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林漫步--金涛书话续编/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金涛
出版社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科学技术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一部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最终是由人来实现的。今时今日,人们对科学二的文化内涵以及科技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强烈关注。金涛著的《书林漫步--金涛书话续编/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为科学文化名家金涛的自选集,所选作品注重科学背景加人文内涵,文学性加纪实性,既有作者最经典的作品,同时又收入其最新作品,他们丰富的大生经历,深邃的思想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作者简介
金涛,1940年生,安徽黟县人,1957年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做过教员、编辑、记者,出版社社长、总编。高级编辑。1984~1985年参加中国首次南极考察,1991年7月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荣誉。1996年被国家科委等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2014年获首届王麦林科学文艺创作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作品有科幻小说《月光岛》、童话《大海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等。科学考察记《向南!向南!——中国人在南极》获2013年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林下书香—一金涛书话》获2015年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
目录
人物春秋
的海梁思成的人生轨迹
胡适与苹果的故事
沈从文与博尔赫斯
与毒蛇较量的日本科学家
阿西莫夫的智慧
谭邦杰的贡献
何泽慧的人格魅力
摩西奶奶的成功和她的哲学
“止饮太湖一杯水”的廉吏
饶忠华:传播科学的一生
有感于“鸟叔叔”死了
詹天佑如是说
苏东坡在黄州
东胡适对戴震的评价
来自马可·波罗故乡的消息
再说马可·波罗的故居
文化守望
中国城墙北极地区:消失中的传统文化
美食与文化
《中国城墙》与中国筑城史
听詹伯尔“八卦”画坛供闻
社火熊熊过大年
北大与未名湖
那令人怀想的童年
孩提时代由《戏出年画》想起的话题
通向西方艺术殿堂的津梁
百工巧技的历史画廊
听海明威侃斗牛
两地书信架构的异国书缘
狄更斯与圣诞节
范成大笔下的金中都
留下了对北京的一片思念
闲话白纸坊
历史寻梦
马岛战争的遐想
韩国学者笔下的《清史》
丝绸之路上的日本僧人
风风雨雨柏林墙
回望晚清的中国
从斯大林和橡胶说起
历史的另一面
日本法西斯的罪证
通州与大运河
为了拾回忘却的记忆
离开哈尔滨后的命运
书信中的历史信息
由食物演绎的历史
文明之思
回望长城百年的大手笔
田园将芜胡不归
假作真时真亦假
宗教裁判所的“业绩
重温《只有一个地球》
西方垂钓者的“圣经
人与鲸的生死搏斗
一个人的“希望工程
孩子与地雷
长江三峡的回忆
科学魅力
想起通古斯卡大爆炸
西北科学考查团与鲁迅
独具特色的科学考察记
学会生存的本领
间谍与科技
一部巨译里的心血与辛酸
令人玩味的石油记忆
《点石斋画报》的科学传播
气候与国情研究
科学传播史上一页史料
顾均正先生的《和平的梦》
植物世界的秘密
大博物学家范成大
由《海错图笔记》想起的
叶君健眼中的科幻小说
符其珀的科普译作及其他
金秋的随想
皮里和他的忠实朋友
文学之旅
宫泽贤治的童话
《伊索寓言》的译本
张爱玲的译作也值得一看
古典诗词中的民风民俗
似曾相识的荒诞
巴尔扎克笔下的邦斯舅舅
五彩斑斓的儿童世界
普法战争与都德的小说
《狼图腾》与龙图腾
读《等待戈多》的浮想
荒诞的梦幻世界与梦的解析
围绕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论
听黑泽明谈《罗生门》
也谈巴别尔的小说
环球采风
非洲南边的故事
难忘的意大利情结
不丹的追求
万里走单骑的感悟
寻找“最后的罗布人
摄影家眼中的世界
“驴友”史蒂文生的旅行
一条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
热爱祖国与研究乡土
讴歌大自然的赞歌
游记中透露的信息
柯南·道尔的北极之旅
瑞士的另一道风景
附录
鲁迅的博物学情怀
周建人漫忆
林可胜,历史不会忘记的名字
江州五记
后记
导语
金涛著的《书林漫步--金涛书话续编/科学文化与人经典文丛》为《林下书香——金涛书话》的姐妹篇,收入97篇书话,另有3篇附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丰富的人生阅历、历史的记忆与现时的阅读结合起来,旁征博引,生发开去,从而道出作品蕴藏的内涵或题外之话,读来饶有兴味。这也是该“书话”的一个特色。它以轻松的笔调,隨笔式的风格,围绕一本书的内容、形式、作者、传播等方面进行广泛评说。诸如内容的点评、阐发、读后心得,以及质疑与商榷;此外,作者的生平与逸闻趣事、写作背景,以及版夲、插图、装帧的特色,译本与译者状况,出版后的反响,等等,都是“书话”关注的题材。
后记
朋友,你听说过大马哈鱼迥游的事儿吗?
