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干渴的北方向牺牲的南方致敬!筑梦六十载!圆梦在今朝!见证八十万移民、百万亩良田、三座千年古城的奉献!
《大江北去》是一部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史诗性纪实文学巨著!一个长达50年的项目,70万移民的命运,百万亩良田及三座千年古城的奉献。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梅洁对南水北调的受益区人民进行采访,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出北京等地对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之人的感激之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江北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梅洁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请干渴的北方向牺牲的南方致敬!筑梦六十载!圆梦在今朝!见证八十万移民、百万亩良田、三座千年古城的奉献! 《大江北去》是一部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史诗性纪实文学巨著!一个长达50年的项目,70万移民的命运,百万亩良田及三座千年古城的奉献。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梅洁对南水北调的受益区人民进行采访,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写出北京等地对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之人的感激之情。 内容推荐 《大江北去》是十堰籍著名作家梅洁创作的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史诗性文学巨著,着重叙述了调水源头鄂西北人民为此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真实记录了湖北郧县、丹江口市,河南淅川等地人民,在长达五十年的调水工程中,所承受的种种生存磨难和挑战,反映了这一宏大工程的历史与现实。 目录 引言 我的汉水啊 卷一 忏悔的泪水能流成江河吗 第一章 水缺失危机:人类遭际的大罚 第二章 中国:一个人口大国的水困境 第三章 北京:不能承受之重 脆弱的大“中心” 我在西四环暗涵工程处站了许久、许久…… 第四章 天津:“九河下梢”的水饥荒 “海流千派合,舟楫万方通”的天津 总被洪水袭击的天津 黄河水九次解救的天津 第五章 河北:水环境恶化已难以逆转 兰沟洼的牵挂及其他 水环境严重恶化及其他 卷二 回眸如歌如泣的岁月 第一章 郧阳:苦难而发着哲学之光的石头 一尊八吨陨石的隐喻与象征 关于中国的“底特律” 关于襄渝铁路穿越鄂西北 关于丹江口水库和黄龙滩水库 第二章 丹江口大坝:十万人铸就的丰碑 汉江的神性与巫性 十万人云集丹江口 千军万马筑围堰、截江流 百年大坝——一个时代的警示 第三章 郧阳府城:沉没在江底的绝唱 幸福和苦难都让我流泪 千年的郧阳在江水中沉没 从江底打捞上来的记忆 第四章 均州圣地:永远的沧浪绿水 均州不似兰毗尼、伯利恒、麦加? 大岳武当不为世界神山之林? 第五章 浙川:古丹阳最后的告别 丹江作证 丹江铭记 第六章 故园大迁徙:历史的伤痛与眼泪 移民大西北 移民大柴湖 怎一个“痛”字了得 返迁之泪 卷三 仰望如碑如铭的江岸 第一章 后靠自安:一场无土安置的苦难 库区人无地、无路之苦 水乡人的千渴之苦 大树、磨坊、老井及其他 中国知识者的良心 第二章 超标准蓄水:丹库人的牺牲有多大 丹库防洪创造的巨大效益 1983年丹库人遭际的大洪水 第三章 三亿元:丹库复活的第一袋血 告别谎言的新时期 来之不易的三亿元 第四章 江岸: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再造生命之水 待到橙黄橘红时 驾驭命运的柳陂人 走在杨献珍的故乡 一缕新世纪的曙光 第五章 粮食:郧阳人的忧虑与奇迹 两双男人的手相握时 易发栋叙说“银色革命” 沈康荣走在奋斗的山野 第六章 郧山书院:文明传承的尴尬与创建 五百年薪火与世纪大搬迁 库区学生能“落泪是金”吗 卷四 汉水将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第一章 四横三纵:“中国水”的百年梦想 构建水资源的“中国网” 毛泽东与“中国水” 艰辛而漫长的《总规》之路 第二章 中线调水:汉水不能承受之重 汉江中下游遭遇了什么 不能毁了汉水这条江 构建中国的田纳西 古城襄樊的忧虑 第三章 文物:古文明与水的再次碰撞 难以承载的文明重负 埋藏着“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郧阳 均州古城的灵魂及其他 