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目录的文物古迹、建筑群和遗址必须是能够代表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并能够展示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或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展现了重要的人类文明的交流。这些艺术珍宝是现存或已经消逝的文化传统或文明提供的与众不同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见证,是一种建筑类型、建筑群、技术集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本书中涉及的遗产地,仅局限于文明长河留下的巨作本身远远不够,甚至有些狭隘。因此,本书没有过分赘述遗产地本身的风格特征,而是力求展示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每一个遗产地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作者简介 马可·卡特尼奥出生于1963年,毕业于米兰大学物理学专业,现任《科学》杂志[美国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c American)的意大利语版本]的主编。马可·卡特尼奥著有多部著作,包括《海森堡与量子》以及为白星出版社撰写的《世界大都市》。他喜欢旅游和摄影,曾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目录 序言 导言 欧洲 亚洲 非洲 美洲 《世界遗产名录》 序言 地球及其居民给现代世 界留下了众多珍贵的自然遗 产和文化遗产。从巴西的热 带雨林、澳大利亚精美的珊 瑚礁、俄罗斯的火山、非洲 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到亚洲 的佛教古迹、埃及的金字塔 、意大利的历史名城、法国 的大教堂,自然遗产和文化 遗产遍布世界各地。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公约》(以下简称为《世界 遗产公约》)各项决议,呼 吁全世界重视保护珍贵的文 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截至 2022年,已有194个国家加 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缔 约国承诺不仅会保护其境内 的世界遗产地,也会保护各 自的国家级遗产,由此成立 了世界遗产委员会。此委员 会认为地球上有些地方在自 然特征、历史意义或精神内 涵上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因此保护它们不仅是一个 民族的责任,还是全人类的 共同责任。 《世界遗产公约》关注 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制定 了各种自然遗产地和文化遗 产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遗产名录》的评定标 准,遗设立了保护世界遗产 可持续发展的录管理标准, 提出了保护世界遗产的具体 措施,是保护遗产最有力的 国际法律工具。 截至2023年1月,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收录了1157项来自世界 各地的文化、自然和复合遗 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尽管这些遗产地由此获得 了声望,但许多遗产地本身 非常脆弱,容易受损。因此 确保这些遗产地不失去使其 名列“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 ,已成为一项日益复杂的挑 战。目前已有55项遗产地被 正式列人《濒危世界遗产名 录》,此外,还有许多世界 遗产地面临着各种威胁,危 及它们的长期完整性和继续 存在的可能性。 文化遗产地日渐受到城 市发展、旅游业兴盛、环境 恶化,甚至人为破坏的影响 。自然遗产地也因基础建设 、资源使用不当、旅游需求 膨胀、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 化的长期影响处境艰难。世 界遗产地是我们大家的,不 管它们位于何处,保护它们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必 须记住一句谚语一“我们只 有在失去某件东西的时候, 才会明白它的价值。”这句 谚语告诫我们不要等到形势 无法挽回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那就为时已晚了。 世界遗产基金会作为《 世界遗产公约》的重要组成 部分,将负有以下责任:为 获得提名的新遗产地提供筹 备性援助,对意在保护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 录》中遗产地的项目予以资 助,同时提供紧急援助、技 术支持和培训课程。另外, 它还促成《世界遗产公约》 及其目标的宣传工程,支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参 与世界遗产保护和宣传”特 别计划。此计划于1994年 发起,旨在鼓励年轻人采取 行动,在世界遗产地保护中 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基 金会资金来源有限,只是迈 着小步伐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 遗产中心主任 弗朗西斯科·巴达兰 (Francesco Bandar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