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后垮掉派诗人理查德·布劳提根的小说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以当时美国社会广为盛行的钓鳟鱼活动和露营旅行为关键词,以“在美国钓鳟鱼”作为一个身份百变的主人公,串起一系列在时空之中、在虚构与现实之间穿梭跳跃的钓鳟鱼之旅。 布劳提根既是诗人又是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使得《在美国钓鳟鱼》一书既呈现为小说的形式,又具有诗的质地,在小说和诗歌两种文体和思维方式之间自如切换。在本书中,布劳提根展现出他诗人式的狂暴想象力,行文间处处布满了机智精妙的比喻和奇思妙想。在他笔下,日常生活就像被施以魔法一样,展现出普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离奇面貌。 而作为小说家的布劳提根则具有一种怪异的幽默,他的幽默与奇思中往往带着一点疯癫、残酷的意味,总是围绕着“死亡”打转,却又不失轻盈,这种独特的书写语调既形成了他个人性的标志,又与美国文学的气质相契合。在全书中,荒诞、反讽、幽默、神经质的气质与田园牧歌般的宁静回忆相映成趣,展示出一个“酒徒们的瓦尔登湖”。 作者简介 肖水,1980年生于湖南郴州。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诗社第二十七任社长。曾获未名诗歌奖(2005)、《上海文学》诗歌新人奖(2006)、诗探索奖·新锐奖(2009)、“三月三”诗会奖(2012)。出版有诗集《失物认领》(2012)、《中文课》(2012,台湾)、《艾草:新绝句集》(2014),与诗人陈汐合编有诗文集《在复旦写诗》、合译有《布劳提根诗全集》、《在美国钓鳟鱼》。现居上海。 目录 关于《在美国钓鳟鱼》的封面 敲木头(第一部分) 敲木头(第二部分) 红唇 “酷爱”饮料成瘾者 另一种制作核桃酱的方法 大梁溪序 大梁溪 为“在美国钓鳟鱼”创作的芭蕾舞 酒鬼们的瓦尔登湖 汤姆·马丁溪 在山坡上钓鳟鱼 大海,海上骑士 鳟鱼最后一次游上海曼溪的那年 喝波特酒而死的鳟鱼 “在美国钓鳟鱼”的尸检报告 情报 “在美国钓鳟鱼”恐怖分子 与联邦调查局在美国钓鳟鱼 沃斯维克温泉 将“在美国钓鳟鱼”矮子运送给纳尔逊·艾格林 20世纪的市长 在天堂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咸水溪的土狼们 驼背鳟 泰迪·罗斯福的玩笑 《将“在美国钓鳟鱼”矮子运送给纳尔逊·艾格林》一章的脚注 斯坦利盆地的布丁大师 “在美国钓鳟鱼”宾馆208房间 外科医生 有关“露营热”风靡全美的一则笔记 对本书封面的回信 约瑟夫斯湖的那些日子 在永恒之街钓鳟鱼 毛巾 沙坑减去约翰·迪林杰等于什么? 我最后一次看见“在美国钓鳟鱼” 在加利福尼亚灌木丛中 最后一次提到“在美国钓鳟鱼”矮子 见证“在美国钓鳟鱼”和平 《红唇》一章的脚注 克利夫兰拆解场 对莱昂纳多·达·芬奇半个礼拜天的致敬 “在美国钓鳟鱼”笔尖 《蛋黄酱篇》前传 蛋黄酱篇 译后记 钓鱼发烧友的文学之旅 序言 导读不曾因绝望而发笑 的人不会懂得 朱岳 这个世界是一股有秩序 却无目的的暴力,惰性是激 变的反面,但也是暴力的一 种冰冷面相。在世界中产生 了生命。生命分有了暴力, 同时它要应对周遭世界施加 给它的暴力,于是“自我强 化”成为了生命的本质,作 为生存竞争、新陈代谢的死 亡也是这种自我强化的一部 分。然后是人的出现,除了 充当与承受暴力,不断自我 强化,人还要充分实现自身 的本性,成为万物的尺度, 给世界打上人的烙印,或说 熏染上人性的气味。最后是 个人,作为个体的人,他( 她)一出生就被赋予这三重 特性,承受这三重压力,它 们几乎构成其全部命运。 但是,还存在一条裂隙 ,一个呼吸孔,在暴力、自 我强化、人性之外,还有某 种元素,只有个体才拥有它 。借助它,一个人有希望看 透强加给他(她)的一切是 无意义的,而这无意义又蕴 含着一种美,残酷而神秘。 这种元素,通常被称为悟性 、诗性、灵性,等等。