汉水伟大的背负 卷五 为了北中国的那口井 第一章 旷古大音:守井人的大难与大义 责任挑战机遇 跨越天堑的梦想 印象中的彭承波 倾听他们的声音 第二章 丹库移民:18年的艰辛与等待 他们别无选择 迁徙者的疼痛与期盼 第三章 大搬迁:34万移民风雨大迁徙 鄂豫吹响“集结号” 他在熊望台潸然泪下 他们在“江夏事件”的围困中 让我们再看一眼舒家沟 最后一个村庄的告别 万只忠犬魂归处 黄姜冲击波及其他 汉水北送,守井人之荣之惜 尾声 感恩,北京在行动 使命,从未遗忘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在西四环暗涵工程处站了许久、许久……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上的著名大型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库引汉水,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基本自流至北京,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公里(未含天津干渠157公里),进入北京的地点在房山县拒马河中支南与河北省交界处。输水总干渠进入北京后,经房山城区西北关,穿过大石河、永定河、丰台西铁路编组站进入市区,然后沿西四环路下面北上,过五棵松地铁至终点颐和园内的团城湖,全长80公里。 为保证水质安全,北京段全程采用全封闭管涵输水,封闭的管涵将穿越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32道河床,穿越京石、五环、四环等12处公路,穿越京广线、丰台铁路编组等11处铁路,穿越五棵松地铁,穿越两处山丘。 南水北调进京后,直接供水范围3200余平方公里,包括北京城区、大兴、通州全部以及房山、门头沟的山前平原和沙河镇地区。通过与当地水联合调度,形成统一的地表水供水网络,供水范围可扩大到5870余平方公里,覆盖北京平原地区面积的90%。 2004年中线调水京石段“应急工程”已率先开工。所谓“应急”,是应2008年奥运之急。北京奥运,举世瞩目,届时缺水的北京不能出任何差错。于是,中央决定,2007年底,中线石家庄至北京段干渠必须完工,2008年先从河北的岗南、黄壁庄、西大洋、王快四座水库调3亿吨水给北京,以解燃眉之急。尽管河北大地也干渴得冒烟,但必须全国一盘棋,迎接大奥运。 2005年7月中旬,我从调水源头的湖北十堰、郧县、丹江口、河南淅川以及湖北钟祥、武汉、襄樊等七县市采访归来,长达100多天的汉水之行使我一踏进炎夏的北京,便突然觉得有一种说不清的别样心绪涌上心来…… 北京南水北调办的白咸勇先生告诉我,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接近尾声,中线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也已于5月全面开工,西四环工程将穿越五棵松地铁站,在深达20Y’r∈的地铁站下面、在四环路立交桥桩基中间进行。暗涵工程头顶车水马龙的西四环路和每天运送10余万人的一线地铁,还有盘旋叠立的立交桥和耸人云天的高楼大厦,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全长近13公里的工程挖掘不能使用任何机械,只能靠几十个工人每天三班倒地钻在几十米深的地下,小心翼翼地、一镐一铲地进行,一班8小时的进度只有半米。 在北京采访的日子,我住在儿子家里,儿子的家紧靠西四环。某天,我在西四环桥旁边,突然发现有一块用蓝色塑料布围拢的栅栏,蓝色围布上别着硕大的白字红布标语:“南水北调,精心施工”。我顿时在栅栏外站了下来,发现里面在施工。或者说,我是一眼看见了那条鲜亮醒目的标语才停了下来的。我停下来是因为情不自禁,我知道这下面在进行着什么。 然而,眼前是车轮滚滚、人流滔滔,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奔向自己的目的地。于是,我独自站在栅栏外呆想:在这个千万人的大都市里,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个城市的地底下正在安静而紧张地进行的工程?有多少人知道南水北调真正的含义?有多少人知道调水源头在哪里?又有多少人会为不久就要喝上三千里迢迢北上的汉江水而感动? 我想着想着,就有些失落有些黯然神伤,因为我想到在我的故乡、在调水源头,从政府到百姓,从城市到乡村,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机关、厂矿、学校,也无论大街小巷、酒楼、饭庄,都在发出同一个声音:“保证一江清水送北京!”这句话箴言般在故乡的山山岭岭中传诵。故乡人为着江水的北送在日夜工作着,操劳着,忙碌着,也欣喜着,尽管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艰难和困苦,尽管他们已经和就要再度扶老携幼远离家园。