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空之蓝(精)/拜德雅巴塔耶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在“异质”世界中探寻存在的神圣性
对许多读者来说,《天空之蓝》也许是一部令人反感
、甚至恶心的小说。暂且不谈其触及常人道德底线的内容
,单是翻开这本书,那看似杂乱无章的排版也会在视觉上
使人产生抵触情绪。小说的法文原版常常在罗马体与意大
利斜体之间切换(在此译本中,这两种字体分别被转换为
宋体与仿宋体或楷体),这让阅读变得更加不适。可能这
种“不适感”(malaise)正是巴塔耶希望造成的效果:在
“前言”中,他承认这部小说令他感到不适,而他似乎也
希望能将这种不适感传达给读者,无论是通过内容,还是
形式。
不过,除了作者的主观愿望,这种字体的变换也客观
地反映了此小说诞生过程的曲折。“前言”、“序幕”、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创作于四个不同的时
期,这四个看似不相关的文本,共同构成了这部《天空之
蓝》。
这四个文本中,“第一部分”最先完成,大致写于
1926年,当初的标题就是“天空之蓝”。这个文本是一篇
篇幅很短的、类似于尼采式格言体的文章,记录了作者的
一些片段化的个人体验与哲思,于1936年6月发表在杂志《
米诺陶诺斯》(Minotaure)上,后经过改写,收入巴塔
耶于1943年在Gallimard出版社出版的《内在体验》(L’
Experience interieure)一书,作为该书的一个章节,
标题仍是“天空之蓝”。在最终将其纳入这部小说时,作
者进一步对这个文本做了删改,去掉了其他碎片化的个人
体验,只保留了“统领”来拜访“我”的这个片段,使其
成为该小说的“第一部分”。同时,“天空之蓝”也不再
是此篇的标题,而成了整部小说的题目。
“序幕”大致完成于1928年或1929年。初稿题为“蒂
尔妮”,是一篇很短的叙述,其情节与“序幕”的基本一
致,女主角都叫蒂尔媞,不过,初稿当中的叙事者“我”
名叫雷昂(L60n),而不是“序幕”中的亨利·托普曼。
这篇叙述于1945年末在Fontaine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是
亨利·帕里索(Henri Parisot)主编的“黄金时
代”(L'Age d’or)系列中的一种。
受1934年10月爆发的西班牙革命影响,1935年5月,
在上述两篇短文的基础之上,巴塔耶创作完成了《天空之
蓝》这部小说。除了将这两个文本改写并纳入小说当中,
作者主要创作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即发生于巴塞罗那
的罢工运动,也就是小说的主体部分。这样,整部小说的
初稿就完成了。
但《天空之蓝》直到二十二年后才正式问世。1957年
,经巴塔耶最后一次修改后,这部小说在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社出版。作者为此次出版写了一篇“前言”,
也就是读者在本书开头读到那篇。至此,整部小说的四个
部分才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面世。
……
感谢在前文中提到的、关心这部小说中译本的所有师
友,他们对我的翻泽工作给予了莫大的帮助与鼓励。在此
,还要感谢邬晗来、李若愚等挚友在我的研究与翻译过程
中给予我的建议与支持。尤其感谢张恒韬同学,他时常与
我一起讨论巴塔耶的作品,不仅为我提供了很多有关巴塔
耶的研究资料,还向我推荐了一些与巴塔耶相关的作家与
艺术家,拓展了我的视野,也加深了我对巴塔耶理论的理
解。同时也要感谢南京大学法语系的博士生施雪莹同学,
她是《天空之蓝》另一个中译本的译者。今年年初她在巴
黎交流时,曾与我约见过一面,共同探讨了翻译之中遇到
的一些问题。一部作品同时出现两个译本,二者的比较便
在所难免。但与其将之视作竞争,我倒觉得这更像是某种
合作,因为我们二人无论谁都没有能力、更不可能通过翻
译,将巴塔耶作品所包含的一切传达给中文读者。两个译
本或许各有所长、各有侧重,这样,在对比之中或许就会
相得益彰,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巴塔耶。
在巴黎留学这几年,我常常在塞纳河畔法国国家图书
馆学习,《天空之蓝》也基本是在这里翻译完成的。图书
管理员是巴塔耶一生中做得最长久的职业,而图书馆也是
他汲取知识、思考哲学问题的重要场所。行文至此,抬头
望望没有尽头的书架、浩如烟海的书籍,愈发感到自己的
渺小。但环顾四周,却也看到身边形形色色、与我一样同
在奋斗的青年学人们,便似乎不再孤单。于是长舒一口气
,翻开书页,抖擞精神,投入到了新的旅程之中。
2017年12月于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目录
前言
序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不祥之兆
母性之脚
安东尼奥的故事
天空之蓝
死者之日
译后记
精彩页
女佣消失了,蒂尔媞摇摇晃晃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了下去。她费了好大劲才把一个酒瓶和一个玻璃杯放到身旁地板上。她目光变得越来越沉重。
她用眼光搜寻着我,但我已不在那里了。她慌了起来。她用绝望的声音喊道:“托普曼!”
