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宗师赫崇本(精)/中华海洋学人系列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侍茂崇//李明春//吉国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侍茂崇、李明春、吉国通过《一代宗师赫崇本》,写赫老,要写赫老,不仅仅是为了告慰赫老的在天之灵,更在于对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中国海洋事业交上这个命题的一份答卷。在尚功名、慕利惠的今天,不能忘记现代中国海洋事业的昨天,不应该忘记赫崇本老先生那一代人的贡献。是他们铸就了我国海洋事业的脊梁,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事业发展的根基,还有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必将沉淀为文化而永远传承。”

内容推荐

《一代宗师赫崇本》作者是赫崇本先生的弟子侍茂崇、李明春、吉国,以敬仰谦虚的态度,著就此书,记录赫老的一生,对赫老的深切缅怀。今天他的学子著书纪念赫崇本,缅怀恩师,除了寄托哀思,主要是为了将赫先生的业绩和风范,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我辈和后辈中得以传承海洋文化并得以发扬光大。

目录

第一章 凤凰山下

 一、凤凰山下西堡村

 二、童年赫崇本

第二章 清华学子

 一、北平求学

 二、清华学子

 三、叶企荪先生高足

第三章 上下求索

 一、津门授业

 二、烟台益文

 三、婚恋

 四、吴有训先生的关怀

 五、流亡西南

 六、良师益友——周培源、闻一多

第四章 异国求学

 一、七名学子

 二、人生的抉择

第五章 大展宏图

 一、毅然回国

 二、中国物理海洋学教育拓荒者

 三、一个好汉三个帮

 四、筹建山东海洋学院

 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第六章 欲做海洋事,先做海洋人

 一、海上生存为第一要务

 二、船上多面手

第七章 赫崇本培养人才“四重奏”

 一、赫崇本教与学的四重奏

 二、百闻不如一见——见习实习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学实习

 四、学以致用——生产实习

 五、综合素质检验和培养——毕业实习

第八章 “中和位育”的潜行者

 一、潘光旦先生的“中和位育”

 二、人格教育

 三、优秀教师是“中和位育”的核心

 四、正人先正己

 五、自由的学术争论

第九章 “赫家军”是这样炼成的.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率先垂范

 三、“战前”预演

 四、做好后勤

 五、功勋卓著

第十章 船——撬动海洋科学的支点

 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二、浓墨重彩绘蓝图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十一章 利器在哪里

 一、睿智慧敏

 二、“313”研究组的诞生

 三、万紫千红才是春

第十二章 人格魅力

 一、讷于言,敏于行

 二、心智无常,物尽其妙

 三、“为谋千年福,何辞今日辛”

 四、谦虚谨慎,不矜不伐

 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第十三章 灵魂的拷问

 一、风暴

 二、独行不愧影

 三、独眠不愧衾

第十四章 科学的春天

 一、铺路的石子

 二、重返教育部

 三、科学的阶梯

 四、“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第十五章 锥心之痛

 一、贤内助

 二、学生好友的慰问

 三、对逝者的祭奠

第十六章 龙归沧海

 一、真爱

 二、住院

 三、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四、阖然长逝

 五、无尽哀思

 六、龙归沧海

第十七章 一代宗师百代楷模

 一、以口为碑,事业才会代代相传

 二、以心为碑,治学精神才更感人至深

 三、以文为碑,功德会寿于金石而不朽

 四、只有心系祖国,才能放眼世界

 五、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第十八章 永远的怀念

 一、他与大海共存——深切怀念赫崇本教授

 二、新中国海洋事业的开拓者——赫崇本

 三、赫崇本诞辰100周年纪念会部分讲话

 四、可敬的女性、无私的母爱

后记

附录

 附录1 赫崇本年谱

 附录2 赫崇本主要译著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大气和海洋是耦合着的两个流体系统。它们之间的界面像具有某种控制能力薄膜似的,时刻地在调节着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动量、质量和能量的交换,这种控制能力也可以说就是这三种量值交换的物理机制。为了定量而且正确地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各种过程及其因果关系,必须在各种水文气象条件下进行海上现场观测和理论研究,并在实验室内控制不同条件,进行模拟试验。在国外,这方面的工作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和知识,但这还不是最终的结果。预期在八十年代所得的研究成果将更接近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将可以解决区域性的水文气象预报或进一步建立一个适用于全球性的天气预报方案。目前,我国在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和国际水平相比,在人力上和实验观测手段上都还有一定的差距。至于国际性的大型观测,我国也仅是初次参加。但是,也应该指出,近年来国内有些研究单位结合某些发电厂或工厂向内陆湖泊排放热水和抽取冷却回水的问题,对具有一定面积的湖泊进行了有关散热过程及水气蒸发过程的大量观测研究。可以预期,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洋化学研究工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现在应开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并加强与海洋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研究,以缩小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我国海域的特点是陆架宽广,河流众多。针对这个特点开展海洋化学的研究,肯定可以获得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也应大力着手进行深海远洋的海洋化学调查研究。海洋化学的研究内容极为丰富,目前我们亟须开展的研究课题也很多,其中,包括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气体、同位素、海水资源的提取,海水污染的防治,海水分析,观测仪器的研制以及有关的物理化学问题等等。估计在80年代,海洋化学将有巨大的发展。研究海洋化学需要具备较高的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水平,因此希望我国有更多的化学家转向海洋化学的研究。