没有 它,一个人将与自由无缘。 理查德·布劳提根的作品 即是此种元素的催化剂。不 了解这一点,你就无法看清 这样一位作家在世界中所处 的位置。他的野心不在于写 出什么对人性进行深刻剖析 的巨著,他不属于人文主义 传统,他的作品也并未反映 中产阶级的苦恼,他不属于 主流社会,他不是一个“伟 大的”作家。一个庸人读到 他的作品,一定会说:“这 写的都是什么玩意儿?”没 有办法,布劳提根注定是属 于少数人的,尽管他曾借助 一时潮流广为人知。 布劳提根既是诗人又是 小说家,这样的双重身份, 让我们可以把他与博尔赫斯 做一简单比较。他们都具有 狂暴的想象力,文体风格皆 极为鲜明。但是,博尔赫斯 的想象总是基于某种思想, 思想经过巧妙变形,融于主 人公的命运,最终被升华为 咏叹和抒情。而布劳提根则 是直接从幻念出发的,幻念 源于内心深处的创伤,它有 自己的逻辑和生命,与任何 思想无关,文字由此衍生、 铺展,从平常眼光看去,就 仿佛是随性生发出来的。 布劳提根有一种怪异的 幽默,这也是博尔赫斯所不 具备的。这种幽默总是伴随 一种语调出现,这语调是如 此独特,可视为布劳提根的 一个标志。从切身体验出发 ,我把这种语调理解为“绝 望”的语调。他的幽默是从 绝望中来的,因而往往带有 一点疯癫、残酷的意味,总 是围绕着“死亡”打转,却又 不失轻盈,有时仿佛童话故 事中天真、无辜的话语,有 时十分滑稽,令人捧腹。但 是,不曾因绝望而发笑的人 是无法领会的,所以不会产 生共鸣。这反而好,可以形 成陌生感,让人们有机会因 陌生而重新开始思考。 布劳提根对于比喻和隐 喻的运用也很特异。假如一 般诗人对比喻、隐喻的运用 还停留在对自然数做加减法 的层次,那么布劳提根已经 发明了乘除法、小数点和代 数。与其说那是高超的修辞 手段,不如说是让生命之流 加速的方式,凭借它,布劳 提根的行文进入了一种自由 境界,在他笔下,日常生活 就像被施以魔法一样,展现 出普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离 奇面貌,由此,布劳提根的 意识不再依附于现实,他不 必寻求真实、抵达真实,而 是可以重新定义真实,这真 实是属于他个人的。 以上是我对布劳提根的 粗浅理解。很多年前,我在 涵芬楼书店意外发现了一本 布劳提根(他的另一个译名 是布朗蒂甘)的小说。那是 一本薄薄的小书,随手翻开 一页,读上一两行,我便认 定这是自己最喜欢的类型。 后来,这本书被我一读再读 ,而且,只要我在哪家书店 看到它,就会买下来。甚至 ,我从此对涵芬楼产生了迷 信,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跑 去,走到那个位置,看看会 有什么新的发现。但是,长 久以来,我再也未遇到一本 像那样的书。当时的震撼, 是我最美好的阅读经历。它 也深刻地影响了我的写作, 在爱伦·坡、卡夫卡、芥川 龙之介、博尔赫斯之外,我 又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声音, 一种新的可能性。为此,我 将终生感激理查德·布劳提 根,以及他的译者、出版者 和研究者。 在此布劳提根的代表作 《在美国钓鳟鱼》中译本即 将问世之际,我写了这篇全 然非布劳提根风格的文字, 我相信,属于他的读者,会 一下认出他,而无须我在这 里废话。我写下的,或许仅 是一种预先的辩护,给那些 不理解他,却有可能带着善 意眼光读他的作品的人们。 导语 理查德·布劳提根著的《在美国钓鳟鱼》销量过200万册! 上世纪60年代出版后声名大噪,成为当时的美国青年人手一册的标志性读物,作者亦被视文化偶像! 被遗忘的畅销经典,沉寂半世纪后中文版首版出来,致敬60年代! 打动一代人的风格之作,阿波罗17号宇航员曾用书名角色命名月球陨石坑! 村上春树“一生中反复阅读的美国作家”之一,本书曾影响其早期小说创作! 先锋作家朱岳专文导读,青年诗人陈汐、肖水倾心精译,新锐设计师邵年操刀装帧设计! 中译本首版纪念手帐3000本,随书附赠,送完即止! 后记 钓鱼发烧友的文学之旅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垮掉派”开始退潮,反文化 运动兴起。