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立
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马掌铺。这一家人姓赵,老少三辈,赵大爷、赵大哥还有我下面要讲的大国立。他是赵家孙子辈的老大,也是马掌铺钉马掌这门手艺的第三代传人。
大国立大名叫赵国立,一听便知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他比我大一岁,也算是小时候的伙伴。他们家共有两处房子,爷爷和奶奶住在南门外大街靠近海光寺那边,父母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靠近莲宗寺这边,两边都是两间房子。爷爷那边只住人,他们这边一间住人、一间就是马掌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的大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大街上拉着各种货物的马车比汽车还多,马掌铺主要就是给西南边兴业里、八里台和李七庄子这一片的牲口钉掌。因是独家经营,所以马掌铺的生意还算兴旺。马掌铺一是自己打马掌;二是要给骡、马、驴等牲口钉掌。这两种活看似简单,真要干好靠的全是手艺。大国立从小就是站在马掌铺的火炉边、马桩前看着钉马掌一天天长大的。
“文革”前天津市小学教育方式比较单一,那种死记硬背的方法有的学生适应,有的学生不适应。因为学习不上进,我俩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批评。其实我们都是很想努力的,但不知怎的,学习兴趣始终没有培养起来。大国立虽然不爱学习,但人很老实,从来也不和同学打架。我不爱学习,非常淘气,没有不爬的树,没有不上的房。我们曾在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写作业的地方就在一个姓张的女孩儿家里,她的小名叫小妮妮。因都住在一个门口,我们也都这样叫她。小妮妮是组长,她学习好,人也厉害,我们一旦完不成作业,她轻则是训斥,重则拿起书本就打。有一次大国立没写完作业,她上去就是两巴掌。大国立面对小妮妮只是眨了眨眼睛,而后就像一只温顺的绵羊,马上拿起笔去写作业了。
大国立经常叫我到他爷爷家中去玩。他爷爷家住的是里外间通长的两间房子,屋里养着好几缸热带鱼。鱼缸有大有小,是三角铁做缸架四周镶玻璃的那种长方形鱼缸,这种鱼缸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天津,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大国立爷爷屋里摆的鱼缸不但缸个儿大,而且质量好。一个最大的鱼缸放在外间屋靠墙中央的桌子上,鱼缸底部铺着金黄色的沙粒和白色的小鹅卵石,上面还种着几株水草,在灯泡的照射下,鱼儿在鱼缸里成群的游来游去。鱼的品种很多,里面不仅有拖着两条长须的燕鱼,也有尾巴色彩斑斓的孔雀;还有全身朱红色的朱砂剑和全身黑色的黑玛丽;还有一种全身透明的我也叫不出名的小鱼。大国立经常叫门口的小孩到他家里去看鱼,我们一到他家,都先夸他养的鱼好,因为小伙伴们都知道一说他养的鱼好,大国立就非常高兴,他一高兴就说:“快,赶紧回家拿瓶子去,我给你们捞几条小鱼”。那时,我家养的鱼差不多全是他给我的。他爷爷家里屋靠墙有个梯子,顺着梯子可以从屋里的天窗爬到屋顶,屋顶上养着几十盆仙人掌、仙人球之类的花卉。这些花都是嫁接过的,带刺的花茎上都嫁接了红色和黄色的小绒球,好看极了。
大国立小学没上完就跟着爷爷、爸爸学钉马掌了。当时他只有十二三岁,一边学手艺,一边做家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他除了学习钉马掌外,还要做一些别的事情。他父母都是京戏的票友,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拜师学拉京胡。家里还养着一只小猴和一只海狸鼠,每天也需要他来打理,他实在太忙了。
后来,他家又养了几大缸金鱼,金鱼有好几个品种:一只缸里养着一对全身白色、拖着大长尾巴、头顶大红帽子的大金鱼;一只缸里养着十来条头尖、大肚、小尾巴的五彩珍珠;还有一只缸里养着六条橘黄色的水泡眼儿,鱼头两侧像果冻似的水泡在缸里来回摆动,吸引着观看的人久久不愿离去。由于养得鱼多,大国立每天都要去郊区捞鱼虫喂鱼。这时的大国立已经长成半大小伙子了,通鼻梁、大眼睛、五官端正,身体强壮。他的穿戴也与众不同,他脚上穿的是一种轮带底、黑布面、手工做的□鞋,下身穿一条又宽又肥的灯笼裤,一年四季总是穿着带圪搭袢的中式上衣,甚至连骑的自行车也是攒的。这种车叫“大水管”,车的大梁及所用铁管等全部用粗细不同的水管来代替。这种车看上去很笨重,但非常结实、耐用。那时,天津郊区的农民全骑这种车。P1-3
人生莫测。细细想来,我这一生很奇妙。每前进一步,不管是踉跄还是坦途,仿佛都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左右着,时刻修正着自己的走向。就如,远赴山西的知青生涯,踏入大学的求知岁月,政协之家的建言献策,以及后来与水墨丹青、书写文章的结缘,等等,都让人感慨万分。也许这就是“缘”吧?