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中近20年发展最迅速的一个分支。由于“高、精、尖”的调查勘探手段的出现以及深海钻探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实际资料为建立板块构造的新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近年来,这一学说也经受了地质科学的进一步考验与证实。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地质科学工作者正计划进行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尝试,与此同时也对我国大陆架海底油气远景评价作了些探讨。近些年来,我国地质部门、石油工业部门以及一些科研单位纷纷对我国大陆架进行了普查与勘探,已取得了初步成绩,并为我国大陆架的地质构造、沉积与地貌积累了不少的新资料,使我国海洋地质科学改变了面貌。

然而,必须承认,我国海洋地质科学和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时还应看到,发展海洋地质科学不单纯是为了开发海底矿物资源的经济目的。特别是近年来,有关陆架海区的划分、世界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的海洋权益和国际海洋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政治问题。在这方面,也要求我们海洋地质科学工作者提供有足够说服力的科学依据,以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因此我们既要研究我国大陆架的地质问题,也要对深海远洋进行地质调查研究。总之,我们要在不太长的期间内,在量与质方面提高海洋地质科学水平。我们常常说,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长期来却缺乏详细的调查研究。目前已有调查研究的规划,希望能统筹安排,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有计划地完成这项重要而巨大的调查研究工作。以提供目前我国在沿海的经济建设上所需要的科学资料。总之,我国的海洋地质科学,一方面要提高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增加实力。

P156-P157

序言

哲人说:至远者非在天涯而在人心,至久者非在天地而在真情,至善者非在雄心而在贤达。

赫崇本先生,字培之,中国海洋事业的主要奠基人,1985年永远离开了他一生魂系的海洋科学教育事业,走完了他77年的人生旅程。他人生的77年是短暂的,却又是永恒的。在短短的77年里,赫崇本先生集智慧、真诚于一身,不以个人好恶而臧真否,礼贤下士有萧何之海量,鞠功尽瘁秉承诸葛之遗风,为他的学生们,为中国海洋事业留下了不朽的治学精神和人格风范。他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

纵观赫崇本先生一生,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他发扬得淋漓尽致:作为共产党人,他始终将党的宗旨铭记于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党的方针政策似清泉般输入人们的心底;作为教师,他扶掖后学,甘为人梯,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启示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科学的奥秘及做人的准则;作为炎黄子孙,他拥有一颗对祖国、对人民无比忠诚的赤子之心;作为长者,他真诚坦率,平易近人,以自己正直善良的品格和宽厚仁慈的秉性赢得师生的尊敬;作为父亲,他家教甚严,教育子女清廉高洁,要以真才实学为人民服务,不能像有的富家子弟那样不学无术,坐吃“钱粮”!

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使他始终保持着流畅、敏锐、积极的思想状态。在老师和学子面前,他不预设什么,也不禁止什么,更不妄断什么,只是求真务实。他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融为一体,铸就了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后人。

他执教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他无愧于党的重托,无愧于他所热爱的事业。他人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海洋科学人才。正是这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开拓进取,才使我国的海洋事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今天师生们缅怀他,是对他育人以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思想的怀念;是对他视海洋教育事业为生命和那种虔诚的奉献精神的怀念。

今天他的学子著书纪念他,缅怀恩师,除了寄托哀思,更是为了将赫先生的业绩和风范化为巨大的精神财富,使后来者将其传承,发扬光大。《英汉大辞典》主编陆谷孙先生说:“知识分子应当守住底线!”在赫先生看来,这个底线至少是悲悯的情怀、高尚的道德、求真的勇气、是非的界限,以及人格的尊严。

林语堂先生说:“以口为碑,事业才会代代相传;以心为碑,治学精神才更感人至深;以文为碑,功德会寿于金石而不朽!”