当然,两个文化 阵营的界线并不清晰——那 时,艾伦·金斯堡依然在世 界范围内活跃,与鲍勃·迪 伦也交情甚深。1967年, 《在美国钓鳟鱼》出版,这 是布劳提根出版的第二本小 说。凭借这本小说,布劳提 根名声大噪,嬉皮士一度奉 布劳提根为偶像,将他视为 “爱之夏”的代言人。布劳提 根的一位朋友回忆说,布劳 提根戴着宽檐帽的经典形象 ,甚至可以与走在海特街上 的乔治·哈里森。相提并论 。但是,布劳提根对嬉皮士 的态度却很复杂。有人认为 ,布劳提根对嬉皮士的行为 非常反感,尤其是滥用毒品 。在他的作品中,更常见的 是对酒的迷恋。因此,《在 美国钓鳟鱼》与嬉皮士画不 上等号。这也促使我在初读 这本小说时,尽量躲开嬉皮 士在我脑海中描绘的60年代 ,躲开海特·阿什伯利那些 头戴鲜花的青年。至于嬉皮 士的气质与《在美国钓鳟鱼 》有何相似,我相信读者自 有判断。这篇译后记想谈的 ,也不在于此。通过这篇短 短的译后记,我希望能为读 者介绍一些文本之外的细节 ;也想利用这个机会,简单 地谈一谈这本小说的翻译。 《在美国钓鳟鱼》的主 体成于1961年夏天,布劳 提根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弗吉 尼亚·埃尔德(Virginia Alder)、女儿伊恩 (Ianthe)在爱达荷州的斯 坦利湖区野营。 那年六月,布劳提根和 妻子用三百五十美元的返税 金买了一辆二手的“普利茅 斯”旅行车,装上两箱书、 帐篷、睡袋、“科勒曼”牌的 炉子和露营灯,以及布劳提 根的打字机。他们把名叫“ 杰克”的猫托付给邻居后, 带着女儿,从旧金山出发了 。 车子一路向东,先抵达 内华达州,穿过内华达的荒 漠,然后往北进入爱达荷州 。来到爱达荷州以后。一行 三人首先在银溪落脚扎营, 布劳提根开始钓鱼。接下来 的一周,布劳提根遍访附近 的溪流,并在笔记本上记下 了一个个好听的名字。那一 页笔记的标题叫作“我钓过 鳟鱼的溪流,以先后顺序排 列,1961年——爱达荷,一 曲旅行的歌.一曲鬼魂的歌” 。记下的名字包括银溪、铜 溪、小木头溪、大烟溪、天 堂溪、成水溪、小烟溪、嘉 莉溪、皇后溪、红鳟溪、鲑 鱼溪、小红鲑湖、黄腹湖溪 、斯坦利湖和斯坦利湖溪, 等等。这些溪流串起了整个 旅程,也即《在美国钓鳟鱼 》的线索。 离开银溪,布劳提根一 家向北来到大烟溪的露营基 地。不远处是咸水溪,告示 牌上写着:小心此处投放的 用来消灭土狼的氰化物胶囊 。布劳提根写了一个讽刺版 的告示,弗吉尼亚翻译成了 西班牙语——这些都出现在 《咸水溪的土狼们》一章里 。下一个目的地是勇士东峰 的露营基地,那里有皇后溪 。然后,三人驱车前往麦考 尔,去见弗吉尼亚的表亲唐 娜,《泰迪·罗斯福的玩笑 》一章写的就是这段旅程。 自驾游的终点是斯坦利 湖区的小红鲑湖营地,一家 人在那儿待了一个月光景。 布劳提根认识了一名外科医 生,两人经常一起钓鱼。布 劳提根把医生对生活和工作 的抱怨写进了《外科医生》 一章。下午很少有鱼上钩, 布劳提根利用这段时间阅读 和写作。《在美国钓鳟鱼》 的不少内容都取材自小红鲑 湖营地的日常生活。 …… 这一章描写了一场童年 的“阴谋”,在故事结尾处, 他强调,“随之,有什么东 西降临了一年级——类似秋 天”。而“夏天”则是巧妙地 与一场“起义”连接在了一起 。同时,《在美国钓鳟鱼》 的主线,也是发生在夏天。 如果将整个旅行,甚至整本 书的想象都看成是一场“起 义”,全书与这一章就形成 了微妙的对话。 四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 在美国钓鳟鱼》的用语十分 简单,句子也不复杂。我们 希望中译本可以尽可能地保 留原文的特点,或者说叙事 的语气。通过这本小说的翻 译,我们试图输入一些陌生 的、新鲜的语言习惯,更希 望读者能感受到布劳提根独 特的语言魅力。例如,在翻 译《敲木头》两章时,标题 “敲木头”因其文化含义而形 成了双关。我们多次斟酌, 决定直译。文中富有美国特 色的意象,我们尽量不去改 动。译文还以注脚的形式添 加了必要的补充,希望能帮 助读者理解。 这本小说“诗”的气质, 离不开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叙事节奏在这本小说里显得 尤为重要。