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红楼梦(共4册注评本)》原名《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改《红楼梦》、《石头记》为《金玉缘》,可能是为了逃避当时的禁毁),署“护花主人王希廉、大某山民姚燮、太平闲人张新之评”。其中王希廉(1805—1877),原名希棣,字雪芗(又作雪香),因评赞《红楼梦》,自号洞庭护花主人,平江府吴县东山(今属江苏无锡)人。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等,浙江镇海(今属浙江宁波北仑区)人。道光举人,晚清文学家、画家。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妙复轩,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太平闲人三家评本《红楼梦(共4册注评本)》是评点派的代表作,120回,附以30余万字的夹评和回评,力图阐发《红楼梦》主题和写法的微奥,沟通作者与读者的感情交流。评点尽管带有“道学家看见《易》”的倾向,却反映了清代《红楼梦》研究家的时代心理及观点体会,且不乏独创之见及点睛之笔。问世百年来,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对后世的红学研究及《红楼梦》阅读鉴赏,多有启迪。全书有简注,并附收各家的读法、批序、总评、摘误、论赞、题辞、题咏、问答、音释、大观园图说等。
却说封肃听见公差传唤,忙出来陪笑启问,那些人只嚷:“快请出甄爷来!”封肃忙陪笑道:“小人姓封,并不姓甄,只有当日小婿姓甄,今已出家—二年了,不知可是问他?”那些公人道:“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既是你的女婿,便带了你去,面禀太爷便了”大家把封肃推拥而去。封家各各惊慌,不知何事。至二更时分,封肃方回来。众人忙问端的…,“原来新任太爷姓贾名化,本湖州人氏,曾与女婿旧交。因在我家门首看见娇杏丫头买线,“侥幸”也,偶因一顾,遂得所归,侥幸于意外,反照本书诸缺陷者。只说女婿移住此间,所以来传。我将缘故回明,那太爷感伤叹息了一回,又问外孙女儿,我说看灯丢了,太爷说:‘不妨,待我差人去,务必找寻回来。’只不过如此写法。说了一回话,临走又送我二两银子。”甄家娘子听了,不觉感伤。一夜无话。
次日,早有雨村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答谢不过如此,真是加倍奉还。又一封密书与封肃,托他向甄家娘子要那娇杏作二房。封肃喜得眉开眼笑,巴不得去奉承太爷,大如。便在女儿前—力撺,当夜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衙内去了。雨村欢喜,自不必言,绝倒。又封百金赠与封肃,又送甄家娘子许多礼物,令其且自过活,以待访寻女儿下落。却说娇杏那丫鬟便是当年回顾雨村的,因偶然一顾,便弄出这段奇缘,也是意想不到之事。一部眼泪书,偏开头写一得意人,故云“意想不到”。谁知他命运两济,不承望自到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一子,又半载雨村嫡配忽染疾下世,雨村便将他扶作正室夫人。正是:
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二语重看‘回顾”,不仅收束娇杏,有言外意在。
原来雨村因那年士隐赠银之后,他于十六日便起身赴京。弃九用六,背阳用阴,明写一恶人,则凡“假语村言”正面处可想而知。大比之期,十分得意,中了进士,选人外班,今已升了本县太爷。是本县太爷,记清了。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恃才侮上,那官员皆侧目而视。非为雨村出考也,乃自下全部演义注脚。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参了_一本,说他“性情狡猾,擅改礼仪,外沽清正之名,暗结虎狼之势,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再下注脚。龙颜大怒,即批革职。部文一到,本府各官无不喜悦。那雨村虽十分惭恨,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所积宦囊并家属人等,送至原籍安顿妥当,却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风”、“月”一点。○文字不满一页,许多事实略无不尽,此笔难得。
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方,闻得今年盐政点得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黛玉为一书之主,自然当用重笔特提。而作者即以自赞木石姻缘,故姓林;自负其书才大如海,故所生为林如海,水生木也。其书维持名教,扶阳抑阴,故地处维扬。盐为人家所必需,故官居盐政;又北方之味,木无生气矣,概林之终身。其文无非写脂粉,则日探花;其意无非寓讽谏,则是兰台。本贯姑苏,姑苏,昊也,吴,无也,究云无是公。试问作者,以闲人为然否?到任未久。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甲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历叙根基高贵,家世清华,正抬举黛玉处,以反对薛氏,所谓贵阳而贱阴。