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北京知青子蕴历经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用图文对照实录一个真实的时代。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
书中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子蕴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北京知青子蕴历经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改革开放,用图文对照实录一个真实的时代。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 书中收录作者珍藏照片百幅,所提及的朋友和作者子蕴本人都是现在在中国深具影响力的“知青”。 内容推荐 “知青”,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群人。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是中国女知青子蕴历经“文革”,却青春热血,乐观进取,散发人性善良,宛如抗战时期“未央歌”式的励志传记。书中细述中国1950年代至1980年代北京城小人物的社会生活,颠覆一般民众对“文革”仅有的刻板负面印象,是“文革”传记中另一种正面的题材。 此外,作者子蕴为爱情奋不顾身,远赴东北、内蒙古下乡建设,图文对照下,读者如置身实境。 《我曾经的名字叫知青》正是认识“知青”最好的开始。 目录 宋序 当文青遇上知青 推荐序一 站在同一块基石上的感念 推荐序二 现代中国城市生活的写真 自序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第一章 我的家庭 我的祖上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美人儿二姨 我的兄弟姐妹之姐姐 我的兄弟姐妹之哥哥 我的兄弟姐妹之弟弟 第二章 青少年时代 童年趣事 快乐小学 歌声伴着我长大 令我魂牵梦绕的女子十二中学 我的电影情结 第三章 “文革”岁月 最后一课 “红色革命” 不该凋谢的花朵 生死之交 国际歌战斗组 革命大串联 军训生活 当矿工 卖货郎 看芭蕾舞剧 告别演出 第四章 峥嵘岁月不峥嵘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初到三十二团某农业连 下乡第一顿饭 修水利 掰苞米棒子 鸿雁传书 抢煤 安团长和一台节目 我被留在三十二团文艺宣传队 一个很棒的集体 到十八团参加兵团文艺汇演 调入团宣传股报道组 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政治处的新生活 惊魂“九一三” 政治处的三位股长 黑老李、白老李和安团长 政治处的战友和朋友 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山火 第五章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道是无心却有心 少年不识愁滋味 春到心头草木知 西风愁起绿波间 人与青山瘦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六章 另是一番天和地 好一个下马威 不一样的感受 漂泊的心有了归宿 噩梦般的经历 漫长的入党历程 令我崇敬又心痛的知青英雄蒋美华 儿子降生了 生活趣事 探亲假的记忆 哀乐低回的年 我的北京知音 父亲接我回北京 第七章 我的待业生活 北京不欢迎我们 艰难的求职之路 图书馆的故事 等待分配的日子 药店学徒 我的笔名叫栀子 第八章 D的辗转返城之路 近距离两地奔波的生活 儿子成了小黑人儿 四处碰壁的日子 迟到的团聚 第九章 求学记 1977年那次高考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第十章 难忘八十年代 忽如一夜春风来 春风吻上了我的脸 西风不识相 那一股铺天盖地的歌坛西北风 我们都还年轻 我的中国心 尾声:冬天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试读章节 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颠簸和半天的大卡车在山里的摇滚,我们一行几百个学生到了黑龙江省勃利县三师三十二团,到弟弟所在连队时,我已灰头土脸连晕带吐不成样子了。原以为连队里会像电影中演的,贫下中农敲锣打鼓来欢迎我们,令我吃惊的是,除了一些老职工家属和孩子围着汽车看热闹,连里没有人出面讲话,也没有人欢迎我们。我和几个六九届的女孩儿被一个女排长安排在一间关不上门的有上下铺的破房子里,大约可以住十多个人吧!而我们的行李(那时北京知青都一人凭票儿购置一个22元钱的大木箱,自己从北京带出来的所有衣物、书、食品都放这只木箱里。在那个特殊年代,这可是每人唯一的私有财产)却被直接拉进了马号,放在废弃的马槽上一个个堆起来。六九届的学生当时只有十五六岁,看到此情此景,她们送完行李就开始大哭起来。十几个女孩儿扯开喉咙直哭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好在也无人劝,那就哭吧,哭他个地覆天翻,还能怎么样?我没哭,因为事前我就知道这个连队是全团的老大难,风气坏,人心散。再说哭管什么用?我比她们大四五岁,我得撑着啊!弟弟找来大扫把,我们俩在号哭声中把房间大致扫了扫,我在靠门的地方打开了我的行李(因为门关不上,我不忍心让小孩子睡门边),给自己絮了一个窝,而这个窝就是我在边疆的容身之地,就是我的“家”了。女孩儿们哭得没劲儿了,也渐渐止住了哭声,她们开始“大姐”“大姐”地叫我,会说话的女孩儿甚至说,离开了妈妈庆幸碰到了一个大姐,而我就从这一天起义不容辞地当起了她们的大姐。 一周以后,我接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后悔了,从火车开出的一瞬间她就后悔不该让我——她在京唯一的孩子——再下乡,并且回家就病倒了……这下轮到我哭了,隐忍了一年的委屈、矛盾、伤心一下子如洪水决堤般喷涌而出,直哭得嘴唇发麻、手脚冰凉。想到下乡前后种种遭遇,看到目前的艰难困苦,想到自己将在这样一个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最起码的人格尊严的地方度过一生,我真是感到绝望和不寒而栗。更要命的是因为我的痛哭,引发了又一轮的全宿舍大号啕,孩子们再一次扯开嗓门大哭起来。“这一次连大姐都挺不住了,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哭吧,发泄,控诉,委屈,无助……我们这一群女孩儿就这样一直哭到天黑,哭到夜深人静,哭到呜咽着入梦,哭到梦里回故乡…… 下乡第一顿饭 我在北京时,主食只爱吃米饭,从不吃馒头、饺子等面食,逢到吃饺子我宁肯吃剩米饭。