的访谈里, 平平淡淡中,或许您可以读出大智慧,如我当初受益 一样,成为我们生命走向下一步时的营养。 《我们能走多远》和《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 》,是我当主持人两年后写下的论文,不,应该叫散 文,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自己的宣言,是对未来的承 诺,也是对自己的约束。 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今天看来,它依然是我的镜 子。宣言就在那儿,庆幸的是,我并未背叛。 五 相隔十年,一本书可以修订后重印,不过人生不 能了。 我从不会为此而沮丧。青春很好,然而现在与未 来,依然有让人欣赏并好奇的风景。 更何况,有一本书记录了自己的青春和那个时代 ,已经感恩;还有人分享,就更好。 回望过去,依然是为了今天和明天,所以,不管 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 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 2010年12月
目录 代序:地平线断想 01.告别校园:在希望与迷茫中出走 02.乡居一年:无所事事的历练 03.病中人生:不请自来的领悟 04.报纸生涯:生命中的加油站 05.走进电视:略显偶然的相遇 06.流浪北京:我身边人们的生活 07.舆论监督: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08.申办奥运:我们只收获了失败吗? 09.复关谈判:中国与世界的磨合 10.香港回归:起步的兴奋与回首的遗憾 11.澳门回归:世纪末的抚慰 12.直播刺激:在恐惧中快乐 13.遭遇洪水:多买药少买点棺材 14.面对贫困:新世纪我们会司空见惯吗? 15.环保中国:拼出来的明天会怎样? 16.理智情感:每日面对的内心冲突 17.改革记忆:并非个人的历史 18.泪洒天堂:生命的终结是感叹号 19.答问之间:把触动珍藏起来 20.生命故事:别问人生是什么 21.阅读体验: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一 22.足球生活: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二 23.音乐历程: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三 24.初为人父:生命中最好的奖励 25.别说我行:说我不行我就不行 26.我和电视:在欣慰与担忧中约会 27.未来:生命的一千种可能(代后记) 修订版后记:十年后的记
精彩页 1989年那一个元旦之夜,在我的记忆中是生命中最冷的一个节日。不过,现在已经有些记不清了,是那一夜真的特别冷,还是因为自己马上要大学毕业,但前途依然未卜所形成的内心感觉。 大学的前三个元旦,全班同学聚在一起,欢欢笑笑,无忧无虑,可以连续玩上两三个通宵。但这种狂欢在1989年元旦到来的时候已经属于校园里其他年级的师弟师妹们了。 当时我已经大四,正处在决定自己毕业分配的毕业实习中,全班七十多人,有五十来人离开了北京,回各自的家乡去塑造未来,而我们剩下的二十多人都在北京各个新闻单位实习,留在北京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毕业分配的形势非常不好,大学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我们毕业实习开始之前,我们都已经明白,你去实习的单位也许就是你将来要留下的单位,因此如何给人家留下好印象显得极其重要。每天如何打水扫地被我们精心地设计着,“当孙子”是我们共同的心理准备。 即使做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实习之苦依然出乎我们的意料。 想留在北京,对于北京广播学院的毕业生来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围困际广播电台当然是首选,接着是北京的其他新闻单位,而对于我这个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来的毕业生来说,只有留在中央三大台或留校任教才能解决户口问题。而我面临的局面是中央电视台不要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竞争激烈,权衡再三,我选择了把握性大一点的中围困际广播电台。 要想给实习单位留下好印象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保证每天不迟到就是头等大事。实习单位不太可能提供住处,我们只能住在学校,而广播学院位于北京东郊,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所在的复兴门外大街将近30公里,如果每天想靠挤公共汽车上班,来回倒车,不迟到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每天晚上赶回学校,吃完晚饭,大学中习惯了晚睡晚起的我们早早睡下,第二天早晨靠我们平日很少使用的闹钟把自己叫醒。5点钟,我们几个人在北方最寒冷的清晨时分,坐上学校进城接老师的班车,大约6点钟到达目的地。 由于路途遥远,加上严重缺觉,一上车,我们都昏昏睡去,往往一路无话。 由于班车开到复兴门才第一次停车,所以我们都睡出了条件反射:车一停下,我们就在睡梦中瞬间醒来,半梦半醒着下车。这样的日子到1989年快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两个多月!