没人回答。
她站起身,几次都差点跌倒。她终于走到了浴室门口。她看见我瘫倒在一个座位上,面色苍白,萎靡不振。由于酩酊大醉,我刚刚又拆开了右手上的绷带,我试图用一块毛巾止住的鲜血迅速滴落在地上。在我面前,蒂尔媞用野兽般的目光盯着我。我抹了一把脸,前额和鼻子上因此涂满了鲜血。电灯的光芒变得非常刺眼,这让人无法忍受:这灯光令眼睛疲惫不堪。
有人敲门,女服务生回来了,后面跟着电梯员。
蒂尔媞倒在了椅子上。我感觉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她谁也没看,低着头,问电梯员:“1924年你在这里吗?”
电梯员回答说在。
“我想问你:那个高个子老女人……那个从电梯里摔出来的女人,她还吐在了地上……你想起来了吗?”蒂尔媞说着,没看任何人,仿佛连嘴唇都没有动。
两个佣人极度局促不安,用余光交换着眼神,相互询问,相互观察。
“我记得,确有此事。”电梯员承认。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长了一张掘墓人的脸,但是他看起来油嘴滑舌,仿佛在油里浸泡过一样。
“来杯威士忌吗?”蒂尔媞问。
没人回答,这两个人恭敬地站着,煎熬地等待着。
蒂尔媞让人把她包拿来。她动作太迟缓,用了一分多钟才将一只手伸到包底。她刚摸到一把钞票,就把它们扔到了地上,淡淡地说:“你们分吧……”
掘墓人有事做了。他捡起这把数目不小的钞票,大声数着英镑。共二十张。他把十张给了女服务生。
“我们可以离开了吗?”片刻后他问。
“不,不,还不能。请坐。”
她看上去快窒息了,血涌到了她脸上。两个佣人依然站着,保持着恭敬的姿态,但是他们同样脸红了,同时变得十分不安,一半是因为这小费令人吃惊的数额,一半是因为这令人难以置信、无法理解的状况。
蒂尔妮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大家仿佛可以听到各自身体内的心跳声。我走到门前,血污的脸苍白、病恹,我打着嗝,就快吐了。佣人们吓呆了,他们看见一道水流沿椅子和他们美丽的聊天对象的双腿流下:尿液积了一摊,在地毯上漫延开来。同时,一阵肠胃松弛的声音从这个年轻女孩儿裙下沉闷传出。她两眼翻白,面色绯红,在椅子上扭动着,像刀下一头待宰的猪。
女服务生既感到恶心、又颤抖不止,不得不去帮蒂尔媞清洗身子,后者似乎又恢复了平静而满足的样子。她听凭女服务生用肥皂擦拭自己。电梯员给房间通风,直到气味完全消散。
随后,他给我缠上绷带,止住我伤口的血。
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女服务生整理好了被褥。清洗身体并喷洒香水后,蒂尔娓看上去从未如此美丽,她继续喝着酒,伸展四肢躺在床上。她让电梯员坐下。后者坐在了她旁边一把扶手椅上。此时,酒醉让她完全放松,无拘无束,像个孩子,像个小姑娘。
甚至当她一言不发时,她仍然显得放松、随意。
有时,她一个人发笑。
“告诉我,”她终于对电梯员说,“在萨沃伊这么多年,你一定目睹过许多令人反感的事。”
“噢,也没多少,”他回答,并吞下一杯威士忌,这杯酒似乎让他打了个激灵,重新变得从容了,“一般来说,在这里顾客们举止都十分得体。”
“噢,举止得体,这是一种行为方式,不是吗?就像我已故的母亲在你面前摔了个马趴还吐到了你袖子上……”
蒂尔妮爆发出一阵生硬的笑声,在一片虚空之中,没有回响。
她继续说:“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全都举止得体吗?他们害怕极了,你懂吗?他们怕得牙齿咯咯作响,因此他们什么也不敢表现出来。我感觉得到这一点,因为,我也一样,我也害怕,真的,你理解吗?伙计……我甚至怕你,怕得要命……”
“夫人想喝杯水吗?”女服务生胆战心惊地问。
“妈的!”蒂尔媞粗鲁地回答,并冲她吐舌头,“我不舒服,你懂吗?我心烦着呢。”
P10-13
导语
《天空之蓝》共12万字左右,是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乔治·巴塔耶早期一部非常重要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哲理小说。本书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巴塔耶自己早年的经历有许多重合之处,并且,主人公的精神演变过程,也正是巴塔耶自己早期的思想形成过程的一种映射。在这部小说里,巴塔耶开启了他对死亡的哲学思考,由此,衍生出巴塔耶著名的概念:耗尽。而此概念的提出,使得作者获得了较大的关注与评价,属于作者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可以说,本书是研究作者思想脉络与哲学体系的重要参照。