我的处女作《围棋缘》,发表于2003年8月的《太行日报》和《太行文学》杂志上。起因是这样的。那年,我的一位好友为了扩大宣传晋城对外开放的影响力,打造陵川的围棋文化,筹办了晋城世界围棋名人战。当时举办的规模是空前的,中、韩、日的围棋高手全来了,中外一些有关媒体也来“助阵”,还专门搞了一个有奖征文。我当时在县里工作,他希望我能为其写一篇有关围棋方面的文章。起初我没什么把握,也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够写成。但这个“任务”还是使我感慨良多、夜不能寐。我学的是体育专业,从小又喜爱围棋,从政后又关心这项工作,思前想后就拿起了笔。谁知从不爱写文章的我,这次写来竞很顺利,且一挥而就。文章发表后,一些熟知我的人打电话或见面时都爱就文章寒暄几句。看来这篇文章是有一定反响的,这大大增强了我写作的信心。不过,说来也怪,自打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使我悟出了个理儿,就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有生活,写起来还是很顺手的,也激发了我想写点东西的欲望。我坚信,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所见所闻,所想所思,记录下来就是一本书。
以后的几年里,我又在不同的刊物上发表了五六篇文章,如,与全国卫生模范村东四义有关的《榜样新农村》、自己与书画结缘的《山水有情润兰心》以及《上海留给我的记忆》、《文化品牌的打造》、《感受西部》,等等,用记实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倒是一种乐趣。从此,我对文章、文化,甚至与之有关的事情就都产生了兴趣。2006年,我出任晋城市政协副主席,具体分管文史委工作。文史工作主要是对本市文化历史方面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史鉴今,这又比较合我的口味儿。加之,后来多次参加了省政协文史委组织的全省文史工作会议,进一步了解了文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与各地市多次交流和学习,使我在这方面受益匪浅。
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老师教我们写作文。他说写记叙文首先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但那时年龄小,经历少,就是完完全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写,总觉得写出来的文章既空洞又乏味,始终寻找不到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老师又说,要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和提高写作能力。于是,我就到处寻找各种读物来读,但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枯燥乏味,不论怎么模仿,仍是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来。
我是1952年出生的,属龙。那个时代除了课堂上老师教的文化知识外,可读的书籍非常少,只有一些有插图的小儿书,如《哪吒闹海》、《大闹天宫》、《三侠五义》、《黄天霸》、《三盗九龙杯》之类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开始收听收音机里连续播讲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等长篇小说和广播剧《三月雪》。再后来,我又读了苏联小说《卓娅和舒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读的书就只有毛泽东主席的《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了,好多篇目和语录我通篇全能背下来。后来,作家浩然写的《金光大道》和《艳阳天》两部小说出版了。我又借来阅读。由于读物少,看的遍数多,书中人物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里,各类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那几年,我也如饥似渴地买了一些,比如中国的四大名著,外国的《红与黑》、《茶花女》、《巴黎圣母院》等,这些书我都读过,而且觉得好读。时下,新华书店简直成了书的海洋。但不知何因,我读书的兴趣却越来越少了,而且有些书买回来后,只是看了书的作者简介,或者随便翻一翻就放在一边了。可能是因为书杂书滥质量不高的原因吧?
不过,我最喜欢的作家写的书我还是爱看的,如钱钟书、沈从文、冯骥才、贾平凹和陈忠实,对他们的作品我是读了又读,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像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冯骥才的《冯骥才文选》、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原》,我都看过好几遍。通过读这些书,不仅对我的启发很大,而且也使我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每逢文思泉涌之时,我都会将感悟随手写下来。陆陆续续的,时间一长,积累的文字就有了一定数量。这时,身边的一些同志和朋友就一边鼓励一边建议:你已经陆续写了好多篇文章,我们看差不多能编一本书了。还是整理一下吧!
