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聂富强,李天行主编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聂富强、李天行主编的《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汇集了90年来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在馆舍变迁、资源建设与制度革新等方面的艰辛发展历程,回顾了历史,展示了成果,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是西财图书馆发展及图书馆人工作历程的真实写照。

本书能够使广大读者在品味书香的同时,也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增添亮丽的一笔。

内容推荐

聂富强、李天行主编的《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立意深远,以史为据、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自1925年至今的90载光辉历程。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教育爱国筚路蓝缕;季琴成华生根发芽;艰苦奋斗坎坷岁月;春回复发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大雁展翅;馆员心声协创新程。

目录

第一章 教育爱国筚路蓝缕(1925~1938)

 第一节 私立光华大学图书馆发展历程

一、雏形初具

二、建设发展

三、发展完善

 第二节 印象图书馆

一、图书馆人

二、图书馆拾零

第二章 季琴成华生根发芽(1938~1952)

 第一节 图书馆历史之季琴成华沿革

一、馆舍变迁与环境建设

二、资源建设与经费支持

三、管理制度与人事更迭

四、部门分工与工作实况

 第二节 印象图书馆

一、复校初具规模

二、张寿镛先生雅事

第三章 艰苦奋斗坎坷岁月(1952~1978)

 第一节 四川财经学院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

一、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

二、馆舍发展与物资设备

三、图书经费与馆藏建设

四、业务工作与学术活动

 第二节 “文革”中的坎坷岁月

 第三节 印象图书馆

一、一生的见证与奉献

二、终身受益的工作

三、无悔的选择

第四章 春回复生改革开放(1978~2000)

 第一节 恢复发展时期的图书馆

一、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

二、馆舍发展与物资设备

三、图书经费与馆藏建设

四、读者服务与对外交流

 第二节 印象图书馆

一、政治经济学系1982届毕业生图书借阅分析

二、岁月匆匆

三、忆往昔岁月

四、珍贵的记忆

五、平凡工作,出彩人生

六、图书馆与我

七、往昔点滴在心间

第五章 日新月异大雁展翅(2000~2015)

 第一节 馆舍、馆藏、馆员、馆制

一、馆舍

二、馆藏

三、馆员

四、馆制

 第二节 读者服务

一、流通阅览

二、学科服务

三、信息参考与情报开发

 第三节 人才培养与科研工作

一、人才培养

二、科研工作

 第四节 货币证券博物馆与对外合作交流

一、货币证券博物馆

二、对外交流与合作

 第五节 “211工程”项目建设与信息化发展

一、“211工程”项目建设

二、信息化发展

 第六节 印象图书馆

一、以馆为家十四载难忘岁月与情怀

二、金融资料工作三十五年漫谈

三、平凡中的不平凡爱心学校献爱心

四、大灾面前显大爱坚守岗位送关怀

五、图书馆里活跃的学生团队

第六章 馆员心声协创新程

 第一节 图情情怀·梦想篇

一、飞向云端的大雁

二、圣殿里的修行

三、梦想照进现实

 第二节 回首往昔·岁月篇

一、回味

二、回萦

三、回眺

 第三节 凡语真情·众言篇

一、时光心曲

二、点滴心迹

三、新人心语

四、拾贝心海

五、鸿雁心声

附录一 历任馆长、副馆长列表(以担任时间为序)

附录二 西南财经大学建校历史沿革表

附录三 第四届行属院校图书馆馆长研讨会汇报材料——各馆馆情统计表(1995)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 四川财经学院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

1952年9月,中央教育部批准《1952年西南区高校学校调整方案》。同年10月,在原私立成华大学图书馆馆舍、图书及人员的基础上,学校先后调入成都会计专科学校全部图书及人员、西华大学经济系、重庆大学银行保险系、川北大学企业管理系等院系部分图书,建立了四川财经学院图书馆。由此,我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建馆初期,图书馆规模较小,设备也很简陋。当时的馆舍面积仅1062平方米,藏书不足2万册,工作人员十分紧缺。1953年,适逢学校第二次院系调整,贵州大学企业管理系、西南革大三处先后调入四川财经学院。至此,随着西南地区17所院校人员及财经类图书的调入,我馆馆藏图书增加至近10万册,工作人员也有所增加,图书馆规模初具。这一时期,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在国家高等教育部的领导下,学校领导的关怀中,图书馆人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图书馆原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扩充馆舍,增加馆藏,提升业务水平,同时,在图书馆的组织机构建设、管理制度、学术活动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图书馆事业得以初步发展。