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芟除烦芜,是文家预为斡旋法。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又皆随手抹去。只嫡妻贾氏生得一女,非贾生林,实因林生贾。木所生则为荣,看府名日荣,可知总为黛玉而设。乳名黛玉,黛玉之玉与宝玉之玉,是一不是二。黛,黑色也。故后文有可染眉之说。得情之正为通灵,为宝玉;一涉人欲则受染而失通灵,为黛玉矣。年方五岁,士隐梦识通灵乃在盛夏,嗣是失女、失火、移居,而病、而走,以及雨村官来官去,游览历年,计之与五岁相符,作者何尝忽略?至后则两玉年纪皆故作呓语矣。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见他生得聪明俊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且说雨村在旅店,偶感风寒,愈后又因盘费不继,正欲得一居停之所,以为息肩之地。宦囊家属回籍云云,知非闲笔,特为此处安顿。为文非易事也。偶遇两个旧友,认得新盐政,知他正要请一西席教训女儿,遂将雨村荐进衙门去。这女学生年纪幼小,身体又弱,工课不限多寡,其馀不过两个伴读丫鬟,故雨村十分省力,正好养病。P17-19
本书原名《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改《红楼梦》、《石头记》为《金玉缘》,可能是为了逃避当时的禁毁),署“护花主人王希廉、大某山民姚燮、太平闲人张新之评”。其中王希廉(1805—1877),原名希棣,字雪芗(又作雪香),因评赞《红楼梦》,自号洞庭护花主人,平江府吴县东山(今属江苏无锡)人。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等,浙江镇海(今属浙江宁波北仑区)人。道光举人,晚清文学家、画家。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妙复轩,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此三家评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石印本:一、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扉页背面题“光绪十年甲申仲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二、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石印本,扉页背面题“戊子仲冬沪上石印”;三、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石印本,扉页背面题“己丑仲夏沪上石印”;四、光绪十五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封里题“铁城广百宋斋藏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扉页背面题“己丑仲夏上海同文书局石印”;五、光绪三十四年(1908)求不负斋石印本,扉页题“增评全图足本金玉缘”,扉页背面题“光绪戊申九月求不负斋印行”。前三种本子,内容及版式均相同,当属同一系统。第四种同文书局本,卷首内容同光绪十年本,正文每面十八行,行三十九字。第五种求不负斋本,卷首内容同光绪十年本,但多“评论”六条。正文每面十八行,行四十字。第十五回回内双行夹批与各本差异较大。
此次校点整理,以光绪十五年上海石印本为底本,以光绪十四年上海石印本,光绪十年、十五年同文书局本及求不负斋本为校本。其校点体例如下:
一、底本正文所依据的本子,或是早期抄本,与今传世的各种《石头记》脂评抄本和程伟元刊活字本均有较大的差异。凡脂本与程本出入较大处,本书或同脂本,或同程本;在字句上,与脂本及程本均不相同处,比比皆是。因此,本书在校点时,参校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戚蓼生序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程乙本。
二、本书第十五回内小字夹批据求不负斋本补入他本未收的评语二十九条,标以“【求本】”。
三、正文以保留原貌为原则,一般不作改动,即仅勉强可通者,亦存其旧观。凡明显刊误,则径行改正,不出校。异体字、俗字及当时一些习惯写法,则酌情依通行的规范字和习惯写法予以统一,不出校。
四、底本中错漏,径从各校本改正,不出校。如各校本与底本错漏情况相同,则参脂本及程本校订。凡改文加[],以原字加()系于改文之前;凡补文加[],衍文加(),以示区别。
五、底本评语中的错漏,参各校本改正,如各校本错漏相同,则据文意直接改正,不出校。
六、正文内太平闲人评,以楷体小字列原句后。原书回后总评排以楷体大字,首为太平闲人评,未署名,次为护花主人、大某山民评。
七、原书前有《序》、《太平闲人(石头记)读法》、《护花主人批序》、《护花主人摘误》、《护花主人总评》、《阴斋主人总评》、《大某山民总评》、《读花人论赞》、《或问》、《大观园影事十二咏》、《题词》、《音释》、《大观园图说》13种,现皆作为附录置于正文后。
八、原书行侧有圈点、重点、重圈等一并删去。
本书校点、注释工作由雪霄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