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编著的《燃烧的铁血旗——辛亥武昌首义纪实》是一部全景式反映1911年辛亥革命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品史料翔实,笔触严谨,气势恢宏,全面客观地再现了这场波诡云谲的历史事件,将这一段历史真实地还原给读者。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本书可作为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的献礼之作。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传神的笔墨全面客观地再现了一百年前那场风起云涌、同时又纷繁复杂的伟大革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燃烧的铁血旗--辛亥武昌首义纪实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季宇 |
出版社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季宇编著的《燃烧的铁血旗——辛亥武昌首义纪实》是一部全景式反映1911年辛亥革命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作品史料翔实,笔触严谨,气势恢宏,全面客观地再现了这场波诡云谲的历史事件,将这一段历史真实地还原给读者。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本书可作为这一重要历史节点的献礼之作。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传神的笔墨全面客观地再现了一百年前那场风起云涌、同时又纷繁复杂的伟大革命。 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是上个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推翻了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意义深远。季宇编著的《燃烧的铁血旗——辛亥武昌首义纪实》以武昌首义为中心,全景式地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成功地塑造了孙中山、黄兴、袁世凯、黎元洪等众多叱咤风云的军政人物,再现了战斗在起义第一线的各界人民,讴歌了他们对革命做出的伟大牺牲和贡献。 《燃烧的铁血旗——辛亥武昌首义纪实》以真实客观为目标,注重思想深度的开掘,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诠释历史。书中大量地采用当事人、亲历者的回忆、日记、书稿,以及当时的报纸、官方文件等记载,力求让史料说话,做到事事有出处,同时把历史文献与文学描述有机结合起来。全书人物形象生动,文笔传神,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集思想性、史料性和文学性为一体,堪称一部“复活的历史”。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风雨欲来 雄楚楼密会 八月十五杀鞑子 偶发事件 第二章 天有不测风云 共进会的心脏 刘公兄弟 意外的变故 谁是犹大 第三章 危机四伏 小朝街八十五号 年轻的勇士 致命的延误 第四章 血腥之夜 死神的狞笑 血性男儿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第五章 生死关头 恐怖笼罩三镇 天塌下来长子顶 瑞徵其人 第六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 首义第一枪 楚望台重地 临时总指挥 第七章 飘扬的铁血战旗 张彪其人 南湖的炮声 风风火火闹武昌 第八章 权力真空 谁来领导我们 聚焦黎元洪 手刃革命党之说 赶鸭子上架 第九章 紫禁城的回声 帝国的心跳 奕勖其人 载沣其人 第十章 延误的战机 最初十六天 祭天大典 荫昌的尴尬 第十一章 奸雄本色 朝鲜往事 金蝉蜕壳 枪杆子与印把子 一八九八年的赌博 高处不胜寒 第十二章 武汉牌 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北洋军种种 看不见的指挥棒 第十三章 庐山真面目 十月二十七日的刘家庙 汉口溃败、 黄兴的故事 第十四章 强者的对话 冯国璋其人 拜将的背后 汉阳攻略 第十五章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声东击西 黄兴的情结 湘军的问题 一败再败 历史自有公论 第十六章 躁动的北方 后院失火 出师未捷身先死 谁是幕后黑手 第十七章 温柔一刀 武昌的命运 摇动的橄榄枝 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十八章 不换脑袋就换人 停战的奥妙 冯国璋下课 段祺瑞其人 第十九章 政客秀 争权风波 汪精卫其人 游戏的两种玩法 廖顾密约 第二十章 谁主沉浮 拔树的方法 伟大的先驱者 全副革命精神 第二十一章 乱局中的博弈 捏不起来的拳头 中立的背后 孤独的战士 第二十二章 杀人不见血 内阁密奏 软弱的抵抗 六神无主 第二十三章 丧钟为谁而鸣 黑色的二十六日 良弼之死 走向共和 尾声 试读章节 日知会失败后,湖北地区又先后出现了军队同盟会、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等团体,但都转瞬即逝,没有形成气候。