一、组织机构与队伍建设

(一)领导体制

1952年以来,图书馆组织领导体制发生过两次变革。1952-1961年期间,图书馆属于科级单位,归教务处领导,设正副主任,分别由钟定春和叶惠英担任。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后,图书馆开始设正、副馆长,并设立采编、流通阅览、期刊三个小组,配备一名馆长秘书。我馆第一任馆长由刘纪之担任,副馆长为丁道谦。之后接任的正、副馆长分别是温嗣芳和周扶中。

1961年,《高教60条》颁布,充分肯定了图书馆在高校教学和科研中的地位与作用。至此,图书馆从教务处独立出来,升为处系级单位,直属学校领导,由一名副校长分管。这一时期,图书馆在采编、流通、期刊的基础上,新增参考咨询小组,共四个小组,配备一名馆长秘书,即办公室主任。

(二)队伍建设

1952年图书馆建馆时,全馆仅有7名工作人员,其中,大专文化程度的有4名。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增至31人,其中,图情专业的工作人员有2名。图3-1、3-2为该时期我馆馆员的合影。

1954-1957年期间,由于政治运动和工作的需要,学校人员变动频繁,图书馆一度成为准备外调人员的中转站,先后调入调出职工20余人。1958-1966年间,馆内工作人员数量才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21~32人之间(见彩图12)。

(三)管理制度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7月,文化部召开了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图书馆今后要负担科学研究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同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我馆时任副馆长丁道谦与川内其他高校图书馆馆长作为代表应邀参加大会,并在大会上发言。图3-3是当时我校教务处就丁道谦副馆长出席图书工作会议一事,与高等教育部的往来信函。

P45-46

序言

“世尚大学,天擎智慧,蓄势光华,跨越世纪”。笃志经世济民的西南财经大学,有一个携手师生,与时共进的图书馆。谈起图书馆的故事,不禁想起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先生的一句名言:“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内涵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者递进、传承而发展,由物(馆舍)、人(馆员和读者)、神(馆藏文献所承载的智慧与精神)三者融和、辉映而拱立。”一所大学,其图书馆发展历史的起承转合又何尝不是这所大学本身文化变迁,甚至是其所代表民族文明发展的缩影呢?

《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立意深远,以史为据、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自1925年至今的90载光辉历程。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教育爱国筚路蓝缕;季琴成华生根发芽;艰苦奋斗坎坷岁月;春回复发改革开放;日新月异大雁展翅;馆员心声协创新程。书中汇集了90年来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在馆舍变迁、资源建设与制度革新等方面的艰辛发展历程,回顾了历史,展示了成果,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是西财图书馆发展及图书馆人工作历程的真实写照。从内容创作的角度分析,本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弥补了现有作品在光华、成华时期图书馆发展记载方面的历史空白,是对西财图书馆发展历史的完整回顾,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档案价值。

其二,印象图书馆以软文、图片、回忆录等形式向读者勾勒出了不同历史时期西财图书馆的生动画面,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其三,本书撰稿集全馆之力,是图书馆全体员工集体创作的智力成果,融汇了每个西财图书馆人的情感,代表着图书馆教辅工作者真实的心声,具有较高的原创性。

在此次撰稿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一次文献记录和原始档案资料,借鉴了已有馆史研究成果,参考了部分学术期刊和专著,采访了多位图书馆离退休老员工。但本书并不是一本完全的学术专著,书中对直接引用部分都做出了相应说明。由于时间跨度大,部分档案资料很难收集完整、原件破损、字迹模糊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部分内容尚存在引用资料年代不详、语言文字待考等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和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

