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张儒学著的《北漂爱情》讲述:于大为深爱着班主任刘老师的女儿彩霞,可彩霞考上大学在北京工业大学读书。而高考落榜的他不甘就落寞,爱好写诗的他在家就刻苦写作,终于被北京《工人文学报》招聘为记者,心想从此他的命运得以改变。 可哪他哪里知道去了北京后,才知《工人文学报》是一家民办报纸,又是内刊,不久全国报刊整顿不得不停刊。失业的他四处找工作不成,只能当自由撰稿人,告微薄的稿费却难以为维生计,最后经人介绍去到一家建筑工地上打工,在打工之余坚持写诗,终于获得全国诗歌大奖,最后走进了一家正规的大报《中国城市报》当副编辑。 然而,于大为日思夜想的彩霞,为了毕业能留在北京工作,成了一家民营公司副总经理的情人,可最终被抛弃,伤心之余她选择了回老家找一份教书的稳定工作。因于大为而辞去工作来北京的欧霞,成了他的恋人,可最后为了金钱还是跟珠宝店的老板走了;刘涛和何谓为了争石梅打了一架,二人都没得到石梅,都输得很惨;爱好表演的付和通过努力终于成了主演成了明星;爱好画的谢雨,为了参展,请于大为给她照一张她自己的裸体照,她就按照片画自己素描获得了大奖,这让他心中充满着对谢雨的渴望;北漂女孩王海燕,在于大为的鼓励下,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获奖;石梅通过各种关系进入了鲁迅文学院学习,最终却和于大为走在了一起…… 作者简介 张儒学,原名张孺学,重庆市大足区人。重庆作家协会会员,任《大足文化》报、《双桥文苑》杂志执行主编,先后在《延河》《读者》《河北日报》《天津日报》《重庆日报》等全国五十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四百多篇。已出版长篇小说《追梦》、散文集《漂泊情怀》《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其中散文集《照亮我人生的那盏灯》获2015年重庆市重点作品扶持奖。 目录 正文
导语 张儒学著的《北漂爱情》讲述的就是北漂的故事,内容贴近生活,情感真实流露,更容易打动观众。失业的于大为在偌大的北京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苦苦坚持,尝遍了青春中的酸甜苦辣后,最终在事业上取得了一番成就,也和志同道合的石梅在一起了。这部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真情的讲述,展示了一群北漂青年的自坚不息,战胜自我,最终实现了自已的梦想。 精彩页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准确地说是1988年,当时正值北漂高潮,我因为写作无意中也加入了北漂这一行列,对北漂充满了美好的幻想。 说起北漂,完全是个偶然,却也是必然,因为我努力写作才开始我北漂这段旅程。说真的,我要不是放不下彩霞,我才不会那么发奋地写诗,想通过写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那也只是自己异想天开,写作能写出像彩霞那样正儿八经地去北京上大学的?写作能写出让人羡慕的作家诗人来?但我不管,我就是想写出个名堂来,只有这样,我才会有追到彩霞的机会,但那时候这个想法现在看来实在是太天真。不用别人说,我也知道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真是谢天谢地,我突然收到《农民文学报》寄来的“聘用通知书”,这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此时的深秋,仿佛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滋味,秋风秋雨就是那么抒情的一首诗,而秋叶秋虫却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夜寂,听着窗外的虫鸣,觉得是它们在弹琴,从而构成了一首和谐而充满梦幻的夜曲。 我怀揣着梦想踏上了北漂这条追梦之路。虽然那是20世纪80年代,但县城却是十分热闹的。在县城下了车后,我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县城就是县城,比我们那小镇大多了,也热闹多了,难怪那么多人都梦想着能进城工作。村里的黑妹,她在县城的一家餐馆里洗碗,嘿,没几年,不但穿着时髦,说话也变得秀里秀气的,走起路来都是一颠一颠的,还真像一个城里人一样。这还不说,最后她还嫁了一个县城老公,这消息就像炸豆似的传遍十里八乡,让那些与她同龄的姑娘们都羡慕死了,也让男青年们望而生叹,都说:“狗日的县城人,把村里最漂亮的黑妹娶到了,他凭什么呀,不就是个县城人吗?”路边的摊点上摆放得花花绿绿,走在街上的行人也穿得很时髦。 在外面转了一会儿,我就到车站买票乘车去重庆。在重庆下车后,就买好了去北京的火车票,火车是第二天早上九点出发,便想在附近找一家小旅馆住下,可重庆城真的好大,我找了好久也没找到适合我住的那种小旅馆。不是我不想住大宾馆,而是因为那些大宾馆价格很高,为了节约些钱,所以我决定找一个便宜点的。于是,我又向前走了一段路,终于找到一家便宜的小旅馆,我问道:“老板,住个单问多少钱?” 老板说:“八十元。” 我说:“这么贵呀,能不能便宜点?” 老板想了一下说:“这样,给你优惠点,就五十元。你也知道重庆是啥地方,大城市,那些大宾馆,你知道一个单间多少钱吗?告诉你,一般的都要两三百元,好的有上千的。” 我说:“我知道,所以我才来你这里住嘛!” 老板问道:“那你住不住呀?” 我说:“好吧,就按你说的,住。” 老板登记后就给我安排好了房间,我看天色还早,就到外面的街上逛逛。虽然我是重庆人,但还是第一次来重庆城,对这座繁华热闹的城市还是略显陌生的。20世纪80年代的重庆城,虽然没有现在繁华,但也还算一个大都市,街上车来车往,两边的高楼让我感到新奇,仿佛此时的我不再是一个山里娃,而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记者了,或许是因为身上揣着的那张“聘用通知书”给我增添了一些自信。 此时,已是华灯初上,一路上万家灯火,车流不息,流光溢彩,簇簇璀璨,这样的夜景确实令人心动。沿着街道看去,那一片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五彩之光,像是一片灯的海洋,分不清哪里是天上的星星,哪里又是人间的灯火,抑或是天上的星星跌入了人间,又或是人间的灯火也亮在星空。不禁让我感叹道:重庆城好大好美呀! 先前,我还感觉有些胆怯,但慢慢地我什么也不怕了,更是把自己看成是真正的记者了,记者是什么?那是人人羡慕却又很有能力的人。你看电视上那些大记者,出门采访多风光呀,多受人尊敬,全世界到处飞,他们可以说是无所畏惧的。我逛了一会儿,在路边的一个摊点吃了一碗面后,回到了旅馆。 因为天才黑,睡觉又还早,关键是我兴奋得睡不着。于是,我就来到前台与老板聊天,老板问道:“小伙子,你是哪儿的人?” 我笑着说:“我是大风县来的。” 老板问:“那你这是要去哪儿?” 我说:“我是乘明天早上的火车去北京。” “你去北京?”老板看了看我,感觉我有点像学生,他说,“你是去北京上大学?”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