到了宣统年间,共进会和文学社先后成立,湖北革命才又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时期。 辛亥革命发生后,人们曾饶有兴趣地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即这场伟大的革命为什么偏偏发生在湖北,并取得最终的突破。原因当然有很多。除了政治、经济、社会、自然、地理等诸方面因素外,有学者认为,武昌首义与张之洞在湖北推行“新政”不无关系,近代军事和工业的发展导致新思想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军士兵中迅速传播,而湖北革命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党人的宣传组织工作基础深厚,且卓有成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这个分析具有相当道理。在武昌首义前,革命党已不断发展壮大,积聚了颇为可观的力量,尤其是在新军中人数众多。湖北新军在编制上分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共计人数约一万五千人,而参加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士兵就达五千人,占了全部人数的三分之一,加上同情革命者则人数更多。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是革命党人多年来不畏流血牺牲、不屈不挠、辛勤努力的结果。在当时各省革命团体中,力量最大者当称湖北。 然而,对于湖北革命党来说,在起义发动前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统一领导权。 湖北革命团体众多,其中共进会和文学社影响最大,也最为著名。共进会一九。七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后转入湖北活动,领导人刘公、孙武、刘英等都是同盟会员,并留学海外。文学社成立于一九一一年三月,由群治学社、振武学社演变而来,领导人是蒋翊武、王宪章、刘复基等。两大团体的目标都是以推翻满清为己任。共进会的特点是,接受同盟会的领导,以同盟会的宗旨为宗旨,在军学各界发展成员。文学社的特点是,自成一统,专门在新军中发展成员(据说这与会长蒋翊武的指导思想有关,蒋认为军人讲义气,简单耿直,不易暴露,为谨慎起见,他不主张外人加入)。据有关史料记载,辛亥起义前,共进会发展会员二千余人,文学社发展会员五千余人。从人数上,文学社虽优于共进会,但从声望和影响上却不及共进会。因为文学社的成员仅局限于军人,而共进会的成员除了军人之外,还广泛吸纳了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知识分子,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共进会接受同盟会的领导,来头更为正宗。 文学社虽不隶属于同盟会,但却认同同盟会。按照蒋翊武的说法,军人的“名分”以武力推翻满清,至于革新政治,则有待于同盟会内外同志主持。从这一点看,文学社与共进会目标一致,但由于门户之见,彼此各立山头,为了争夺会员、发展势力,冲突不断,关系紧张。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革命发展,两个团体中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联合之事便被提了出来。 然而,此事开初并不顺利。共进会方面以老大自居,颇有合并文学社之意,而文学社则坚决反对。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一直对共进会抱有戒心。他认为,“共进会都是些穿西服的洋老爷和洋学生,他们计谋高,派头太,我们这些丘八,被他们所瞧不起,我们也缠不赢他们”。他主张殊途同归,各走各的路。① 蒋翊武的想法反映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差异。的确,文学社的领导人,无论是蒋翊武,还是刘复基、王宪章等都是投身行伍的贫苦知识分子,而共进会的领导人如刘公、孙武、刘英等都出身富裕之家,并曾留学国外。这种差异造成了彼此的隔阂,但好在刘复基等同志从大局出发,从中反复做工作,蒋翊武才同意与共进会进行接触。 据李春萱,回忆说,合并的谈判主要有三次。第一次谈判是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五月初,在武昌土程营后面的孙武宅。参加人员,文学社方面是蒋翊武、刘复基,共进会方面有孙武、邓玉麟等。在会谈中,大家对联合的必要性,均无异议,但对联合后的领导权问题,却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蒋翊武在会上说:“现在文学社在军营中发展的力量很大,我们合作后,少数应服从多数。”他强调,双方联合后要以文学社为主体。 孙武不以为然,他说:“我们共进会是同盟会的系统,直属东京本部领导,与各省都有联络,在本省同志很多。”他还说,从军中组织的历史沿革来看,共进会也在文学社之先,当然应居领导地位。共进会方面甚至提出,文学社经费困难,他们可以资助,并以此为条件,推选孙武为领袖。 文学社当然无法接受,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使谈判迷失了方向,陷入僵局。 第一次谈判不欢而散,问题主要出在蒋诩武和孙武二人身上。事后,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一些同志都对他们这种不顾大局,比力量、争领导的做法,有所批评,并进行了劝说。P006-00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