当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传统图书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对图书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服务要求。“悦读启迪智慧”,思维成就人生。从古代的藏书楼到现代的图书馆,其在文化传承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始终是不可替代的,实体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空间“强制”环境,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高质量和集成化的各类学习资源都是广大读者汲取知识、充实自我的源泉。面向未来,图书馆也将发生适应性的转变,并不断向智慧型方向发展。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图书馆是其智慧库;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图书馆是其文明的象征。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其《图书馆学五定律》中提到:“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着的有机体。”西财图书馆在1925—2015年这90年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作为金融特色鲜明的财经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信《图书馆的故事:西财90年》这本书能够使广大读者在品味书香的同时,也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增添亮丽的一笔。大学无限,智慧无疆。刻画学术记忆,开启文化视窗,凝聚往来师生。在日月光华中,静静地思想,默默地眺望。

2015年4月

后记

我们能为90年校庆做点什么呢?2013年,馆长们几经讨论之后,编写本书的提议得到一致通过,并列入图书馆2014年的重点工作计划。学校有多少年的历史,图书馆就有多少年的历史,图书馆的发展史,就是学校发展最好的缩影,她不仅是学校历史的一部分,更是当下图书馆人承继优良传统、迎接新形势挑战的动力源泉。2014年初,主编们经过数月的校内外多方调研和考察,确定了基本思路,又挑选了五位青年馆员组成编写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

除了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编写小组还走访了有关单位。刘小凤和史雅莉跟随李天行调研员前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市档案局,张欢和张瑶多次到校档案馆查询,孙卫平负责调研校史馆并与史雅莉到成都市档案局查阅历史资料。

2014年10月初,在与主编讨论后本书的大纲基本成形,根据校史划分五章,并增加“馆员心声”和“印象图书馆”,以使本书充满“人味”。我们从孜知书会招募了18名志愿者,每章分配三名学生作为编写助理。2014年10月10日,全馆动员大会在柳林校区腾骧楼召开,编写小组汇报前期工作,大家纷纷建言献策,最后主编安排了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全馆撰写任务分工,拉开了全员参与编写本书的序幕。

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别由刘小凤和史雅莉负责。该章涉及的内容年代久远,资料较少,即便是找到了资料,资料中的很多文字也难以辨认。出于对光华大学创建及抗日爱国特殊时期经历的好奇,刘小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史雅莉跟随李天行调研员前往上海查找资料,回来后认真研读,慢慢理出头绪,找到了自己满意的表达方式。几经周折才在成都市档案馆和上海找到原始资料的史雅莉在编写过程中有三点感触:一是档案使用管理严格。成都市档案局的档案按规定不能拍照,经书面申请和协调才获得许可,档案局还指定专人审查,以防出现知识产权等纠纷。二是成华大学工作记录完备。当研究前人亲笔书写的档案文献时,发现前辈们工作资料翔实完整、记录条理分明,心中顿生无限敬佩。三是档案文献识别困难。认读密密麻麻的繁体小楷,确实相当于上了几堂生动的书法课。

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由张欢和张瑶负责。虽然以前的校志中已有关于图书馆1952—2000年的较详细资料,但那些是远远不够的。张欢与张瑶多次从温江校区到光华校区档案馆调取档案资料。从最初的想法,到大致的框架,再到日益丰满的文字,一路走来确实不易。编写馆史的过程,用张欢的话说,“仿佛是为一幅久远的画卷做修复的过程,擦拭卷轴上的污垢,拂去画卷上的尘土,小心地还原她原本的面貌,听她讲述过去的故事”。张瑶在撰写第四章的过程中,结合人物采访感受不断思考如何才能真实再现老一代图书馆人在“文革”后励精图治重振图书馆,为此她专门翻阅了有关改革开放后图书馆发展的书籍。  第五章由集体创作,由十多位资深馆员按专题进行前期撰写,由孙卫平编辑整理。该章涉及的内容年代较近,重大事件较多,材料众多。2015年1月中旬,根据主编的意见,编写小组参与本章的修改和补充工作。该章中,“馆舍”由张瑶、孙卫平共同完成,摘取刘露提供的部分材料;“馆藏”由黄玉珠、欧阳品山指导,由史雅莉、张欢完成;“馆员”和“馆制”由杨露提供基本资料,由郑丽菁撰写,由张欢修改;“流通阅览”由刘露撰写,由余竹菲、孙卫平修改;“学科服务”由夏蓉完成资料搜集与撰写,由张瑶编辑;“信息参考”由杨永健、肖蓉、孙卫平撰写,由夏蓉、吕梅和孙丹补充相关数据;“人才培养”由邓慧智完成;“科研工作”由李杰撰写,由邓慧智指导;“货币证券博物馆”由尚元撰写,由孙卫平补充;“对外交流与合作”由刘小凤、孙卫平撰写;“信息技术发展”由曾劲松撰写,由史雅莉补充;“‘211’项目建设”由缪明杨和贝蕾撰写。本章“印象图书”馆中,兰萍撰写了金融资料中心建设的文稿;缪明杨、陈丹、刘露提供了关于地震及爱心学校的回忆文稿。

