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转弯
天朝辉煌
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宽约四十步,从城的这一端直通到城的那一端。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是交易日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阴沟纵横,使雨水得以流入运河。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
杭州主要街道的两旁,矗立着高楼大厦。男人跟女人一样,皮肤很细,外貌很潇洒。不过女人尤其漂亮,眉目清秀,弱不胜衣。他们的服装都很讲究,除了衣服是绸缎做的外,还佩戴着珠宝,这些珠宝价值连城。①
1298年,作为战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狱中口述,由作家鲁思梯谦写出了传世名著《马可·波罗游记》,这是其中的三段。
这是一本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书,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约翰逊和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都是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才纷纷东来寻访中国的。传说中富庶的国度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太具有吸引力了。
大约三百年后,又一个意大利人来到中国,他就是利玛窦②。他在其《中国札记》中仍这样记载:
凡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和幸福所需的东西,无论是衣食甚至是奇巧与奢侈。在这个王国的境内都有丰富的出产,无需由外国进。口。我甚至愿意冒昧地说,实际上凡在欧洲生长的一切都照样可以在中国找到。
这里,我们还发现了桔子和柑桔类水果以及各种刺丛上生长的水果,种类繁多,并具有比别的国家同类水果更好的香味。
花草之丰盛确实令人不能再有什么奢求了,中国人有很多种花是我们从不知道的,它深深打动人们的美感,并显示造物者慷慨的恩赐。
中国人用糖比蜂蜜更普遍得多,尽管在这个国家两者都很充裕。
在中国,可以看到有些城市是建筑在河流湖泊之中的,就像威尼斯在海上那样,有宫殿般的船舶在其间往返。
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盛大的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①
三十年后,又一个葡萄牙籍传教士谢务禄②来到中国,后在其著作《大中国志》中仍这样介绍大明王朝的繁华:
我曾在流向杭州的南京河的一个港湾停留八天,等待数量惊人的汇集起来的船只通过。一个沙漏时辰过去,仅数一数往上航行的小船,就有三百艘。那么多的船都满载货物,为旅客提供便利,简直是奇迹。船只都有顶篷,保持清洁。有的船饰以图画,看来是作为游乐之用,不是运货的。
他们的住房不如我们的华丽和耐用,不过因设计良好而便于居住,整洁舒适。他们使用大量的优良涂料漆刷房屋,而且刷得精细。
他们房里的器皿和家具奇特而奢华。
他们的镀金家具和装饰、及妇女的珠宝,因需求和新奇,已为全世界所熟知,但这些物品并不从一个港口输出,而是经由许多港口输出,经常有大宗交易。
若有足够的空地,他们也种大树,堆积假山,并为此从远方运来许多巨石。他们养鸟,如鹤、天鹅,及别的美禽;也养动物,如鹿,另一种白斑、毛色淡黄的鹿;他们挖了许多鱼塘,塘里的彩色金鱼上下遨游,清晰可见;还有其他类似的奇异好玩的东西。
夜莺比我们的大,歌唱的姿态和声音都一样。有的鸟我们没有,很受珍视,外表漂亮,也是美味食品。③
抄此三人的东西,那种感觉是无法描述的。明显不是客观地写实,而是一种带有情绪化的表述。通过这些描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文学的夸张,更有一种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产生的仰视心理。
P2-3
好像每本书都得有个后记,咱不能免俗;好像大多数书的后记都是在感谢,咱更不能免俗。
首先感谢“神”,这本小书终于完成了。做学问是项苦差事,2012年5月份开始,本以为简单的辛苦工作开始了,在激情的作用下,通宵达旦,夜以继日,除了腰酸背疼,毫无倦意。8月15日,因事回徐州老家,带着电脑,带着资料,然而俗事缠身,写作的感觉一去不复返了,着急上火,无济于事。11月,天啊!神啊!主啊!感觉终于找到了,又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写作过程。春天已经到来了,磨了一年的小手术刀终于可以见人了,问题肯定很多,比不了磨了四十多年的《资本论》,更比不了磨了一千六百年的《圣经》。在“速食”的现代社会,也就这样吧。
其次感谢英明神武的各级领导。作为一个有组织的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即使是人迹难觅的寒假校园,办公室里24小时不问断的中央空调,让我这个极怕冷的人在寒冷的冬夜里也可以奋战到凌晨或黎明(但愿不要因此说我是既得利益者);因为写作,生物钟搞乱了,上班时间,可能已经倒在办公室沙发上睡了,敲门也不开,因此也躲开了许多杂务,有组织的人,组织纪律性差了,然而领导却没有给我太多的责备;长期伏案,累得够呛(还好没吐血),但是领导和同志们的丝丝关怀,还是让我感受到了战友之谊。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王宏波老师。一个偶然得到的电话号码,随意地拨了出去,王老师很热情、很诚恳,我将还未完成的书稿发了过去,第二天王老师就给了回复,并提出了出版设想。如此的效率与真诚,让人如沐春风,“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就这样找到了。
对了,还有许多需要感谢的人:孙衍老师、刘飞老师、李珊老师、张津津老师,还有同事周咏樨、吴欣,学生熊云熙,其他人都包括在等等里了吧。
最后,有一点重要的说明:因为并不希望把这本书写成一部枯燥的纯学术作品,所以也导致了自己对某些史实评价得不够准确,有点随意,希望读者批判地吸收,发现那嬉皮笑脸下面严肃的灵魂。水平有限,问题必然很多,也诚恳地希望您给予宝贵的批评,我的邮箱:123467304@qq.com。
2013年3月30日
(一) 读史
