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复活(精)/力冈译文全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社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男主人是聂赫留朵夫。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进入军队后,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诱奸了姑妈家的养女玛丝洛娃后将其抛弃。怀孕的玛丝洛娃被赶出家门,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沦为妓女。而当玛丝洛娃被诬陷谋财害命时,聂赫留朵夫却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次巧遇,让聂赫留朵夫良心发现,他开始挣脱原有的生活,并想尽一切办法营救玛丝洛娃。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另一方面则是借聂赫留朵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作者简介 力冈(1926-1997),原名王桂荣,山东广饶人。生前为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作家协会理事。1953年毕业于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长期在安徽师范大学从事俄语教学和俄苏文学翻译工作,一生翻译文学和传记作品共二十一部,达七百多万字,其中《上尉的女儿》《暴风雪》《当代英雄》《猎人日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等世界名著影响广泛。他文思敏捷,译笔准确优美,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序言 力冈先生文学翻译的历史意义 ——序《力冈译文全集》 刘文飞 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 在力冈先生诞辰91周年的今天,在力冈先生去 世20年后的当下,在洋洋19卷23册的《力冈译文全 集》面世的此刻,我们终于可以试着归纳一下他的 文学翻译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了。 力冈先生的文学翻译苦行僧形象是具有典型意 义和感召力量的,这是中国老一辈俄苏文学翻译家 留下的一个苍凉背影,也是他们为自己建起的一座 “非人工的纪念碑”。翻译是一项苦差事,是需要 坐冷板凳的,是一项付出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的工 作,是一种注定要与孤独和寂寞为伴的工作。文学 翻译至少需要出色地掌握两种语言,而好的外语或 许能让人找到另外一种更为轻松、更有利可图的工 作,好的翻译家若用其母语来进行创作,大约自己 也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来。可是,文学翻译似乎 像电子游戏、像吸食鸦片一样是一种能让人上瘾的 事情,一旦上手,一旦品味到其中的甘苦,往往便 欲罢不能。始自玄奘的翻译姿态和翻译精神,似乎 成了中国一代又一代译者的宿命,即专注和吃苦, 苦修和执着。 力冈先生1926年生于山东乡间,自幼失去母亲 ,生活贫苦,到他上中学时,家乡被日寇占领,他 流亡河南、甘肃、陕西等地。1950年,他考入哈尔 滨外国语专门学校俄语专业,毕业后志愿来到安徽 师范大学任教,不久就开始了文学翻译工作,陆续 在报刊上发表一些短篇译作,至1956年,他的单行 本译作《里雅希柯小说集》已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 推出。然而次年,他便在反右运动中蒙冤,被开除 公职,押往新生耐火材料厂劳教。1960年7月,他因 “劳动表现突出”被摘掉右派帽子,重返学校,他 在教学之余立即重拾译笔,在短短数月间便译出苏 联作家艾特马托夫的中篇小说《查密莉雅》,这篇 译作在《世界文学》杂志1961年第10期刊出,引起 轰动,“力冈”这一译家大名从此进入人们的视野 。就在力冈先生准备大展宏图、施展拳脚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却突如其来,1968年,他再度被逐 出校园,下放至宣城地区新田公社劳动改造,直到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方得以重返讲台,此时他 已过天命之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噩梦醒来 ,已是人生的黄昏。”文学翻译需要天赋,但也是 一种力气活,在对于一位翻译家而言的黄金时期, 即30—50岁,力冈先生却两度蒙冤,两度再拾译笔 ,重新开始,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坚韧!