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精)/万卷书蠹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袁峰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后记
转眼16年过去了,《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
读书生活》一书即将再版,党圣元先生嘱我为此书
再写几句话。我眼前不由得又浮现出本书孕育、产
生时期的情景和故事。人生并不是必然决定人要做
某事,但某事却找上门来被某人做了。譬如,这本
书本来不应由我写,但最终由我写了。一千五百多
年前,刘勰曾赞叹楚人之多才。一次赴湖北学术交
流,某文化牌匾云“惟楚有才”。偏远西北地区来
的我,哑不作声,但目睹此匾的江南才俊沉不住气
了。近现代以来,江南文化灿烂卓绝,实不虚言。
我想说“惟吴越有钱”,钱学就理工而言有钱学森
,就文化而言有钱钟书。就物质文化而言,钱乃金
融(finance)之谓也。就精神文化而言,钱学乃“
文化昆仑”之谓也。书作为精神食粮,正如钱作为
物质食粮。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过去曾生产过物
质食粮。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生产精
神食粮。以“读书生活”为题的精神食粮可读性强
,所以在我至今所出的九本著作中,该书在我的书
房中早已经被别人拿得找不到第二本了。
我在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时已奔近“知天
命”之年。此前,博士毕业,虽然说不上雄姿英发
,但爱人和孩子调进城,住上了一室半房,已让我
读书的心灵有了物质的安慰。我曾赴位于保定的河
北大学参加古代文论年会,聆听了敏泽先生在大会
上的发言,他所谈内容许多涉及钱钟书的学理文论
。我在硕研、博研阶段,才开始涉猎钱钟书的学问
。1995年博士论文出版后,我一直致力于《中国古
代文论义理》的写作,《书海掣鲸龙——钱钟书的
读书生活》一书的写作穿插在前书写作的后半段,
后者比前者问世早几个月。
我所供职的母校集中了一些西北才俊。1999年
,李浩兄因有博士、博士后诸多长远规划之压力,
嘱我承担本应由他完成的这本书之写作。我当时才
得到一套配额住房,尽管低价(相对于今),却也
穷困得不能不借钱和贷款。亲戚帮忙简易装修,我
在料理之余,见缝插针,读资料,买瓷砖。一年余
,居屋新,书稿成。共五十四篇,此即《书海掣鲸
龙——钱钟书的读书生活》之全部。我很高兴看到
此书能再版。我很遗憾自己当时未能将此书写得更
精致一些,正如遗憾当时未能将房子装修得更好一
些。在读书和做学问方面,钱钟书是中西化合的典
范,他偏于站在文艺的立场上管锥。钱钟书的读书
生活最终深入于《管锥编》,这是《书海掣鲸龙—
—钱钟书的读书生活》一书所无法完成的。
我没有见过钱钟书先生。听李浩君的博士后联
系导师王水照先生(他曾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做学术
报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的年轻人都记着
一个公式,何其芳的理论素养+钱钟书的丰富知识
一治学的最高目标。2004年到2005年,我在美国伊
利诺伊大学(UIUC)访学时适逢清华大学教授王宁
先生,他约我所写的《德里达与钱钟书:解构批评
的遗产》一文偏于义理,为追求理论性而丢失了可
读性,读书生活完全被压干了。为了弥补此缺憾,
我在《根本的综通:解构遭遇昆仑》一书的上编采
用了另外一种写作方式力求复活生动性。就我而言
,此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但作用有限。就我们而言
,钱钟书的风度有关于治学的最高目标,钱学的魅
力抚慰着我们骚动不安的魂灵。
袁峰
2018年3月12日
目录

