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岩河的歌
分类
作者 聂新元//丁哲元//李淑勤//李新一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012年10月,云岩镇党委书记陈志胜把《云岩河的歌》一书的初稿给我,并说,应编者之邀,云岩镇党委的负责人为该书写篇《序》,因为他们年轻,对知识青年插队缺乏亲身体验,让我协助一下。我把《云岩河的歌》书稿一连读了两遍,伏案而思,感慨万端。读到许多他们对当年艰苦经历的描写,不由热泪盈眶,感同身受;读到他们对乡亲和第二故乡的诚挚感情,使我这个云岩当地人愧感有加,自叹不如;读到他们对那段插队经历的理性客观的认识、刻骨铭心的记忆、无怨无悔的表述,使人肃然起敬,感佩之心油然而生。知青的39篇文章,全部用事实说话,真人、真名、真地点,记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个观点,都是那么活灵活现,都是自己真情实感的写照,让人读后觉得叙事实在,犹如身历其境。字里行间,言谈之中,无矫揉造作之词,更无哗众取宠之意。正因为这都是说真话、表真情的文章,才能沁人肺腑、感动读者。他们对那次上山下乡插队中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原汁原味地记录,已不是一般的回忆文章,而是记录历史的珍贵资料。这本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的久远而更加彰显其光彩。

读《云岩河的歌》时,过去的许多事情,一幕幕、一件件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之中。从1966年上半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学校一直停课“闹革命”,该招生的没有招生,该毕业的没有毕业。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全国各类大学暂停招生,初中和高中学校的“六六”级、“六七”级、“六八”级学生于1968年底前全部毕业,是农村户口的学生回乡参加劳动,是城镇户口的学生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老三届”的名称由此而来,也有了那次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1969年元月12日下午,数辆大卡车把400多名北京知识青年送到云岩公社院内,公社革委会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宣布了分配到各大队插队的名单,知青们就跟着各队来接的人连夜进村了。12目前几天,刚刚下了一场大雪,云岩大地白雪铺盖,寒风刺骨。知青们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踏着吱吱作响的雪路,走着蜿蜒崎岖的山道,上山下洼,艰难地行进在云岩南北二塬的山山峁峁上。那时农村的道路都是二三尺宽的小路,并无现在的公路。他们中不少人穿着塑料底鞋,稍有不慎,便会滑倒在地。最远的村,离云岩镇30多里,他们足足走了五六个钟头。他们在这几个钟头内,走了有生以来最长的山路、雪路,多数人也是第一次走了这样难走的路。对他们的第一场考验,竟是冰天雪地、寒风凛冽、雪路漫漫!云岩人民看着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们,心痛难受,不少人为之抹泪。云河也记住了从冰上走过的知青,为他们的壮举吟唱赞行。我是宜川中学高“六七”级的学生,在1968年10月回村劳动,对他们自然是惺惺相惜、倍感同情。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现在回过头看那场上山下乡运动,我认为那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给国家的教育进步、人才培养造成断层,使千百万家庭和个人遭受了苦难和折磨。但是,从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接受“再教育”号召的本身动机而言,我们虽不能妄加猜测,也能清楚地看到,他是要让知识青年经风雨、见世面,历经磨难,提高抵御能力,把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寄予这一代人身上。毛主席曾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到农民家中“上农村大学”,并一贯注重知识分子与工农大众相结合,“文化大革命”前就倡导上海等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去锻炼。从孟夫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害怕人生遇到苦难的磨炼,而把这种“磨炼”看作天赐的人生机遇。毛主席本身就是历经苦难折磨,才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所以他很重视让青年人“吃苦、磨炼”。那次插队接受“再教育”的知识青年,在农村锻炼几年之后,大多数在国家招工、招干、上学中得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极少数留在农村的,当地政府都进行了妥善安置。多数知识青年对自己在农村受到的锻炼,也持肯定态度,认为对自己一生是有益的。历史上任何一次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伟大而复杂的,都需要根据当时留下的资料去评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劳动的实践活动,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教训,只有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知识青年本人最有发--言权,《云岩河的歌》就是切肤深刻的体会,中肯恰当的评论。云岩河两岸人民群众对北京知识青年历久不衰、弥足珍贵的记忆,对知识青年良好形象的高度评价,更是人间正道、千古评说!

