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论
1.1 研究视角与意义
1.1.1 研究的视角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对外国的研究进展
1.2.2 对我国的研究进展
1.2.3 研究的综合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内涵思辨
2.1 理论基础
2.1.1 地理空间论
2.1.2 人地关系论
2.1.3 规划论
2.1.4 三位一体的理论逻辑
2.2 概念界定
2.2.1 空间
2.2.2 规划
2.2.3 体系
2.2.4 空间规划与空间规划体系
2.3 内涵思辨
2.3.1 空间规划体系与哲学
2.3.2 空间规划体系与科学
2.3.3 空间规划体系与制度
2.3.4 空间规划体系的属性
3 外国空间规划体系的范畴、价值及类型
3.1 西欧模式
3.1.1 不列颠模式
3.1.2 拿破仑模式
3.1.3 日耳曼模式
3.1.4 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与西欧模式综合分析
3.2 美澳模式
3.2.1 美利坚模式
3.2.2 澳大利亚模式
3.3 东亚模式
3.3.1 日本模式
3.3.2 韩国模式
3.4 类型与价值综合分析
3.4.1 形成机理
3.4.2 类型分异
3.4.3 范畴价值
4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范畴与价值流变
4.1 古代与民国时期
4.1.1 古代范式
4.1.2 民国探索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程
4.2.1 发展流变
4.2.2 价值取向
4.3 范畴与价值综合分析
5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反思与重构原理
5.1 困境分析
5.1.1 行政困境
5.1.2 运作困境
5.1.3 法律困境
5.1.4 困境解释
5.2 时空判断
5.2.1 基本范畴
5.2.2 派生范畴
5.3 重构原理
5.3.1 重构的驱动力
5.3.2 重构的必要性
5.3.3 重构的总原则
6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方案与机会选择
6.1 实践考察
6.1.1 N规合一
6.1.2 重建规划
6.1.3 小结
6.2 重构思路
6.2.1 纵横整合
6.2.2 完善机制
6.3 参考方案
6.3.1 保守方案
6.3.2 激进方案
6.4 机会选择
6.4.1 认知觉醒
6.4.2 客体提取
6.4.3 主体作为
7 结语
7.1 空间规划体系:一个认识主客观的命题
7.2 空间规划体系:一个反思主客观的途径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