无锡钱氏有书香
幼年钟书与伯父
东林小学读高小
一生方向中学定
世间难得两父子
钟书破格入清华
“中书君”与同学们
钟书与清华老师(一)
钟书与清华老师(二)
钟书与清华老师(三)
泉言石语润默存
博专精深学作文
清华园中逢知音
雅俗兼备一书生
新旧中西谋会通
才情学识欲兼融
倾心对话石遗老
为温源宁写书评
和郭绍虞论复古
与吴宓诗文往来(一)
与吴宓诗文往来(二)
婚后携妻赴欧洲
与朱光潜谈交友
论中国“人化文评”
离牛津又赴巴黎
逢战事毅然归国
马赛港遇冒效鲁
赴西南联大教书
冷屋随笔话文人
魔鬼夜访钱钟书
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写在人生边上的话
为作中国诗画讲稿
赴湖南“国师”任教
湘西空谷净魂灵
心事流萤光自照
怀忧抱患《谈艺录》
交游于上海文坛
长夜漫漫何时旦
谈中西小说会通
写作演讲中国诗
上帝之梦难如愿
淘气猫与第三者
书信供稿储安平
“书堡”周遭筑“围城”
从《灵感》到《通感》
阅读和选注宋诗
啼鸠忽噤雨将来
读《说文》,谈翻译
“文革”难阻向学心
空前绝后《管锥编》
讲学周游欧美日
读书人如驴拉磨
阅读写作中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页
无锡钱氏有书香
中国古时有“河出图,洛出书”的传说,但近代中国钟情于图书的人却不只出于河洛流域。如诗如画的江南,从南北朝时开始渐渐成为文化重地。在石头城的东南方向,南京和上海之间,镶嵌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城市。江南人枕水为家,大大小小的湖泊与城镇交相辉映,湖泊中最大的要算太湖了。太湖北面,无锡与苏州相映成趣。太湖以它独有的甘甜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文学子,而无数人文学子又以自己的锦心绣口倾吐出一篇又一篇锦绣文章。如果说金陵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的话,那苏州和无锡无疑就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苏州雍容华贵,很像薛宝钗;无锡娇美俏丽,颇似林黛玉。而祖籍无锡的钱钟书先生,其影响却早已超出无锡。他是江南的奇才,中国的鸿儒,世界上的著名学者。
刘禹锡在《乌衣巷》中慨叹江南世事的变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明清以来,无锡的钱家是这个城市最著名的世家望族,一直延续到现代。科学家钱三强、国学家钱穆以及文艺理论学家钱钟书都是这个大姓中的佼佼者。
钱氏家族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吴越国国王钱镠,钱缪的八世孙钱迪迁家至无锡梅里堠山,至钱钟书的曾祖钱维侦已是第十代了。钱维侦,清廪贡生,候选训导。其子钱福炯(祖耆),清附贡生,试用训导,加捐五品衔。
钱祖耆有四个儿子:长子钱基成,膝下无子;二子早天;三子钱基博和四子钱基厚是孪生兄弟,长相酷似,两人又各有一子。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比钱基厚的儿子钱钟韩大半岁,这二人后来都成了学有专长的著名人物。
这个书香世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钱钟书了。不过,钱基博亦不让其子。书香世家崇拜古代圣贤,因钱基博、钱基厚兄弟与孟子的出生日相同,这更增加了他们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名成家的信心。钱基博“五岁而受经于父。十岁,毕九经。十二岁,学为文章于先仲世父”①。钱基博所读的书中,除九经外,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以及《史记》《资治通鉴》《续通鉴》和《读史方舆纪要》等书。