其中有一天,我被条件反射式的下车习惯惩罚了一次。这一天,可能是车上有人要提前下车,车还没到复兴门就在途中停了一下,睡梦中的我以为按往常惯例到了目的地,也就迅速下了车。车开走了,我也有些醒了,突然发现,同学都没有下来,而此处离目的地还很远,我被孤独地扔在站台上,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并第一次开始怀疑起这种奔波的意义来。 当时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侨部实习,节目面对的是海外华人。我每天早上6点多钟到达之后,先在桌子上趴着睡一会儿,7点多钟,吃早饭、打水、扫地,然后一日到头,晚上再搭学校的班车回去。 现在很难回忆起实习中的心情,只是记得那一段日子里,耳边听得最多的歌就是苏芮的《跟着感觉走》和齐秦的《自己的沙场》《狼》。 迷迷茫茫的两个多月过去,1989年的元旦来了,这个时候,虽然能否分在国际广播电台还没有正面的说法,我还是想约一些同学回学校过元旦,可绝大多数留在北京实习的同学都似乎没有这个心情。最后只有我们三四个人回了学校。 1988年最后一天下午,校园里一片节日的情景,奔走的人们脸上写着的大都是兴奋和快乐,只是在我看来这一切已经不属于我们。洗了一个澡,买了菜和一堆酒,回到杂乱无章的宿舍中,就开始迎接新年。 屋子里主要的光源都坏了,由于绝大多数同学都在外地实习,平曰里拥挤的宿舍显得空空荡荡,几个人,一盏昏黄的台灯,并不意气风发的对话,接连不断的啤酒,元旦之夜过去了。这就是我大学生活中最后一个元旦,往日欢聚时的欢声笑语都已隐隐地远去,将要走出校园也许就意味着走进孤独?那个清晨,大家都去睡了,我走出宿舍楼,狂欢了一夜的校同安静极了。我不得不想,走出这个校园,明天会在哪儿落脚? P10-12 导语 《痛并快乐着》是一本随笔作品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资深新闻评论员白岩松将16年前出版、6年前再版,并已累计创下150万册销售奇迹的个人随笔集第三次修订改版。 书中全新收入数万字此前从未公开过的系列深度访谈。采访对象大多是90年代一批重量级的音乐人,今天看来,实为不可再现的珍贵记录。 序言 地平线断想(代序) 文/白岩松 一 有很多事情,在想象中发生的时候,神圣无比, 而当真实的发生到来的时候,人们却失望地发现,它 并不如想象中的神奇与壮观。新千年的来临就是如此 。世界各地的人们,很早之前就为这一天的到来设计 了各种场面。于是,我们这些人也一直用倒计时的心 态来等待着这一天的这一刻。幻想中,是有些激动的 ,毕竟告别的是一个世纪和一个“1”字头的千年。 但很快我们就发现,这所谓的神奇时刻,更像是商家 和传媒联手策划的卖点,在普通人心中,这一夜和平 时也许并没什么不同。 不过,我是新闻人,因此即使那一夜自己想睡觉 ,工作也不允许我这样做,我注定要打起精神迎接新 千年。当1999年12月31日24时,那意味着新的一个千 年开始的钟声敲响,我来不及激动和感慨万千,身边 的直播正在进行,下一个环节就要开始。于是,在这 被很多人认为神圣一刻的时间里,我心如止水,在工 作中敬业地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然后几个小时飞快 地过去。新千年第一天的凌晨,工作结束了,我出奇 地困,于是倒头便睡,忘了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二 但新的千年毕竟来了。在此之前,我们都像一个 爬山的旅人,走过的路程陡峭无比,理想、鲜血、生 命、眼泪铺就的登山之路异常艰苦。最初的情形我们 已无从知晓,因为我们是后半程上的路。走过一段之 后,这一个百年和千年的山顶就在我们的眼前。于是 ,我们相互鼓励着,加油,还有十年,加油,还有九 年,加油……五年、三年、一年,在倒计时的牵引下 ,我们互相搀扶着走上千年和百年的山顶。原本以为 这山顶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上来了才发现:这不 过是一个新的地平线,前方还有一个又一个山顶,中 间雾气迷蒙,路是怎样的,我们无从知晓,而且我们 也都悲观地知道,下一个山顶,我们这些地平线上的 人大都看不到了,不管那山顶是怎样的美丽或凄凉, 都是后人眼中的风景。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停下脚 步,地平线从来只用作出发,于是我们只能简单回头 看看,然后掸掸灰尘,又该上路了。 三 不停地有人在说:我们真是幸运,因为赶上了千 载难逢的千年之交和很多人没经历过的世纪之交。我 似乎一直都不敢同意这样的幸运观。千年太过漫长, 我们这些人怕是没有权利回顾也没有权利去感慨万千 的,但面对一个百年,谈论一下的资格似乎勉强还有 。于是,我觉得,人走在世纪的中间,浑浑噩噩,迷 迷茫茫,也就罢了,可赶上世纪之交,就似乎必然要 回头看看,清点清点路程,计算计算得失,这一回头 不要紧,竟在百年的路上,查看出我们那么多的创痛 、伤口、眼泪,还有贫穷、遭受的屈辱、走错路的遗 憾、同胞间因战争或“革命”的互相争斗。回望中的 画面当然是触目惊心的。然后才开始庆幸:这一个百 年毕竟过去,那不堪回首的画面也就在新世纪钟声敲 响的时候悄悄合上了。记忆可以掩盖,但回首时心中 的那份疼痛却会在新世纪的路上隐隐地持续很久。这 难道就是正逢世纪之交的“幸运”? 四 在一次不经意的聆听中,发现了台湾歌手齐豫的 一首歌,名字叫“觉”。 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在课本中都学过林觉民的《 与妻书》,作为推翻旧制度的英雄,林觉民何等壮烈 ,在就义之前,仍能给妻子留下一封大义凛然并流传 后世的遗书。 然后我们就都记住了死去的林觉民,忘记了那还 活着的林觉民的妻。