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受战乱的影响,柬埔寨在独立之初人口稀少,在东南半岛的五国中,柬埔寨人口总数仅多于老挝。柬埔寨虽然人口基数小,但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柬埔寨劳动力竞争力逐渐增强,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重视。近年来,发达国家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东南亚转移,期盼利用东南亚较为廉价和丰富的劳动力来加快经济发展。但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柬埔寨人仍旧保留着独特的民族和宗教习俗,这是投资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另外,随着外资企业在柬埔寨的发展,原有的农业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原有的农业人口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而剩余劳动力则进人大中城市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方面的工作。《柬埔寨经济社会地理》由毕世鸿编著。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总是把争取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生产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劳动者和劳动手段的有机结合以外,还必须把经济活动的场所选择在生产条件最好的地区或地点,这就是经济布局。但是,经济布局不是凭主观意志来确定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客观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及其与周围国家或地区的关系,对该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区位优势能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反之则会制约其经济的发展。毕世鸿编著的《柬埔寨经济社会地理》试图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结合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技术因素三要素,来研究柬埔寨经济活动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时空分布形成和发展规律。具体而言,就是研究柬埔寨及其各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贸易、投资等的布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