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晓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南京曾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在建筑活动方面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回顾这一转型期的建筑历程,对我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汪晓茜编著的《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1911~1949)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27位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个人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和作品。

内容推荐

汪晓茜编著的《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重点介绍了民国阶段(1912—1949年)曾在南京注册执业或开展过职业实践的27个代表性中外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背景、职业履历、历史地位、在宁创作经历和作品。此外,还系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建筑师职业体系的建设过程,展示了民国条件下职业建筑师群体的真实工作状况和不同寻常的成长经历,深入探讨在近代科学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制度间的碰撞下,建筑师如何将主观能动性和被动适应性结合起来应对时代条件和要求,以期对同样面临转型的当代人和当代社会有所启迪。作为时代精英,这些建筑师的活动及影响力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通过他们的工作和成果亦可一窥民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

本书不仅适合以建筑学、城乡规划为专业背景的技术工作者、教师、学生参考,亦适合于对南京近代史、社会史、民国文化、历史人物或南京城市建设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收藏。

目录

序言

前言

0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0.1 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城市近代化

 0.2 建筑风格的多元混杂

 0.3 建筑技术的转型

 0.4 建筑师和建筑教育的发展

1 中国近代建筑师职业制度之源起

 1.1 近代建筑师职业制度形成过程

 1.2 地方政府和国民政府法律法规的推动

 1.3 建筑师专业团体建设

 1.4 建筑师职能的确认

 1.5 近代建筑师职业制度化的特征

2 民国时期南京职业建筑师群体的形成和专业化过程

 2.1 在南京的职业建筑师构成

 2.2 在南京的职业建筑师群体分布特点

 2.3 民国南京建筑师专业团体——南京市建筑技师公会

 2.4 《南京市建筑规则》的相关规定

3 民国时期南京职业建筑师的工作状况

 3.1 项目启动阶段

 3.2 设计图样阶段

 3.3 施工建设阶段

4 民国时期南京代表性职业建筑师及其作品(中国人名姓氏按拼音顺序排列)

 4.1 陈裕华

 4.2 董大酉

 4.3 范文照

 4.4 过养默

 4.5 李惠伯

 4.6 李锦沛

 4.7 李宗侃

 4.8 刘敦桢

 4.9 刘福泰

 4.10 卢树森

 4.11 卢毓骏

 4.12 陆谦受

 4.13 吕彦直

 4.14 缪苏骏

 4.15 齐兆昌

 4.16 孙支厦

 4.17 童寯

 4.18 奚福泉

 4.19 徐敬直

 4.20 徐中

 4.21 杨廷宝

 4.22 虞炳烈

 4.23 张镛森

 4.24 赵深

 4.25 亨利·茂飞

 4.26 公和洋行

 4.27 帕金斯建筑师事务所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悲怆而又带有壮烈色彩的时代,一边是末世的慌乱,一边是尚不明朗的未来,人们在这乱世中,怀揣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理想和面对现实的无奈。近代阶段(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变革发生最剧烈的阶段之一。“历史之必具变异性,正如其必具特殊性”①——近代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变异性,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遗存,因此新旧共处是必然的状态。在这样一个时代,建筑业和建筑创作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它是多元的,带着探索的意味,找寻着自己的道路和方向,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涌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意义上的职业建筑师,他们的努力和奋斗,他们的命运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近代中国建筑的状况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城市近代化;二是建筑风格的多元混杂;三是建筑技术的转型;四是近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的发展。从中可以一窥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点。

O.1 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城市近代化

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城市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以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陆续开始向近代化转型。侯幼彬先生从“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角度”将其分成主体开埠城市、局部开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工矿专业城市四个类型。主体开埠城市一种是以开埠区为主体的城市,如上海、天津等;另一种是租借、附属地型的城市,如青岛、大连、哈尔滨。局部开埠城市指在全城划出特定地段作为租借居留区,新旧城区共同发展,如济南。交通枢纽城市指由铁路建设或水陆交通便利形成的城市,如郑州、石家庄等。工矿专业城市是因近代工业兴起而兴盛的城市,最典型的是南通②。

