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仁暂先生简介
语言·文学·人学(代前言)
上 篇
1.文学翻译的困境与出路(《文艺报》2010—10—25)
2·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兼评方平主编《新莎士比亚全集》
(《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
3·莎剧汉译的形式追求——探讨莎剧素体诗的移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4·读《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易经》在欧洲的传播——兼评利雅格和卫礼贤的《易经》译本(《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6·从语境与语篇谈哈姆雷特独白“To be,or not to be”的理解(《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7·《雨王亨德森》:索尔·贝娄的浪漫主义宣言(《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8·《野棕榈》:音乐对位法的形式,自由与责任错位的主题(《四川外语学院
学报>>2006年第3期)
9·《八月之光》的光谱(《八月之光》代译序)
10·“谁”在弥留:主体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我弥留之际》译序)
中 篇
11.新批评(《外国文学》2004年第6期)
12·从道德原则到结构主义——介绍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几种常见模式
(《百科知识》1984年第1期)
13·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4·哈代小说《远离城嚣》中的人与自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5·意象派诗歌的审美赏析(《美的研究与欣赏丛刊》2)
16.《哈姆莱特》演绎人类生死问题的悲剧。(《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1期)
17.解构:再现哈姆雷特王子的众生相(《国外文学》2()(]3年第1期)
18.莎士比亚与伊丽莎白复仇悲剧——兼论莎氏从《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到《哈姆莱特》的双重超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9.福克纳的魅力(《小说家))2000年第6期)
20.福克纳小说文本的象似性——福克纳语言风格辨析(《外国语》2004年第6期)
21.福克纳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辨析(《外国文学欣赏》1985年第l期)
22.罗素——数理哲学家、政论散文家、社会活动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23.加布里埃尔·鲁瓦(《外国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
24.论里柯克及其创作(《学术论文选编》,川外五十周年校庆)
25.里柯克和他的幽默创作(《加拿大语言文学论文集》)
26.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处境
(《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27.一首奇特的恋歌——释《杰·阿弗雷特·普弗洛克的恋歌》(《外国
文学研究》1982年第4期)
28.解读命题“儿童乃是成人的父亲”——从《我心欢跳》的惊喜到《永生颂》
的人生感悟(《国外文学))2005年第4期)
29.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元小说——评《大大方方的输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0.残酷的跨国商战,严峻的社会现实——评《另一种战争》(《译林》1998年第6期)
下 篇
31.怀念我的外国文学启蒙导师吴宓先生(《多维视野中的吴宓》)
32.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中国外语》2009年第6期)
33.改革开放时代的外语专业:回顾与反思(《外语教育名家谈》1978—2008)
34.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办好外语院校(《外语界》1993年3期)
35.西部开发给西南地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带来的挑战及其改革策略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1期)
36.加拿大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37.加拿大研究在中国(《文史哲》1988年第4期)
38.中国加拿大研究二十年(《加拿大研究》第二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