他们都知道北方缺水,尤其知道北京缺水(肯定比北京人自己知道得多),于是,当他们含泪亲自拆掉自家的房屋远迁时总是对我说:“以后你在北京喝上老家的水时,给我们捎个信儿……”又说,“水流到北京时,你站那儿拍个照片给我们寄回来……” 想着老家人说的话,想着一江汉水将要哺育两地人,我感慨万千。 我在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施工处,独自站了许久、许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把北京市水利局局长焦志忠告诉湖北记者的一段话写给老家人,焦志忠说:“中线到达团城湖终点之前,设计了一段800米明渠,这是汉水进入北京80公里后第一次露面。”他还说,“南水北调是伟大的世纪工程,多少人为之奋斗和奉献。我们设计一段明渠,就是要让北京市民能够看见,千里迢迢调到北京的水是什么样子,饮水思源,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又说,“北京之所以不惜代价,用管涵引入汉江水,在北京建设一条80多公里的地下暗河,主要是出于保护水质考虑,使其免遭污染。湖北等地水源区的人民,为北京保护了这么一盆好水,我们不能辜负南方人民的一片心意!” 说真的,看到这段话时,我非常感动。我为这一段充满人文情怀的工程设计,为北京水务工作者和工程设计者赋予了冷漠的钢筋水泥以温暖的人性而感动。 我想,待汉水进京时,我会是第一个到团城湖看水的人,我想我还会是看水人中第一个流泪的人…… 2005年7月16日,这一天我一人来到了颐和园,因为我现在就想去那里看看团城湖,看看这个即将接纳千里汉水的“天上瑶池”。20世纪60年代,我在北京度过了5年的大学时光,因学校离颐和园、圆明园都很近,这里便成为我和我的同学、恋人常常涉足的地方。这么多年,我在心灵深处,默默心仪着那些曾经泅渡过我们青春和爱情的地方。 P24-26 序言 1 在鄂西北我诞生的那座具有3000年古老文明的小城脚下,有一条大河——汉水。童年的记忆里,大人们从来不把汉水称为“汉江”,也不称汉水,他们总是叫它“大河”。汉水就这样亲切、善良、谦和地偎依在故乡千年的土地上。 到会看地图的年龄时,我才发现“大河”被称作汉水,鲜明地标示在中国地图上,后来又知道它是长江9条支流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别的支流都赫然被称作江,如岷江、嘉陵江、金沙江、荆江等等,唯独它被称作“汉水”。它的独一无二预示着它将有怎样的命运抑或使命呢? 汉水被现今的人们称为“中国的多瑙河”。据说,它是中国目前唯一没有被污染的大江。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引这条江的水解救中原、华北、北京和天津的水危机。 汉水携带着遥远的神秘,向我诞生的小城飘逸而来,把小城团团围住,小城呈半岛状依偎在汉水的怀抱之中。 我在河边长大。 真与美、善与想象在河边长大。 “妈,大河从哪儿流来?它又流向哪儿去?”望着迎面飘来又远远飘去的江水,我问母亲。 我想,从那时起,一个纯情女孩就一直站在江边,忧伤地谛听来自河流的私语——无论后来她离那条河有多么遥远…… 纤夫们“嗨哟”着沿河滩匍匐而来,他们脚手撑地,身体蜷缩在阳光下,隆起的脊背在小女孩忧郁的目光中漆黑发亮,有血红色反光。有时,小女孩好奇地踩踏着纤夫们深深的大脚窝沿河行走,小脚丫踩进大脚窝,一直向前追随到很远…… 许多年我都在想,一个女人日后与那条河的恋情以及她一生的艰辛与梦想,兴许从那时起,就蕴含在她脚趾上闪闪发光的沙粒里,抑或是河滩上小脚丫追随大脚丫的寓言般的憧憬里了。 当然,童年很快乐的另一件事出现在农历的五月。农历的五月有一个盛大的祭典在江边举行,那是一个节日。节日里,我们胸前挂着母亲亲手缝制的好看的丝线香包,香包里装着清香的艾草,耳根涂抹着掺了雄黄药的酒液,然后牵拉着母亲的衣襟,到江边参加祭典。母亲说,江水下边有一个好人,他死了……那时,我不懂母亲的话。 我们和母亲挤在人群里,而我们的目光总是很努力地在人头攒动、千舢竞渡的江面寻找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父亲每年都是这个祭典节日里很活跃很光荣的一员——他总是矫捷地从几百米宽的江面第一个泅渡到江的对岸。 但我们的父亲最终没能从他生命的此岸泅渡到彼岸便猝然消失了。此后,在故乡的江边,我目睹了生命的惊惧和毁灭,目睹了命运的猝然倒下,目睹了生离死别、家破人散。 我用一颗孩童的心体验着破碎、孤独、死亡和“灭顶之灾”…… 如果那条天长地久的大江没有浮载了又水葬了我的亲人,如果我的童年在那条江边没有把人世的悲欢离合体验完毕,我就不会如此惦念那条大江;如果我的目光总是充满惊惧,如果我的心灵永远被苦痛蹂躏,我就不会如此感伤那条大江;如果漫长的受难最终没有复生,复生之后没有突然地离去,我也不会如此眷恋那条大江。 是的,江边曾经发生的和以后永远离别的都成为纠缠我一生一世的情结。如果说,写作之前我有什么准备,我是不是可以说,是上苍恩赐了一条远远向我流来又远远离我而去的大江,以及江边的站立和倒下,江边悲风徐徐地前行和逝去…… 2 因父亲政治苦难的株连,15岁时,我便永远地离开了故乡,也告别了永远无法告别的那一条古老的大河。此后的几十年里,我从南方到北方,从京城到大漠,故乡的大河居然如父亲母亲迷蒙的泪光,永远深深地灼痛着我的乡恋。 