钱祖耆认为,三个儿子中,钱基厚聪明,钱基博愚笨,钱基成居于二者之间。钱基成年长,可教比较聪明的钱基厚。至于愚笨的钱基博,则由一位文理好的族兄教育。那位族兄非常严厉,其教育方法中并不排除痛打。钱基博不知挨了多少顿痛打,其后,有一天,他忽然给打得开通了。其后,在教育钱钟书的方法中,钱基博亦不排除打。然而,由于钱钟书不只是钱基博的儿子,同时也是钱基成的“出嗣”儿子。钱基成视钱钟书为掌上明珠,这使得钱基博痛打钱钟书受到了阻碍,但他很快发明出拧肉。一边拧,一边又不许钱钟书哭,以便不让钱基成听见。
钱基博从小接受国学教育,但他没有得到过清代的科举功名,因为在他的年纪足以应举的时候,科举制度已废止了。钱基博“少年时代对学习古文和旧国学十分勤奋努力,以求学业成就,上进有路”(钱钟韩语)。同时,他也受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在接触新学时,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和科学进行自学。钱钟书的刻苦好学可以从钱基博那里找到家学渊源,可是钱氏父子的努力方向主要在国学方面——经史子集无不贯通。钱基博以子部为最,钱钟书以集部为最。钱氏父子在数学方面都不太行,但钱基博的数学能力还足以担任一个小学数学教员,并曾经为薛福成之子讲授《小代数学》。而钱钟书,则因入学考试数学不及格,差点没能上大学。
在中国,文史地理常常是混在一起的,钱基博偏爱国学,青年时期曾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8岁那年,他写了一篇四万余言的长文《中国舆地大势论》投稿给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获得成功,此文刊登后又在《广益丛报》转载,梁启超亲笔回信赞赏,同时,于右任著文反应。此后,钱基博又仿照《文赋》作成《说文》一篇,被《国粹学报》刊登。从这里开始,他在获得文名的同时,亦慢慢地走上国学研究之路。
俗话云:有其父必有其子。此话也可以换个方式来说:有其子必有其父。钱氏父子生活在人间,他们不可能脱离社会,但他们是书生的根性,而不是当官的坯子。辛亥革命时期,光复无锡的几个姻亲和同事托付钱基博起草政务文告。革命军攻下南京后,担任江苏起义军淮北援军总司令的顾忠琛邀请钱基博任总司令部参谋。后来直隶都督赵秉钧、江苏都督冯国璋又欲招钱基博为秘书。钱基博有感于政事反复无常,自己一介书生,整日里飞书走笔,以文字为军阀政客作口舌,如此浪费光阴,有悖于自己原来所钟情的立身行世原则,于是婉言谢绝。P1-4
导语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享有“文化昆仑”的美誉,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之名。他以数学15分,而中英文全优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外文系破格录取。他淡泊名利,超凡脱俗,因此不少人都说他“狂”。不过,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气一样出名,钱钟书的狂狷是一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识学养、才情胆略,更有精神风骨。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按时间顺序向读者展现了钱钟书一生的读书生活与治学成就,将其经历与著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作了深刻的解读。
序言
“书”的本义是“书写”,后来引申为“书写
的文本”。早期的“书”是写在简、牍或丝帛上的
,即所谓“书之竹帛”。“书之竹帛”是为了“