我更不爱吃豆腐,肥肉是一口都不吃的,父母带我下饭馆吃涮羊肉时我只吃葱蘸酱,但是这些仅有的一点点毛病,到连队的第一天第一顿饭就解决了。 下乡的第一顿饭我们吃的是中饭。吃饭的地方是连队的大礼堂,说是礼堂其实就是全连开会的地方。地上一排排钉着木头的桩子,桩子上钉着厚厚的横木板,那就是礼堂的坐椅。上面放着几个大笸箩,装满又大又白的馒头。大桶里是白菜熬豆腐。我们这些长途跋涉的学生们,一个人一大碗白菜豆腐、一个大馒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从此,我就开始了顿顿吃馒头或窝头的生活,再也没吃过米饭,连个适应的过程都没有。但是吃肥肉是第二年的春节了,那时我已调到团文艺宣传队,司、政、后,三个部门同在团里公共大食堂吃饭,一年里难得有顿炖肉吃,看着大家都买一份炖肥肉,我不吃太亏了,于是我也打了一份。我把大肥肉夹在馒头里,一咬牙一闭眼就吞下去了。我本来就是个什么都不讲究的人,从此世上就没有我不吃的东西了,天上的不吃飞机,地上的不吃大炮。下乡期间,我吃过橡子面,喝过地沟里的水,加上北大荒的馒头养人,本来身体就不错的我,这下子就更加“茁壮”了。P169-171 序言 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 我的回忆继2011年在台湾出版、2013年在台湾再版,到今天又能在内地出版,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怀着感恩之心写下这些文字。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被称为是跟着祖国奔跑的一代人。我亲历了建国以来六十年曲折的发展历程。我们这一代从一降生起,就跟着新中国一起,经历了各种政治运动,各种自然灾害,各种天灾人祸,我们和祖国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我知识青年的特殊生活经历,又使我生命中有着解不开的知青情结,正因如此,在生活中我经常会给儿子讲我的经历、我的故事。儿子鼓励我写下来,讲给大家听,并给我开了博客。就这样,我本着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博客中讲开了自己的故事,不曾想仅仅开博半年,就得到了热烈的反响,我明白这是因为我的故事代表了整整一代人的心声,引起广大知识青年的共鸣。所以,在这里我第一个感谢的,应当是我的儿子段若阳,是他鼓励我拿起笔,在叙述自己人生故事的同时,也反思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知青,这一特定历史下产生的特定人群,特定称呼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而作为一千七百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一员,我的记忆却越来越清晰,直到我写下来,直到搁笔,我的心才终于平静,才终于释怀。因为我知道,作为知识青年这个特殊群体,这一段特殊经历正在被历史的长河淹没,虽然我只是这场运动中的一滴水、一片树叶,但我应该把我的知青生活写下来,那是我的、我们的历史使命,因为知青的生活是无法复制的。 本该读高中的年龄,史无前历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大地,最后一堂化学课成为我中学生活的最后记忆。本该上大学的年龄,盛载着我们梦想的高考却废止了,毛主席一声令下:“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城市、离开父母上山下乡,而农村那一片广阔天地就成了我的人生大学堂,这一学就是十年。本该三十而立,我们却从农村重返城市,从零开始,重新打拼自己的生活……我们这一代,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的青春和着汗水永远留在那一片黑土地上,而我们却两手空空重回故里。无怨无悔是知青回忆中最常用的词汇,但我知道,无奈才是最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我们只有认同并勇敢地走下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颗颗年青的心,在那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年龄,在那样一个贫穷的、没有金钱物欲的特殊年代,演绎着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别样的浪漫爱情,演绎着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我的青春记忆写到这儿就该搁笔了。尽管岁月蹉跎,经历坎坷,但那一段鲜活的青春经历,那一种纯真的情怀却始终萦绕于心,挥之不去。 …… 我要感谢与我同在北大荒下乡,同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政治处宣传股报导员,我的战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思想史研究室主任,著名民主爱国斗士闻一多之孙闻黎明教授。是他支持我出书,并在此过程中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亲自动笔修改,编纂目录。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感谢我的兵团战友,同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十二团后勤处上海知青,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周刊》高级记者陆幸生先生为本书再版作序。 感谢台湾秀威出版公司总经理宋政坤先生对此书的重视,在出版中给予的友谊和支持,感谢主编蔡登山先生给予的无私帮助,并将此书介绍到北京出版。感谢北京爱智达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正山先生在北京出版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感谢我的北京女子十二中学(贝满女中)同学,好友乔林方女士、曲渝邦女士给予我的友谊和关爱。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广大的知青朋友,北大荒战友们,你们才是这本书的灵魂和主人公! 我想用一首歌结束我的回忆,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冰雪无痕,岁月有情,你可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声?四季不会轮回它的颜色,看林木悄悄更新它的枯荣。严冬己消失在雾散的群峰,让我们守护好彼此的心灵,为山河再搭下一片葱茏。 2014年5月20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