每年,当秋天的脚步在北方的大地和海洋奔跑
的时候,那深绿色海水一天天冷起来的当儿,海里
会出现一片黑压压的鱼群。它们像是蓝天上飘来的
一团团乌云,不慌不忙,挤挤挨挨,移动着,向着
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前行。这样过了十天半个月,或
者更长一点时间,鱼群终于千里迢迢游到了大海的
岸边。
这时鱼群显得十分兴奋,也许是因为天气暖和
多了,加上它们前边有一条大河的河口,绿色的清
亮的河水源源不断奔向大海,鱼群似乎嗅到了熟悉
的气味,听见了久违的召唤,于是它们喧哗着,奋
力地划动身上的鳍片,像划桨一样争先恐后地游向
那宽宽敞开的河口,贪婪地饱饮那清凉的、有点甜
味的河水。这像蜜一样的河水,像久违的母亲的乳
汁,它们一个个都醉了,晕了……
从大海游向河流上游的迥游,是大马哈鱼一生
最后一次悲壮的拼搏。
听鱼类学家说,大马哈鱼的迥游,实际上是一
次死亡之旅。
它们都是成熟的鱼儿。它们的童年是在河流的
上游度过的,在那个长满水草的、浅浅的像摇篮一
样温暖的水洼里,它们诞生了,而且和成千上万的
兄弟姐妹一块儿度过无忧无虑的幸福时光。当春风
吹绿山林、山花盛开的时节,它们离开了故乡,顺
流而下,开始了一次奔向大海的远行。
那时它们个个浑身充满朝气。当它们欢快地跃
过急流险滩,从高高的陡坎跳入河水的漩涡中,它
们是多么快活,多么欣喜!尤其是从河流下游的出海
口,游向辽阔的大海,那一刹那,成成的海水,白
花花的波浪,以及无边无际的大海的壮阔,都使它
们心醉神迷,激动万分。它们在北方的大洋里追逐
着浪花,与融化的冰块嬉戏,迎击着寒冷的潮汐,
忘情地在海洋中送走了一个个长长的温暖的白天,
送走了一个个迷人的寒冷的夜晚。那遥远的故乡和
遥远的童年,几乎被它们遗忘在波涛深处了……
忽地有一天,所有的大马哈鱼不约而同地听见
了一个声音,或者是一个暗号,一个无法抗拒的命
令。不论是雄鱼还是雌鱼,这个命令都是必须马上
执行的,它们必须离开欢乐的海洋,离开饵料丰富
的渔场,以最快速度回到遥远的故乡,回到童年度
过的那条古老的河流的上游,对,就是当初它们出
生的地方,那里有温暖的水洼,有茂盛的水草和一
些粗粝的石块……谁都不知道是谁发出的信号,也
几乎没有一尾大马哈鱼对此表示怀疑,据说这是几
百万年前大马哈鱼祖先留下的遗言,代代相传,牢
牢地埋藏在每个生命的基因里。于是,好像在秋天
的脚步的催促下,大马哈鱼调转方向,急急忙忙启
程,目标一致,朝着很远很远的南方,那是魂牵梦
萦的故土的方向,不停地游去。
虽然沿途看不见路标,也没有向导指引,它们
经常遇到无比猛烈的风暴,还不止一次碰上了劈头
盖脑的浪涌,可是什么也不能使它们退却,也挡不
住它们的前进,就像运动场上的马拉松选手,它们
心里只有一个执着的、顽固的念头,那就是无论如
何,即便拼上性命,也要游到终点。它们记起来了
,那是河流的上游,那里河水很浅,清澈的、温暖
的河水填满了那个神秘的水洼,那里是生命诞生的
地方。
当大马哈鱼你推我搡,拥挤着,几乎是排着长
队从海中拥进大河时,没过多久,所有的大马哈鱼
都绝望地发现,回到故乡的路竟然是这样危险,埋
伏着重重杀机!
它们原来以为这条长长的河流是快乐的,富有
诗意的。当初,它们离开故土奔向大海时,不是亲
身体验过美妙的顺流而下的惬意吗,那从急流险滩
奔流而下的旅行不是像乘滑梯一样充满刺激吗?在它
们的记忆里,那不过是一场游戏,是难忘的一次次
水上运动,它们的笑声和欢快的叫喊,至今还在岸
边的山岩间回荡,这有什么奇怪吗?它们想象,这最
后的返回故乡的旅程,说不定也是非常愉悦的旅行
,难道不是重温一次幸福的时光吗?