在此,借用王正行前辈对王竹溪先生的赞扬,以此表达对赫崇本先生的敬仰之情:

关山苍苍,海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后记

撰写《一代宗师——赫崇本》一书,与其说是写赫老,倒不如说是诚敬师焉,重温教诲,得以教化。

初稿毕,让我不由感慨良多,正如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本书的第一作者侍茂崇老师是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系的第四届学生,是赫老的麾下弟子。自1985年赫老仙逝后,侍老师便萌生了要为赫老写传的想法。但由于当时他教学、科研工作繁忙,难以挤出时间而未能付笔。期间曾委托姚汝金先生帮助搜集素材,为日后写作做准备,同时也曾对我谈过想为赫老写传记一事。

在此先言,我不敢妄称赫老为恩师,称之为恩公才是。因为我称侍茂崇老师为恩师,敬他传承赫老大师之风范,直接教诲于我尚德励志,脱俗超凡而戎笔一生。

我与侍老师置腹是偶然的机遇。

1974年,我从山东海洋学院物理系毕业后,回到部队被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调查船大队“曙光09”船任实验室主任。次年夏,侍老师作为海洋系实习学生的领队,带队到我船出海实习。虽然我是物理系毕业的学生,但已闻海洋系侍茂崇老师“拼命三郎”的绰号,让我对侍茂崇老师倍加尊敬。实习期间,由于仅他一人而没有其他老师出海,侍老师谦商我协助他照顾学生海上实习。期间空闲时,他见我在船上无从专业且无更多事可做,便直言于我不可虚度时光、荒废学业。他知我喜文弄墨,便嘱我可根据船上的实际工作情况,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写作科普文章,以不至于虚度年华。这便是我日后从事秘书、记者和文者生涯的起点,也是我称侍老师为恩师的原因所在。

赫老仙逝后,侍老师曾对我说过为赫老写传一事,后来又因我到《中国海洋报》作了记者工作,便几次前去采访了赫老的儿子赫竞,通过搜集和积累素材,觅到赫老人生之崇高精神所在,震撼了我心灵,让我一个无名晚辈感动至深,之后草就了几篇初稿。

2012年6月12日上午,我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大洋技术中心主任吉国,相约来到了中国海洋大学老校(鱼山路校区)的“文苑”楼三楼的一间办公室,找到了早已退休多年而仍在工作的侍茂崇教授,向他请教有关海洋调查的一些问题。

侍茂崇教授是赫老的学生,是我们尊敬的老师。侍老师的学识和精神教育了一代人,也成就了一代人。他对自己的学生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谦逊有嘉。正是这一次的交谈过后准备告别前,再一次请教他还有什么教诲时,侍老师面有难色地思考了一下,但他并没有马上说话,这让我俩有些诧异。一向热情、坦诚的他为什么现在会是如此?

这时我俩才注意到,侍老师面色有些苍白,讲话时也无早日的底气。在我俩的追问下,侍老师倚靠在椅子上轻声对我们说:“今天是我心脏病手术的第30天。我真的老了,但有一事一直放不下,就是那本写赫老的书一直没有完成……”

说这话时,侍老师的脸上布满了遗憾,而眼中似乎闪动着泪花。

我和吉国一时都无语了。过了一会,侍老师又接着说:“赫老不仅教了我们科学知识,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十分难得的精神财富。如果不把这些写下来、传下去,我们对不起前者,也对不起后人。今天你俩来了,我想拜托你们协助我完善书稿,可是我不能奢望你们能够接受……”

看着眼前心力交瘁的老师,听着他不弃不舍的话语,我们都从心底生出了一阵酸楚,进而被震撼了。“侍老师”,我俩不由自主地同声称呼道,“我们怕”,怕是担当不起这一重任,会辜负了您的信任,会让您老失望。“你们不接受,我就难以找到更适合的人了,我想你们是不会拒绝我,特别是小李你不会推诿。如果你们能接手,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再收集些资料提供给你们,让你们更深入地了解赫老,让你们真正地知道赫老为什么是一个让他的学生们终身不忘的恩师。但我事先要告诉你们的是,我没有一分钱的稿费给你们,只是想让你们承担起一代学生的责任!”

面对上天的赫老,面对眼前的恩师,我们只能怀着一颗忐忑的心,默默而郑重地接受下这一托付。

之后,便有了今天的《一代宗师赫崇本》一书。感谢姚汝金、王景明先生提供的写作提纲,感谢赫竞、赫羽为我们提供的大量资料,感谢所有为此书作出贡献的人。

跪拜赫老,感谢您再一次地教育了我们,感谢所有的老师,感谢恩师们给我们的教诲。

侍老师一再对我俩说:“我们水平和能力有限,实在不敢说能把赫老完美的一生展现给读者,我们只是尽了学生的一点微薄之力。”

在此,敬请诸君、各位老师和同学们批评指正。

李明春

2012年12月22日于青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