作为译者,我们 不希望扰乱原文的节奏。原 文多使用短句人称代词;在 翻译中,我们尽量遵循原文 的句读,保留了大量的代词 。不过,再现语言风格只是 我们的一个愿望,至于是否 实现,请各位读者指教。 我和肖水自2013年夏天 动手翻译此书,秋天完成初 稿。翻译完成后,我们尝试 联系约翰·巴伯(John F.Barber)先生。巴伯先生 是研究布劳提根的专家,出 版了多部关于布劳提根的研 究著作,还建立了布劳提根 作品的网络馆藏,收录了大 量有关布劳提根的评论、回 忆录、传记等等,对布劳提 根的诗集也做了翔实的注解 。巴伯先生对此书中文版的 翻译(包括对布劳提根诗歌 的中文翻译)提供了 精彩页 童年某个春日的午后,我走在波特兰一个陌生的小镇上。我走到一个从未去过的街角,看见一排老房子挤在一起,像挤在岩石上的一群海豹。 农田从山上一直延伸到山脚,长满了青草和灌木。山顶上是一片树林,树木高大,颜色深沉。远远地,就能看见一条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瀑布高耸,颜色雪白,我几乎能感受到溅起的冰凉水花。 那里一定有条小溪,我想,小溪里说不定有鳟鱼。 鳟鱼。 钓鳟鱼的机会终于来了,我就要钓到我的第一条鳟鱼,我就要看到我的匹兹堡了。 天色渐渐变暗。我没时间走过去看那条小溪了。我走回家,路过那排房子,黑夜的窗玻璃上倒映着冲刷而下的瀑布,像房子长出了胡须。 第二天,我打算去钓鳟鱼,第一次钓鳟鱼。我要早点起床,吃个早饭就出发。我听说清晨更适合钓鳟鱼。清晨的鳟鱼多了些不同寻常之处。我回到家,准备我的“在美国钓鳟鱼”。但我没有渔具,只能用那套老掉牙的方法。 老得像那个笑话。 鸡为什么要过马路? 我折弯一枚别针,系上一根白线。 然后睡觉。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吃了早饭。我拿了一片白面包做钓饵,打算把面包心最软的那部分搓成小面球,穿在滑稽剧式的钩子上。 我离开家,来到那个与众不同的街角。农田多美啊!那沿山而下形成瀑布的溪流多美啊! 但是,当我走近小溪的时候,发现有些不对劲。小溪有些不对劲。有些怪。小溪不应该是这样流淌的。等到我离得足够近时,才终于明白问题所在。 那瀑布不过是一条白色的木梯,通往山顶那片树林中的一座房子。 我在那儿站了很久,目光沿着梯子,上看,下看,仍旧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然后我敲了敲我的小溪,听见了木头的声音。 我只能自己当一条鳟鱼,吃了那片面包。 “在美国钓鳟鱼”的回信: 我无能为力。我不能把一架木梯子变成一条小溪。男孩走回了家。这件事也曾发生在我身上。我记得在佛蒙特州,我曾把一个老妇人看成一条有鳟鱼的小溪,最后只能求她原谅我。 “抱歉,”我说,“我还以为你是一条有鳟鱼的小溪。” “我不是。”她说。 红唇 十七年后,我坐在树底下的一块石头上。树边上是一座废弃的棚屋,前门上钉着一张警长告示,活像钉着个葬礼花环。 闲人勿入 一首俳句十七个音节中的四个 这十七年里,有许多河流流过,也有不计其数的鳟鱼游过。现在,公路和警方告示旁,又流淌着一条河,克拉马斯河。而我要去下游三十五英里处的虹鳟镇,那是我住的地方。 一切都很简单。但没有人肯停下载我一程,即使我背着渔具。可人们通常愿意让钓鱼的搭便车。我足足等了三个小时。 太阳就像一枚巨大的五十美分硬币,有人在上面浇了煤油,用火柴点着,然后说:“来,拿着,我去买份报纸。”他把硬币放在我手里,再也没有回来。 我走啊走啊,来到这棵树下,坐在这块石头上。大概每隔十分钟就有一辆车经过,我都会站起来,竖起我的大拇指示意——我的手看起来就像一串香蕉——然后我又坐回石头上。 棚屋有个锡皮屋顶,年久失修,锈得略微发红,像断头台下受刑人戴过的帽子。屋顶的一角松了,河上游吹来的热风把屋顶吹得哐哐响。 有一辆车经过。是一对老夫妇。车子一个急转弯,差点开出公路甩进了河里。我猜他俩不常在这儿遇见搭便车的人。车子消失在拐弯处的时候,他们两个都回过头来看我。 P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