从整体上说,国内近代城市发展的进度随时局变化各有侧重且相对独立,地区间发展并不平衡。以时间为序,首先19世纪末,华南地区因远离封建政治的权力中心,在经济上表现为存在“多种资本主义初期成分的边缘经济”,典型城市包括香港、广州等。这类城市在鸦片战争前就与外国通商,民间建筑不自觉地走上中西融合的道路,新建筑风格多表现为殖民地外廊式风格。而华东地区的上海作为第一批“五口通商”口岸,自1843年正式开埠之后,依托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和租界的政治特权,逐步发展成为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近代建筑齐备,市政建设和管理近代化的第一大都市。20世纪初,东北地区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奉系军阀两股势力控制,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先后进行了近代城市规划。华北地区包括北平、天津在内的重要城市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发展迅速。近代中期则是华东地区的迅速崛起,随着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以南京为政治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于1929年分别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市中心区域计划)),展开一系列官方主导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使这两座城市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成为华中西南地区发展的契机。政府机构、人员、物资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南腹地转移,重庆、昆明等地因其战略地位而获得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上的长足进步。面对空袭、战争的威胁,建筑师们适应性地发展出“防空规划”和“防空建筑”等新形式。

近代城市转型是剧烈的,城市数量、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性质和城市面貌等都发生明显转变。城市作为现代生产力和新社会关系的引领者,其物质空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无疑对整个中国建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0.2建筑风格的多元混杂

19世纪之后,中国传统木构体系仍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发展,同时在西方建筑观念影响下的新建筑体系也开始进入大中城市,造成两种建筑体系共存并相互影响的现象。总体来看,近代新建筑风格大体分成三大类,包括洋式建筑(早期殖民式、中后期西方复古和折中主义)、传统复兴式建筑(宫殿式、混合式)以及现代建筑(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和现代主义)。

O.2.1洋式建筑的引进与传播

殖民式(Colonial Style)建筑,或称外廊式建筑。它是存在于近代前期的一种过渡型的洋式建筑类型,存在时间很短,主要分布在最早开辟租界的近代主流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汉口等,一些边缘城市如厦门、芜湖、重庆、宜昌、烟台、汕头等也有建造。殖民式建筑是近代英国殖民者将欧洲建筑风格传入东南亚一带,为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形成的一种带外廊的流行样式。1557年葡萄牙人将这种风格带到澳门,殖民式建筑由此在中国兴起。17世纪末,广州十三行街等处的洋行、银行、俱乐部、领事馆等建筑多为此类风格。日本学者藤森照信就认为外廊式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起点③。鸦片战争以后殖民式建筑进入中国内地。在上海、汉口等地侨居的外国商人、传教士、领事馆职员等开始自行绘制图纸,由中国营造商承建殖民式房屋。长方形平面,单层或二三层砖木结构,西式四坡屋顶,或甚至用中式歇山顶,四周有带露台的券廊,使用本地工匠,就地取材。

为增强立面装饰效果,后期殖民式风格中纯粹的外廊式构图大大减少,尤其在上海,随着清水砖墙立面手法的普及,除了用青砖、红砖交织排列产生色彩效果外,设计师还使用了其他多种手法,如立面的连续券构图转变为连续的券柱式构图,檐口上设三角形山墙,柱式变化自由而多样,砖雕花饰大量出现,装饰更为复杂(图0—1)。

西方复古主义和折中主义是另一种西方建筑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表现。该风格的传播离不开以传教士为主的早期教会人士、西方职业建筑师以及中国近代留学建筑师的共同努力。

近代中国部分城市开埠后,传教士通过各种途径自行筹建西式教堂。一般只要当地条件允许,教堂或礼拜堂就会建造得与某个美国或者英国的教堂完全一样,风格可以借鉴西方历史上的各个阶段:或哥特式,或罗曼式,或文艺复兴式……如上海虹口塘沽路西唐女校(1894年)、董家渡天主教堂(1853年),广州天主教圣心堂(1863年),天津老合众教堂(1864年),武昌主教座堂(1889年)等(图0—2、图0—3)。P2-4