遗后世子孙”,向同时代的人或后人传递讯息。

往今来,书籍的载体已经由简帛转变为纸张乃至

子数据,而书籍所承载的,不外乎知识、记忆、

感与思想。
战国时代的惠施博学多闻,相传他的书(当时

写在简牍上的)足足装了五辆车,这便是“学富
五车
”的来历。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
,人
类文明之所以能代代相传,知识之所以能不断
累积
,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书籍的力量。书籍是学问
的代
名词,饱读诗书者,也便是硕学之士。
与印度等古代文明不同,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
历史的记录,形成了以二十四史为核心的记史传统
。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世界文明之林中独
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汉字的连续发展以及以
此为基础的记忆传承。而历史记忆的作用,正在于
明得失、知兴替。
在书籍中,我们同样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
他们的喜怒哀乐转化为文字,千百年后仍有震撼人
心的力量,引发我们的共鸣。即便是典正古雅的“
诗三百”,同样能窥见先人的悲喜。唐诗宋词,无
不是情感的流露。这些文字汇聚起来,又能激荡起
时代的脉动与情绪。
“书”最初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文体,《尚

》之“书”本来是公文。但《尚书》之所以被人

代传诵,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性。从先秦诸子到

代新文化先驱,他们前赴后继,高擎思想的火炬

点燃民族的奋进之路。
中华民族历来敬畏知识、记忆、情感与思想,
也便敬畏书。敬畏书,也便好读书,并敬重好读书
的人。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品
,而是蕴涵着宇宙、人生之道,记载着我们的过去
、现在并描绘着将来,展示了社会、生活和个体生
命情感的无限丰富性,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化创造
的灵性之物。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更愿意将
书看作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使生命达到不朽的
途径。
书是用来读的。没有阅读,书的意义便不复存
在,或者至少其意义要大打折扣。明人于谦曾经作
过一首《观书》诗: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在读书人的眼中,书卷无异于多情的故人。有
书卷陪伴,无论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光阴都可以安然
度过;有书卷存在,可以使屋舍生辉,心生欢喜;
有书卷在胸,内心得以充盈,思想得以绽放。读书
人泛舟书海,博览群籍,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刻意用功,发愤图强,乐而忘苦,终生与书本相
伴。他们读书、藏书、抄书、著书,思于书,劳于
书,苦于书,乐于书,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读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提升
了他们的人格,陪伴他们走过了自己的生命之旅,
帮助他们成就了人生的事业。更有那勤学敏思、才
胆识力卓出者,于“灯火阑珊处”发现了宇宙之道
,参悟了天人之义,建构起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情
感世界,因而著书立说,以其一家之言而泽被后来
的读书人。
读书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圣哲通儒、仁人志士
、学术大师、文章大家,远者不说,仅我国近、现
代以来读书人中所产生的伟人志士、大师名家就可
以开列出一个长长的单子,他们犹如璀璨的繁星,
照亮着20世纪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夜空。他们身
处社会剧变、民族危亡、文化转型的历史关头,于
是将自己的事业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
一起,或者投身于炽热的社会现实斗争之中,以笔
为枪、以纸为旗,用自己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的振兴
、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新思想、新文化的诞生与发展
做出卓著的贡献;或者埋首于中外浩如烟海的典籍
之中,在学术文化领域辛勤耕耘,默默地奉献着自
己的才智,以其丰硕的研究或创作成果维系和延伸
着中华民族的学脉、文脉,从而推动了现代以来中
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他们
都是在为民族和国家的救亡与启蒙、解放与振兴以
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兴盛写心立言。在他们身上,

经世致用”这一中国知识分子读书治学的优良传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丛书,便是一组读书人的
文化群像。他们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吴
宓、鲁迅、胡适、林语堂、郭沫若、钱钟书这些时
代巨子。他们好读书,勤著书,为传承、发展我们
民族的文化奉献一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与楷
模。了解他们的读书生活,知道他们读书生活中的
点点滴滴,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一样,照样可以走进
他们的思想、精神、情感世界之深处。因此,这套
丛书选取“读书生活”这一特定的角度,通过叙述
这些名家大师如何读书、写书、购书、藏书、爱书
,以及介绍他们的家学渊源、师承关系、访学交游
、讲学课徒等侧面,来展现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
特点以及事业成就。对于这些巨匠的读书生活,我
们得以有更直观、深切的感受。
在写作风格方面,本丛书则尽量追求实录性和
情境化,着重围绕这些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们
在读书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趣闻美谈、掌故逸事,
以见出他们的人生志向、精神境界和生活风貌。这
些文化巨匠的读书治学、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就本身
,也无不反映出近现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学术
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和复杂多变的特点,从中可以
寻绎出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形成和发展的脉
络与经验。因此,介绍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
实际上也就是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史进
行一种特定层面、特定角度和特定方式的描述;了
解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
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和学术风云变幻历史的一
次回顾与反思。
这些名家大师的读书方法、思想方式、治学特
点,以及他们的人生追求、理想目标、生活情趣和
精神境界,作为一种参照系统和历史经验借鉴,对
于今天和未来的热爱知识与学问,热爱书籍,从而
有志于读书、治学的读者朋友而言,无疑是大有裨
益的。在强调“全民阅读”的今天,读什么书、如
何读书仍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文化的扩张
和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广泛应用,虽然给人们获取信
息提供了诸多便利与更多的选择,但是同时又导致
了阅读的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从而给读书带
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在阅读经典、经典化阅读
方面,所受到的影响更加严重。有些人说现在的社
会太浮躁,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读书。我们何尝不
能说,正是因为读书太少,有些人的心不复宁静?

有诗书,内心自会充盈,也自会以更自信的心境

视周遭的世界。正是从这些名家大师的身上,从

套丛书中所展示的文化大家的读书生活中,我们

许能获得诸多人生的教益,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关

生命价值何在的答案。
本丛书采撷那些在读书治学方面堪称斫轮巨匠
的名家大师们在书海中泛舟的点点帆影,来再现他
们的神采风姿,以此奉献给读者,并且希望它们能
陪伴读者朋友们度过一段快乐的读书时光。如果这
一初衷能够实现,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再幸运不过的
事情了。
党圣元
2018年9月于北京
内容推荐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钱钟书是文学、史学上的通人,这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突出的造诣。他在文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伴随他一生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生活对他的学术事业、爱情生活、个人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为钱钟书画了像,使读者了解到他的读书、著述、做人的诸多方面,为广大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1: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