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经济宪法学的界面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赵世义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着重分析宪法在法律、伦理、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属性与功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国家的条件下,宪法不仅继续发挥这传统的控权功能,也开始发挥日益重要的经济功能。因此宪法的经济属性与功能、国家调控经济的职能、公民权利保障与市场机制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等,都成为宪法学的重大理论课题。本书打破宪法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的固定疆界,把宪法现象置于社会的整体环境之中,研究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伦理等各种现象间的关系。
目录
第一章 权利的经济分析及其方法
第一节 传统权利学说的局限
一、人权理论的困境
二、权利的法学理论
三、我国宪法学的权利观
第二节 经济学视野中的权利
一、马克思主义的权利经济观
二、法学与经济学理论交融中的权利思想
三、公共选择学派的权利学说
第三节 权利的经济分析方法
一、权利经济分析的理论前提
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第二章 权利的经济属性
第一节 权利概念的经济内涵
一、利益要素在权利构成中的地位
二、权利的经济本源
三、权利范畴的学理定位
四、公民权利的经济观
第二节 资源比价变动与权利主体的诞生
一、两种生产及其对制度变迁的作用
二、财富积累与个人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劳动力价值上升与人的伦理价值提高
第三节 不同经济形态与权利的相关性
一、“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进步与制度创新
二、自然经济与权利的反相关性
三、市场经济与平等、自由和人权
第三章 权利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
第一节 权利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概说
一、目的与手段:权利保障制度的经济功能
二、节省投票与组织费用
三、协调利益冲突
第二节 公民权利的资源配置功能
一、基本权利对资源的原配置功能
二、财产权界定对物质资源稀缺性的缓解
三、人权保障对人力资源稀缺性的缓解
四、公民权利对粕度资源稀缺性的缓解
第三节 公民权利“外部性”的内在化
一、权利界定:外部性内在化的基本形式
二、权利与义务:外部成本与外部收益的内在化
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均衡
第四章 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第一节 财产权的概念与意义
一、财产权与财产、所有权
二、宪法上的财产权:概念与特征
三、宪法上财产权的意义
第二节 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
一、财产权的属性
二、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三、财产权的制约
第三节 财产权与公民权利
一、财产权的垄断性
二、财产权、所有制与公民的主体地位
三、财产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第四节 健全财产权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一、所有制结构的宪法确认
二、公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三、个人财产权的宪法保护
第五章 经济权利与自由保障
第一节 经济权利与自由概说
一、经济权利和自由的历史考察
二、经济自由与经济权利的关系
三、经济权利与自由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贸易自由与契约自由
一、贸易自由
二、契约自由
第三节 劳动权、罢工自由与迁徙自由
一、劳动权的宪法保障
二、罢工自由的存废
三、迁徙自由
后记
下编 赵世义学术论文选编
平等、自由和公民权利的经济观
对《用社会权利分析方法重构宪法学体系》的质疑——与童之伟同志商榷
宪法关系论纲
关于人权理论问题的几点思考
立法的实质——发现民众心中的法
法国人权观嬗变的历史轨迹
从分析到综合——宪法学通往成熟之路
从资源配置到权利配置——兼论市场经济是宪法经济
经济宪法学——宪法学与经济学理论交融的历史启迪
从科学分析到人文综合——中国宪法学通往成熟之路
财产征用及其宪法约束
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与制约
代际冲突与宪制发展
经济宪法学基本问题
宪法学的方法论基础
为私法正名
再版后记
序言
法学研究总是与现实问
题的解决密切相关的,但