序言

南京曾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在建筑活动方面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并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回顾这一转型期的建筑历程,对我们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建筑活动一般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建筑实迹与建筑创作过程。目前在已出版的中国近代建筑专著中,对建筑实迹方面多有评述,而在建筑创作过程方面却明显偏少,尤其对职业建筑师的创作经历与成就,以及当时整个职业建筑师群体的社会状况更是少有研究。 《大匠筑迹:民国时代的南京职业建筑师》一书则在这方面做了较深入的探索,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作者汪晓茜博士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对当时的社会根源、职业建筑师的制度、建筑师的创作特色与经验做了较全面的调研与评析,生动鲜明地还原了当时社会中职业建筑师的生存状况及其贡献,特别是对少数跨时代的优秀建筑师的经验与智慧方面做了重点探讨。本书不仅具有专业的参考价值,也对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给予了相关佐证。

一座城市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尤其那些历史文化名城更是如此。建筑作为城市面貌最明显的反映,它的历史印记总会在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城市空间、城市标志等方面有所表现。南京近代的职业建筑师正是南京近代城市面貌的塑造者,因此,本书对他们的创作经验与贡献进行系统地总结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这对当代建筑师或建筑工作者都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也可以成为在校专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本书的丰富插图也会增加可读的兴趣。

后记

20年前我来到东南大学,投身著名建筑学者刘先觉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学位,从那时开始就和中国近代建筑的学习和研究结下不解之缘。刘先生当年在其导师梁思成指导下完成1949年后我国第一篇研究近代建筑的学位论文,以此为起点,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和之后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团队在此领域长期耕耘,薪火相传,成果斐然。近年来研究内容已从建筑本体进一步延伸至关注近代建筑发展中的人和管理制度,而南京这座见证民国兴亡的特殊城市为之提供了极好的样本。每当走过那些漂亮的民国老房子,我常常在脑中勾画建筑师们的创作情形,我明白在近代社会和文化的重大转型背景下,这批才华出众的知识精英们的创作道路是异常坎坷的,但他们在艰难条件下奉献出如此优秀的作品,这其中该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奋斗历程!我想向现代人呈现这一切,试图从建筑设计的实际操作层面出发,探究中国职业建筑师不同寻常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是,民国环境下这些人的活动及影响力还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一定程度上亦从物质空间塑造上折射出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情感的状态及需求,通过他们的工作和成果亦可以一窥民国社会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这本书既是向前辈建筑师的致敬,也是向这座饱经磨难的城市的历史致敬,这是我们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

日常工作繁忙,所以写作过程断断续续,但始终得到刘先觉教授的鼓励,先生不光是我学问上的领路人,他严谨踏实和勤奋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极大,希望我的点滴成果不负他的期望。

感谢齐康院士的大力支持,他多次与我交流,使我深入了解其父——民国时期南京一位优秀建筑师的职业经历和特殊境遇下的非凡品格,同时齐院士对专业的热情和真知灼见使我深受教益。

我还要感谢以下的同行和同事们:柳肃、赖德霖、周琦、李海清、李百浩、刘松茯、黎志涛等诸位教授,他们在近代建筑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给予我启发,并慷慨地分享了相关资料。此外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执行总监沈晓明先生、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郭华瑜教授也提供了宝贵资料。

感谢我的学生俞琳,我们共同思考、讨论和研究了前三章,她提供很多积极的建议并撰写了部分内容。此外,也感谢季秋、王海雨、黄越、胡霖华、温珊珊等研究生的积极协助。在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还得到东南大学档案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图书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城建档案馆、南京图书馆等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一并致谢。

最后要衷心感激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精神上的鼓励和生活上的支持,本书终结恐怕还将遥遥无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5: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