我同意朋友的意见。经过几年地准备,就编成了这个小集子。由于书中内容主要是我这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有青少年时期的天津生活,有十八岁后来山西插队,还有几十年到山西的各方面经历。在我的文章里,既记录了故乡天津的人和事,也有第二故乡山西的山山水水和担任领导后合作共事的点点滴滴。所有内容都是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所以我就把书名定为《两地随笔》,并希望书的封面上面一定要设计故乡的海河水和哺育我成长的太行山,这是我一生的情感。
《两地随笔》即将付梓,在这里我真诚地感谢成茂林、靳虎松、杨林荣、裴池善和秦保龙五位同志。他们在《两地随笔》成书的过程中,从文稿的编辑到修改,花费了很多心血,为书稿增色不少。
人们都说作家是社会的头脑,是记录历史发展的智者。其实,每个人都是作家,区别只在于文笔是否精彩而已,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历史,其实就是整个国家历史的缩影。希望这本《两地随笔》中所记录的多彩岁月、感慨感悟,也汇入历史长河,成为其中一朵翻卷的浪花! 2014年5月1日于秀水苑沽玩轩
德祥同志1986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是我会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是民建山西省委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常委,第八届监委会副主委,民建中央“八大”代表。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彼此早已熟知。这次他的散文集《两地随笔》即将付梓,托我为他作序,我非常高兴。
德祥同志是天津人,是喝海河水长大的。他对故乡的一草一木、街巷琐事、风俗人情都十分熟悉。18岁那年,他响应政府号召来山西插队,在充满浓郁黄土高原风情的太行山上,一干就是大半辈子,先在高平河西的一个农村里插队落户,以“知青”的身份体验着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后,又被推荐到山西大学上学;大学毕业后,在高平县蔬菜公司门市部任经理;晋城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后,又被组织安排到市工商联担任秘书长;之后又提拔到陵川县任副县长;现在是民建晋城市委主委,晋城市政协副主席。几十年来,无论岗位如何变动,德祥同志都始终如一、兢兢业业地工作,坚持原则、联系群众、团结同志、顾全大局,样样都很出色,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好评。
从大都市天津到黄土高坡上的乡村,两地生活的反差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意志稍有不坚定,都很难久留在太行山上的。而德祥同志却坚持了下来,而且在太行山区的晋城生儿育女、永久安家,还常和天津的老乡、山西的朋友夸晋城山好水好人好气候好。可见,他已把太行山区的晋城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爱海河边上的天津,更爱太行山区的晋城。丰富的经历成就了他,使他兴趣广泛,对美好的生活充满着热爱。工作之余,他不仅善读书、爱书画、下围棋,还游泳、钓鱼、打球、唱歌、跳舞,可谓兴趣广泛。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此丰富的生活,激发着他对写作的灵感。把他熟悉的天津和山西两地的生活用笔记录下来,成了他晚年的一个心愿。于是乎,德祥同志宁可少睡觉,少休闲,也要把他认为该记录的人和事回忆着记录下来。写作很辛苦,也很艰难,但他还是靠着毅力把这件事情完成了。
即将付梓的这个集子叫《两地随笔》,书名很贴切。里边按文章的内容,分为“天津往事”、“知青岁月”、“校园生活”、“合作共事”和“闲情逸致”等几大类型。这些文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真实流畅。文如其人,德祥同志的文章与他的人品一样,朴实无华、真切感人,有不少篇章甚至能催人泪下。它的“催人泪下”不是悲伤,而是真实,是用还显笨拙的笔写出了童年、少年、青年时的真切情感,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一读。
当然,不足之处还是有的,因为他毕竟不是从事文学事业的作家。某些篇章还是力不从心、言不达意,生硬的句子时有出现。但我相信,只要德祥同志能一如既往,笔耕不辍,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希望德祥同志永葆青春、志在千里!
是为序。
金德祥编著的《两地随笔》是一时间为序分为“天津往事”“校园生活”“知青岁月”“合作共事”“闲情逸致”五部分。讲述了作者十八年的天津生活和十八岁至今的晋城生活。记述了十八岁前天津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同时也记录了在晋城插队、学习、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内容丰富,贴近生活。
《两地随笔》的作者金德祥1986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是我会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是民建山西省委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常委,第八届监委会副主委,民建中央“八大”代表。由于工作关系,我们彼此早已熟知。从大都市天津到黄土高坡上的乡村,两地生活的反差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意志稍有不坚定,都很难久留在太行山上的。而德祥同志却坚持了下来,而且在太行山区的晋城生儿育女、永久安家,还常和天津的老乡、山西的朋友夸晋城山好水好人好气候好。可见,他已把太行山区的晋城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