我是回乡青年,有家有舍,有亲人关照,不需做饭,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对插队青年的艰苦生活没有身历其境、甘苦自尝的经历,自然体会不深,但我从自己接触知识青年的过程中,以“旁观者清”的方位,看到了他们的难处,体会到了他们的苦衷。知青来插队,首先要过“两关”,即“生活关”和“劳动关”。开始时,生产队派人给知青做饭、打柴、驮水,后来他们自己轮流做饭,自己上山打柴,下沟驮水,还要坚持参加集体劳动。做饭的活儿虽不重,但天天、顿顿做饭,却是人生很难的一件事,而且要把饭做得好吃,更不容易,许多人一辈子都办不到。进山打柴,那是农村最累的劳动,把柴边砍倒边拢到一块,就是农民要做到这一点,也得几年实践。把柴砍好后要捆起来,再从沟底背到塬边回村的路上,一般都得爬几百米的坡,背柴时肩膀酸疼、汗如雨下,不习惯的人一天也砍不回一捆柴。每次下沟驮水,来回要走几里路,碰到连阴雨天,就得把天上降的雨水集起来,用它烧水做饭。队里给的粮要在石磨上磨成面粉,小麦、豆类、玉米等粮食各有各的磨法,不然磨成的面粉便不好吃。磨面时,知青们请村里的大娘、大嫂帮忙,有些女知识青年也像农村的妇女一样,拢着头巾,浑身上下弥满了面粉。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天天与“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打交道,天天刷锅洗碗,我认为是天下最难的事,可许多北京知青却把这种生活过了好几年。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爱讲卫生,但农村的水来之不易,连烧水做饭都不够,哪有洗澡、洗衣服的水?他们就把衣服拿到沟里小河边去洗,等天热了到云岩河僻静处泡个澡。这样艰难的生活,他们大多数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习惯了,熬过来了。至于参加农村劳动,并不像体育锻炼那样轻松愉快,对各种农活都有一个学习、习惯的过程,像豫剧《朝阳沟》中银环初学劳动的体验,北京插队知青人人都亲身经历和体验过,但是他们挺过来了,有的还成为庄稼活的行家里手。我们南海村有个知青程伟明,他的乳名叫“小毛”,乡亲都亲切地叫他小毛。小毛每天做三顿饭,天天参加三晌劳动,社员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一年的出工数不少于农村的壮劳力。晚上还要看一会书,遇到有兴致的人和事,还要写诗作词,抒发一番诗意。后来他被调到南海峁生产队,我村人隔三岔五去看望他,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在北海村插队的几个女知青,他们天天下地劳动,唱着歌上工,唱着歌下工,女知识青年童广兰还被社员选为妇女队长。后来我到县上参加了工作,下乡中每到一个小山村,总有那么几孔窑洞,糊着雪白的窗纸,窑畔上挂着几串红辣椒,门口放着几把锄头、镢头,看似普通的农户,实际是北京知识青年的住处。他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门一把锁,进门一把火,过着和农民一样的日子。此情此景,让人感到由衷佩服,更有所思。P2-5

