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三国演义》描述的孙策来评判,孙策应该是个英雄,但不是大英雄。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大英雄,但其性格特点决定了该同志在通往大英雄的道路上,不幸过早牺牲。
继承父亲的基业,自己又通过不断的进取精神,横扫江东,成为富庶江南的一方霸主,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作英雄了。他同时也具备了大英雄的某些素质:例如想法很多。具体表现为豪气冲天,不满足江南一隅,渴望吞并天下;该兄对当前的形势分析为:群雄逐鹿,雄踞江东,可大有作为;该兄针对当前形势,提出的我们的任务是:老袁(袁绍)虽然胳膊粗,但并不可怕,老曹(曹操)挟天子号令诸侯,虽然家底不多,但却是真正的敌人,不能等敌人强大时才考虑消灭,所以联合袁绍,北击曹操。这些差点没有让孙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大英雄,但他的两个性格弱点,决定了该兄的事业戛然而止了。
那么他的哪些性格影响了他的事业呢?第一,脾气不好,心眼小;第二,持强,安全意识淡薄。事实证明就是这两项性格弱点使他盛年早亡。
第一,脾气不好,心眼小。脾气是个体的特征,它会左右个人的意识,也会影响个人的行为。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大小,直接取决于该个体内在的修为程度。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办事,不以主观的东西所左右,则说明该个体的内在修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则个体在参与事务的掌控过程中,也就能够把握发展脉络,促成其按照自己理性的判断与愿望去发展,也就是成功的胜算会比较大。对于处于高位或做大事的人,如果脾气不好,动辄发火,心胸狭窄,不能容事,则其决策势必带有主观情绪化与短期性,则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变小。
两件事情可以看出孙策的脾气坏、心胸小。一次是孙策从曹操的使臣口中得知,曹操第一谋臣郭嘉对他的评价,郭嘉说:孙策乃一勇之夫,不足为虑,迟早会为小人所害。当时孙策已经受到刺客的暗算,受了重伤,正在恢复过程中,他听到郭嘉的这番评论后,气得不行,说道:郭嘉小辈安敢这样评论我?并且马上想进攻曹操。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因一句话就想大动干戈,显然有些小孩打架怄气的味道,想要成就大事怎能按着性子胡来?另一次是对待神仙于吉的问题上,最终导致孙策的火暴脾气与狭隘心胸要了他的命。不得不承认,孙策同志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无神论者,特别在那个遥远的年代,更是难能可贵。于吉老先生给人看病医术高也好、还是通过邪教蛊惑人心也好,总之他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大家膜拜他为神仙,但该老先生也不收敛,满街地让人抬着逛,后面还敲锣打鼓的,所到之处老百姓无不跪拜,就连孙策的老母亲也信奉不疑,还为孙策祈福搞了些符,在孙策的别墅周围贴得满满的。可是孙老兄就是不买那个账,应该说孙策老兄是个大孝子,特别在那个三纲五常、孝字当先的年代,老孙对老妈还是很孝顺的。常人理解孝顺,无非是多给爹妈点银子,听爹妈的话(表面上的也行),孙老兄富有江东,几辈子都吃不完,因而不存在经济危机问题,但这听话可就大打折扣了,特别是对待于老先生这个问题上,既然老妈喜欢老先生并奉做神仙,你就让老娘高兴些好了,但孙策认为,于老先生是邪教,影响了他的统治地位,故一定是大庭广众之下,不顾老娘的苦劝,一剑杀之。应该说孙策对待于吉的邪教蛊惑的态度是正确的,但手法却难逃拙劣的痕迹。对于有一定群众根基的人或势力的打压,要讲究策略:若群众是被蛊惑的,则要动用宣传机构披露事情的真相,让群众最终站到科学这一边,而孙老哥没有做这些澄清的工作,因而群众及其老娘接受不了他这种极端做法。相比之下,战国时期那位赫赫有名的魏国水利兼军事家西门豹同志在对待“河伯娶妇”问题上的处理方法要高明得多。
西门豹,时任邺令(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安阳市市长),无神论者。初上任时,首要任务是整治旧俗“河伯娶妇”,这一旧俗其实是当地恶霸与三老、巫婆勾结,借连年水患问题,蛊惑说河神要娶老婆,故借此找穷苦人家女儿投入河中,不想投的,交钱,根本目的是搜刮民财而已。西门豹参加河伯娶亲仪式,并很庄重,命令在送新娘子之前,为了表示恭敬,要让巫婆等人去给河伯报个信,这样三老、巫婆的一些狗腿子被扔到了河里喂了王八,三老等吓得魂不附体,当众承认错误,群众也摆脱了蛊惑,社会风气得到了澄清。孙策杀于吉却做得不艺术,最终引起公愤,害了自己。
孙策性格弱点其二是:逞强、安全意识淡薄。那个年代纵横天下的豪杰,无不是杀伐很重的人。孙策也是一样,因而惦记他、找他寻仇的人很多。吴郡太守许贡是被孙策杀害的,许贡家客当然也要寻仇,谁没有几个朋友啊!但孙策自以为自己骁勇,安全意识也就淡薄了,难免有点烦心事,登个高、望个远之类,但为什么不带几个随从保镖?最终被许贡家客得了手,应了郭嘉的预言。看来凡事皆出因果,爱恨必有因缘啊!
如果孙策不这样,那么历史会怎么样?历史就是结果而没有如果。历史的偶然决定历史的必然,历史人物的性格决定历史的结果。放到今天就是人的性格会决定事业的成败,修剪自己性格当中不符合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枝权,这就是修为,修为的提升会有助于你所从事事业辉煌的达成。P131-133