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种严重的缺陷,在本书编者所建构的“超越国境”的历史认知框架当中,现实存在于东亚的诸多问题很难得到解释。比如,在许多人看来.日本政治家近年在事关历史认识的问题上一再挑衅,甚至到了执拗的地步。这对于饱受侵略与杀戮之苦的人们而言,无异于疯狂之举。对日本民选政治家的相关言论及行为的憎恶,导致日本成为另类的存在。本书编者之间就如何叙述同样作为受害者的日本民众而产生的对立,并不难理解,因为本书未能在普遍的原理层面对历史认识问题达成共识。日本独自的近代世界认识,就是本书未触及的棘手难题。
此种世界认识在文艺评论家林房雄出版于1960年代的《大东亚战争肯定论》中得到了完全的展现。在这部广为流传的著作中,作者提出了“东亚百年战争”史观,将1863年的“萨英战争”(英国与萨摩藩)与1865年的“马关战争”(英、美、法、荷四国与长州藩)视为这一延续百年的动乱的起点。其间,日本的所作所为俱源于西方列强的压迫、源于列强对日本的发展所进行的围追堵截。这种在丛林世界中谋求自保以及遭到不公待遇的观念,在二战期间日本用于进行自我正当化的“ABCD(即美、英、中、荷四国)包围圈”这一说法中,达到巅峰.并修成正果:1941年9月召开的帝国御前会议决定对美开战,以建新的世界秩序。在此间的日本帝国主流话语中,以英美为首的整个世界皆是其敌人。如果将这种世界认识与其精神导师福泽谕吉力主的“文明开化”论,即全身心地拥抱西洋生活方式的观点相比,人们将不禁去追问:他们何以对这个世界既羡慕又怨恨?
这里旧事重提,并非好事之举。在这部被冠以“超越国境”的历史教科书中,我们看到了同样的世界形象:欧美列强(包括脱亚入欧、后来居上的日本)对东亚进行的持续侵略与压迫。“列强”(包括其后的“帝国主义”,下同)与作为其实施侵略手段的“不平等条约”两种说法,构成了本书的通奏低音。如今东亚诸国享受着高度的现代文明,却对此文明的历史进程满腹怨言,这不禁让人去追问同样的问题:他们何以不能堂堂正正地看待这个世界?
实际上,这种结局乃是观念使然。究其本源,则在于东亚三国对推进历史进程急剧转换的本质因素——包括全球商业模式的兴起、西方大国的历史角色等——未加明察与反思,而是让偏见大行其道。其中,关于“列强”与“不平等条约”的狭隘认知,成为偏见的根本来源。这种基于偏见的世界知识、这种“半科学”(托克维尔语)比“完全无知”更可怕,因它让人们完全丧失了认清事理的欲望与意志。对自己的成见却心安理得。
P2-P4
一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除了几篇发表于学术刊物《大观》的论文,多数为最近几年为《上海书评》撰写的书评论文。收录本书时,为将这些文章共有的问题意识与观点以更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除了在形式上略作更动,我还对文章标题与部分字句也进行了微小的调整。这些文章的共同指向,我已经在本文集的导言中进行了集中表述,那就是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与这个世界。
认识因角度而异,此言不差。然而,我们不应安于这种容易导致自我满足甚至是自我欺瞒的认识。这是因为,这种对自我认识正当性的辩护,将其基础置于主体的视角之上,而全然缺乏对“视角,’自身的反思——如果“角度”是扭曲的,那么认识自然无法做到中正。如同迄今为止的种族主义、阶级主义、民族主义视角已然或正在被文明所克服一样,角度自身无法为认识提供辩护。那么,我们如何获取关于世界的科学认识。也就是获得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很遗憾,这个问题并没有方便的答案,否则世界各地的无数学者不必再继续费心劳神地进行研究、探索与反思。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探寻、无法接近关于世界、关于文明的普遍认识。我们的认识起点,只能是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进程自身;而我们评价的基准,则是文明发展的最高状况、对这种状况的正确认识以及人类自身对好的生活的构想。因此,我们注定要在理想与现实的紧张中展开我们的认知活动。幸运的是,由于学术活动的昌明,人类迄今为止文明史的方方面面正得到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其经验教训正在得到深刻的反思。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总能获得校正我们认识世界所不可或缺的知识与工具。“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当我们谦卑地面向他人、面向自己之时,我们就已然开始面向这个世界。
事实上,对于可欲的好的生活,这个世界一直在大公无私地向我们展现它的可能。中国古典有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只有置身于世界社会当中,我们才能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世界是一个社会,个体与由个体构成的各种团体(包括国家),是其中主要的成员。我们不应忘记的是,这些成员构成了我们所知的世界自身,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场景与背景。只有从这个世界自身出发,也就是从我们的生活自身出发,我们才能理解这个世界的成员。——我在导言中提到的“新世界主义”,正是基于这种对世界社会与我们生活自身关系的理解。
二
回想起来,这些书评论文竞成为我这几年最主要的学术表达平台。这里所说的“学术表达”,首先是指每一篇文字的立意与撰写,我都竭力按照学术论文的标准要求进行。学术论文的标准固然不一,但客观上经得起学术共同体的检验,主观上符合知性诚实的品质。则是我所有工作不证自明的基本前提。因此,在撰写每一篇文章时,除了自己日常的积累,我都要进行相关书籍与资料的重新阅读。这些阅读直接反映到了文章的引用上。
