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张耀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自然国学评论》主编。中华孔子学会理事,中国文化书院国学院特聘导师,北京什刹海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哲学史、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国学等。 在《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重要核心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并在《哲学与文化》(A&HCI)、《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等海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所撰论文近40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报刊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 出版学术著作多部,包括《中国儒学史·近代卷》、《中国哲学批评史论》、《大人论——中国传统中的理想人格》、《张东荪知识论研究》等。 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著作或论文曾获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北京市第九届、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第二届、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等。 目录 代序 导论张东荪与中华哲学之“知识论转向” 第一章 条理(order)论 一、条理与知识 二、条理与经验 三、条理与理学 第二章 多元(plural)论 一、元与多元 二、冲击与调整 三、间接呈现说与直知对象论 第三章 解释(interpretation)论 一、解释与知识 二、解释与真理 三、解释与打通 第四章 逻辑(10gic)论 一、逻辑与文化 二、逻辑观之发展 三、四种逻辑 四、金岳霖之批评 五、所受其他批评 六、对辩证逻辑之批评 七、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 八、三个“必要条件”之说 结论以“知识论主义”开辟新子学时代 一、“新子学时代”之说法的来历 二、“张东荪哲学”之性质的界定 三、“张东荪哲学”之时间上的首出 四、“知识论主义”乃“独立知识论”之核心 五、具备成为一“子”之条件 代跋倾向于建立自己“新整体主义”思想体系 附录一多元认识论重述 ——认识论主义或知识论主义成立宣言 附录二思想言语与文化 ——中华知识论独立宣言暨欧西知识论非普世宣言 附录三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 ——中华逻辑独立宣言暨欧西逻辑非普世宣言 附录四知识社会学与哲学 ——独立知识论宣言 主要参考文献
导语 张东荪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积极介绍和研究西方哲学,进行中西哲学比较,著述宏富,为中国近代哲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张耀南著的 《知识论转向(张氏构建与中华哲学新子学时代)(精)》共分四部分,亦即四章,对张东荪的知识论进行研究。第一章“条理”(Order)言知识之形式,第二章“多元”(Plural)谈知识之结构,第三章“解释”(Interpretation)述知识之本性,第四章“逻辑”(Logic)则专论知识之“中枢”。书稿认为,在20世纪20到40年代的大约30年时间里,张东荪先于金岳霖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金岳霖的知识论道路。这条道路顺应了当时西方哲学的最新发展,给20世纪中国哲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方式。书稿的结论是:张东荪明确提出了否定本体之思想,明确提出了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必迁就知识论之立场,明确提出了“方法论上的认识论主义”,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实现了中华哲学之“知识论转向”,开辟了中华哲学之新子学时代。 内容推荐 欧西哲学史上,从培根、笛卡尔开始,出现所谓从古代“本体论”向近代“认识论”之“认识论转向”或“知识论转向”,认为离开“认识论”或“知识论”,不经“认识论”或“知识论”勘验之“本体”与“本体论”,乃是无效的。 此一转向对欧西哲学而言,意义重大。甲午以降中国哲学史上,也曾出现类似转向。只是此一转向并非由知识论哲学家金岳霖完成,而是由另一位知识论哲学家张东荪完成的。 学界并不认为金岳霖实现了中国哲学之“认识论转向”或“知识论转向”,理由是:“金岳霖并不是像康德那样,把知识论看作是哲学的核心。相反,他却仍然沿袭康德之前的哲学传统,认为本体论或玄学是哲学的核心,是知识论的基础。” 金岳霖没有实现中国哲学之“认识论转向”或“知识论转向”,有其知识背景及现实原因,可解释,可理解。张耀南著的《知识论转向(张氏构建与中华哲学新子学时代)(精)》力图证明,在金岳霖之前或同时,张东荪已经完成了此一转向,标志就是(一)明确提出了否定本体之思想,(二)明确提出了形而上学必迂就知识论之立场,(三)明确提出了“方法论上的认识论主义”。 张东荪此一转向,以否定“本体”与“本体论”为前提,比欧西哲学家以保留“本体”与“本体论”为前提,更为彻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