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婚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共分四个章节来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从第一章寻找中国古代婚姻起源和主要经历的婚姻模式,到第二章古代婚姻制度,大体上给中国古代婚姻勾勒出了轮廓。从第三章婚姻价值观和第四章中国古代婚俗趣谈,使我们更加全面生动地了解我国古代婚姻的全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婚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王俊 |
出版社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婚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共分四个章节来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从第一章寻找中国古代婚姻起源和主要经历的婚姻模式,到第二章古代婚姻制度,大体上给中国古代婚姻勾勒出了轮廓。从第三章婚姻价值观和第四章中国古代婚俗趣谈,使我们更加全面生动地了解我国古代婚姻的全貌。 内容推荐 从远古时代的杂乱群婚到近现代的一夫一妻,中国古代婚姻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婚姻制度,不同的婚姻形式以及牢固的男尊女卑地位和民间婚俗都是后代对古代婚姻研究的重要方面。王俊编著的《中国古代婚姻/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文化系列》通过共分五个章节来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从第一章的寻找中国古代婚姻起源和主要经历的婚姻模式,到第二章的各朝代的婚姻管理制度,大体上给中国古代婚姻画下了轮廓。从第三章的婚姻价值观念和第四章的中国古代婚俗的介绍,以及第五章的古代婚姻故事的展示,使我们更加全面生动地了解我国古代婚姻的全貌。 目录 第一章 追本溯源—一古代婚姻起源 第一节 探研婚姻的本源 婚姻的诠释 关于婚姻发展的学说 婚姻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 第二节 中国古代婚姻的演变 乱婚,人类最古老的婚姻形态 血缘婚的传说 只知其母的族外婚 对偶婚到专偶婚的推进 第三节 我国古代婚姻的几种形式 聘娶婚姻成大统 《易经》详描掠夺婚 买卖、交换亦成婚 典妻陋习之风兴盛 小小年纪做童媳 指腹为婚 冥婚 第二章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精略纵观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婚姻管理 西周的婚姻管理 春秋战国的婚姻重恒与不恒的矛盾 第二节 秦朝有关贞节的婚姻观 秦始皇初立贞洁坊 孟姜女思夫哭长城 第三节 寓礼于律的汉代婚姻 融礼入律,极力维护夫权 鼓励生殖,实行早婚政策 第四节 隋唐婚姻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备 婚姻完善律例多 包办、早婚、纳妾 离婚违婚禁律严格 第五节 宋元婚姻显宽松 离婚、再嫁频现两宋 通婚盛行势不可挡 蒙汉婚俗互影响 第六节 明清的礼法合一 《明律》中对婚姻家庭的规定 清代婚姻制度的法律规定 第三章 细谈古代婚姻价值观 第一节 世人各样心,追求婚姻不相同 传宗接代重生育 情歌流露出审美观 不懈追求爱情甜 “门第”、“和亲”——难逃政治牵绊 攀龙附凤只为钱 宗教对婚姻的影响 第二节 根深蒂固的贞节观 夫妇的“名分” 贞节 观的形成与女诫 贞节 牌坊背后的辛酸 处女检查 从一而终 “男女授受不亲” 烈妇殉夫 女教与女子无才便是德 第三节 古代婚姻的终结与再婚 古代的离婚理由 历史上的和离与义绝 古代的再娶 古代的再嫁 古代的转房 第四章 中国古代婚姻礼俗趣谈 第一节 热闹讲究的婚姻仪式 催妆和铺房、送嫁妆 拜堂 入洞房 试厨 回门 第二节 趣话古代媒妁与媒人 媒妁的由来 古代媒妁发展简史 历史上的官媒制度 媒神女娲 媒神月老 媒神月光菩萨 并不冷的“冰人” 如山一般稳固的保山 惹人憎恶的媒婆 身兼二任的媒证 不是媒人的“媒人”——红娘 名副其实的撮合山 民间俗称的皮条 第三节 妙趣横生的婚姻趣事 哭嫁的由来 新娘搭盖头 出嫁坐红轿 三媒六证方成亲 跳月 渔民婚俗 新婚夫妇的“结发”与“合髻”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买卖婚曾是古代的主要婚姻模式,它对协调统治阶级关系,维护夫权、父权以及封建宗法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他律型婚姻的特点,压抑和扼制了自律型婚姻的发展。它也是迫害妇女的一大枷锁。 当父系家庭公社开始解体、逐渐演变为家长奴隶制家庭之后,生产资料和奴隶归奴隶主占有。商品和货币交易的发展,使奴隶主能把奴婢和妇女当作交易对象进行买卖。如《春秋传》将六礼中的纳征直接称为“纳币”;《礼记·曲礼》上有“非受币不亲”,这说明当时男女之间从提亲到结婚都离不开货币。《礼记·曲礼》说:“女子许嫁,缨。”《仪礼·士婚礼》说:“主人人,亲脱妇之缨。”就是说,男方交付财物之后算是买定了这个女子,被订购(许嫁)了的妇女就要戴上“缨”,作为已经卖出的标记,必须等到男方亲迎到她家时,买主(男方)亲自摘掉这个“缨”,别人是没权力动这个标志的。显而易见,这是买卖婚姻的象征。 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则完全以经济考虑为转移,以彩礼的方式来进行。封建宗法势力愈益强大之后,官僚地主阶级觉得直接买卖妇女不如媒人介绍聘娶为好,于是,“聘则为妻”、“无币不相见”便成为不可动摇的婚姻原则。聘娶之“聘礼”,成了嫁女的身价筹码。 婚嫁六礼,其中五礼贽雁,雁在嫁娶过程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聘礼越重,买卖的性质就越浓。