不过,这些“学术表达”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将自己的学术积累、基于学术的社会与世界认知,通过书评的方式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分享。因此,在撰写这些文字时,报刊读者群的存在,成为我时刻意识到的对象。这种意识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将某种观点尤其是学术界有着普遍共识的观点加以介绍的同时,将自己的心得与认识表述出来。回想起来,因版面限制。每次撰写书评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反复凝练观点与语言表述。其中,对篇幅的一再压缩,让我屡次品尝“忍痛割爱”的感受。
然而,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客观限制,我对学术表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因有限而珍贵的版面中,将自己最有心得的研究与认识呈现出来与更广泛的读者分享,激发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读者的思考,这不正是学术研究工作的最终旨归吗?由此我想到了修学时代导师一再强调的立场,即撰写论文时要有“禁欲主义”的态度:每一句话从头到尾都要得到基于反思的控制。学术表达如果不能做到克制与审慎,则严谨与严肃的品性将无从谈起,最终也将无益于我们对好的生活的想象、探求与建构。
不过,上述说法并不意味着自我免责,不意味着自己可以不再关注文章中可能有、必然有的不当表述——事实正好相反,因为“学术表达”的核心要义正是,作者要为自己的文字承担最后的责任。在这一点上,我热切地期待来自读者共同体的呼应与批评。
三
在多数文章的立意与撰写过程中,《上海书评》的编辑黄晓峰先生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心情鼓励与智力支持,在此我要表达对他的真挚感谢。《上海书评》宽容而务实的风格,让人时刻想到沪上文化的底色与底蕴,也正在为其赢得恰如其分的声誉,如今成绩斐然,已有目共睹。在此,我也向编辑部所有成员表达敬意与谢意。他们为这个世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自我表达的机会。
另外,《时代阅读》的编辑吴慧女史给予了我同样的帮助与机会,在此也向她表达同样的谢意与敬意。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的慷慨资助。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的学术活动与资助,是我自己与这个世界发生关联的另一个主要渠道。毋庸说,在参与这些学术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已然通过某种方式反映到了本书的诸多文章当中。因此,我必须向研究院方面、向共同参与研究事业的各位同仁谨致谢忱。
周边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周边世界,自古如此。
古典时期,中国看周边世界,五服之分,华夷之辨,皆非建立在常识基础上;周边看中国,倒是更实用主义,因需调整视角。这差别,原因无二,盖中国不真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
近代以来,东西碰撞,强势的中国文化遭遇更强势的西方文明,前者仍沿袭看周边世界的姿态,一败再败,不明就里,自此陷入混乱,自知与他知失去方向感。
中国人从无认识他人的训练,历史长河中,他人永远是被定义的对象.而非自我认知的坐标,所以,中国人也并不真的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人是天下的主宰。天下的根本逻辑,是神州文化四处布化,是各化外之地的归化。这里没有历史,历史早在布化与归化陈陈相因的循环中终结。
中国人也做过认识周边世界的尝试,比如魏源,比如梁启超,比如顾维钧。所有努力,或不被重视,化作国朝上下共识,或被一次次激烈革命打断,半途而废。中国人始终建立不起对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最终也不能完成自我定位,因此付出的代价,庶几无可计算矣。
然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完成此项工作的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丛刊试图为此作出努力。
这努力也是一班有志者的自我教育过程。当代知识人长期昧于小圈子利益,坐井观天,画地为牢,长于“主义”之争,短于建设性批判,局限了他们的视野,混乱了他们的立场。而一个民族的命脉.很大程度系于知识人的全部积累、创造性工作。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进而构建全球格局体系,都缺少不了知识人的精密且具宏观视野的基础工作。此一过程艰难而艰深,在开启学习先进国家理念和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展自我教育,以使我们全部身心投入到这一工作中来,在其间获得灵感,取得进步。
李永晶所著的《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以独立篇章的形式和学术论文的标准,深入浅出地将共有的问题意识与观点以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带着对传统“世界秩序”和“文明史观”的批判眼光,找出我们对于自我与他者、对于世界自身的认识的症候所在。本书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诊断和处方,以及展开的实践多少有益于我们这个时代。
李永晶所著的《正眼看世界(历史国家与文明新论)》具有非凡的知识宽度和深度,又有日式细腻优雅的文笔,兼具知性的现实感和感性的人文情怀,是大众读者了解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和世界的绝佳入门读物。
教你如何用一种新世界主义视角去认识中国和世界。翻开此书,一种全新的世界视野正在向我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