第六章由全体馆员撰写,由孙卫平负责收集、修改和编辑。如何编辑好一百多名馆员长达数万字的“馆员心声”,这是个从未遇到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孙卫平先后得到主编聂富强馆长和副主编舒滔副馆长的热心指导。本章部分内容的安排受到邓慧智和夏蓉的启发;部分三级标题的命名是邓慧智、张欢、张瑶、史雅莉等人集思广益的结晶。

本书的附录、目录、书稿合成工作由张瑶承担,彩图整理编排由史雅莉和张欢负责。主编聂富强馆长、李天行调研员和副主编缪明杨副馆长、舒滔副馆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编写小组进行阶段性指导。本书的草稿完成后,由刘小凤、史雅莉通读全稿,小组成员内部进行两次自检修改,几易其稿才完成初稿;结合主编们提出的意见,小组又补充人物采访并删减部分内容,完成了本书的二稿;主编们精读二稿之后,结合尹庆双副校长与刘方健、董建民等专家及老馆员们提出的宝贵意见或建议,具体分工指导小组成员进行第三次大的修改,第一、二、六章由聂富强指导,第三章由李天行指导,第四章由舒滔指导,第五章由缪明杨和舒滔指导;最后由聂富强和编写小组成员完成全书统稿。

一年下来,书稿一遍遍地修改完善,编写者投入的不仅是精力,还有感情,仿佛经历了一场精神之旅,心灵在追随中历练,在感受中成长。编写小组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深入地了解了图书馆的发展历程,是一次难得的入馆学习,不但自身的能力及职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且建立了职业归属感,增强了使命感;在采访工作中,感受到老馆员的敬业精神;在编写修改中,了解了我馆过去和现在的实际工作;在彼此合作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从“新人”的角色,不知不觉变成热爱图书事业的“图情人”。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真诚感谢成都市副市长傅勇林、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馆长李笑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余海宪、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四川省图书馆副馆长王嘉陵、成都市档案馆馆长赵德喜及上海市档案局有关领导在本书资料搜集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刘诗白校长、赵德武书记、张宗益校长对本书的关心与支持,感谢校档案馆、基建处、离退休工作处的工作人员给予无私和及时的配合,特别要感谢档案馆的康蓉、陈东宝、汪林以及基建处副处长王敏和孙敦厚总工程师。

还要感谢被采访的我馆离退休人员,他们是李兆国、刘方健、李大成、袁远福、董建民、邵平、阳嘉瑛、叶惠英、丁廷碧、田荣桂、王世位、陈英、梁小鸣、蒋敏、刘家玫等前辈。这些可爱可敬的老馆员为本书提供了精彩鲜活的图书馆历史故事,在此感谢他们及所有奉献了青春岁月的离退休的图情人。特别要感谢叶惠英和王世位两位老师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老照片。

最后,还要感谢孜知书会的志愿者同学,他们为本书的采访及前期纸质材料电子化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们是:靳晓飞、李梓婷、罗雅文、刘晨洁、黄蹬谚、李艳、蔡靖倩、何珂珂、吴安燕、喻冶、吴越、吴静、杨林爱、冯家豪、张诏、景一丹、常晶学、陈林荫、李立波、石峰屹、纪玉桐、麻文博。

俄国思想家、革命家赫尔岑说过:“充分地理解过去,我们可以弄清现状。深刻地认识过去的意义,我们可以揭示未来的意义。向后看,就是向前进。”通过本书,我们应该更为深刻地了解过去,崇敬过去,从中汲取经验,以史为鉴,在回顾历史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从新的起点出发,迈向更远更加辉煌的未来!

本书编写工作小组

2015年4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5: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