这么一来,聘礼就成了买卖婚姻的代名词。 各个时代的聘礼均有其不同的特色。自先秦到后汉时多至30种,都是贵重物品,有实用的,也有象征性的。《通志》有纳征聘礼三十物说: 后汉之俗,聘礼三十物。以玄缥、羊、雁、清酒、白酒、粳米、稷米、蒲、苇、卷柏、嘉禾、长命缕、胶、漆、五色丝、合欢铃、金线、禄得、香草、凤凰、舍利兽、鸳鸯、受福兽、鱼、鹿鸟、九子蒲、阳锩钻,凡二十八物,又有丹为五色之荣;青为东方之始,共三十物,皆有俗仪。 聘礼三十物,物物都有深刻含义:或取其吉祥,以寓祝颂之意,如羊、禄得、香草、鹿等;或取物的特质,以象征夫妇好合,如胶、漆、合欢铃、鸳鸯、凤凰等;或取物的优点、美德,以资鞭策激励,如蒲苇、卷柏、舍利兽、受福兽、鱼、雁、九子蒲等。从礼物的意义来看,在这三十物中,虽然都有经济价值,但用作纳彩礼物,则并非重金主义,它表明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汉代,“嫁娶必多取资”,索重聘。《汉宫仪》云:“皇帝聘皇后黄金万斤。”西汉末年,平帝娶王莽之女为后,有司奏请应给黄金两万斤;王莽立杜陵史氏女为皇后,聘黄金三万斤。这种奢靡之风到了东汉依然未变,据《后汉书·献烈梁皇后纪》云:“于是依孝惠皇帝纳后故事,聘黄金二万金。”诸侯王纳妃则身价大有减少。《汉书》载,宣帝子淮阳宪王刘钦,愿纳舅父张博女为妃,一次出聘金200斤。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时,听说皇甫规的遗孀,年纪尚轻而容貌美丽,聘时以耕辎百乘,马20匹,以及大量的奴婢和钱帛去迎娶。至于下级官吏或庶民百姓虽家境贫寒,无力拿出聘金,但因汉代嫁娶奢靡成风,也不得不借贷或赈助交出聘金。西汉陈平娶妻,曾“借货币以聘”。又据《太平御览》载,东汉时议曹史展允,笃学贫苦,慈孝推让,年将知命,未成婚配。他的长吏李固乃不得不向僚属为展允征集聘金二三万钱,才了结他的婚姻。 晋代王、侯、大夫三级婚姻聘礼差别十分明显:皇帝大婚纳征用玄、缥、束帛,加上畦和马2驷(8匹),王侯用束帛加璧、乘马;大夫用缥、束帛加羊。孝武帝纳皇后时,纳征礼:羊l头,玄缥束帛3匹,绛2匹、绢200匹、俪皮2张,钱200万枚,玉璧1个,马6匹,酒米各12斛。太子纳妃之纳征礼:玉璧1个,俪皮2张。为什么晋代要在聘礼中增加硅璋璧呢?原来他们认为兽皮五色斑斓以象征威武,而硅璋璧三者为美玉,象征尊贵。南北朝与隋唐之际,聘礼增加了钱财,减少了物品,在九种礼品中,“棉絮”和“双石”是新添的。棉絮取其“调柔”,即有希望新妇温顺之意,而双石象征夫妻双方坚定不移。 到了元明清时,聘礼更重,并明文规定聘礼的等级和数量。如元典规定:上户要出聘金一两,银四两;下户无金,银三两。实际上,聘礼往往比规定的要多得多,因为除金银外,还有锦缎、布匹和首饰之类,花费很大,这些并无规定数额。元代郑介夫曾指出:“受财者则易其名日聘礼,实为价钱。”“婚姻聘财,今之嫁女者重要钱财,与估卖牲口无异。”郑介夫的话揭穿了聘娶婚的虚伪装饰,道破了婚姻聘礼实为变相买卖婚的本质。 P26-27 序言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了人,这些经过锤炼和沉淀的古代传统文化,凝聚着华夏各族人民的性格、精神、智慧,是中华民族相互认同的标志和纽带。在人类文化的百花园中摇曳生姿,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风采,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内容广博,风格独特,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的眼光。 正因如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的规定,加强文化建设。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已提出:“文化通过传承为社会进步发挥基础作用,文化会促进或制约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又说:“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今年他去山东考察时,又再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确可体会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自然要素之中,文化是协调各个要素协同发展、相关耦合的关健。正因为此,我们应该对华夏民族文化进行广阔、全面的检视。我们应该唤醒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复兴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们民族在强国之路上阔步前行创设先决条件。 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更必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蕴含感情。但当下也有人对具体典籍、历史事实不甚了解,比如说,中国是书法大国,谈起书法,有些人或许只知道些书法大家如王羲之、柳公权等等的名字,知道《兰亭集序》是千古书法珍品,仅此而已。再比如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瓷器大国,中国的瓷器令西方人叹为观止,中国也因此而获得了“瓷器之国”(英语china的另一义即为瓷器)的美誉。然而关于瓷器的由来、形制的演变、纹饰的演化、烧制等等瓷器文化的内涵,就知之甚少了。中国还是武术大国,然而国人的武术知识,或许更多地来源于一部部精彩的武侠影视作品,对于真正的武术文化,我们也难以窥其堂奥了。我们还是崇尚玉文化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并赋予了这种冰冷的自然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文化性格,例如“君子当温润如玉”、女子应“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沽”,等等。