从女儿般忧伤的江湾里走出来,我对世界一片同情。后来的岁月里,我试图以文学的形式和我所处的世界对话。当我把伤逝、哀怨、孤独和向往,困惑不安的心灵,凝聚巳久的渴望与梦想,人生艰窘的体验和尴尬,以及对生命与美的虔诚和膜拜,用文学的方式带给这个世界时,我发现,在我精神的故园里,始终流淌着故乡那条魅力非凡、母性般宁静而美丽的大江! 1991年,我离别汉水已有31年,当我踏上故乡的土地,当我和江岸边一群男娃女娃围着一盆烧得很硬很旺的炭火,炭火吐着蛇芯子一样蓝幽幽的火苗,听他们说汉水命运中的大坝,说那年小城在大水中沉没的故事,然后流眼泪;然后我们一起走向江岸,凭水而立,默默地凝望大河流向大海的风景;然后默默地倾听葬在水下的音乐,默默地感受浮出水面的灵魂;然后我们相互望着,许久之后,我们拉起手,向身后那片山地走去…… 就在那一年我终于弄明白,我的故乡因为有了那条古老的大河而诞生和延续了3000年的文明;也因为有了那条美丽的大河,那里的人民将要永远地失去故乡……深深的忧伤与战栗使我最终完成了《山苍苍,水茫茫》的长篇报告。当这篇文章落笔之时,我发现,对于汉水的虔诚与膜拜已成为我的宗教。 2005年,当我再度踏上故乡的土地,进一步了解到那块土地几十年的载浮载沉,了解到那里的人民为建丹江口水库而付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以及奉献和牺牲之后巨大的苦痛和贫困,了解到那里的干部带领人民历经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劳动和创造、奋求和抗争,了解到我心中的汉水几十年泪一样流淌的岁月,于是,一个沉重的写作命题便在我心中诞生。 古老美丽的鄂西北文化积淀十分丰厚,绵延三千里的汉水哺育了那里善良、纯朴的人民。今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施工,丹江口大坝2005年9月已正式开始加高,它将由现在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然后汉水将折转身来,三千里迢迢北上中原、华北、京津。库区34万人民将再度背井离乡,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他们曾经献出了68万亩良田好地,48万人民(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移民数量之最)离开了祖祖辈辈劳动生息的家园。几十年来,他们用血汗在荒山野岭重建的家园和土地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再度沉入江底。他们曾长达近半个世纪面临着艰难严峻的生存选择,现在又要失去刚刚有了眉目的生活,又要再度忍受故土难离的情感上巨大的磨难!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情都十分沉重! 我总是在心底为故乡人的幸福和平安祈祷。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线、西线和中线,中线有别于其他两线,调的是供北方人饮用的水,是生命之水,这些,许多人不知道;中线调的是堪称中国的多瑙河、现今唯一未被污染的汉江水,而不是长江水,这个,许多人也不知道;中线是一个长达60年的工程,先后80多万人民失去了家园,这个,更多的人不知道。于是,我写这部书就隐含了一个卑微的心愿,那就是—— 我真切地希望,2014年10月,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带来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或许那时,他们正在高高的山顶,围着一堆篝火,轻轻地哼着一支人类走出蛮荒时代之际所吟唱的歌:“举起火把,让我们走出山谷!”或许,他们正站在江岸,凭水而立,默默地凝望葬在水下的日子,然后望着北方的天空吟唱:“你本是天上的银汉啊,我的汉水……” 我想,那歌声一定很哀怨,也很悲壮…… 后记 上世纪90年代伊始(1991年),我在少女长发离别故土31年后重返故乡湖北十堰,31年的离别使我失去了故乡;但31年的离别,又以常人无法体验的情感使我重新认知并回归了故乡。就是在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文化反观的震惊与认知中,我完成了第一部反映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纪实文学《山苍苍,水茫茫——鄂西北论》。《山》文全长10万字,1993年《山》文以8万字的篇幅发表在大型文学期刊北京《十月》杂志第二期头条,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文学的样式真实反映中国水利移民的文学作品,16家媒体以“《山苍苍,水茫茫》爆响京城”的文字报道了这部作品。 不完全统计,鄂西北十堰(当时为郧阳地区)各机关、厂矿、学校、民间读者当年把《山》文翻印成白皮书达10万余册,以致10余年后的2003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台湾时,还见到了大陆亲人寄给台湾亲人的《山》文白皮书。 