目录

云岩人看知青

 云河长唱知青歌/薛天云

 知青往事/刘江

 北京知青来了/兰云发

回望插队岁月

 在云岩插队的日子/代仁旺

 插队生活回忆片段/孙怡茹

 爱子/孙怡茹

 诗文四则/范洁

 黄土情/张蕙兰

 插队往事/延荣秀

 终生感悟/应宝琴

 回忆那冲不淡的时光/杜昕

 旧诗散忆/李子猷

 青春,那是一腔澎湃的热血——难忘的知青岁月/李向罡

 难忘黄土地——插队回忆叙事组诗/李淑勤

 记忆中的往事——插队生活点滴/林夕

 八月·塬上/赵晓静

 心底的岭上/高桦

 忆陕北延安插队/王建中

 奇遇/刘和平

 叹青春——献给我的同龄人/袁敏

 无怨无悔话插队/丁哲元

 插队生活点滴/白英

 纪念知青插队40周年献词/朱凌

 插队记忆——狼啊!陕北的狼!/朱凌

 曼子,你不是懒汉!/朱凌

 插队的日子/李小菱

 珍藏的记忆/李道芬

 娃,你是我们这搭里人/郑红丹

 难忘你,鲜血染过的黄土地/聂新元

 珍贵的回忆/聂新元

 宜川岁月/聂新元

 当年在曲洲/曹德新

 拉练收容队/闻锡勇

 我的十八岁/杨中海

 谷堆坪轶事/于大华

 我的乡亲们/沈平

 凤娥子与和平/范愉

 信天游的歌唱不完——水篇/郭剑

 和知青生活的日子/费嘉麟

 回忆延安插队/李新一

 访北京干部费嘉麟/李新一

 永远的记忆/孙广山

 插队点滴/杨子荣

 十九年古丹情怀——知青趣味俗曲百首/余恒卫

 情系云岩河(诗词十二首)/余恒卫

 漫漫回家路/尹砚亭

 在历练中获得勇气/尹砚亭

 东岭的水/尹砚亭

 插队琐忆/付小明

 卖瓜记趣/王晓建

 梦幻青春/王侠

今日故乡行

 重返永宁/张秋敏

 圆梦/丁哲元

 塬上的苹果/方为

 云岩河,我们来过/邴之雪

 高堡寻梦/孙广山

 遥远的记忆/尹砚亭

 东岭情愫——40年后重回东岭/付小明

离开黄土地的日子

 张立群和他的烤鸭店/聂新元

友情特约

 云岩也曾是红区/王晓建

 宜川踏歌向未来/杨建春

简要资料

 《宜川县志》摘抄

 宜川县云岩重点镇简介

 云岩镇历史资料

 原陕西省宜川县云岩公社北京知青名单

 云岩公社北京干部名单

 薛继学简介

编后话

序言

《云岩河的歌》与您见面了!

这本反映北京知识青年插队生活的文集,用散文、诗歌、记叙等不同文体,回忆了北京知青当年插队时的非凡经历和身心感受。文章的作者,把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生动地再现给大家。他们把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每一种感受,都记录得那么真实,那么活灵活现,字里行间都表达着真情实意,诚挚感怀,读后沁人肺腑,深受感动。北京知青在云岩插队期间的亲身经历,真实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云岩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本书的出版,是值得云岩镇一万五千多群众祝贺的一件大好事!