它毕竟不是对策分析,往
往不能当下给人的行为以
明确的指示。其价值更多
地表现为使问题成其为问
题,也就是“使问题得以成
立,使问题得以提出,迫
使自己进入这一发问状态”
。学术创新离不开学者的
问题意识,只有不断向世
界提出新的追问,才能催
生出新的方法、新的理论
和新的学派。欧美学术界
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用
毕加索的话说,就是“讨厌
模仿自己”。19世纪后期到
20世纪前半叶,分析实证
主义取代了自然法学派,
20世纪80年代以前“新左派
”流行,近来“后现代”方兴
未艾,“新儒学”旋即登台。
这种对创新的过分赏识与
陶醉,加上对“亚洲奇迹的
想象,产生了用亚洲替代
欧洲、东方中心替代西方
中心的强烈冲动”。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用考据、注释的方法来
研究儒家经典,强烈反对
标新立异,一向是中国的
学术传统。这一传统中断
以后,学术研究出现了明
显的功利倾向。在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的口号之下,
学者争相为实践献策,理
论创新甚至理论本身的价
值受到怀疑。近年来,在
西方法学思潮的巨大冲击
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紧迫
压力下,我国学术界也开
始具有问题意识,关注理
论创新的价值,其主旋律
已经从理论怎样为实践服
务转变到如何创新和发展
自己的学术理论。在近来
的法学界,“法治的本土资
源”成为中国法学界最流行
的语词之一。
从语词的意蕴来说,资
源本是经济学术语,本土
兼有地缘、文化蕴涵,法
治自然属于法学概念,七
字合成,全面涵盖法律、
经济、文化与地理诸多学
科领域;从方法论来说,
本土资源来自中国古代儒
家经典与现今尚存的乡土
民俗,研究方法则以当代
西方经济学与后现代思潮
为理论基础,可谓中西互
补,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非大方之家不能为也。
从价值取向来说,本土资
源直接导源于“新左派”“后
现代”和“新儒学”等当代西
方思潮,同样把所谓“亚洲
奇迹”作为亚洲代替欧洲、
东方中心取代西方中心的
佐证。亚洲金融风暴并不
单纯是一个金融或经济问
题,而是一个经济、法律
与政治问题的并发症。没
有完备的民主政治、良好
的法治环境作支撑,经济
就不可能持续发展,这是
我们应当能够从中得到的
深刻教训。
如果承认学术研究的价
值在于使问题成为问题,
那么“本土资源”涉及的就是
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或
者说是虚构的问题、假问
题。“法治的本土资源”一词
在这种语境中是一个没有
所指对象的空洞符号,因
而缺乏外延。从学理上讲
,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有
效配置稀缺资源的问题,
法学研究的是如何运用制
度安排协调稀缺资源使用
中的利益冲突问题。没有
稀缺性,就没有人类文明
,更用不着法律制度或法
学理论。本土资源恰如阳
光与空气一样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并不“稀缺”。花
费大量稀缺资源去研究丰
富资源的有效利用问题,
是很不“经济”的。西方法治
经验与法学理论所以值得
借鉴,就是因为我们原本
没有这些东西,对我们来
说,它们属于稀缺资源。
正如在经济建设中不能因
为美元是美国货币而拒绝
利用一样,在法制建设上
也不应当因为某种行之有
效的制度设计起源于西方
而予以排斥。从哲学方法
论来说,本土资源论强调
法律是地方知识,具有特
殊性的一面,忽略乃至否
定法律是时代知识,具有
普适性的方面,这是一种
时空分离的世界观。他们
否定的只是近代西方法治
理论,接受的则是现代西
方对法治的批评。这对尚
未完全进入实现法治时代
的中国意味着什么,是值
得深思的。
在本书付梓前夕,一位
好心的朋友曾提醒我,法
律的经济分析近来在美国
受到批判,其研究价值正
遭到怀疑。我认为:第一
,在美国没有什么理论观
点或学术派别是不受批判
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如果
被学术界“举手表决,一致
通过”,反倒成为一件怪事
了。因为批评与怀疑恰恰
是理论健康发展的条件,
而非失败的标志。第二,
法律的经济分析最初的轰
动效应消失了,不过断言
它的失败还为时过早。正
如加里·贝克所说:一种新
理论出现了,人们最初感
到兴奋。它展示新的景象
,并帮助我们解释许多现
象。当然,后来这些观念
被人们学习、吸收了,然
后他们会问:“接下来你还
能为我们做什么呢?”随着
兴奋和新奇感的消失,人
们期待的是进一步应用和
更多地吸取其基本观念。
①不能认为引起轰动的理
论就是真理,没有轰动效
应的学说就是谬误,因为
学术研究是理性的认识过
程,评价学术不应像评论
音乐会那样以观众的喝彩
为标准。第三,西方市场
经济和法治国家已经历数
百年的自发调适,对法律
进行经济分析的贡献主要
在于法律技术方面。数十
年来,经济分析法学的影
响已深深嵌人美国法制和
法学之中。而对中国来说
,主动建立市场经济与法
治国家并协调二者的关系
,更应发挥理性的建构作
用。而且,对法律进行经
济分析在我国并无重大理
论进展与实际影响。对宪
法和法律进行经济研究,
不仅可以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