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哈伯发现宇宙是膨胀的。从膨胀的宇宙往回看,体积一路变小,最终一定会缩到小得不能再小。那一天就该是宇宙的生日,宇宙的起始点。
这么大块头的宇宙,缩到一小丁点的体积,温度和压力都应向无穷大方向攀升。在这样一个难以想象的高温高压状态下,合理推测,宇宙生日那天,就该有个大爆炸,即大霹雳。
1965年,天文学家们竟然听到了宇宙在138亿年前爆炸时残留下来的微弱回音。这个纤细的宇宙婴啼以电磁微波现形,性质诡异,人类竟半世纪之功,前后送了三颗昂贵的科学卫星上天,搜集了大量宇宙在大霹雳时遗存下来的第一手证据。
在这本《宇宙起源》中,李杰信抽丝剥茧,以易懂的科普语言,带领读者去解读这份最古老的宇宙起源秘籍,进而和读者一起欣赏,在量子力学的操控下,深植在宇宙演化基因中丽质天生的缺陷美。
继《生命的起始点》一书后,《宇宙起源》又是一本李杰信在有关起源科普知识的力作。
与低能量拖拖拉拉的生命起源繁杂不定的过程相比,宇宙起源时的能量高、时间短,过程利索,一步到位,理解起来,看似简单得多,但其实不然。
人类对宇宙起源的物理理论,在大霹雳起动一秒钟后,已知之甚详。比一秒钟短的宇宙,以“暴胀”理论,勉强可回推到10-35秒,即一千亿亿亿亿分之一秒。再往回推,就踢到普朗克时间铁板的10-43秒,即一千亿亿亿亿亿分之一秒。但追寻宇宙起源的困难,并不在于人类的物理理论,是否能一路回推到宇宙起源的零秒,而在于人类的物理理论,可能无法超越宇宙零时的关卡,以至永远不能回答宇宙生日那天,有没有“昨天”的问题。
现在人类测量到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如无新的外力介入,目前的宇宙空间将永远膨胀下去。而星系中的物质将先塌陷成一个庞大的黑洞.假以永恒时间,黑洞终将蒸发殆尽,回归于无限膨胀的空间,宇宙将是空冷寂无,直到永远。而生命在宇宙演化的过程中,已在某时间起源,而后一定会在某时间灭绝,有始有终,不留悬念。
宇宙起源、演化,反而变成拖泥带水,没有真正的开始,更没有结束的时候。
李杰信写的,就是这个有趣但无奈,无始叉无终的宇宙故事。
这是当下人类所知道的最完整的宇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