序言
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依赖着叙述(recits),依赖着
小说(romans),它们为世人揭示了生活的多重真理。只
有这些时而在心醉神迷之中阅读的叙述让人直面命运。因
此,我们应当热切地去探寻那些可成叙述之事——如何努
力使小说重获新生,或者更进一步,使其永存。
多样的写作技巧可以医治熟悉的文体形式使人产生的
腻烦之感,对这些技巧的关注也的确是当今之势。但是,
倘若我们想知道一部小说会是什么,我解释不清楚为何一
个基本原则无法被首先认识到,并被赋予足够的重视。虽
非必然,但揭示生活各种可能性的叙述往往需要片刻的狂
怒,没有它,叙述的作者可能就无法认识到这些极端的可
能性。我以为,读者会对传统习俗的狭隘界限产生厌倦,
并会期望一个广阔的视野,而只有那令人错愕的、不可能
的痛苦经历才能够把触及这一视野的方法赋予作者。
倘若某些书显然并非其作者在某种必然性的驱使下所
著,那我们又何必在其上耽误时间?
我只想提出这个原则。我就不去论证它了。
我仅想列出一些符合我这一论断的书名(某些书名而
已……我可以列出其他的,但随意性更能反映出我的意图
):《呼啸山庄》、《审判》、《追寻逝去的时光》、《
红与黑》、《欧也妮·德·弗朗瓦尔》、《死刑判决》、
《萨拉金》、《白痴》……
我想用沉重而笨拙的文字表达自我。
但我并非暗示,一次狂怒的爆发或一个痛苦的经历就
足够确保叙述拥有启示的力量。我在此这样讲是为了说明
,《天空之蓝》当中那些恐怖而变态的失常之事,都源自
一种一直折磨着我的痛苦。这些失常之事是《天空之蓝》
的写作基础。但我远不认为这基础便是品质保障,并于当
初放弃了出版这本写于1935年的书。如今,一些因阅读这
本书的手稿而受到震动的朋友鼓动我将其公之于众,我最
终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早已忘
记了这本书的存在。
自1936年起,我就已决定不再去想它。
此外,在这段日子里,西班牙战争和世界大战给那些
与这部小说情节相关的历史事件蒙上了一层微不足道的特
征:面对悲剧本身,谁还在乎它的前兆呢?
这一写作动机与不满足、不适之感相辅相成,而此书
正引发了我的不适之感。但是现如今,这些情形已经离我
如此久远,以至于我的这部可以说于事态爆发之时写就的
叙述,却和其他那些被作者特意置于无关紧要的过去的叙
述一样,在相同的情境下面世。现如今,该书初成时的那
种精神状态已离我远去;但是,虽然这一在当时极为重要
的写作动机最终已不再起作用,我还是接受了我朋友们的
建议。
内容推荐
《天空之蓝》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乔治·巴塔耶所著。本书故事发生在二战前夕,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迷茫、绝望、耽溺酒色的黑色流浪生活。托普曼与三个女人纠缠不清:嘟蒂,是位富有、轻佻、神经质又酗酒无度的美丽女郎;拉扎尔,相貌丑陋的犹太女人,共产主义者、激进分子,随时愿为坚定信仰而献身;还有年轻、温顺的歌泽妮。故事开场于伦敦一家妓院,托普曼和多蒂一夜狂欢。随后,场景转向巴黎,托普曼向拉扎尔坦白多蒂的故事,以及自己种种不齿的痛苦与欲望。日复一日,醉生梦死,他在一夜宿醉后偶遇格泽妮,重病的托普曼得到格泽妮无微不至的照顾。康复之后,托普曼前往巴塞罗那,西班牙已在内战边缘,一场罢工正在孕育,战争的阴霾笼罩都市。托普曼收悉嘟蒂来信,得知她即将前往巴塞罗那与自己汇合;拉扎尔则谋划着向监狱发起进攻;格泽妮与托普曼的好友米歇尔相识……接二连三的动荡之后,嘟蒂和托普曼动身前往德国。故事最后,嘟蒂也离开了托普曼,主人公一个人在法兰克福,看着少年纳粹游行,预示着时代的剧变即将到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