云岩镇地处宜川县西北,与宝塔区、延长县接壤,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曾是云岩县(公元547年至1074年后)的县治。大理学家、教育家张载于北宋治平年间任云岩县令,并创办“崇圣书院”和“兴龙寺”县学,率陕北办学育人之先。云岩镇西枕临镇,东通黄河渡口,是宜川县西北保障要塞,清朝末年(公元1868年),农民起义军西捻军在此驻军一年多。1927年10月14日,共产党领导的清涧起义部队在唐澍、李象九、谢子长带领下,经清涧、延川、延长过云岩镇南下宜川,于15日攻占了宜川县城。1948年解放战争中,我西北野战军发起“宜川战役”时,西北野战军第三纵队途经云岩镇直逼宜川县城,第四纵队途经云岩镇北苏等村开到瓦子街附近,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宜川战役围城打援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云岩地区人民坚决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于1935年建立红色政权,涌现出了赵正化、赵正隆、付东华、高思恭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云岩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改革开放后,云岩镇在全县率先实行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抚今追昔,云岩大地的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当年为改变云岩贫穷落后面貌而奉献青春的北京知识青年。人们还记得,1969年1月12日,407名北京知识青年迎着寒风、踏着积雪,走进云岩公社的26个生产大队,近80个自然村,成了Z-岩公社的“新社员”、乡亲们喜爱的“北京娃”。如今这个日子已经永远镌刻在云岩的历史丰碑上。人们还记得,初到农村的北京知识青年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乡亲们手把手地帮助下,他们闯过了农村生活、劳动的道道难关,很快融入了新的环境,与老百姓建立了朴素而真挚的感情。人们还记得,在那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岁月里,北京知识青年敢为天下先,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他们倡导引水上塬、修建公路、发展教育;关心群众生活,宣传科普知识,推广农业科技,当“赤脚医生”,办村级小学;教唱歌、搞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这些在北京知识青年看来也许是平常之举或不经意之事,可是对于当时解放农村落后生产力,改造顽固的小农经济思想,推动云岩经济社会发展却起到了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是那段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经历,使北京知识青年与古老的云岩大地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70年开始,国家在北京知识青年中陆续招工、招干、考学,到1976年,他们大部分离开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云岩镇。但是他们不-忘这块红色大地,感恩这里的善良群众,他们和村里人还书来信往、鸿雁不断。许多北京知识青年千里迢迢探访第二故乡,为镇里、村里的发展献计献策,协助引进项目、争取资金,就连云岩镇数百名在京打工人员的工作和衣食住行,几乎都得到了知识青年的鼎力相助。这一桩桩、一件件,2岩人民牢记在心,世代难忘!

在思念北京知青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当年来云岩支援建设的17名北京干部。他们为知识青年的成长、为云岩的发展和进步同样付出了心血、汗水,在云岩群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出版《2岩河的歌》,既是曾经在云岩镇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的美好夙愿,也是今天广大云岩人民的热情期盼。祝愿所有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在阅读中能够打开自己记忆的闸门,寻找属于自我的那份情感和收获,享受特有的幸福和快乐。希望没有那段经历的人们,哪怕一目十行、半信半疑也要细读几篇,从中领会知青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增加对人生和未来的美好憧憬。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如今云岩镇的山变绿了,天更蓝了,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苹果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家庭果园遍布云岩大地,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部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正迈出新的步伐。

我们谨借《云岩河的歌》出版之机,真诚感谢曾经在云岩公社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感谢编纂《云岩河的歌》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感谢本书的每一位作者。我们由衷欢迎北京知识青年常回家乡看看,并继续为家乡建设出力献策。我们决心继承和发扬北京知识青年服从大局、任劳任怨、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工作,为建设“美丽云岩”而努力奋斗!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群曾经到陕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他们以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讲述了4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插队生活,向人们再现了“文革”时期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一幕。

聂新元、丁哲元、李淑勤、李新一编著的《云岩河的歌》以“云岩人看知青”“回望插队岁月”“今日故乡行”“离开黄土地的日子”等四个栏目为主,从不同视角和时空,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北京知青的原生态插队生活和多元化内心世界,以及上山下乡运动对知青成长,特别是对插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本书辑录的文稿包括散文、记叙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均出白花甲之年的老知青笔下。文章朴实无华、毫不做作,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以平常的人,写平常的事,解读一段不寻常的历史。

编辑推荐

聂新元、丁哲元、李淑勤、李新一编著的《云岩河的歌》介绍了,在这片黄土地上的日日月月,是作者一生最最难忘的岁月。在这里,作者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体验了生命的无奈与迷茫,挥洒了热泪和汗水;同时也收获了执着、豁达、乐观、宽容和善良。感谢那段艰苦的生活,它确立了作者人生的坐标。黄土地给予作者的,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宝贵财富,她是悲壮的、激情的,也是伟大的。

无论作者在知青经历中经受了多大的苦难和考验,但只要从这段经历中了解了农村、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人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公平和幸运,就可以说没有虚度这段宝贵的时光。正因为有了这段经历,作者面对社会、国家、他人和自己时,才会更加冷静、理性和客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