《山》文后来获了全国“505杯”优秀报告文学奖、第五届“十月文学奖”和河北省最高文学奖——第三届“河北文艺振兴奖”。 《山》文创作15年后,鉴于南水北调二期工程已经开工,汉水进京迫在眉睫的形势下,我于2005年又再度回到鄂西北,回到丹江口库区,在沿着汉水、丹水走了100多天后,转身又在干旱无水的京、津、华北走了100多天,之后我回到了家;之后,我沉下心来,用14个月的时间,创作完成了45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大江北去》。 2010年,鉴于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的全面展开和艰难推进,我曾三次返乡亲自参与并目睹了一个远非上世纪“以水撵人”“以枪赶人”的全新理念指导下的移民工程。同年11月,在湖北8万外迁移民即将完成、内安10万移民工作已全面铺开之时,我受湖北省移民局诚恳邀请,第三次担负起撰写南水北调中线移民的重任。在湖北10市26县(市)移民工作者和作者的帮助和努力下,2012月9月,我又出版了89万余字有关中线移民的纪实文学《汉水大移民》。 至此,我在20年间,先后完成了三部、1 45万字有关中线移民的长篇纪实文学(几乎占我这些年出版作品的三分之一),媒体普遍称之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移民三部曲”。 三部书围绕中线调水移民进行了深度的历史追寻、命运关照、决策拷问、事件梳理、人文反思,以及资源、生存、生态等诸多方面的探究与撰写。其挚诚的心意是:企望以全方位、全景式的真实书写,让受水区的北方乃至我们生活的世界了解:为了解救中国北方严重的水危机,为了北方亿万人良好的生存和发展,为了调三千里汉水进京这一世界最大的引水工程,湖北、河南两省前后50多年、83万移民为此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这一群体的牺牲与奉献惊天地、泣鬼神!这一个庞大的群体是中国8万多座水库、1000万水利移民的一个真实缩影! 83万人是十几万个家庭的组成,他们是具体的,生动的,是悲弱的,也是坚韧的,是大苦大难的,也是大善大义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每一个家庭都有代代相传的香火和喜怒哀乐及无尽的生活内容。然而,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被沉没了,他们失去了血脉之故乡,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他们是为一个国家巨大的水利工程被动牺牲的群体,这个群体在民族文明进程中是不能被忽略的,在民族记忆中是不能被忘却的,在民族精神的祝祈中是要被深深感恩的。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写书只是含着一个心愿:就是想让人们知道这一切。 这个心愿很卑微。 我想知道了,就会明白这三千里北上的江水里流淌着多少鲜活、悲壮的生命信息! 我想知道了,就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爱与奉献的水滴! 我想知道了,就会懂得被泪水、汗水、血水浸染的心! 只有这样,我们民族的发展才会更和谐,我们的生活方式才会更理性,我们的文明前行才会更接近真谛。 也只有这样,我们直接的受惠便不仅仅是拥有了一江清洁、甘甜的生命之水,更大的受惠是我们从此懂得珍惜和爱。珍惜这个蓝色球体上极为珍贵且极其有限的生命之水,爱那些为我们良好生存而经历了并仍在经历着深重苦难的人们。爱,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更多的是爱心对于苦难和创伤的触摸和抚慰。我愿我写下的这些文字能够给他们的心以些许的慰藉。 其实,一个真正高贵、智慧的生命应该明白:世界除了我们自己之外,还有更多的需要我们了解的事情,除了我们自身的艰难和不幸之外,还有更加辽阔的艰难和不幸,我们需要有终身化关爱而后终身为了这个世界的良好生存而奋斗的心情。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去忏悔:我们曾经做错了什么,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 什么是良好的生存方式?什么是人类的共同意识?也许,反思的开始,便是宣告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至于许多朋友问我:你为什么要用20年时间去选择一个如此艰难的命题?仅仅是因着那里是你的故乡吗? 我想,我能够有的回答只能是:我选择了中华大地上有着特殊存在的一片土地,那片土地在此意义上也选择了我。这是我们相互的宿命…… 2014年7月17日于北京建西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