可惜的是,情况完全相反,和当初轻松地顺流
而下不同,这一次是艰难的逆流而上!那些急流险滩
,那些河道上的陡崖绝壁,那些令人生畏的瀑布和
漩流,不再是有趣的游乐场,而是一道道生死攸关
的鬼门关。每一尾大马哈鱼都必须小心翼翼地鼓足
勇气,看准合适的方向,抓住激流飞泻的有利时机
,像鲤鱼跳龙门一样,一鼓作气,拼死冲刺,而且
成败在此一举。有的大马哈鱼顺利地飞跃而上,有
的却一而再、再而三败退下来,还有的重重地摔下
,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永远也无法回到河流的上
游了。
更加可怕的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就在
大马哈鱼迥游的路上,早已埋伏了无数的敌人:饥
肠辘辘的黑熊、狡猾的狐狸、凶恶的狼以及许多说
不出名字的鸟兽,它们早就等待在河边,有的甚至
迫不及待地盘桓在急流里。它们焦灼的目光紧紧地
盯着河水,一旦发现游来的大马哈鱼,立即扑上前
去。结果可想而知,许多大马哈鱼千辛万苦回到故
乡的河,还没有到达上游的出生地,半道上就成为
别人的盘中餐了。
真正经过长途跋涉,能够回到故乡的,只是其
中的一部分。它们历经艰辛,忍饥挨饿
精彩页
我曾经有幸参与一个特别的评审项目,感触很深。该项目是为了“抢救”年事已高的老院士的历史资料,组织专人对他们进行访谈,录音录像,最后整理成文正式出版。这当然是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可归于口述科技史的范畴。
不过在评议时,也听到参与该项目的人员反映:在采访过程中,一涉及“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的冲击、迫害、批斗和种种屈辱,很多老院士都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但表现的形式却是闭口不谈,不愿触动心灵的疮疤。这种心态当然可以理解,然而对于口述历史而言,将给至少十年的岁月留下了无法填补的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缺憾。随着时间推移,老人们相继离世,一部分历史记忆将会消失殆尽,这是可以预见的。
我由此想到历史、人生与细节的关联。
最近读了《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林洙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7年),从这本传记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梁先生。正是透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这位建筑大师(包括林徽因)的人生轨迹,他的追求、理想,他的感情世界,他的困惑和他的不幸,几乎全方位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这首先要归功于本书作者林洙,梁先生的第二任妻子。她从1948年就结识林徽因,1952年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先在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纂小组,后担任资料室主任,与梁先生有所接触。林徽因1955年去世。1962年她与梁思成结婚,陪他走完人生之旅最困苦的日子(1972年梁思成逝世)。正如作者在“楔子”中所言: “我与梁思成共同生活的时间,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是痛苦与恐怖的10年。”正是缘于如此特殊的经历,《困惑的大匠——梁思成》为读者提了梁先生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弥足珍贵的许多细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梁思成是清华第一批被批斗的“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最大冲击。挂黑牌子批斗,红卫兵抄家,停发工资,受尽了折磨与人格侮辱。书中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当红卫兵将家里的字画抄走,梁先生没有动心,但看到他与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草图被毁,他忍不住伤心落泪了。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位世界级建筑大师,一生为保护祖国古建筑到处奔走,培育了大批学生,营造了广厦千万间,却无栖身之地,一再被迫搬家,最后被赶到清华北院一间阴暗潮湿没有暖气的房屋,度过了他的余生……
有时不免想到,林徽因也是“有福之人”,她虽英年早逝,但毕竟没有经受“文化大革命”的屈辱,以她的刚烈,结果无法想象。
梁思成、林徽因的一生是鲜丽光彩、充满传奇的。他们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而学术思想不为世俗所容的伟大的殉道者。我有时想,我们影视界的大腕们为什么不拍摄一部梁思成、林徽因的影片呢!他们的一生,有多少闪光的细节:他们乘马车在月夜游览阿兰布拉宫(西班牙格拉纳达),兵荒马乱的年月到穷乡僻壤寻找各地的古建筑,北平北总布胡同的“太太客厅”高朋满座的激情岁月,抗战岁月在李庄的清贫日子与学术丰收,还有林徽因以最后的生命之火参与新中国国徽的设计……最重要的是,梁思成为北京城(包括一切古建筑)的保护发出的呐喊,从观念到理论,随着时间推移,正在变成我们民族的智慧——当然也并非都能如此。
《困惑的大匠——梁思成》还确认了坊间流传的梁思成保护历史古建筑一些精彩的细节:
一是1944年冬,日寇投降前夕,为了反击日军,并在盟军对日军占领区空袭时避免轰炸文物建筑,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紧张地工作了两个月,编制了一份沦陷区文物建筑表,对每个建筑的建造年代、特点、价值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在军用地图上标出位置。为了与盟军配合作战的需要,全部资料均采用汉英对照两种文字。梁思成还将这份资料转交给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一份。
林洙说,1987年她访问美国,当年与梁思成、林徽因过从甚密的美国友人费慰梅将她保存的这套资料送给林洙一份。由此可知,这套资料还在。
P2-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6: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