今天,熟悉这些玉文化的内涵的国人,也为数不多了。 也许正有鉴于此,有忧于此,近年来,已有不少有志之士,开始了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努力,读经热开始风靡海峡两岸,不少孩童乃至成人,开始重拾经典,在故纸旧书中品味古人的智慧,发现古文化历久弥新的魅力。电视讲坛里一波又一波对古文化的讲述,也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重新审视古文化的价值。现在放在读者眼前的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也是这一努力的又一体现。我们现在确应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咨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体系庞杂,该如何下手,如何呈现?这套丛书处理得可谓系统性强,别具心思。编者分别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分门别类地进行组织编写,例如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酒具、中国古代农具、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钱币、中国古代石刻、中国古代木雕、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砖瓦、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陶器’、中国古代漆器、中国古代桥梁等等。 在精神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书法、中国古代绘画、中国古代音乐、中国古代艺术、中国古代篆刻、中国古代家训、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版画等等;在制度文化的层面,就有中国古代科举、中国古代官制、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军队、中国古代法律等等。 此外,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中国各行各业还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物,至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启迪后人,示范来者,对此,这套丛书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中国古代名将、中国古代名相、中国古代名帝、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高僧等等,就是这方面的体现。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或许对古人的生活颇感好奇,他们的吃穿住用如何?他们如何过节?如何安排婚丧嫁娶?如何交通?孩子如何玩耍?等等。这些饶有兴趣的内容,这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丛书,都有所涉猎,例如中国古代婚姻、中国古代丧葬、中国古代节日、中国古代风俗、中国古代礼仪、中国古代饮食、中国古代交通、中国古代家具、中国古代玩具、中国古代鞋帽等等,这些书籍介绍的,都是人们深感兴趣,平时却无从知晓的内容。 在经济生活的层面,这套丛书安排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纺织、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贸易、中国古代水利、中国古代车马、中国古代赋税等等内容,足以勾勒出古人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让今人得以窥见自己祖先曾经的经济生活情状。 在物质遗存方面,这套丛书则选择了中国古镇、中国古楼、中国古寺、中国古陵墓、中国古塔、中国古战场、中国古村落、中国古街、中国古代宫殿、中国古代城墙、中国古关等内容。相信读罢这些书,喜欢中国古代物质遗存的读者,已经能大致掌握这一领域的大多数知识了。 除了上述内容外,其实还有很多难以归类却饶有兴趣的内容,例如中国古代的乞丐这样的社会史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些古代社会底层一民众的真实生活情状,走出武侠小说家们加诸他们身上的虚幻不实的丐帮色彩,还原他们的本来面目,加深我们对历史真实的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不难看出,单就内容所涵盖的范围广度来说,有物质遗产,有非物质遗产,还有国粹。这套丛书无疑当得起“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的美誉了。这套书还邀约了大批相关的专家、教授参与并指导了稿件的编写工作。应当指出的是,这套书在写作中,既钩稽、爬梳大量古代文化文献典籍,又参照近人与今人的研究成果,将宏观把握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在论述、阐释中,既注意重点突出,又着重于论证层次清晰,从多角度、多层面对文化现象与发展加以考察。这套丛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美好生活,去回望我们来时的路。学史使人明智。历史的回眸,有助于我们汲取古人的智慧,借历史的明灯,照亮未来的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添砖加瓦。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