林觉民就义之后,她又过着怎样 的生活呢? 齐豫的这首《觉》,就是站在林觉民妻子的角度 上,唱给林觉民听的歌。当然,真正聆听这首歌的只 能是我们这些只记住林觉民却忘记了他妻子的人们。 “爱,不再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 时当作被爱了一世……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 样的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成纸上的一个名 字,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即 永恒。” 歌唱完了,听者半天都回不过神来,在这一个过 去的世纪中,以革命的名义,一个又一个儿子、丈夫 、父亲战死疆场或其他的什么地方,然后在各种典籍 中,我们都一次又一次默念着他们的名字。但是,他 们的妻子、母亲又是怎样在人们的忽略中度过余生的 呢? 五 那么远的事,我还是觉得没资格谈,我只是从一 个儿子和丈夫的角度,替过去世纪中很多的母亲和妻 子忧伤一下罢了。再大的苦难,都已经过去,那些妻 子和母亲也大都追寻丈夫和儿子的踪影,到另一个世 界团圆去了。因此今天的我们再给予怎样多的同情, 都有点儿马后炮的意思,所以,写到这儿,也只能是 愣了愣神,不过更多是为了以后的妻子和母亲。 六 关于母亲的话题本该结束,可是由于“革命”或 叫“运动”在中国延续了很久,所以连我这个三十多 岁的年轻人都开始有权谈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和母 亲有关的话题。 1978年,我从东北的海拉尔去遥远的内蒙古西部 的集宁市为我的父亲开追悼会。 到了集宁市,很多母亲过去的同事见到我,表情 都有些怪异,一口一个小萝卜头叫着,让我多少有些 惊慌。 后来听母亲讲才知道,由于文化大革命中,父母 都被打成“内人党”,因此,我刚生下两个月,便开 始随父母住进牛棚。每到晚上,我便啼哭不止,我在 这边一哭,父母的牛棚难友们就在另外的一些屋子里 哭,小萝卜头的称呼便由大人们脱口而出。 …… 我依然敬重这位学者,因为敢于说真话是思想者 的必备美德,但请他也能在同行者的队伍中,慢慢把 新闻人列入其中,只有队伍壮大了,改变才会快一些 ,中国也才会尽早全新。 十二 采访中,总能听到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在采访一 位部长的时候,他就讲起过一位老人给他的上岗赠言 ,三个字:“不要急!” 据这位部长说,以前,年轻气盛,很多事情落实 不到位,理想不能很快变成现实,心里就急,就气愤 ,但慢慢终于明白,很多事情都有个曲折反复的过程 ,非得锲而不舍非得有耐心才成。于是,“不要急” 就成为他心中的警句。 我想,这三个字也该送给所有关心中国前途的人 们。不要急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思进取的时候耐得住 一时的反复或原地踱步;不要急不是内心真的不着急 ,看看中国的曲折之路,看看我们落后于别人的那些 数字,不急是假的。而不要急正是在这种现实前面, 不再梦想着一夜之间什么都马上改变,对于中国这样 一个国家来说,这份着急的结果只能是让这个易变的 国家走向众人理想的反面,这是最可怕的结局。因此 ,不要急,就是能耐下性子来,通过渐进式的变革推 动着中国一步一步结实地向前走,只要一直向前,哪 怕路上仍有很多艰难险阻,中国的明天依然是我们梦 想中的中国。 方向是比速度更重要的追求。 十三 新千年到来的钟声敲过也还只是短短的时间,相 信我们绝大多数人站在地平线上,多少还有些手足无 措,内心会忐忑不安,没人会知道前路会是怎样。 上一个世纪,中国人是用泪水稀释着欢笑走过来 的,因此,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有理由在新 的百年中获取更多,梦想更多。 一代又一代人,不管经历过怎样的打击和波折, 面对未来的时候,都会投入更多的希望和歌唱。虽然 新的世纪中,依然还会有战争有欺骗有眼泪有失望, 但对于刚刚把富强之梦开始转化为现实的中国人来说 ,最好在这个新世纪里,我们能欢笑多于眼泪、快乐 多于痛苦、和平远远多于战争、善良永远多于欺骗和 伪善。我想,这不该是一种过分的要求。 一切都要从我们今日脚下的地平线开始,在此之 前的二十多年里,我们已用痛苦与快乐铸就的坚强为 今天搭起了最好的起跑线,新世纪的黎明,雾气依然 很重,前方还是一如既往地模糊,但是,让我们出发 吧! 走,就有希望。
内容推荐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初版问世至今,已经整整十八年。一位新闻人在而立之年写下的人生思考与时代见证,因其真诚与通透,在岁月涤荡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这个时代里少有的“长跑者”,白岩松拥有足够的定力,面对种种变迁;又拥有足够的智慧,发现变迁背后的规律。他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也不断更新自己的作品。 五十岁的白岩松如何看待三十二岁的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过去十八年间取得巨大发展的中国? “十八年后,回头看。”本书28个章节均附独立二维码,白岩松全新录制170分钟内心独白,为您*家呈现: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一本书的内涵增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