他两落三 起的翻译经历,几乎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 俄苏文学翻译家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的缩影,就 是那一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象征。令人惊讶的 是,重返译坛的力冈先生以超乎常人的工作激情和 翻译速度,在1978年后的20年间陆续出版20余部译 著,平均每年一部,总字数达700余万。在20世纪80 年代,最初几部译著的出版使力冈先生挣到了以当 时标准看相当不菲的稿酬,甚至成为所谓“万元户 ”,但他似乎无暇也无意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依然粗茶淡饭,素衣裹身,与此同时却以更大的热 情继续译事,终日伏案,不懈地爬格子。1997年2月 ,力冈先生因肝癌病在芜湖弋矶山医院逝世,据家 人说,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念叨着未译完的最 后一部译作《罪与罚》。我们或许可以说,他是被 文学翻译累死的;我们肯定可以说,文学翻译是他 最为看重的毕生事业。 力冈先生少年时四处漂泊,中年时命运多舛, 老年时病魔缠身,他的一生似乎都不是给最需要安 宁和平静的翻译家所准备的;力冈先生的职业是教 师,他偏居小城,又不善交际,这些似乎都不构成 他迅速成长为一位全国著名翻译家的前提条件。但 是,正如吴笛教授在他纪念力冈先生的文章中所言 :“他的一生就是用出人意料的成就表现了悲怆的 境界。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遭遇和不公,他并没有 沉沦,也没有片面地记恨,而是在艰难的岁月中怀 着对人性的憧憬,将厄运升华为创作的动力,在逆 境中不忘呼唤人性和仁爱,将种种遭遇视为生命中 的财富,在悲怆的境界中抒写诗意人生,毫不气馁 地追求生命的意义,在自己所献身的俄罗斯文学翻 译事业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我们或许可以将力冈先生的文学翻译风格概括 为“大气的诗意”或“壮阔的悲凉”,即一种融悲 剧与抒情于一炉、广阔的画面感与内在的节奏感相 互呼应、一气呵成的连贯调性和力透纸背的史诗感 相映成趣的译文风格。在他精心翻译的《静静的顿 河》和《日瓦戈医生》等巨著中,他的译笔很好地 传达出了原著中原本就饱含的由抒情性、悲剧性和 史诗性抱合而成的小说整体氛围,而在《生活与命 运》的翻译中,他的这一风格又得到了更为充分的 彰显。请读一读这部史诗长篇的结尾:“在这种宁 静中,会想起去年的树叶,想起过去的一场又一场 风雨,筑起又抛弃的窠巢,想起童年,想起蚂蚁辛 辛苦苦的劳动,想起狐狸的狡诈和鹰的强横,想起 世间万物的互相残杀,想起产生于同一心中又跟着 这颗心死去的善与恶,想起曾经使兔子的心和树干 都发抖的暴风雨和雷电。在幽暗的凉荫里,在雪下 ,沉睡着逝去的生命——因为爱情而聚会时的欢乐 ,四月里鸟儿的悄声低语,初见觉得奇怪、后来逐 渐习惯了的邻居,都已成为过去。强者和弱者、勇 敢的和怯弱的、幸福的和不幸的都已沉睡。就好比 在一座不再有人住的空了的房子里,在和死去的、 永远离开这座房子的人诀别。但是在寒冷的树林中 比阳光明丽的平原上春意更浓。在这宁静的树林里 的悲伤,也比宁静的秋日里的悲伤更沉重。在这无 言的静默中,可以听到哀悼死者的号哭和迎接新生 的狂欢……”这一史诗性的小说结尾写得好,译得 也好,善于再现悲剧抒情风格的翻译家力冈先生的 功力和风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俄国诗人叶夫图申科在1986年访问中国之后, 深为中国俄苏文学翻译家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 精神所感动,写下一首题为《中国翻译家》的诗作 ,在由笔者译成中文的这首诗的最后,诗人写道: “知识分子的良心,/就是一家出版社,/它仍能 工作,/即便没有印刷机,/无论监狱、痰迹还是 侮辱,/它仍能用诗句的春燕/把各个民族连系。 /翻译家们在做什么?/他们让各国人民相互走近 ,/越过国境,/越过谎言的沼泽地。/总有一天 ,要用他们的姓氏/为巨轮命名,/稻穗和麦穗, /会向他们鞠躬致敬。/伟大的译文,/就像神的 预言。/翻译过来的细语,/会成为震耳的呼喊。 /但愿能有一座纪念碑,/献给无名的翻译家,/ 那最为可敬的基座,/就由无数的译著垒成!”我 们相信,力冈先生的译著,应该也被垒入这座纪念 碑的基座;力冈先生的名字,应该也被刻上这座纪 念碑的碑身! 二〇一七年初秋于京西 导语 《复活》由列夫·托尔斯泰历经10年创作而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引诱了农奴少女卡秋莎·玛丝洛娃后将她抛弃。七年后,沦为妓女的玛丝洛娃因被诬告犯了杀人罪而投入监狱。