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段纷繁起伏的历史?中国是怎样逐步从“文革”走向改革的?毛泽东的遗产对改革的意义何在?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对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是有极大意义的。
本书收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在《中共党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一些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社教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批林整风运动始末,毛泽东与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毛泽东关于转化的哲学思想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步履蹒跚地行走在改革之路上时,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大革命”的原因何在,它要达到什么目的?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中,西方发达国家里也是一片狂热的造反之声。这只是偶然的巧合吗?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因重重阻力而停滞不前以至纷纷换旗易帜时,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却由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国推向高潮,渐入佳境。应如何解释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
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正确在评价党和国家的历史,正确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政治、思想遗产是如何作用于中国改革进程的?
前言
1960年代的世界与中国
社教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理想与空想之间
对“文化大革命”发生原因的再认识
从《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到《二月提纲》
中共九大前后全国的备战高潮
五七干校述论
批林整风运动始末
“文革”中的“斗、批、改”运动
1970年前后国内形势的几个特点——以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为例
一个关于平等的虚幻神话——“文化大革命”中的招生改革
中国是怎样从“文革”走向改革的——中国改革的起点与路径选择
先驱与滥觞——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30周年
毛泽东与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
毛泽东与邓小平人民主体观比较研究
毛泽东关于转化的哲学思想
延伸与准备——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进程与原因
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要素——以“九个月纠‘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