读史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了解。
读史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乐趣,可以知道“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怎么生的,也可以知道“春秋霸主”齐桓公是怎么死的,可以知道杨玉环是多么美,也可以知道钟无艳是多么丑。
此中读史有如幼儿识字,记住了,知道了,为娱乐,为充实。
第二重,明白。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常常处于各种“道理”的教化之中,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他明白人生道理不断积累和更新的过程。
从小,我们就被一个个精典的历史故事熏陶着:读《孔融让梨》让我们知道了要谦让,读《华盛顿与樱桃树》让我们知道了要诚实。我们被感染着,被教育着,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却很少思考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我们熟悉的历史大多是由故事组成的,但历史却不仅仅是故事。故事是因结论而存在的,它告诉了我们价值选择的方向,却没有告诉我们现实社会的行为选择。读史可以让我们剥掉抽象出来的逻辑关系,明白真正的人生道理。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吗?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吗?工人阶级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吗?农民的思想是僵化的吗?只有在真实的历史中,我们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重,把握。
中国为什么会来到这里?我们为什么没有走到美国的行列里去?我们为什么搞了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政治老师”,许多学生问我诸如此类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他们:只有站在生物进化史上,我们才能搞清楚为什么人没有尾巴。同样,只有站在晚清以来的中国奋斗史上,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正在做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做的是什么。历史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各种因素综合的必然结论;我们看到的和反思的一切,都只是历史逻辑中的一个链条。我们为什么走到了这里?只能从历史中去找到答案;我们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问题?也只能从历史中去找到答案。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朱光潜就是从这个层面上理解的。
(二) 踉跄而行
政治老师告诉我们,人类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真实的历史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算式的推演过程吗?历史是人的历史,它必然蕴含着人的主观意志而成为人类主动的行为选择,因此,它是具有一定程度的能动性的。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切观念,必然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或者是方向,或者是进度。
真实历史道路的选择,强势者(集团或个人)的主观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细想起来,它又是强势者随心所欲的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是这条路走得如何,却不是随心所欲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晚年的乾隆,努力保持着“天朝上国”表面的尊严,然则几代君主的努力,最终还是无力挽回江河日下的败局。
一个考了四次秀才都没有成功的“天王”,扯起了反孔的大旗,走上了造反的道路,然而只走了十四年的“光辉”历程。
一个怀才不遇的“神童”,从改造孔子起步,七次上书,终见皇帝龙颜,轰轰烈烈的维新,杀了六人,关了两人,剩下自己在舒适的“考察”和奢侈的晚年生活中忧国忧民。
相比于前二者,真正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可能就算那帮子“道不同”的洋务派,富国强军的根本目的却导致了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和西方民主思潮的涌入,推动了中央集权专制的结束。
十六年的混战,中国国民党终于实现了名义上的国家统一,然而二十二年后,中国共产党却最终夺取了国家政权。
中国共产党对这个社会有着绝美的设想,对中国未来发展有着良好的期望,并且也热切地希望那一天尽快到来,但是,历史同样并不随心所欲,我们一直在各种艰难曲折中摸爬滚打。
新中国的建设,止步过,后退过,彷徨过,徘徊过,然而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汽车超过九千万辆,“神舟”问天,航母下水,英国内阁学习十七大报告,印度总理要求“人人捧读”温家宝总理讲话。
细品一下一百七十四(1840—2014)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她远不如古代中国走得那样四平八稳、雍荣华贵。比较而言,近现代中国史的脚步明显地凌乱了,少了按部就班,少了气定神闲,而多了期盼、挣扎、反思与比较。韩愈《赠张籍》中有两句诗,“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以此来形容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现代中国,是否已经越过“门限”,再无羁绊,平稳而安全地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呢?