在法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发现被审判的罪犯就是玛丝洛娃,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随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最终玛丝洛娃拒绝了他,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精彩页 第一部 《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一节至第二十二节:“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 《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节:“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七节:“……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路加福音》第六章第四十节:“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一 尽管几十万人麇集在不大的一块地方,千方百计糟蹋所聚居的土地,在地上铺砌石头,让地上什么也不生长,尽管一见出土的小草就铲除,尽管烧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拼命砍伐树木,驱逐一切鸟兽,然而,就是在城市里,春天依然是春天。阳光送暖,青草蓬勃生长,不仅在街心公园的草坪上,而且在石头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铲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桦树、白杨、稠李纷纷吐出黏黏的、芳香的绿叶,菩提树上鼓起绽裂的嫩芽;寒鸦、麻雀和鸽子都不负春意,已经高高兴兴地在做窝儿;就连苍蝇,经阳光一晒,也在墙脚下嗡嗡飞动。不论树木花草,不论雀鸟昆虫,不论小孩子,全都欢欢喜喜。可是人——大人,成年人——却依然无休无止地在欺骗自己和相互欺骗,折腾自己和相互折腾。人们认为,神圣和重要的不是这春天的早晨,不是为造福万物而生就的人间美景,这种可以激发和睦、融洽、友爱之情的美景,神圣而重要的倒是人们自己想方设法,施行人对人的统治。 比如,省监狱办公室里的官吏们认为神圣和重要的,不是所有的鸟兽和人都受到春天的感染,享受到春天的欢乐,他们认为神圣和重要的,是昨天收到一封编号、盖印、标明案由的公文,公文要求,今天,四月二十八日,上午九时前将狱中三名在押的案犯,两女一男,送法庭受审。其中一名女的是主犯,须单独押送。由于接到这张传票,这天上午八点钟,看守长走进又暗又臭的女监走廊。紧跟着他走进走廊的是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一头拳曲的白发,身穿袖口镶金绦的女褂,扎一条蓝边腰带。这是一名女看守。 “您是要带玛丝洛娃?”她一面问,一面同值班看守朝走廊内一间牢房门口走去。 值班看守当啷一声开了铁锁,打开牢房门,一股比走廊里更难闻的臭气从牢房里冲了出来。值班看守吆喝道: “玛丝洛娃,过堂去!”又把牢门掩上,等待着。 就是在监狱的院子里,空气也是新鲜清爽的,那是吹进城里来的田野上的空气。可是走廊里却是污浊难闻的饱含伤寒菌的空气,充满粪便气味、焦油气味和腐烂气味,任何人一走进来都会立刻感到窒闷和难受。女看守虽然闻惯了污浊空气,但从外面一走进来,就有这样的感觉。她一进走廊,顿时就感到浑身无力,昏昏欲睡。 牢房里响起忙乱的声音:几个女人说话的声音和几双光脚板走动的声音。 “快点儿,有什么磨蹭的,玛丝洛娃,听见没有!”看守长对着牢房门喝道。 过了两分钟左右,一个身穿白衣白裙、外罩灰色囚服、个头儿不高、胸部非常丰满的年轻女子大踏步走出牢房,很麻利地转过身子,在看守长身边站住。这女子脚穿麻布长袜,外套囚犯暖鞋,头上扎一块白头巾,显然有意地让几圈乌黑的鬈发从白头巾里露了出来。她的脸色异常苍白,白得像地窖里的土豆芽,长期坐牢的人脸色都是这样的。她那一双不大而宽阔的手和从囚服宽大领口里露出来的丰满的白脖子也是这样。在这张脸上,特别是在苍白无光泽的脸色衬托下,那双乌黑发亮、有点儿浮肿、然而十分有神的眼睛,实在使人惊异。其中有一只眼睛多少有点儿斜视。她挺着丰满的胸脯,身子站得笔直。一来到走廊里,她就微微仰起头,对直地朝看守长的眼睛看了看,站下来,摆出一副任人摆布的姿态。看守长正要关门,这时有一个没裹头巾的白发老太婆从门里探出她那张苍白而冷峻的皱皱巴巴的脸。老太婆刚开口对玛丝洛娃说话,看守长就把门推到老太婆的头上,白头不见了。牢房里响起女人的哄笑声。玛丝洛娃也微微笑了笑,转过脸对着门上装了铁条的小窗口。老太婆从里面凑到小窗口上,用沙哑的嗓门儿说: “顶要紧的是,不能说的别说,说过的别改口,就行了。” “只要有一个结果就好,不会比现在更糟的。”玛丝洛娃摇了摇头,说。 “当然,结果只有一个,不会有两个。”看守长带着长官的神气说,显然相信自己说得很俏皮。“跟我走!” 小窗口里露出来的老太婆的眼睛不见了。玛丝洛娃来到走廊中央,迈着很快的碎步跟着看守长走去。他们走下石头阶梯,经过比女监更臭、更嘈杂、每个小窗口都有眼睛盯着他们的男监,走进办公室,办公室里已经有两名押解士兵持枪等待着。坐在这儿的一名文书把一份烟味很重的文件交给一名押解士兵,指着女犯说: “把她交给你了。” P1-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