好像事情并不能让我们简单地乐观,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发展策略,以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持续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不断恶化的居住环境,日益彰显的能源危机,而这些东西不仅仅只是使我们不幸福,更大程度上它阻碍了中国进一步的发展。 昂首挺胸的社会主义中国,又一次被“绊”住了,如何越过这一“门限”?目标已经明确,方法已经找到,但能否随心所欲,那就要看各种因素的“态度”了。
(三) 讲点“政治道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授业”好像是专业课老师的事了,而政治老师只剩下两件事可做:传道与解惑。然而,在弥散着物质、功利气味的现代中国,政治老师的这两件事因为与“业”关联不大,所以也就站到角落上去了。
政治老师的“道理”,都是从大处着眼的,因为政治本身就是“众人之事”。因其大,所以它并不产生于听众个人的主观需要;因其大,所以有距离感和压迫感。也正因为如此,听政治老师讲课是一个让人乏味的事情。但是,政治之道理又是一个不得不讲的东西,因为它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历史的需要,因此,也是个人的理性需要和长远需要。我们说,政治老师之责任,就是要实现社会整体价值导向与学生的个体价值选择之间的无缝链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当政治老师十五年了,听各种各样的政治道理也有三十年了,然而难以改变的是政治的那副严肃而令人敬畏的脸。是政治道理本身的问题,还是讲道理的话语方式问题?我看更多的是后者造成的吧。
写这么个东西,看似历史,可能难以摆脱政治老师的职业本性,以求在讲历史的过程中,去总结一点政治的道理。为了使读者能看得下去,本书采用了以下处理方式:把学术通俗化,把道理知识化,把政治趣味化,把历史人性化;不赞美,不指责,避免空洞的说教,避免单纯理论论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俗人的心态去分析,去认同,用常人的逻辑去推理,去论证。
洪秀全也是喜欢讲道理的,但“即在贼中之人,闻之亦不复信也”。那我说的东西你信不信,看了之后才有发言权。所以,抓紧看正文吧!
细品一下一百七十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她远不如古代中国走得那样四平八稳、雍容华贵。比较而言,近现代中国史的脚步明显地凌乱了,少了按部就班,少了气定神闲,而多了期盼、挣扎、反思与比较。韩愈《赠张籍》中有两句诗,“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以此来形容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李安义所著的《踉跄(晚清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与超越)》从清末讲起,历数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国民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崛起与成功。同样的历史,却有不一样的眼光,明是考古,实为察今,看似历史,实为政治,然而通览全书却又是另两个字——规律,中国人追寻中国梦的历史为何只能跄踉前行的规律。
从晚清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的阵痛与迷茫。
首部大胆解剖中国近现代史各重大历史事件,并深入分析其成因与发展脉络。
本书关键词:晚清崩塌、民国短命、全国解放、文革浩劫、改革弊病
李安义所著的《踉跄(晚清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与超越)》行文通俗流畅,语言风格诙谐幽默,引经据典五花八门,思想表述点到为止,既有深入的剖析,又有精准的预测,虽为学术,但读来却能让人心情愉悦,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